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三 溶液、溶解度及溶质的质量分数 (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训练三 溶液、溶解度及溶质的质量分数 (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专题训练三 溶液、溶解度及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形成
1.(2025保定竞秀区月考)厨房里的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 B.白砂糖
C.食盐 D.白醋
2.设计实验方案,测定并比较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分别在水中溶解时是放热还是吸热的。
实验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量并记录溶解前后液体温度。
溶质 溶解前水的温度/℃ 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氯化钠 19 19.5
硝酸铵 19 8
氢氧化钠 19 31
实验结论:氯化钠溶解时,溶液的温度________;硝酸铵溶解时,溶液的温度________;氢氧化钠溶解时,溶液的温度________。
3.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小明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一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一的现象: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紫色溶液,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对比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加热后固体全部消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解度曲线
【例1】根据如图所示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考查点1 溶解度的含义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______,此温度下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KNO3________g。
考查点2 点线的含义及应用
(2)图中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0 ℃时,KNO3、NaCl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NaCl________。
考查点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
(5)P点表示t ℃时KNO3的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下同)溶液。
(6)20 ℃时,将15 g NaCl固体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________溶液。
(7)将50 ℃时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所得溶液是________溶液。
(8)将20 ℃时KNO3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将t ℃时NaCl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
考查点4 溶液、溶剂、溶质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比较
(10)20 ℃时,将20 g NaCl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11)50 ℃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该温度下KNO3和NaCl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KNO3________(填“>”“<”或“=”)NaCl。
(12)20 ℃时,将等质量的KNO3、NaCl配制成各自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3)50 ℃时,配制相同质量的KNO3、NaCl的饱和溶液时,所需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查点5 改变温度时溶液中各种量的变化
(14)将50 ℃时92.75 g 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析出晶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15)将50 ℃时等质量的KNO3和NaCl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20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溶解度:KNO3<NaCl
B.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KNO3>NaCl
C.降温后溶液的质量:KNO3>NaCl
D.析出晶体的质量:KNO3>NaCl
考查点6 物质提纯方法的判断
(16)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时,提纯KNO3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当NaCl中混有少量的KNO3时,提纯NaCl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
4.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P点所表示的B物质的溶液为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t3℃时,将50 g A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
(3)现要从混有少量A物质的B物质溶液中提纯B固体,可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t3℃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水的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溶解度表格
【例2】根据给出的KNO3和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表,回答问题。
温度/℃ 溶解度/g
NaCl KNO3
0 35.7 13.3
20 36.0 31.6
40 36.6 63.9
60 37.3 110
80 38.4 169
100 39.8 246
考查点1 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1)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________g,40 ℃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_。
考查点2 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2)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上述两种物质中________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
考查点3 判断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
(3)NaCl、KNO3溶解度相等的最小温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
5.据20 ℃时的实验,回答问题。已知:20 ℃和40 ℃时NH4Cl固体的溶解度分别为37.2 g和45.8 g。
序号 ① ② ③
加入NH4Cl的质量/g 20 35 40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下列关于①~③所得溶液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质量:①<②
B.①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
C.②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5%
D.将③升温到40 ℃,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溶解度实物图
【例3】已知氯化钾在20 ℃、40 ℃时的溶解度分别为34 g、40 g,按如图操作后得到相应的溶液甲、乙、丙。
考查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1)如图实验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
考查点2 溶液中相关量的计算
