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期10月测试(二)语文答案1.C 2.A 3.C4.①相同点:均以二者为例,说明园林题名需引用文学典故,增强文化内涵。②不同点:材料一:侧重题名对游者文学联想的触发,突出园林的文学特色。材料二:侧重题名对审美意境的强化,说明题名如何通过“比兴”手法深化景物的象征意蕴。5.C 6.B7.意料之外:天分较好的蓝玉比“我”先得到师傅的唢呐传授,他在传声仪式上那种期待与渴望也显示其势在必得,所以师傅最终选择“我”作为接班人使人感到“意外”。情理之中:①蓝玉的缺点:蓝玉在得到唢呐时急于显摆,表明他是一个缺少定力的人。②“我”的优点:“我”的意志坚定,能够战胜没有得到唢呐的挫败感回到土庄继续学习,能够长期坚持练习一些基本的音调。③师傅的标准:师傅看重徒弟的精神品质和对唢呐的执着,而不仅仅是技艺。所以师傅最终选择“我”属于“情理之中”。8.①“水庄”强调地点,把“我”从水庄送到土庄,暗示了父亲的良苦用心。②“父亲”凸显亲情,推动情节发展。父亲说“我”是一个“做事不含糊”的人,这种信任与期待使“我”感到既惭愧又欣慰,战胜挫败感,立志学成唢呐回报父亲。③“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表达情感,体现父亲得知结果后的骄傲以及“我”实现对他的承诺后的自豪。④几种称呼交替出现,使小说更加真实,情感更加饱满,富有生活意味。9.BEG 10.A 11.D12.(1)这就是不用教导而百姓听从教化,近处的人看到后就会效仿,远处的人四面观望后也会效法。(2)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人相亲相爱就能治理好国家,相互仇恨就会使天下大乱。13.①态臣“善取宠乎上”,即擅长谄媚逢迎。严嵩迎合皇帝的喜好,以此从君主那里博取宠爱。②篡臣“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严嵩不践行公道通义,以权谋私,甚至为了私利残害他人。参考译文:材料一:对内不能统一民众,对外不能抵御敌患,百姓不亲近他,诸侯不信任他,但是他巧言善辩、谄媚逢迎,善于从君主那里博取宠爱:这是故作姿态的臣子。对上不忠于君主,对下善于在百姓中骗取声誉;不顾公道正义,结党营私,把迷惑君主、谋取私利作为要务:这是篡夺君权的臣子。对内能够统一民众,对外能够抵御敌患;百姓亲近他,士人信任他;对上忠于君主,对下不知疲倦地爱护百姓:这是有功的臣子。对上能够尊崇君主,对下能够爱护百姓;政令教化,施加到臣民身上如同影子跟随形体一样迅速;应对突发变故,敏捷得如同回声响应声音一样;推论同类事物、接触同类人才,以应对变化无常的情况,各方面都能形成规章制度:这是圣明的臣子。材料二:孙叔敖是楚国的隐士。国相虞丘把他推荐给楚庄王,用来代替自己。孙叔敖担任楚相三个月,施行教化、教导百姓,朝廷上下和睦融洽,社会风气十分美好,政令宽和而有禁必止,官吏没有奸邪行为,盗贼也没有出现。秋冬季节就鼓励百姓上山采伐,春夏季节就利用河水运输,百姓各自得到便利,都安居乐业。楚庄王认为货币太轻,就把小币改成大币,百姓感到不方便,都放弃了自己的本业。市令把这种情况报告给丞相说:“市场混乱,百姓不能安心在那里经营,秩序不稳定。”孙叔敖说:“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说:“有三个月了。”孙叔敖说:“停用大币,我现在就让它恢复原状。”五天后,在朝堂上,孙叔敖向楚庄王进言说:“前些日子更改货币,认为旧币太轻。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不能安心在那里经营,秩序不稳定’。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原来的货币。”庄王准许了,下令三天之后市场就恢复了原状。楚国的民俗是喜欢乘坐矮车,庄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车的马匹奔跑,就想下令把马车加高。孙叔敖说:“政令多次下达,百姓就会不知道该听从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大王您若是一定要使马车变高,我请求先下令给乡里,让他们把门槛加高。乘车的人都是君子,君子不会频繁下车过门槛。”庄王答应了。过了半年,百姓都自己把车改高了。这就是不用教导而百姓听从教化,近处的人看到后就会效仿,远处的人四面观望后也会效法。所以孙叔敖三次担任丞相却不欣喜,因为他知道这是自己的才能应得的;三次离开丞相职位却不后悔,因为他知道这不是自己的罪过。材料三:(严嵩)在南京住了五年,因为庆贺万寿节来到京城。恰逢朝廷商议重新修撰《宋史》,辅政大臣请求留下严嵩,让他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兼任翰林学士掌管修史事务。等到夏言进入内阁,朝廷命令严嵩回去掌管礼部事务。严嵩在夏言之前考中进士,但职位却比夏言低。起初严嵩依附夏言,谨慎地侍奉他,曾经摆酒邀请夏言。亲自到夏言的府第,夏言推辞不见,严嵩就铺开席子,拿出准备好的书信,挺直上身两膝着地诵读。