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溶解度 同步练习 (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 溶解度 同步练习 (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浓溶液
B.有固体剩余,且固体不再减少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2.下列能证明硝酸钾溶液在20 ℃时已达到饱和状态的是(  )
A.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没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质量不变
C.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D.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 ℃,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3.常温下,向各盛有100 g水的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M、N两种固体物质,搅拌,充分溶解后,发现只有甲烧杯底部有未溶固体存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两溶液质量相等
B.N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甲、乙两个烧杯溶液的浓度相等
D.升高温度,M物质一定能继续溶解
4.20 ℃时,向盛有10 g水的烧杯中加入3 g某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还有1 g固体剩余。
(1)此时的溶液属于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烧杯内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g。
(2)若温度不变,继续向烧杯里加入10 g水,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属于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烧杯内溶液质量是________g。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5.要使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简单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增大压强 B.升高温度
C.降低温度 D.增加溶质
6.用“不变”“增加”或“减少”填空。
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
(1)加入少量NaCl后,溶液的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则溶质的质量________,溶液的质量________。
(3)若温度不变蒸发掉少量水,则溶质的质量________,溶液的质量________。
 结晶
7.将热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温至如图所示的状态。下列对该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降温过程中硝酸钾溶液逐渐达到饱和状态
B.饱和硝酸钾溶液降温,会有硝酸钾析出
C.这个过程用到了降温结晶的方法
D.析出晶体后的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8.我国有较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以下是对海水资源的部分利用。
(1)海水中含量最高的盐是________,海水经________结晶可获得粗盐。
(2)工业上采用如下的流程从海水中提取精盐:
上述流程中Ⅰ、Ⅱ、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小金自制了一个“天气瓶”,他在一个封闭玻璃瓶内放入一定量溶有樟脑的乙醇(已知樟脑在乙醇中溶解的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丙
C.乙、丙 D.甲、乙、丙
2.在20 ℃时,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蔗糖溶液中逐渐加入蔗糖固体,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此过程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3.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①蒸发水分 ②加入硝酸钾粉末
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又统一的。如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
(1)从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是饱和溶液________(填“可能”“一定”或“一定不”,下同)是稀溶液,________是浓溶液。
(2)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中________(填“A”“B”“C”或“D”)区域;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即可)。
5.(跨学科)一定温度下,一木块漂浮于盛有KNO3溶液的烧杯中,如图一所示,当向烧杯里的水中加入一种固体物质后(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二所示。由此判断:
(1)此时烧杯中的溶液是KNO3的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在图二所示的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有________(填字母)。
a.溶液密度 b.溶剂质量 c.溶液温度
(3)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晶体____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4)所加物质可能是________(填物质的名称)。
6.(科学思维)张老师用固体M做了如图所示有关溶液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忽略水的挥发)。
(1)图示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呈饱和状态的是__________;上述实验中将其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烧杯中的溶液可能呈饱和状态的是____________。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烧杯中溶液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其质量为________g。
(4)为使烧杯乙中未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第九单元 课题 2第2课时 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
1.下列对“20 ℃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 g”的解释正确的是(  )
A.20 ℃时,31.6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里
B.20 ℃时,100 g溶液中含31.6 g硝酸钾
C.31.6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31.6 g硝酸钾
