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沁园春 长沙》同步练习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沁园春 长沙》同步练习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沁园春·长沙(含解析)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廖廓(liáo kuò) 百舸(ké) 碧(bì)透 橘(jú)子洲
B.苍茫(cāng máng) 沉浮(fú) 携(xié)带 竟(jìng)自由
C.峥嵘(zhēng róng) 遒(qiú)劲 挥斥(chī) 岁月稠(chóu)
D.惆怅(chóu chàng) 遏(è)阻 激(jī)扬 万户侯(hóu)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户侯 漫江碧透 苍茫大地 书生意气
B.怅寥廓 百舸争流 橘子州头 挥斥方遒
C.竞自由 鱼翔浅底 独立寒秋 中流击水
D.岁月稠 风华正茂 激扬文字 浪遏飞舟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65岁的李大爷风华正茂,很顺利地通过了社区夕阳红艺术团的面试,他非常高兴。
B.王奶奶退休后自学英语,她现在能够用英语和外国游客交流,年轻力壮的你还好意思峥嵘岁月吗?
C.在公共网络空间形成公序良俗,需要每个人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涵养激浊扬清的正能量,共同珍惜、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D.登上华山的高峰后,游客们心情十分兴奋,他们居高临下,指点江山,赞美着眼前的大好风光。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文一开篇,作者便把自己置身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中,把读者带进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中。
B.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大多有他自己的书法手迹留世,这就便于把他的诗词和书法结合在一起来欣赏。
C.读毛泽东的诗词,诗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浪漫触动了我们的心灵。
D.《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6.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7.“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诗句的正常顺序应当是( )
A.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B.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C.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等。
B.词一般分上、下两阕。其中,上阕又叫上片,下阕又叫下片。
C.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沁园春”就是词牌名。
D.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9.朗诵时对诗歌的节奏进行划分,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朗诵情感的表达。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0.下列诗句翻译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怅寥廓,问苍范大地,谁主沉浮?
译文:面对高远辽阔的宇宙,作者不禁忧愤地问:广袤无垠的大地啊,由谁来主宰你的盛衰呢?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译文: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飞翔,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生活。
C.携来百侣曾游。
译文:曾经我和我的伴侣,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译文: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食邑万户的侯爵看得如同粪土一样。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心怀天下的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眼前宏阔的秋景激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追问。
B.下阕的“忆”字由眼前景转入回忆,展现了革命青年激流勇进的精神状态,表达了革命青年振兴中华的气概与豪情。
C.以反问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D.全词表现了作者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12.毛泽东矗立在橘子洲头,眼前所见是一幅怎样的秋景图?请你结合诗句,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幅湘江秋景图。
三、迁移阅读
下面这首诗是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请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3.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列选项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14.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15.这首词赞美了“梅”的哪些优秀品质?
第一单元 沁园春·长沙(含解析)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廖廓(liáo kuò) 百舸(ké) 碧(bì)透 橘(jú)子洲
B.苍茫(cāng máng) 沉浮(fú) 携(xié)带 竟(jìng)自由
C.峥嵘(zhēng róng) 遒(qiú)劲 挥斥(chī) 岁月稠(chóu)
D.惆怅(chóu chàng) 遏(è)阻 激(jī)扬 万户侯(hóu)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常用字音、字形的能力。
“廖廓”的“廖”应写作“寥”,百舸的“舸”应读作gě。
“竟自由”的“竟”应写作“竞”。
“挥斥”的“斥”应读作chì。
故选D。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户侯 漫江碧透 苍茫大地 书生意气
B.怅寥廓 百舸争流 橘子州头 挥斥方遒
C.竞自由 鱼翔浅底 独立寒秋 中流击水
D.岁月稠 风华正茂 激扬文字 浪遏飞舟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橘子州头”的“州”应写作“洲”。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65岁的李大爷风华正茂,很顺利地通过了社区夕阳红艺术团的面试,他非常高兴。
B.王奶奶退休后自学英语,她现在能够用英语和外国游客交流,年轻力壮的你还好意思峥嵘岁月吗?