夏言认为严嵩确实不如自己,就不再怀疑他。皇帝因为信奉道教,曾经戴香叶冠,于是使用沉香木雕刻了五顶香冠,赏赐给夏言等人。夏言不接受诏令,皇帝非常生气。严嵩趁被召见应答的时候戴上香冠,并用轻纱笼罩着。皇帝看见后,心里更加亲近严嵩。严嵩没有其他的才能谋略,只一心谄媚皇帝,窃取权力、谋取私利。皇帝英明敏锐、刚愎自信,施行刑罚杀戮十分果断,很爱掩饰自己的短处。严嵩因此能够借着事情激起皇帝的怒气,残害他人来谋求自己的私利。14.A15.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16.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喻、庶、壹、累。17.C18.①因 ②而 ③但19.“拷量”应为“考量”;“幌然大悟”应为“恍然大悟”/“昧力”应为“魅力”。20.①“虽然歇后语别致委婉”修改为“歇后语虽然别致委婉”。 ②“用得太多反而会削弱它的独特”修改为“用得太多反而会削弱它的独特性”。21.D22.A23.B24.例文:水,映照中华文明的人生哲思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更是千年哲思的明镜。老子赞其“不争”的至善,荀子叹其“积累”的坚韧,孔子赏其“变通”的智慧。这泓水塑造了多元人生视角,而我认为,水的三性并非割裂,唯有兼收并蓄,方能行稳致远。谦退守拙,是水赋予人生的立身之本。老子笔下的水,总是往低处流淌,却在无声中汇聚成浩瀚的湖泊、奔腾的江河。它不与高山争雄,不与磐石争强,却以包容的姿态接纳万物,滋养生命。这种“不争”并非消极的退缩,而是一种低调的智慧、内敛的格局。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往往急于彰显自我、追逐名利,却容易在浮躁中迷失方向。若能学水之“不争”,在喧嚣中保持一份清醒,在纷扰中坚守一份淡泊,以谦逊的态度待人接物,以低调的姿态积累实力,反而能在不经意间收获成长与认可。奔涌不息,是水赋予人生的奋进之力。荀子眼中的水,从不满足于眼前的平静,它从高山之巅发源,历经千难万险,始终朝着大海的方向奔腾向前。人生亦是如此,唯有像水一样保持昂扬的斗志,拥有坚韧的毅力,才能在挑战中实现价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都在稻田中奔波忙碌,他像水一样,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对抗着科研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在人生的道路上,若能学水之“奔涌”,以坚定的信念面对挑战,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在奋斗的过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顺势而变,是水赋予人生的处世之智。孔子眼中的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它能根据所处的环境灵活变化。这种“变通”并非没有原则的妥协,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灵活应变的能力。学会顺势而变,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规避风险,抓住机遇。赤壁之战中,诸葛亮顺势而变,根据当时的天气变化、地理环境以及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灵活调整作战策略,最终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在当今时代,新的机遇与挑战层出不穷,若能学水之“变通”,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思路与方法,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水的三性,看似各不相同,实则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谦退守拙是人生的底色;奔涌不息是人生的动力,顺势而变是人生的智慧。没有“不争”的低调沉淀,“奔涌”就可能沦为盲目冲动;没有“奔涌”的坚韧奋进,“不争”就可能变成消极懈怠;没有“顺势而变”的灵活智慧,“奔涌”就可能遭遇更多阻碍,“不争”也可能错失发展机遇。以水为镜,映照自我;以水为师,涵养心性。愿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也才能让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材料以“水”为核心意象,关联中华文明的哲学内涵与人生态度选择,老子赞其“不争”的至善,并非消极逃避,而是“处众人之所恶”的谦卑、不刻意争抢的豁达,如江海处下而纳百川;荀子叹其“积累”的坚韧,非一蹴而就的爆发,而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持续发力,体现量变到质变的坚持;孔子赞其“变通”的智慧,非无原则的妥协,而是“逝者如斯夫”的顺势而为,如水流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灵活适配环境。