2.在30 ℃时,50 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5 g,在60 ℃时,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B物质10 g,则(  )
A.A的溶解度比B大
B.B的溶解度比A大
C.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D.A、B两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
3.将0.5 g某物质在20 ℃时溶于10 g水中即达到饱和,则一般把这种物质的溶解性判定为(  )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4.如表是氯化钠和氯化钾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氯化钾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1)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
(3)某同学用氯化钾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实验过程中水分损失忽略不计)。
①A~D烧杯中溶液为饱和状态的有________(填字母)。
②D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是________g。
 溶解度曲线
5.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B.a2 ℃时,150 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50 g甲
C.升高温度能使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若a1为20,则甲和乙均为易溶物质
6.已知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M点表示t1 ℃时,________(填字母)的溶解度相等。
(2)在t2 ℃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________(填字母)。
(3)物质A中混有少量的物质B,若提纯物质A,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结晶。
(4)若保持溶液的质量不变,将接近饱和的C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温度。
 气体溶解度
7.啤酒是生活中常见的饮料,其中含有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打开啤酒瓶盖会发现一些气泡在瓶内不断地向上升起,此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________影响。
(2)喝了啤酒后,常常会打嗝,这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振荡和搅拌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使啤酒喷出更多气泡。
1.将某碳酸饮料拧开,倒入装有冰块的杯中,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拧开瓶盖后,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大
B.产生气泡的原因是饮料与冰发生化学反应
C.冒泡刚结束时,饮料仍然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
D.图中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2.如图为KN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NO3和NH4Cl的溶解度均为40 g
B.t2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9
C.将t2 ℃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时,溶液质量不变
D.可以通过升高温度的方法将NH4Cl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3.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
(3)t1 ℃时,将C物质的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任写一种)。
(4)t2 ℃时,将30 g A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t2 ℃形成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
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 ℃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g。
(2)t2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3)t3 ℃时,将40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________。
(4)若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可用__________(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5.(科学思维)神奇的“风暴瓶”能“预报天气,冷暖先知”。制作“风暴瓶”用到以下物质:樟脑、酒精、KNO3、NH4Cl、水等。
(1)将樟脑的酒精饱和溶液滴入水中,出现了明显的浑浊,说明樟脑在水中的溶解能力________(填“强于”或“弱于”)其在酒精中的溶解能力。把樟脑的酒精饱和溶液降温,会出现晶体,除此之外,________也能使樟脑从溶液中结晶。
(2)如图1为KN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t3 ℃时将等质量的KNO3、NH4Cl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 ℃,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大小关系为KNO3____________(填“>”“<”或“=”)NH4Cl。
(3)已知X是KNO3或NH4Cl中的一种,小敏同学对该物质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则X是________,若使②和③中的溶液都达到饱和状态,还需加入X的质量更大的是________(填“②”或“③”)。
第1课时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D 2.C 3.B
4.(1)饱和 12
(2)不饱和 23
5.D
6.(1)不变 (2)不变 增加
(3)减少 减少
7.D
8.(1)氯化钠 蒸发
(2)蒸发池 结晶池 提纯
能力提升
1.C 解析:在“天气瓶”中,乙和丙的瓶内都有樟脑晶体存在,这表明在相应气温下,樟脑在乙醇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所以乙、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的饱和溶液。而甲瓶中没有晶体,虽然不能确定甲瓶溶液一定不是饱和溶液,但仅从外观无法判断它就是饱和溶液。所以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乙、丙。
2.A 解析:向接近饱和的蔗糖溶液中加入蔗糖固体,刚开始蔗糖会继续溶解,但当溶液饱和后,蔗糖不再溶解,则溶质质量刚开始不为零,随着蔗糖的增加而会增加,待饱和后,溶质质量不变,故选A。
3.D 解析:使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通过①蒸发水分、②加入硝酸钾粉末、④降低温度,故①②④符合题意。
4.(1)可能 可能
(2)C 加入氯化钠固体至不再继续溶解(合理即可)
解析:(1)从题图中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所以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2)0.9%的生理盐水因为浓度太小,所以是稀溶液;而且也不是饱和溶液,所以应该属于C区域。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要变为饱和溶液,采用的方法有降温、加入NaCl、蒸发溶剂。
