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励志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励志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励志高级中学2025--2026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A项,“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原文为“几乎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的”,选项删去“几乎”一词,使表述过于绝对,与文意不符。B项,“是因为他早已有了……的设计思想”错误,属于因果倒置。材料一第一段明确表述为“正因为他对‘经典’产生了疑问,才有了‘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设计思想”。 C项,“只要考虑水稻育性对温度的反应就能……”错误,混淆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材料一第二段指出“首先要考虑的是育性对温度高低的反应,而不仅是光照的长短”,说明温度和光照均为需要考虑的因素,温度是关键。选项中的“只要……就”将必要条件曲解为充分条件,表述错误。D项准确概括了袁隆平的成就及其科学精神的影响,与两则材料的主旨相符,为正确答案。
2.C【解析】C项,“科研工作者没有守住道德底线”错误,属于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三段原文为“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一些浮夸浮躁、投机取巧的行为也不时出现”,选项将“一些”个体的行为扩大为全体“科研工作者”的行为,表述不准确。 A、B、D三项的表述均能分别在材料二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四段找到对应依据,推断合理。
3.B【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三、四段,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和思索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产物”。A项(阿基米德)、C项(凯库勒)、D项(杜里埃)的事例,均是在他们长期致力于解决某个特定科学或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因外界触发而产生的顿悟,符合“灵感”的定义。B项中,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更接近于一次偶然的考古发现。材料中并未提及他此前一直在追求和思索古文字问题,缺乏“追求和思索”这一关键前提,因此不属于材料所定义的“灵感”范畴。
4.【解析】
①敢于质疑(经典/权威理论)。(1分)
②果敢假设,胆识过人(或:善于在研究迷茫或转折时提出正确思路)。(1分)
③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1分)
④注重实践验证(或:将思路、设计付诸实践进行检验)。(1分)
⑤善于把握灵感(或:不放过“思想火花”)。(1分)
【评分标准】本题满分4分。答出以上5点中的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评分细则:每点1分,注意要概括。
5.行文思路:①首先解释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并论述其意义;(2分)②其次分析怎样弘扬和培育科学家精神;(2分)③最后呼吁弘扬科学家精神。(2分)
【评分标准】行文思路每点2分,答满6分。
6.B【解析】A.“沉重又抗拒”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说他心情沉重,内心抗拒,由后文可知,他对这次告别巡逻是珍视而慎重的。C.“皆体现”错,程志“赶紧戴上护目镜”“蹦跳着跑过来”等行为,不能体现他的迅速成长。D.“炫耀”“显示自己的带兵能力”错,原文有“能留在山上吗?”可知二班长是向连长推荐列兵程志,想让他留在山上。故选B
7.B【解析】“解答了前文二班长……的疑惑,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错,这段插叙并不存在解释上文疑惑的作用,而是原文楚副营长说的话“今年我也要走了”解答了前文二班长的疑惑。故选B。
8. ①对自己所带列兵努力上进、尽职尽责、谙熟高原地形的满意和骄傲。②对列兵获得连长认可,能留在山上,接续守卫边疆事业的欣慰与放心。
【评分标准】两点各2分,两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答案
分镜头脚本(二班长) 时长:20秒
配乐 风声、踩雪声
远镜头 苍茫雪原、日光闪耀,一列巡逻的人(答出“雪原”“巡逻的人”即可)
特写镜头 黝黑的脸烙着浓郁的高原红;嘴唇黑紫、开裂,下唇翘起的两片僵硬死皮在日光下显得透明和有光泽。
视频解说 黝黑的脸色和两颊浓郁的高原红,是二班长十数年坚守高原的最好见证;黑紫、开裂的嘴唇,以及唇上看起来光泽如玉的死皮,是二班长战风斗雪、不畏艰难、坚守边疆的荣誉勋章。
