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6《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上16《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6《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关键词句分析事物特征的阅读方法。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欲扬先抑手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北方农民及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4.培养学生对平凡事物中蕴含的精神价值的感知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应用;白杨树特征的分析
难点:欲扬先抑手法中"抑"与"扬"的辩证关系;写作中象征意义的自然表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状物摹形——白杨树的特征解析
一、标题导入
提问:本文标题是《白杨礼赞》,由标题可见,作者赞美的事物是——白杨树。白杨树很普通的一种树,我们学校就有。而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什么样子的呢?
初读课文:寻找文中详细描写白杨树的段落。
二、文本研读
任务1:聚焦状物段落
齐读第3-5段,用"△"标出描写白杨树形态的动词,用"○"标出形容词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描写角度 关键词句 体现的特征
树干 笔直的干,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挺拔、正直
树枝 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 团结、进取
树叶 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 积极、向上
任务2:品析语言特色
重点分析比喻句:"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讨论:"银色晕圈"和"淡青色"仅仅是颜色描写吗?
预设:准确写出了白杨树树皮上淡青色的银色晕圈中自然、轻微地呈现的状态,既表现了颜色的柔和与层次感,又暗含了白杨树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提问:从白杨树的外在形象,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从本段中找出能表现其内在品质的词语。
预设:内在品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点拨:本段中用“力争上游”总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特点,并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作者通过"形→神"的描写路径,不仅写出白杨树的外在形态,更赋予其内在精神,这种"见物及人"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任务3:梳理文章线索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你能发现作者像这一段一样,高声赞美白杨树的句子吗?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生齐诵)
提问:“不平凡”在直接赞美的语句中出现了4次,有何作用?
预设:“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行文的感情线索,也就是说,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
提问: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用词的变化。从“那”到“这”,从“实在”到“决不是”,从“赞美”到“高声赞美”,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的。这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任务4:感知文章结构
指名读1—2段,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后,接着却不写白杨树怎样"不平凡",而是调转笔锋,先写"扑入""视野"的高原风貌,为什么?
景物特点: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意思)
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
(讨论交流)
预设: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氛围,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写法。
四、作业布置
1.摘抄文中描写白杨树特征的5个关键词句,批注其表达效果
2.观察校园中的一种植物(如松树、竹子),用200字描写其形态特征
第二课时:托物言志——象征手法与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再读一读课文,作者真的只是赞美白杨树吗?预设:不是。请从文字中找到你的证据。
二、深度探究
任务1:解密象征意义
小组合作完成"象征密码破译":
找到文中揭示象征关系的关键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填写象征对应表:
白杨树特征 象征对象 精神品质
傲然挺立 北方农民 坚韧不拔
丫枝靠拢 抗日军民 团结一心
对抗风雪 民族精神 不屈不挠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象征意义)
点拨: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象征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它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是借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象征的作用:将作者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提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歌颂北方农民和他们的精神?这种写法有什么妙处?
预设: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可以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能增添文章的表现力。
任务2:探究欲扬先抑手法
对比阅读:
"抑"的部分:"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扬"的部分:"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辩论:如果删去"抑"的段落,表达效果有何变化?
点拨:贬低白杨树的外在美,再高度赞扬其内在精神,突出白杨树坚韧、正直、朴质和不屈不挠的品格,强化对其象征的北方抗日军民精神的赞美,同时增强文章的情感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任务3:写“楠木”运用了什么手法
“楠木”象征了什么?
预设:“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如国民党反动派)。
文章最后一段写楠木有什么作用?
预设:将两种树的不同品格和所代表的不同人物进行对比,突出赞扬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点拨:本文是“散文”,但又区别于《背影》,本文是“托物言志”散文的典范 。
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赏析美景:抓景物特点/看写景的角度/品写景的技巧
体会情感:反复诵读/梳理文脉/联想想象/知人论世
三、写作实践
活动:象征写作工坊
示范引导:
展示范例片段(以梅花为例):
"它没有牡丹的雍容,没有玫瑰的娇艳,在寒冬腊月里,只是顶着几片单薄的花瓣。但这瘦硬的枝干里,藏着整个春天的勇气——它不是在等待温暖,而是在创造温暖。"
分析:如何将"形态描写→特征概括→精神升华"三层结构融入150字片段
【实战写作】
从下列事物中任选其一,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字短文:
路灯/爬山虎/老课桌/粉笔
四、作业布置
1.修改课堂习作,补充细节描写,明确象征意义。
2.习题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形态特征:笔直/向上/倔强
象征意义:农民/军民/民族精神
表现手法:欲扬先抑(抑"好女子"→扬"伟丈夫")
写作迁移:观察事物→提炼特征→赋予意义→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象征意义理解困难:通过"象征密码表"可视化抽象概念
写作中"贴标签"现象:要求必须包含3处以上具体形态描写,避免空泛抒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