现实生活中的态度,谦退守拙对应老子“不争”强调为人处世的低调、不张扬,在浮躁中守本心,如深水静流,不喧哗却有力量;奔涌不息对应荀子“积累”强调生命的主动性、进取性,如江河奔海,以持续行动突破困境、实现目标;顺势而变对应孔子“变通”强调行事的灵活性、适应性,如借势发力、因势调整,不固执于既定路径。其中积累是根基,变通是路径,不争是境界。积累需耐住“不争”的寂寞,变通需打破“积累”的惯性。但过度不争易陷停滞,空谈变通则根基虚浮。此作文题需通过“水”文化的多重意象,将儒道哲思与当代精神贯通,写出具有深层思辨的作文。行文构思上,开头以“水的多面性”引出“老子赞其不争,荀子叹其积累,孔子赏其变通,点出中心论点,水的特质,恰是人生态度的镜像”。分论点1关联老子:谦退守拙,是立身处世的底色,用“钱锺书拒绝采访、季羡林辞‘国学大师’称号”等案例,论证“谦卑不是懦弱,而是如深水般藏锋,以专注积蓄内在力量”。分论点2关联孔子:顺势而变,是破局前行的智慧,用“苏轼屡遭贬谪却‘一蓑烟雨任平生’,从仕途转向文学创作”“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战略”等案例论证。分论点3关联荀子:奔涌不息,是实现价值的动力,用“中国航天人从‘两弹一星’到‘探月探火’的接力奋斗”等案例,论证“积累的坚韧不是等待,而是如江河般向着目标持续发力,终成气象”。结尾:总结“水之哲思”的当代意义,人生当如活水般,以谦卑为基、以变通为法、以进取为力,在时代洪流中活出自己的节奏与价值”。立意1.守拙以蓄势,通变以开新。2.静水流深处,奔涌向新天。3.不争者厚德,善变者长青。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期10月测试(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联对、匾额,在中国园林中,正如人之有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苏州又为人文荟萃之区,当时园林建造复有文人画家的参与,用人工构成诗情画意,将平时所见真山水、古人名迹、诗文歌赋所表达的美妙意境,撷其精华而总合之,加以突出。因此山林岩壑、一亭一榭,莫不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而适当的辞句来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例如拙政园的远香堂与留听阁,同样是一个赏荷的地方,前者出自于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后者出自于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留得残荷听雨声”句。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又都是根据该处所种的树木来命名的。有些游者至此,能回忆起许多文学艺术的好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色了。我希望今后在许多旧园林中,联对、匾额里如果无封建意识的文字,仅是描写风景的,就应该将它们好好保存下来。苏州诸园皆有好的题辞,而怡园诸联集宋词佳句,与各处景观配合尤为相得益彰,可惜实物皆不存了。联对、匾额所用材料,因园林风大,故十之八九用银杏木阴刻,填以石绿;或用木阴刻后髹漆敷色,不过色彩都是冷色,亦有用砖刻的,雅洁可爱。字体以篆、隶、行书为多,罕用正楷,取其古朴与自然。中国书画同源,联对、匾额本身是个艺术品,也必定让园林生色。(摘编自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材料二:以自然风景著称的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摹写了自然山水之美。明代造园经典著作《园冶》就曾开宗明义地提出,园林要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园林的写真不是机械地照搬自然,而是经过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表达了造园家的主观情思和理想真实。园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皆要使“望者息心,览者动色”,这使得欣赏者“息心”“动色”的不仅是花草树木的外在形式,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风景所表现出来的造园家的审美情趣,以及由此情此景交融而形成的独特的抒情意境。