【解析】题目要求以短视频形式展现二班长的形象,远镜头展现环境背景,引出人物。由文本“雪后的早晨”“雪地上银光闪闪,像是撒着无数碎钻石”可知,环境为苍茫雪原、日光闪耀;结合“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可知,远镜头人物应为巡逻的队伍。
特写镜头展现二班长外貌的细节,对应文本中“这张黝黑的脸烙着浓郁的高原红,嘴唇黑紫、开裂,下唇翘起两片僵硬的死皮。死皮是透明的,一大一小,在阳光下闪着羊脂玉般的光泽”。
视频解说应体现二班长外貌特征背后负载的精神品质,即十几年扎根高原、坚守边防、战风斗雪、不畏艰难的边防军人品质。语言尽量有文采,比如黝黑的脸色和浓郁的高原红,是二班长十数年坚守高原的最好见证;其他特征——黑紫、开裂的嘴唇,以及唇上看起来光泽如玉的死皮等,可以想到是二班长战风斗雪、不畏艰难、坚守边疆的荣誉勋章。
【评分标准】每个方面答到一点2分,3点,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解析】CEG(句意: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光,那个宾客发怒,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为兼语结构,“客”为前面宾语,后面主语,C处断开;“有一人蔽火光”,主谓结构,句意完整,且后文的主语变为了“客”,E处断开;“客怒”,主谓结构,句意完整,G处断开。)
11.A【解析】(“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中的“存”也是问候、探访的意思)
12.B(“孟尝君受到宾客的赞誉,得以主持家事”错误,原文是“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靖郭君以文为嗣”,意思是“靖郭君命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争相赞誉田文,皆请求靖郭君立田文为继承人”,可见,主持家事发生在宾客赞誉之前。)
13.(1)孟尝君在薛城,招揽了各诸侯国的宾客和有罪逃亡的人,(这些人)都归附到孟尝君门下。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1分),“亡人有罪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有罪者亡人”(1分);“招致”,招纳、招揽1分,“归”归附。(1分)
(2)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揽贤士,贤士因此归附他,而他最终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
评分建议:“能得士”,能够招贤纳士、善于得到人才(1分);“以故”,因为这个缘故、因此(1分);“赖”,依靠、借助。(1分)
(1)材料一,由原文“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可知,司马迁认为孟尝君喜好养客,以此沾沾自喜。(1分)(2)材料二,由原文“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可知,司马光认为孟尝君养士的是结党营私,沽名钓誉,欺瞒国君,盘剥百姓。(1分)(3)材料三,由原文“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可知,王安石认为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招揽的门客都称不上贤士。(1分)
(每点1分,答对3点给3分)
【评分标准】每点1分,答对3点给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光,那个宾客发怒,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
太史公说:我曾经经过薛地,那里民间的风气多有凶暴的子弟。我向那里人询问这是什么缘故,人们说:“孟尝君曾经招来天下许多负气仗义的人,仅乱法犯禁的人进入薛地的大概就有六万多家。”世间传说孟尝君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的确名不虚传。
材料二:
齐王把薛城封给田婴,号称靖郭君。靖郭君对齐王说:“各主管大臣的报告,您应该每天亲自听取并反复审核。”齐王照此做去。不久就厌烦了,全部委托给靖郭君代办。于是,齐国的大权全部落到田婴手中。靖郭君有四十个儿子,其中一个地位卑贱的小老婆生的儿子叫田文。田文风流通达、富有智谋,他建议靖郭君广散钱财,蓄养心腹之士。靖郭君便让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都在靖郭君面前争相称赞田文,建议让他做继承人。靖郭君死后,田文果然接班做了薛公,号为孟尝君。孟尝君的美名传遍天下。臣司马光曰:贤德的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百姓的利益。《易经》说:“圣人收养贤良人才,恩泽及于天下百姓。”士人中贤良的人,道德操守足以匡正风俗。见识足以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毅力足以团结仁人志士。用到大处可以有利于天下,用到小处可以有利于一国。因此,君子用丰厚的俸禄来收养他们,用尊崇的地位来礼待他们。然而孟尝君的养士,不分聪明愚笨,不论好人坏人,一概收留;他盗用国库的薪俸,结立自己的私党,沽名钓誉,对上欺瞒国君,对下盘剥百姓,真是一个奸雄,哪里值得颂扬啊!