(2)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___g,乙中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丙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考查点3 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
(3)甲、乙、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
考查点4 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4)甲转化为乙的过程中,固体逐渐消失,说明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增大”或“减小”)。
6.(2025石家庄期中)已知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4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 g。按如图所示操作后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只有①是饱和溶液
B.②中溶液的质量为160 g
C.溶质质量分数为②<③
D.③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63.9∶100
 综合型
7.如表是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NaCl 35.7 35.8 36 36.3 36.6 37.0 37.3
(1)分析表格数据,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________。
(2)10 ℃时,向20 g水中加入5 g KNO3固体,充分溶解,可得到该温度下KNO3的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20 ℃时,将50 g KNO3固体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再放入一个小木块,现象如烧杯甲。然后进行如下操作,小木块排开液体的情况如图所示。
①烧杯乙中剩余的KNO3固体质量是________。
②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烧杯丁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烧杯丙。
③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烧杯丙________(填“>”“<”或“=”)烧杯丁。
8.如图1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 ℃时,将30 g丙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
(2)t2 ℃时,相同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
(3)若甲中混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方法为______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t2 ℃时,向m g水中加入60 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将溶液平均分为两份,分别进行如图2所示的操作。据此分析m=________。
【详解答案】
1.A 解析:面粉不溶于水,将面粉放入水中,面粉会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悬浮在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而不是均一、稳定的溶液,故A符合题意;白砂糖能溶于水,在水中以分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故B不符合题意;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能溶于水,在水中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故C不符合题意;白醋能与水互溶,在水中以醋酸分子等形式均匀分散,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2.(1)取三只烧杯,分别加入2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分别取一药匙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基本不变 降低 升高
3.(1)比较高锰酸钾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例1】(1)31.6 g 15.8
(2)t ℃时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3)KNO3>NaCl
(4)大
(5)饱和 (6)不饱和
(7)饱和
(8)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9)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10)68 26.5%
(11)46.1% >
(12)KNO3>NaCl KNO3>NaCl
(13)KNO3>NaCl
(14)26.95
(15)AD
(16)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蒸发结晶
解析:(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此温度下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KNO3为15.8 g。(2)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P点表示t ℃时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3)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50 ℃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4)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KNO3、NaCl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5)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达到饱和状态。(6)通过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得知<,未达到饱和状态。(7)将50 ℃时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有晶体析出,故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8)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将20 ℃时KNO3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9)将t ℃时NaCl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10)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将20 g NaCl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够溶解18 g,所得溶液的质量是68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6.5%。(11)50 ℃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46.1%。在5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100%,该温度下KNO3和NaCl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KNO3>NaCl。(12)在一定温度下,将等质量的物质配成饱和溶液,溶解度大的需要的水的质量小,溶液的质量小。20 ℃时,KNO3的溶解度比NaCl的小,等质量的KNO3和NaCl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和所得溶液的质量均是KNO3的大。(13)在一定温度下,配制相同质量的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度大的需要的溶质质量多,溶剂的质量小。50 ℃时,KNO3的溶解度比NaCl的大,配制相同质量的KNO3、NaCl的饱和溶液时,KNO3所需溶质的质量大。(14)50 ℃时,92.75 g KNO3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的质量为92.75 g××100%=42.75 g,含有水的质量为92.75 g-42.75 g=50 g。20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15.8 g。将50 ℃时92.75 g 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 ℃,最多可析出KNO3晶体:42.75 g-15.8 g=26.95 g。(15)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则将两烧杯的温度都降到20 ℃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为KNO3<NaCl,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KNO3<NaCl,硝酸钾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较多,则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为KNO3<NaCl,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关系为KNO3>NaCl,选项A、D正确。(16)物质提纯的方法:a.陡升型曲线(如KNO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b.缓升型曲线(如NaCl):蒸发结晶。c.下降型曲线[如Ca(OH)2]:升温结晶。