为了更好地暗示出这种意境的本质,艺术家除了组织安排山水建筑,构成具体的风景形象之外,还吸取了诗词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作为辅助。前者使用的是构园物质的线条、体形、质感和色彩,是自然符号;后者表现为园林中各风景区或主题景致的题名、厅堂亭榭的匾额、柱上的楹联、山石上的镌刻,应用的是文字形式的诗句词章,是人为符号。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风景区和园林,历来都用简练的诗一般的文字点明景题,如杭州的西湖十景、承德避暑山庄的七十二景等。犹如西方的“标题音乐”,这种诗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标题风景”。只要说出它的景名,亲临游历过的观赏者心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形象的图画,由此可见题名在自然风景欣赏中的强化作用。自然美所引起的联想和想象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主观随意性,由于出身、经历、文化水平、艺术修养之不同,各人对景色的欣赏和理解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园林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也必须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对风景形象或景区所作的概括含蓄的命名题对就带有这种强制性,对观赏者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园林的创作构思,较重视意境的设计。造园家在构思时,往往先将园中主要风景区的意境,以简约的笔墨、诗的形式作一个概括,然后再推敲山水、亭榭、花树等每一个具体风景的布置,使之最合乎诗意。清代诗人汪春田有一首写造园的绝句:②“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很透彻地道出了园林创作同诗歌创作相类似的特点。在园林大体完成之后,就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在一些主要风景点的建筑和山石上配刻以题名诗句,这实际上是以“人为符号”对“自然符号”所组成的园林景色进行一次鉴定。《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有一段文字很恰当地点出了题对景名的重要。大观园工程告竣,贾政、宝玉、清客一行边赏景边为园中建筑、风景题对,贾政说:③“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为何不能生色?就是因为园林应用的自然符号在表情达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直抒胸臆”,而题对能够画龙点睛地集中表现出艺术的生气和意境。风景题对必须切题,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景色的特征。德国美学家莱辛说:④“愈使它的人为符号接近自然符号,也就愈接近它所能达到的完美。”这种接近,不是粗浅的直接表露,而是要既含蓄又达意,要充分引起“比”“兴”的联想,由景生情,以辞表意,来抒发景物所包含的深层意蕴。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和留听阁,均为赏荷之处,然而二者的题名都没有直接和视觉发生联系。远香堂主嗅觉,留听阁主听觉,题名都很有新意,既点出了二处的风景特色,又沟通了视觉、听觉、嗅觉之间的联系;并且能使游览者联想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因而增加了审美的感受。这是我国园林利用古典文学遗产的一个佳例。(摘编自刘天华《〈拉奥孔〉与古典园林——浅论我国园林艺术的综合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园林的匾额、题对以篆、隶、行书居多,其古朴自然的风格与园林“宛自天开”的景色相谐调,令园林生色。B.古典园林的风景源于自然,经过艺术的再创造,又高于自然。它渗透了造园家的情思、理想及审美情趣。C.诗句词章等文学艺术作为园林风景的辅助形式,多以景致题名、匾额、楹联、山石镌刻等自然符号表现出来。D.好的风景题对既能凝练概括景色特征,又能引起“比”“兴”的联想,含蓄的抒发景物所包含的深层意蕴。2.关于文中四处划线引文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①论证了园林创作要真实地摹写自然山水之美的观点。B.句②论证了园林创作同诗歌创作一样需要反复推敲琢磨。C.句③论证了题对对表现园林的生气和意境有画龙点睛的作用。D.句④论证了风景题对要能准确概括景色的自然特征的观点。3.