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课题 3 第2课时 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课时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单元 课题 3 第2课时 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课时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十单元 课题 3 第2课时 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1.(2025巩义模拟)下列我国科学家在制碱工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张青莲 B.屠呦呦
C.袁隆平 D.侯德榜
2.下列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相符的是(  )
A.烧碱 NaOH B.小苏打 Na2CO3
C.纯碱 NaHCO3 D.熟石灰 CaO
3.下列物质与其用途不对应的是(  )
A.二氧化碳——灭火
B.碳酸钠——配制生理盐水
C.碳酸钙——作建筑材料
D.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4.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出汗”后变成碳酸钙
B.石灰石可制生石灰,医疗上可用作补钙剂
C.纯碱可用于除去餐具表面的油污
D.纯碱的物质类别属于碱
5.选择适当盐的化学式填空。
(1)医疗上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症的有________。
(2)常用作建筑材料的是________。
(3)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
(4)可用于玻璃、造纸、纺织等行业及洗涤剂的生产的是________________。
(5)侯氏制碱法中的“碱”是__________。
 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与酸的反应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6.下列物质中能与纯碱发生反应的是(  )
A.NaOH B.NaHCO3
C.H2SO4 D.K2CO3
7.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小强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进行探究,以下关于此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有气泡产生
B.表面皿内壁有浑浊出现
C.贝壳逐渐溶解
D.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8.(教材实验改编)小星同学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使用的试剂有块状石灰石、碳酸钠粉末、碳酸氢钠粉末、稀盐酸。实验时观察到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请写出小星同学可能进行的三个实验(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实验,小组同学决定选择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这是因为________。
(3)总结:含有碳酸根离子的物质可用试剂________和________来检验。
1.精盐(NaCl)和碱面(Na2CO3)是厨房里常见的固体。下列鉴别二者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
A.品尝
B.闻气味
C.加柠檬汁(含柠檬酸)
D.加食醋
2.某兴趣小组用化学方法制作蛋雕:将蛋壳(蛋壳主要成分CaCO3)在熔化的石蜡中裹上蜡衣,用金属丝划穿蜡衣雕“花”,吸取适量10%的稀盐酸滴在划痕处,一段时间后,放入热水中熔去多余的蜡,做成蛋雕作品,如图所示。关于蛋雕制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酸钙高温不分解
B.石蜡能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
C.盐酸有腐蚀性,要做好防护
D.盐酸滴到蛋壳上有氢气生成
3.如图是某试剂瓶上部分已经被污损和腐蚀的标签。小明想探究其成分,他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少量试剂瓶中的固体,滴入少量盐酸,有无色无臭的气体产生。若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固体(  )
A.一定是Na2CO3
B.一定是NaHCO3
C.可能是Na2CO3,也可能是NaHCO3
D.一定是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
4.家庭或企业加工馒头、面包等食品时,常在面粉中加入膨松剂(如碳酸氢钠),蒸制或烘焙食品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使面团疏松多孔,制作的食品松软或酥脆。阅读上面信息后,回答下列问题:
(1)信息中提供的膨松剂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2)碳酸氢钠是一种________(填“可溶”或“不溶”)性的化合物。
(3)碳酸氢钠能使蒸制或烘焙的食品疏松多孔,原理是蒸制或烘焙食品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该气体是________(填化学式);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探究与实践)石灰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为研究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如下探究。
Ⅰ.石灰石分解的探究
取三块形状大小相近的石灰石(长宽厚约为1 cm×1 cm×0.2 cm),一块不加热,另两块分别在酒精灯和酒精喷灯(酒精化学式为C2H5OH)的火焰上加热2 min(假设杂质加热时不发生变化)。探究过程如图所示,实验现象见表1。
表1 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
组别实验 实验条件 试管B中的现象
甲 未加热 无明显现象
乙 酒精灯加热 溶液呈浅红色
丙 酒精喷灯加热 溶液呈红色
(1)通过甲、乙、丙三组对比实验,得出影响石灰石分解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丙组实验加热石灰石时,在火焰上方倒扣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出现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能否推断石灰石煅烧产生二氧化碳,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石灰石煅烧温度的探究
【查阅资料】生石灰质量的优劣常采用“活性度”来衡量。“活性度”的测定方法:取一定质量的生石灰,加入一定量的水,用指定浓度的盐酸中和,记录所消耗盐酸的体积(单位为mL),消耗盐酸的体积越大,“活性度”越高。
某研究小组在电炉内煅烧石灰石样品,并测定煅烧产物(CaO)的“活性度”,数据见表2。
表2 不同条件下煅烧产物的“活性度”(mL)
煅烧时间 煅烧温度
1 050 ℃ 1 100 ℃ 1 150 ℃ 1 200 ℃ 1 250 ℃ 1 300 ℃
12 min 790 836 868 808 454 412
16 min 793 856 871 845 556 530
20 min 795 863 873 864 617 623
(3)石灰石煅烧的最佳温度范围为1 100~1 200 ℃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D 2.A 3.B 4.D
5.(1)NaHCO3(合理即可)
(2)CaCO3 (3)NaHCO3
(4)Na2CO3 (5)Na2CO3
6.C 7.D
8.(1)①Na2CO3+2HCl===2NaCl+H2O+CO2↑
②NaHCO3+HCl===NaCl+H2O+CO2↑
③CaCO3+2HCl===CaCl2+H2O+CO2↑
(2)反应速率适中
(3)稀盐酸 澄清石灰水
能力提升
1.B 解析:A.氯化钠有咸味,碳酸钠无咸味,在厨房中可以通过品尝区分精盐和碱面,不符合题意;B.氯化钠和碳酸钠均是无味的,闻气味无法区分,符合题意;C.氯化钠和柠檬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能与柠檬酸反应生成柠檬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现象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D.氯化钠和食醋不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能与食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现象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2.C 解析:A.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B.石蜡不能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C.盐酸有腐蚀性,使用时要做好防护,故选项说法正确;D.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3.C 解析:Na2CO3和NaHCO3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无色无味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1)NaHCO3 (2)可溶
(3)CO2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出现浑浊,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解析:(1)题中信息提供的膨松剂为碳酸氢钠,化学式是NaHCO3。(2)由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可知,碳酸氢钠是一种可溶性的化合物。(3)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蒸制或烘焙的食品疏松多孔。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出现浑浊,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5.(1)温度
(2)Ca(OH)2+CO2===CaCO3↓+H2O 否,酒精燃烧也会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煅烧不同的时间,在1 100~1 200 ℃范围内生成生石灰的“活性度”均高于其他温度
解析:(1)甲组实验未加热,试管B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无氢氧化钙生成,说明常温下,碳酸钙不分解;乙组实验在酒精灯上加热,试管B中溶液呈浅红色,丙组实验在酒精喷灯上加热,试管B中溶液呈红色,说明温度越高碳酸钙分解得越充分,故影响石灰石分解的因素是温度。(2)丙组实验加热石灰石时,在火焰上方倒扣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此实验不能推断石灰石煅烧产生二氧化碳,因为酒精燃烧也会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分析题表2中数据信息可知,煅烧不同的时间,在1 100~1 200 ℃范围内生成生石灰的“活性度”均高于其他温度,故石灰石煅烧的最佳温度范围为1 100~1 200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