4.(1)不饱和 (2)90 (3)蒸发结晶
(4)C (5)B>A>C
解析:(1)t1 ℃时,P点在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下面,则P点表示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2)t3 ℃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80 g,则此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溶解80 g,所以50 g水中最多可溶解40 g,故溶液的质量为50 g+40 g=90 g。(3)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则B物质溶液中含有少量的A物质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式提纯B固体。(4)t3 ℃时,溶解度:A=B>C,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B>C,所以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A=B>C,所以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最小,故溶剂水的质量最大。(5)A、B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则将A、B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 ℃降温到t2 ℃,溶解度降低,溶液还是饱和状态,且溶解度:B>A,则溶质质量分数:B>A;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则C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 ℃降温到t2 ℃,溶解度增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与t3 ℃时相等;根据题图分析可知t3 ℃时C物质的溶解度小于t2 ℃时A物质的溶解度,则降温后溶质质量分数:A>C,综上所述,得出降温后溶质质量分数:B>A>C。
【例2】(1)36.0 KNO3>NaCl
(2)增大 KNO3
(3)20~40 ℃
解析:(3)根据溶解度表可知,20 ℃及之前,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40 ℃及之后,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据此分析出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时的最小温度范围。
5.C 解析:A.据题意可知,20 ℃时NH4Cl固体的溶解度为37.2 g,含义是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7.2 g NH4Cl固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①②中加入的氯化铵均能全部溶解,则溶液质量:①<②,故选项说法正确。B.①中的溶质能全部溶解,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0 g∶100 g=1∶5,故选项说法正确。C.溶质质量分数=×100%,②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5%,故选项说法错误。D.将③升温到40 ℃,NH4Cl的溶解度增大,40 ℃时NH4Cl固体的溶解度为45.8 g,烧杯中剩余的NH4Cl能全部溶解,溶质质量增大,溶剂质量不变,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例3】(1)甲、丙
(2)34 135 2∶5
(3)甲<乙<丙
(4)增大
解析:(1)在溶液甲、乙、丙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甲、丙,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乙。(2)甲中溶质的质量为34 g,乙中溶液的质量为100+35=135 g,丙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5+5)∶100=2∶5。(3)甲、乙、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100%≈25.4%,×100%≈25.9%,×100%≈28.6%,故质量关系为甲<乙<丙。(4)甲转化为乙的过程中,固体逐渐消失,说明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6.A 解析:A.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溶解31.6 g硝酸钾,则①中硝酸钾不能完全溶解,属于饱和溶液;升温至4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 g,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溶解63.9 g硝酸钾,则②中硝酸钾全部溶解,属于不饱和溶液,又加入3.9 g硝酸钾,硝酸钾恰好完全溶解,溶液③恰好饱和,故①③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②中硝酸钾全部溶解,②中溶液的质量为100 g+60 g=160 g,故选项说法正确。C.②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7.5%,③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9.0%,溶质质量分数:②<③,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上述解析可知,③中共溶解的硝酸钾质量为60 g+3.9 g=63.9 g,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63.9 g∶100 g=63.9∶100,故选项说法正确。
7.(1)氯化钠(或NaCl) (2)饱和
(3)①4.2 g ②小于 ③>
解析:(1)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氯化钠。(2)1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9 g,所以向20 g水中加入5 g KNO3固体,充分溶解,可得到该温度下KNO3的饱和溶液。(3)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将50 g KNO3固体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再放入一个小木块,现象如烧杯甲。①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 g,所以烧杯乙中剩余的KNO3固体质量是50 g-45.8 g=4.2 g;②饱和溶液针对的是具体的溶质,所以丙中加入氯化钠可以继续溶解,溶液密度增大,浮力不变,所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烧杯丁小于烧杯丙;③丙中加入氯化钠可以继续溶解,溶液总质量增大,硝酸钾质量不变,所以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烧杯丙>烧杯丁。
8.(1)65 g (2)乙>甲>丙
(3)降温结晶
(4)150
解析:(1)t1 ℃时,丙的溶解度为30 g,将30 g丙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能溶解15 g丙,故形成溶液的质量为65 g。(2)t2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甲>丙,故相同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3)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故甲中混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方法为降温结晶。(4)t2 ℃时,向m g水中加入60 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将溶液平均分为两份,恒温蒸发25 g水或是加入15 g甲都能形成饱和溶液,说明25 g水恰好溶解15 g甲形成饱和溶液,故此温度下甲的溶解度为×100 g=60 g,向m g水中加入60 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根据题干可知蒸发50 g水形成饱和溶液,故m的值为15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