C.在公共网络空间形成公序良俗,需要每个人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涵养激浊扬清的正能量,共同珍惜、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D.登上华山的高峰后,游客们心情十分兴奋,他们居高临下,指点江山,赞美着眼前的大好风光。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风华正茂”,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句中用来形容65岁的李大爷,用错对象。
“峥嵘岁月”,指不平凡的岁月。句中是激励年轻人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峥嵘岁月”误用为动词。
“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句中是指在公共网络空间要发扬正能量,使用正确。
“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句中用来形容游客们对大好风光的赞美,望文生义。
故选C。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文一开篇,作者便把自己置身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中,把读者带进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中。
B.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大多有他自己的书法手迹留世,这就便于把他的诗词和书法结合在一起来欣赏。
C.读毛泽东的诗词,诗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浪漫触动了我们的心灵。
D.《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C.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应将“豪情”和“浪漫”位置互换。
故选C。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间用分号,“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绘的是山上的秋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描写的是江中的景象,是并列的关系,应把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
故选A。
6.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正确。“万”“尽”写出了万千山峰都被染成了红色,属于扩大夸张。
“反问”错误。“谁主沉浮”提出问题,词的下阕回答问题,属于设问。
正确。“指点”对“激扬”,“江山”对“文字”,词性相对,属于对偶。
正确。本体“万户侯”,喻体“粪土”,属于比喻。
故选B。
7.“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诗句的正常顺序应当是( )
A.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B.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C.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句意为: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正常的语序应为时间+地点+动作,即“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故选D。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等。
B.词一般分上、下两阕。其中,上阕又叫上片,下阕又叫下片。
C.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沁园春”就是词牌名。
D.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错误,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故选A。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9.朗诵时对诗歌的节奏进行划分,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朗诵情感的表达。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0.下列诗句翻译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怅寥廓,问苍范大地,谁主沉浮?
译文:面对高远辽阔的宇宙,作者不禁忧愤地问:广袤无垠的大地啊,由谁来主宰你的盛衰呢?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译文: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飞翔,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生活。
C.携来百侣曾游。
译文:曾经我和我的伴侣,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译文: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食邑万户的侯爵看得如同粪土一样。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心怀天下的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眼前宏阔的秋景激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追问。
B.下阕的“忆”字由眼前景转入回忆,展现了革命青年激流勇进的精神状态,表达了革命青年振兴中华的气概与豪情。
C.以反问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D.全词表现了作者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12.毛泽东矗立在橘子洲头,眼前所见是一幅怎样的秋景图?请你结合诗句,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幅湘江秋景图。
【答案】9.D 10.B 11.C 12.(1)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2) 深秋季节,诗人矗立在橘子洲头。看,群山逶迤,重重叠叠的树木经霜染过,一片火红;看,湘江奔流,满江秋水碧绿澄澈,千帆竞发。看,雄鹰英武地搏击长空,鱼儿逍遥自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好一派朝气蓬勃的大千世界。
【详解】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划分节奏的能力。
A.“橘子洲”,地名,不可断开,故正确的节奏为: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漫”是“江”的修饰语,“百”是“舸”的修饰语,两者紧密相连。故正确的节奏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往昔”是一个词语,“过去”的意思,不可断开。“峥嵘”修饰“岁月”,不可断开。故正确的节奏为: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作者不禁忧愤地问”错误,面对这生机蓬勃的色彩绚丽的秋景,作者思绪万千: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是你消长兴衰的主人呢?不是“忧愤”而是“慨叹”,道出了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和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
C.“我的伴侣”错误,“百侣”,众多同伴,这里指“同学”。
D.“把食邑万户的侯爵看得如同粪土一样”错误,这里指“当时的大军阀、大官僚”。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反问”错误,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用以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勇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不是简单地把诗歌翻译一下,要发挥想象力合理生发,抓住“秋景”“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特点。按照远望、近看、仰望、俯视的角度逐一描绘。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景象,是一种将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文字画面的过程。
首先,要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把握诗歌的整体氛围和基调,是欢快的、悲伤的、宁静的还是激昂的。其次,找出诗中的关键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在诗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诗歌整体情感的联系。再次,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将诗中的意象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想象自己置身于诗中描绘的场景中,感受那里的色彩、声音、气味和氛围。此外,还要将诗中的情感融入景象的描绘中,通过描述景物的状态、气氛和变化,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心境。要善于借助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描绘更加生动、形象。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三、迁移阅读
下面这首诗是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请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3.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列选项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14.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15.这首词赞美了“梅”的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13.D 1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体现出作者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 15.(1)凌寒傲雪。(2)报春却不争春,默默奉献。
【详解】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错误,此词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不是赞美春天。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意思是“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会感到无比欣慰”。“笑” 用写人的感情的词语写出梅花盛开的样子,突出梅花的乐观精神,属于拟人的修辞手法。
1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艺术形象的能力。
由诗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可知梅花凌霜傲雪,独自盛开;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知,梅花报春却不争春,默默奉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