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空气的成分第一课时-课件(共18张PPT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科粤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空气的成分第一课时-课件(共18张PPT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科粤版(2024)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年 级:九年级 学 科:化学科粤版(2024)
2.1空气的成分(第一课时)
我是空气,猜一猜我有哪些成分呢?
问题一: 露置在空气中的饼干变的不酥脆了,我认为空气中有水蒸气。请你仿照这样的回答列举你的猜想。
环节一:对空气成分做猜想
氧气
二氧化碳
环节一:对空气成分做猜想
资料卡片:
很久以前,人们以为空气只是单一物质。然而敢于质疑的人群总是存在,比如:英国化学家卢瑟福证明了氧气与剩余其他气体的不同,瑞典化学家舍勒第一次认为氮气是空气成分之一。而18世纪70年代,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完成了更有说服力的实验。让我们一起走进拉瓦锡的实验。
请阅读课本“知识视窗”
环节二:走进拉瓦锡的实验
问题二:观察右图,回答问题:
(1)银白色的汞变成红色粉末发生在哪里?发生了怎样的反应?
(2)钟罩里的b是什么,c是什么?b占据了谁的位置?
(3)如果将曲颈甑里的红色固体加热,得到的氧气重新冲入钟罩会是什么现象并解释现象原因?
(4)由此拉瓦锡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5)请你来评价拉瓦锡实验的优缺点。
环节三:模拟拉瓦锡的实验
问题三:让我们模拟拉瓦锡的实验,看是否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补充资料: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解释—形成结论建构模型—反思评价—表达交流。
[提出问题]: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多少?
[形成假设] :大约1/5氧气,4/5氮气
[设计并实施实验] :拉瓦锡实验的装置有何特点?装置特点:密闭环境
环节三:模拟拉瓦锡的实验
问题三:我们模拟拉瓦锡的实验,看是否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资料卡片:
(铁在空气中点不着)
哪个药品可以替代汞?
药品特点:在空气中可燃,只消耗氧气,产物为固体,气体体积可视化。
环节三:模拟拉瓦锡的实验
问题三:我们模拟拉瓦锡的实验,看是否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补充资料: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解释—形成结论建构模型—反思评价—表达交流。
1.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
2.夹紧止水夹,装药品;
3.点燃红磷迅速插入瓶中;
4.待瓶冷却打开止水夹。
环节三:模拟拉瓦锡的实验
问题四:观察实验,回答问题。
小结实验现象:(实施实验获取的证据)
(1)打开弹簧夹前的实验现象:
瓶内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2)打开弹簧夹后的实验现象:
烧杯内的水倒吸回集气瓶, 最终上升至刻度1处
环节三:模拟拉瓦锡的实验
问题四:观察实验,回答问题。(分析解释,形成结论)
(3)请分析以上实验现象,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小结实验结论:
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氧气
实验
现象
结论
不支持燃烧的其它气体
环节三:模拟拉瓦锡的实验
问题四:观察实验,回答问题。
(4)实验操作中“夹紧”“足量”“迅速塞紧”
“冷却至室温”等操作的原因是什么?
防止装置漏气,为保证测量结果尽量准确。
足量红磷保证尽量耗尽一定量空气内的氧气,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防止红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逸散出瓶外。
防止因气体受热膨胀导致进水量受到影响而不准确。
环节三:模拟拉瓦锡的实验
问题四:观察实验,回答问题。
(5)简述实验原理。
小结实验原理:
红磷燃烧消耗密闭装置内的氧气,在大气压强作用下,烧杯内的水倒吸回密闭装置,倒吸的水量与燃烧消耗的氧气量一致,约为空气总体积的1/5。
环节三:模拟拉瓦锡的实验
问题四:观察实验,回答问题。
(6)反思实验,小组讨论评价上述实验的优缺点。
优点:
反应时间短,装置简单,
方便操作,
药品廉价且无毒...
缺点:
不环保,
不精确...
实验的评价角度
药品是否廉价、环保、安全
装置是否简单方便操作、精确、安全
环节三:模拟拉瓦锡的实验
问题四:观察实验,回答问题。
(7)归纳总结出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原理特点。
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需要在密闭装置进行实验,可燃物经过燃烧消耗干净氧气,借助压强原理,用另一种肉眼可见的物质占据被消耗氧气的空间,利用以上证据推理得到结论。
燃烧法测定某物质中一种成分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组成、构成
(氧气、氮气等)
多种成分混合体系(空气)
各成分
性质
分析实验标准(消耗氧气)
物质变化(红磷燃烧)
实验目的(确定氧气含量)
研究物质成分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环节四:科学的发展与完善
资料卡片:
继拉瓦锡的实验后,还有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空气中的剩余气体成分。比如:英国物理学家瑞利说明空气中还有不支持燃烧的其它气体;英国化学家拉姆西经实验和推理进一步发现空气中有稀有气体等成分。
问题五:科学的脚步从未停止,现代科技有着怎样的测量仪器呢?
1. 下列关于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应待大量白烟沉降和温度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B. 水倒流进燃烧装置中是装置内外的压强差导致的
C. 该实验说明空气中的氮气不与红磷发生反应
D. 实验中红磷的量不会影响测定结果
【评价检测】基础过关
D
【评价检测】能力提升
2.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定出空气中O2约占1/5(按体积计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②中瓶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0mL
B. 可加热铁丝引燃铜匙中的白磷
C. 白磷的作用是消耗②中瓶内的O2
D. 最终注射器活塞移至约40mL刻度处
D
总结提升
我的对空气成分的了解
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探索
我们模仿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
现代手持技术测量
修正
完善
进步
猜想
实验验证
证据推理
便捷精确
越严谨、越科学
感谢观看
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