材料三:
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他终于借助他们的力量,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哎呀!孟尝君只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是这样的话,他完全可以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15.C【解析】(尾联“愁”的主体不是“诗人”而是采桑女。故“诗人著一‘愁’字,直抒胸臆”错)
16.【答案】原因:①蚕细如蚁,尚未初眠,②倒春寒使得桑树叶生长延迟,③丝茧收成难卜,④里胥提前上门催征。(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社会问题:官府罔顾民命、横征暴敛(1分),百姓深受压榨、困苦不堪(1分)。
【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评分标准】(1)(2)(3)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3)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C【解析】“楚汉之争”指徐州和宿迁两地之间的一场足球联赛,加引号是为了表明此处“楚汉之争”不是指历史上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战争,是特殊含义。例句和C项引号作用都是特殊含义,A项引号作用是直接引用,B项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D项引号作用是反语、讽刺。
19.【解析】①运用了借代的手法(1分),无锡特产水蜜桃与南京特产盐水鸭分别指代两个城市(1分)
使口号具有强烈的地域标识性,鲜活生动(2分)。
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将“输了水蜜桃加盐”和“赢了盐水鸭加糖”进行对比(1分),用轻松的方式消解了输赢的功利性,表达出对待输与赢的不同情绪(2分)。
【评分标准】答到其中一种手法,并能结合语句分析效果即可。手法1分,手法的构成1分,效果2分。
20.例:苏超绽放江苏文化魅力/苏超联赛:一场足球与文化的盛宴(3分)
【评分标准】标题内容应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足球赛事(1分),一是文化展现(1分)。简明扼要1分。如有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随着年少时的家庭变故……使得……”由于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删去“随着”。
二是搭配不当,“审查周围一切”搭配不当,可改为“审视周围一切”。
【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点给2分,一共4分。
【解析】 ①他的孤独尤为明显 ②小说中的怀疑和戒备 ③目睹了麻木的群众
第一空,根据语境“在那个年代,他与环境格格不入。站在高处的人往往是孤独的,鲁迅的孤独感是怎么来的”可知,后文更多地在强调鲁迅的孤独,是因为他与环境格格不入,再根据“鲁迅是清醒的”“在那个众人糊涂的年代里”,所以第一空可填“他的孤独尤为明显”。
第二空,要填的句子是鲁迅先生孤独的一种体现,结合“鲁迅的审视和怀疑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这种戒备和怀疑更是让人背后发凉”可知,关键词应该是“审视和怀疑”或“戒备和怀疑”,而这种审视和怀疑是在小说中体现的,据此可填“小说中的怀疑和戒”。
第三空,要填的句子是鲁迅先生孤独的另一种体现,结合“‘麻木的群众’常在《呐喊》的作品中出现”“这种被麻木扼制的群体真正让鲁迅觉得悲哀又觉得恐惧吧”可知,鲁迅先生孤独的另一种体现可能来自于“麻木的群众”,由于所填句子的主语是“鲁迅”,所以可填入“目睹了麻木的群众”。
【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点给2分,总共6分。
23.【材料解读】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第一则材料是《礼记》中的名句,意思是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第二则材料是诺贝尔的名言,意思是生命必须经过雕琢,才能有价值。第三则材料表达了新时代的领路人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指出了青年人成长的途径和目标。第四则材料是某高中的校训,强调了青年学生应该在学习,生活,做人等方面进行雕琢。这种雕琢可以是学校的管理、老师的教育等来自外部的力量对学生成长以正面引导,也可以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带来的改变。
四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强调了“雕琢”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雕琢"的基本意思是雕刻玉石等,也可指对某事物修改使其更为完善。对于青年人来说,只有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成大器,才能承担起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深人思考雕琢”对青年究竟有何重要意义,要联系现实,不能空喊口号,写成标语式的文章。
参考立意:①青春需要雕琢;②精雕细刻成就璀璨人生;③人不琢,不成器;④生命如璞玉,修身成君子;⑤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等等。
【评分标准】
