第6课 材料的用途 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材料的用途 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6 《材料的用途》教案(第1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时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多样的材料” 的第六节第一课时,是 “材料认知” 的入门内容,聚焦 “材料的分类” 与 “特性 - 用途的关系”。教材采用 “情境对比 - 体验探究 - 拓展应用” 的逻辑结构:
情境导入:通过 “古代与现代的衣服、交通工具、宇宙探索工具” 材料对比,引发 “材料为何变化” 的疑问,自然引出 “天然 / 人工材料”“单一 / 多种材料” 的分类。
探究环节:以 “手套” 为核心探究对象,设计 “戴手套体验” 活动,让学生通过触觉感受不同手套的特性(温暖、防烫等),再结合手套的材料(塑料、乳胶、耐高温材料),总结 “材料特性决定用途” 的核心逻辑;随后通过 “为职业选手套” 任务,强化这一逻辑的应用。
拓展延伸:介绍 “材料按用途分类”(电子、航空航天等),展示硅片、钛合金等实例,让学生了解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拓宽对材料用途的认知。
教材特点:以 “生活化素材”(衣服、手套、交通工具)为载体,符合三年级学生 “从生活到科学” 的认知特点;通过 “体验式实验”(戴手套)替代复杂操作,降低探究难度,同时注重 “对比思维”(古今材料)和 “关联思维”(特性 - 用途)的培养,为第二课时 “金属材料特性” 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知道材料按来源可分为天然材料(如棉、麻、木)和人工材料(如涤纶、铝合金),按组成可分为单一材料(如木桌)和多种材料(如书包)。
理解 “材料的特性决定物体的功能和用途”,能对应说出 3 种手套(一次性、隔热、毛绒)的材料、特性与用途。
了解材料按用途可分为电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能说出 1-2 类材料的实例。
2.科学思维
对比古代与现代物品的材料,归纳 “材料从天然到人工、从单一到多种” 的发展规律,培养归纳思维。
分析 “职业需求 - 手套特性 - 材料” 的关系(如消防员需防高温 - 选隔热手套 - 耐高温材料),发展 “需求 - 特性 - 用途” 的关联思维。
3.探究实践
通过 “戴不同手套体验”,能观察并描述 “温暖”“不烫”“不沾手” 等感受,关联手套的材料特性。
能为医生、消防员、工人、环卫工选择合适的手套,写出选择理由,理由需结合材料特性与职业需求。
能将生活中的 5-6 种物品(如课桌、水杯、衣服)按 “来源” 或 “用途” 分类,填写分类表。
4.态度责任
对 “古代与现代材料的变化”“不同手套的特性” 产生探究兴趣,积极参与体验和讨论。
在 “为职业选手套” 活动中,感受 “材料选择要贴合实际需求”,树立 “科学服务生活” 的意识。
乐于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如 “我戴毛绒手套很暖”),尊重他人的不同想法,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区分天然材料与人工材料、单一材料与多种材料,能举例说明。理解 “材料特性决定用途”,能对应说出手套的材料、特性与用途。
难点:准确区分 “人工材料” 与 “天然材料加工品”(如涤纶 vs 棉布)。结合 “职业需求”,为不同职业选择合适的手套并说明理由(需关联需求、特性、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与问题 1. 情境对比:展示 “古代与现代物品” 图片(衣服:麻 vs 涤纶;交通工具:木船 vs 铝合金汽车;宇宙工具:青铜鼎 vs 碳纤卫星),提问:“古代和现代的这些物品,用的材料一样吗?分别是什么材料?”2. 引导分类:待学生回答后,板书 “麻、木、青铜” 和 “涤纶、铝合金、碳纤”,提问:“左边的材料(麻、木)和右边的(涤纶、铝合金),获取方式有什么不同?”“古代物品大多用一种材料,现代物品常用多种材料(如汽车有金属、塑料),这体现了材料的什么变化?”3. 引出课题:总结 “天然材料(直接来自自然)、人工材料(人类加工制造)”“单一材料、多种材料” 的分类,提问:“为什么现代物品用这些材料?材料的特性和用途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材料的用途》。” 1. 观察图片,对比回答 “古代衣服用麻,现代用涤纶”“古代船用木,现代汽车用金属”2. 思考材料获取方式,回答 “麻、木是从树上 / 植物来的,涤纶是工厂做的”;说出 “材料从一种变成多种” 的变化3. 明确本节课课题和探究方向,产生 “材料特性与用途关系” 的好奇 1. 用 “古今对比” 创设情境,贴近学生认知,引发 “材料变化” 的疑问,激发探究兴趣2. 从 “具体物品” 到 “材料分类”,自然引出 “天然 / 人工”“单一 / 多种” 概念,为后续学习铺垫3. 明确课题,聚焦 “特性 - 用途” 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