5.(1)饱和 (2)ac (3)增多
(4)硝酸铵
解析:(1)如题图一所示,有未溶溶质说明此时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2)根据浮力公式可知,排开水的体积增大说明溶液的密度变小,原因是溶质析出,则说明加入固体使溶液温度变小,硝酸钾溶解度变小析出,而该过程中水的质量不变,故选ac。(3)硝酸钾析出则溶质的晶体增多。(4)根据上述解析可知该固体溶于水使温度下降,则可能是硝酸铵。
6.(1)乙 升高温度
(2)甲、丁 加入少许固体M,固体M不溶解,说明溶液为饱和溶液
(3)丁 65
(4)加水
解析:(1)乙中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固体M存在,题图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呈饱和状态的是乙;加热到30 ℃,乙中固体M继续溶解,则上述实验中将其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升高温度。(2)向甲中溶液加入5 g M后,乙中有固体剩余,则甲中溶液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加热到30 ℃,得到丙中溶液,再加入5 g M,M全部溶解,则丙中溶液一定是30 ℃时的不饱和溶液,丁中溶液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则题图烧杯中的溶液可能呈饱和状态的是甲、丁;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加入少许固体M,固体M不溶解,说明溶液为饱和溶液。(3)题图烧杯中溶液质量最大的是丁,其质量为50 g+5 g+5 g+5 g=65 g。(4)为使烧杯乙中未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加水。
第2课时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D 2.D 3.B
4.(1)35.7 g (2)氯化钾
(3)①BCD ②6
5.C
6.(1)A、C (2)C (3)降温 (4)升高
7.(1)压强 (2)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加热
能力提升
1.C 解析:A.拧开瓶盖后,压强减小,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小,选项说法错误;B.产生气泡的原因是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大量的二氧化碳从水中逸出,选项说法错误;C.打开汽水瓶盖,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也减小,冒泡是因为溶解不了的二氧化碳逸出,但冒泡刚结束时,饮料仍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选项说法正确;D.图中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与压强的关系,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选项说法错误。
2.D 解析:A.不知道温度范围,不能比较溶解度大小,该选项不正确。B.t2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0 g,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80 g∶100 g=4∶5,该选项不正确。C.将t2 ℃时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时,析出固体,溶液质量减小,该选项不正确。D.可以通过升高温度的方法将NH4Cl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是因为氯化铵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该选项正确。
3.(1)t1 ℃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
(2)C<B<A
(3)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
(4)75
解析:(1)P点的意义:t1 ℃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2)由题图可知,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C<B<A。(3)t1 ℃时,将C物质的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4)t2 ℃时,A的溶解度是50 g,即在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溶解50 g A,则在该温度下,50 g水中最多溶解25 g A,t2 ℃时,将30 g A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t2 ℃形成溶液的质量是75 g。
4.(1)10 (2)甲=乙>丙
(3)饱和 3∶10
(4)蒸发结晶
解析:(1)根据题中溶解度曲线可知,t1 ℃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10 g。(2)t2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甲=乙>丙。(3)t3 ℃时,甲的溶解度是30 g,将40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剩余甲物质为40 g-30 g=10 g,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3∶10。(4)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大,故乙中含有少量的甲,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5.(1)弱于 恒温蒸发溶剂 (2)<
(3)硝酸钾 ③
解析:(1)将樟脑的酒精饱和溶液滴入水中,出现了明显的浑浊,说明樟脑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弱于其在酒精中的溶解能力。把樟脑的酒精饱和溶液降温,出现了晶体,除此之外,恒温蒸发溶剂也能使樟脑从溶液中结晶。(2)如题图1为KN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t3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则等质量的KNO3、NH4Cl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关系为硝酸钾>氯化铵,溶剂质量关系为硝酸钾<氯化铵;将t3 ℃时等质量的KNO3、NH4Cl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 ℃,都有晶体析出,但溶剂质量不变,此时二者的溶解度相等,而溶剂质量关系为硝酸钾<氯化铵,溶剂质量越大,能溶解的溶质质量也越大,则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大小关系为KNO3<NH4Cl。(3)由题图2可知,③中100 g水能溶解55 g的X,则t3 ℃时X的溶解度要大于55 g,由题图1可知,t3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0 g,则X是硝酸钾;②中是t1 ℃时烧杯中有200 g水和55 g硝酸钾,③中是t3 ℃时烧杯中有100 g水和55 g硝酸钾,而t1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0 g,要使它们都达到饱和状态,②中需要加入30 g×2-55 g=5 g硝酸钾,③中需要加入80 g-55 g=25 g硝酸钾,则若使②和③中的溶液分别达到饱和状态还需加入硝酸钾的质量更大的是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