评分首先关注学生是否能结合材料的限定与提示,围绕雕琢这一关键词来立论或阐释。评分其次还要做到“三看”:一看思考深入辩证,言之有序;二看议论扎实清晰,言之有物;三看表达凝练漂亮,言之有采。最后,结合卷面和书写的差异打分。
【其他说明】
①无题目扣2分。
②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5分。
③标点错3-5处扣1分,6处以上扣2分,最多扣2分。
④字数不足:600字至800字,每缺50字扣1分;500-600字,25-35分;400-500字,15-25分;300字以下,10分以内。
档次 具体要求
第一档(50-60分) 切合题意 能深刻理解“精雕”的多重内涵(如接受规范、发挥主动、追求真善美、精益求精),并围绕其对于青年成长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进行层层深入、富有思辨性的论证。文章结构严谨,论据典型充实,能结合现实与自身体验,语言富有文采和表现力,体现出深厚的思想底蕴与成熟的写作能力。
第二档(45-49分) 符合题意 能够围绕“精雕”与青年成长的关系展开论述,观点明确,结构完整。对“精雕”的理解可能不够全面深入,或论证过程略显平实,但在“言之有序”和“言之有物”上达到基本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第三档(40-44分) 基本符合题意 文章能提及“雕琢”或“成长”,但对“精雕”及“真善美”等核心概念理解模糊或论述肤浅,未能有效建立其与青年成长的内在联系。论证过程较为空泛,缺乏有力论据支撑,结构可能松散,语言表达平淡。
第四档(36-39分) 部分符合题意 未能整体把握材料,仅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如只谈“努力”或“自律”),完全偏离“精雕”这一核心概念。但文章结构尚属完整,语言大致通顺。
第五档(35分以下) 套作成分多或离题 完全脱离“精雕”与青年成长的主题,另起炉灶;或机械套用,内容与材料无关。思想混乱,文不对题。励志高级中学2025-2026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这些年来,中国科研事业可谓蒸蒸日上。与此同时,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一些浮夸浮躁、投机取巧的行为也
语文试卷
不时出现,这不仅侵蚀了科学家精神,也伤害了中国科学界的公信力。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线,认真是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科学家的底色。只有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才能守护好科学家的品格和尊严,催生真正一流的
一、现代文阅读(共计35分)
科研成果。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科学家精神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度,也是一个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培育,科学家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也难拔节生长。我们期待科学家心无旁鹜、“板凳坐得十年冷”,也要给予他们“数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
材料一:
我们寄望所有科技工作者都能在专业上一丝不苟,也要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我们希望科研回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在他开始研究杂交稻时,几乎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供
归本真,同样要在考核中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只有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科研管理
借鉴的。当时“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概念仿佛已是无争的定论,如果袁隆平被“水稻没有杂
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更加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我们才能厚植科学家精神,培育更
种优势”的理论禁锢的话,就不会有今日的杂交水稻了。可是正因为他对“经典”产生了疑问,才有了“要利用
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水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设计思想,才有了整套培育人工杂交稻的方案。可以说,袁隆
科学是没有止境的事业。航天英雄杨利伟曾说,永远记得第一次在太空俯瞰这颗水蓝色星球的样子,“我仔
平拉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取得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
细端详这美丽的星球,生怕错过一处风景,我深知这是亿万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美景。”相信,若所有科技工作
常听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里的专家深有感触地说,袁隆平总是在研究处于迷茫或新的转折之时,提出正确的思
者弘扬科学家精神,仰望着浩渺的星空又关注着脚下的大地,一定会成就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