探究与发现 (1)体验活动:戴手套,感受特性(10 分钟)① 分发手套与记录表:每组发放 “一次性手套、乳胶手套、隔热手套、毛绒手套” 各 1 副,发放 “手套体验记录表”,提问:“请大家轮流戴不同的手套,摸一摸桌面、热水杯(提前准备温热水杯,确保安全),记录感受。”② 指导体验与记录:巡视各组,提醒 “戴隔热手套摸温水杯,感受是否烫”“戴毛绒手套感受是否温暖”,引导学生将 “不烫” 对应 “隔热”“温暖” 对应 “保暖”。③ 总结特性与用途:邀请 2-3 组分享记录表,板书 “手套类型 - 材料 - 特性 - 用途”(如一次性手套 - 塑料 - 防菌 - 医护),强调 “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它能做什么(用途)”。 (2)任务:为职业选手套(10 分钟)① 介绍职业需求:展示 “医生、消防员、工人、环卫工” 职业图片,说明需求:“医生做手术要防菌,消防员救火要防高温,工人接触尖锐物体要防割,环卫工冬天工作要保暖。”② 分组讨论选择:发放 “职业选手套记录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为每个职业选手套并写理由,提醒 “理由要结合‘职业需求’和‘手套材料特性’”。③ 汇报与评价:邀请各组汇报(如 “医生选一次性手套,因为要防菌,塑料能隔离病菌”),对理由合理的小组贴 “最佳职业搭配师” 贴纸,纠正错误(如 “为消防员选毛绒手套”,引导 “消防员需防高温,应选隔热手套”)。 (1)体验活动:戴手套,感受特性① 轮流戴手套,摸桌面、温水杯,记录 “戴一次性手套不沾手”“戴隔热手套摸杯子不烫”“戴毛绒手套暖” 等感受② 填写记录表,将 “不烫” 写在 “特性” 栏,“拿热水杯” 写在 “用途” 栏③ 分享记录表,理解 “塑料的防菌特性让一次性手套适合医护” 等对应关系 (2)任务:为职业选手套① 认真听职业需求,记住 “医生防菌、消防员防高温” 等关键信息② 分组讨论:“医生需要防菌,选一次性手套”“消防员要防高温,选隔热手套”,并在表格中写理由③ 各组汇报,倾听他人想法,若自己组选错(如为工人选乳胶手套),及时纠正 (1)体验活动:通过 “触觉体验” 让学生直观感受材料特性,避免抽象讲解;记录表帮助梳理 “特性 - 用途” 关系,符合三年级学生 “具象思维” 特点 (2)职业选手套任务:将 “特性 - 用途” 逻辑应用到实际场景,既强化核心知识,又让学生感受 “材料选择要贴合需求”,培养 “关联思维”;小组讨论和评价提升参与度与准确性
应用与拓展 (1)材料按用途分类(5 分钟)① 介绍分类:播放 PPT,展示 “电子材料(硅片 - 手机芯片)”“航空航天材料(钛合金 - 飞机)”“建筑材料(钢筋 - 房子)” 等图片,讲解 “材料按用途可分为不同类别,不同领域需要不同特性的材料”(如航空材料需要轻便且坚硬,钛合金符合)。② 学生举例:提问 “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它们属于哪类用途?”(如 “锂电池 - 能源材料”“陶瓷 - 生物材料”),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2)生活材料分类(5 分钟)① 分发分类卡片:每组发放 “木筷、文具盒、棉布衣服、涤纶书包” 等物品卡片,发放 “材料分类表”(按 “来源” 和 “组成” 分类)。② 分组分类:指导学生将卡片贴到分类表对应位置(如木筷 - 天然 - 单一,文具盒 - 人工 - 多种),巡视指导 “棉布衣服是天然材料(棉)加工,属于天然材料”。③ 总结反馈:展示正确分类结果,对分类全对的小组贴 “材料分类小能手” 贴纸。 (1)材料按用途分类① 观看 PPT,了解 “硅片是电子材料,钛合金是航空材料”,知道不同领域用不同材料② 结合生活举例:“家里的钢筋是建筑材料”“妈妈手机的电池是能源材料”③ 生活材料分类① 拿到卡片,讨论 “木筷是天然材料,只有一种材料,所以是单一”“文具盒有金属和塑料,是人工 + 多种”② 将卡片贴到分类表上,若不确定 “棉布衣服是否天然”,向教师求助③ 对照正确结果,纠正自己的错误分类(如误将棉布归为人工) (1)材料按用途分类:拓宽学生对材料用途的认知,从 “生活” 延伸到 “科技领域”,感受材料的广泛价值 (2)生活材料分类:通过 “卡片操作” 强化 “天然 / 人工”“单一 / 多种” 的分类标准,解决 “棉布 vs 涤纶” 的混淆问题,提升分类能力
总结与评价 (1)知识总结(3 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材料的哪些分类?材料的特性和用途有什么关系?”2. 结合板书梳理:分类(来源:天然 / 人工;组成:单一 / 多种;用途:电子 / 航空等)→ 核心逻辑(特性决定用途)。 (2)学生评价(3 分钟)1. 过程性评价:表扬 “体验认真”“分类准确”“选手套理由合理” 的学生和小组,发放小贴纸。2. 自我反思:提问 “你在‘为职业选手套’时,一开始有没有选错?后来怎么想通的?” 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 (3)布置作业(1 分钟)1. 实践作业:回家找 3 件物品(如水杯、玩具、衣服),填写 “材料分类表”(来源、组成、用途类别);2. 观察作业:观察家里的 “隔热碗(材料 - 特性 - 用途)”,记录下来。 (1)知识总结1. 回顾回答:“材料分天然和人工,单一和多种;材料的特性决定用途,比如隔热材料做隔热手套”2. 结合板书,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2)学生评价1. 领取贴纸,感受自己的进步,学习其他小组的优点2. 反思:“一开始为工人选了乳胶手套,后来想到工人接触尖锐物体,需要防割,就换成了防割手套” (3)布置作业1. 明确作业要求,计划回家观察 “水杯(塑料 - 防摔 - 装水)” 等物品2. 记录 “隔热碗的材料和用途” (1)知识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避免碎片化记忆,强化核心逻辑 (2)学生评价:通过 “表扬 + 反思”,肯定学生的努力,同时引导学生优化思维方式 (3)布置作业: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应用材料知识
【板书】
材料的用途
手套类型材料特性用途一次性手套塑料防菌、隔离医护、厨房隔热手套耐高温材料隔热、防烫拿热水壶、烤箱毛绒手套棉线保暖冬天佩戴防割手套高强度纤维防割工人操作
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