路。这就是他果敢假设,胆识过人之处。面对困难,他善于抓中关键,凭借丰富的经验,为下步工作做出合理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用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创新》)
设计,并进一步在实践中验证。这一点在两系杂交稻的研究历程中体现得最充分。1989年夏季异常低温,一些
1.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经过鉴定确认已经过了关的不育材料变成了可育,这一情况让两系杂交稻研究跌入低潮。在此关头,袁隆平将这
A.袁隆平是世界上首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开展了杂交水稻
些不育系进行一一考核和仔细分析,认识到首先要考虑的是育性对温度高低的反应,而不仅是光照的长短,认为
的研究。
导致雄性不育的起点温度要低是最关键的指标。按照这一技术策略,一批实用的光、温敏不育系和两系杂交组合
B.袁隆平在研究中对“经典”产生疑问,是因为他早已有了“要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雄性不育
陆续育成,使两系杂交水稻由试验研究转为生产应用成为可能。
性”的设计思想。
袁隆平曾说:灵感在科学研究中与在艺术创作中一样,具有几乎相等的重要作用。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
C.在两系稻研究遇到瓶颈时,袁隆平发现只要考虑水稻育性对温度的反应就能导致雄性不育,从而使研究工
和思索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产物,常以一闪念(即思想火花)的形式出现。因此,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切勿放过“思
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想火花”。
D.袁隆平穷极毕生精力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他的科学精神也影响和激励着无数国人继续前行。
1961年,研究遗传学说很久的袁隆平对一株“鹤立鸡群”稻株产生顿悟,灵感告诉他这是一株“天然杂交
稻”!“天然杂交稻既然存在,那么就可以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培育出人工杂交稻”,这个灵感传递给了他莫大的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信心和动力,他一生选择了研究杂交稻,就因为他认定了水稻不仅具有杂种优势,而且可以通过人工培育成功。
A.在看到无数科学家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他们留下的更多是精神财富,这是科技工作
袁隆平曾做过一个梦:杂交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谷粒像花生米一样大,他及同事们在
者应该继承发扬的。
杂交水稻下面乘凉、散步。30年来,他一直不畏艰难,孜孜追求着。
B.目前我国科研领域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核心技术突破需要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激发科技工
(摘编自辛业芸《袁隆平科学思维之我见》)
作者的创新力。
材料二:
C.近来,科研诚信失范现象频出,可以看出科研工作者没有守住道德底线,应加强对科研工作者的思想教育,
一部科学史,其实也是一部科学家的精神史。拉开历史的长镜头,有些科学成果会因为时间推移成为过去,
提高其自律性。
而伟大的科学家精神总是长留历史的天空,更具穿透力。许多科学家的工作因为专业、神秘鲜为人知,但他们身
D.弘扬科学家精神,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将个人的科学追求融入国家发展
上元气充沛的求索精神,却总能直抵人心。从钱学森到屠蚴呦,再到钟扬、黄大年,杰出的科学家身上总有一种
的伟大事业中去。
极为相似的精神气场: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他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他们淡
3.结合材料,下列中事例不属于科学家“灵感”的一项是(3分)(▲)
泊名利、潜心研究:他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他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他们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镌刻在大
A.阿基米德为了鉴定纯金皇冠是否掺假,苦想多日,在跨进澡盆洗澡时,从看见水面上升得到启示,发现了
地上,铸就中国科技创新的丰碑。
浮力原理。
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今天,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B.清代官员王懿荣偶然发现用作中药的龟甲、兽骨上有刻痕,他研究后认为这是比篆书更早的文字,后来这
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突破核心技术、摆脱受制于
些文字被称作“甲骨文”。
人的局面?这就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C.凯库勒长期研究苯分子结构,一天在梦中他看见有条蛇在空中飞舞并咬住尾巴形成了一个圈,这使他最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