《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情节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风景园林命名题对的“强制性”的一项是( )(3分)A.宝玉为大观园入口处的山石进行题写时,认为“此处并非主山正景”,是探幽揽胜的过渡之景,不如题名“曲径通幽处”大方气派。B.贾元春游大观园,一路行来,见“奢华过费”,弃舟登岸后,又见其石牌坊上明显题有“天仙宝境”四字,忙命人换作“省亲别墅”。C.园内小河的桥上有一座亭子,宝玉题写匾额为“沁芳”:既是一湾水的滋润,又是两岸花的香气,更是元春心灵的芬芳。D.一处景致清雅的院落内奇草仙藤愈发苍翠,藤萝薜荔、杜若蘅芜异香扑鼻,因其芬芳四溢,宝玉为之题名“蘅芷清芬”。4.两则材料都用到了拙政园的远香堂与留香阁的事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的异同。(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百鸟朝凤肖江虹那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大的雾,天地都给吃掉了。一眼的白,那白还泛着湿。我没有见过有这样气势的大雾,呼吸都不顺畅了。你们两个进来。师傅在里屋喊。师傅说今天雾大下不了地了,正好他有事情要交代。师傅从床下拉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箱子,他打开箱子,里面都是唢呐。师傅弯下腰不停地翻检着箱子里面的家伙什,挑啊拣啊,终于,他抽出了一支略短一些的唢呐,把唢呐放进嘴里,唢呐就发出长长的一声——呜。师傅直起腰来,把唢呐递给我身边的蓝玉,说先把它吹响,我就教你基本的调儿。蓝玉当时的样子我都没法子形容,接过唢呐的那一刻,我看见蓝玉握着唢呐的手在轻轻地抖动,然后他笨拙地把唢呐塞进嘴里,腮帮子一鼓,唢呐就放出来一个闷屁,又一鼓,又出来一个闷屁。我就定定地盯着师傅的手,希望他能抓住一支长的唢呐不放,再放到嘴里试一试,然后递给我。但我是不会像蓝玉那样没有一点定力,当场就放几个闷屁显摆的,我会找个没人的地头悄悄放。师傅是拿出了唢呐,拿出来还不止一支,拿一支出来,他先是吹吹,然后卷起袖口擦拭一番,又放回去,又捡起一支吹拭一番,照例又放回去。“砰”的一声,师傅合上了他的箱子……我没有吹上唢呐。我走了,我要回家了。我背着行李边走边哭,我悲伤极了,我这辈子怕是当不上唢呐匠了。我觉得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水庄的游本盛了,他一心一意地送他的儿子学唢呐,可他的儿子学了差不多半年,连用唢呐放两个闷屁的机会都没有。拐过弯,我听见路坎下有说话的声音。踮起脚,我看见老庄叔正领着一群人在他的新房上夯草。干活的人里还有水庄的游本盛。我悄悄地从火棘树下钻过去,把身子隐在草丛里。以前我还没看出天鸣这娃是吹唢呐的料呢!老庄叔说。天鸣可比我强,我这娃不要平时看他不吭不响的,做起事情来可一点不含糊。父亲说,前不久回来还气粗地给我和他老娘表态,要吹《百鸟朝凤》呢!老庄叔觉得父亲在吹牛。就说,《百鸟朝凤》!《百鸟朝凤》!我都好多年没听过了,上一次听还是十多年前,那场面,至今还记得,焦三爷坐在棺材前的太师椅上,气定神闲地吹了一场,那个鸟叫声哟!活灵活现的。等天鸣学回来了,我让他吹给你们听。父亲许愿。我就是担心,天鸣有没有那个福气,这《百鸟朝凤》一代弟子就传一个人呢。老庄叔说。你们可以不相信天鸣,我是相信我的娃的。父亲说。我蛇样地从草丛里梭出来,我不想回家了,我想吹唢呐,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想吹唢呐。回到土庄,师傅正在院子里磨刀。看见我失魂落魄地站在院子边的土墙下,师傅把唢呐递给我,是一支小唢呐,比蓝玉的要小,但我已经很满足了,我终于吹上唢呐了。师傅很吝啬,每次教给我的东西都少得可怜,一个调子就要我练习十来天……这样久了也只会吹一些基本的音调,师傅还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每天就只要我盯着几个调儿吹。就几个调,我把冬天吹来了。晒花节刚过,土庄又热闹了。人们像槐花串似的往焦三爷的院子里跑,扛凳子搬桌子的。遇上闲逛的路人,就有人招呼:“焦三爷传声了!”路上的人一听,一张脸就怒放了,随即融入队伍。无双镇的唢呐班每一代都有一个班主,上一代班主把位置腾给下一代是有仪式的,这个仪式叫“传声”,不传别的,就传那首无双镇只有少数人有耳福听到过的《百鸟朝凤》。总之,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荣耀,它似乎是对一个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最有力的注脚。这个仪式最吸引人的还不是它的稀有,而是神秘。在仪式开始之前,没有人知道谁是下一代的唢呐王。所以,焦家班所有的弟子都是要参加这个仪式的,连他们的亲人都会四里八乡地赶来参加,因为谁都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唢呐王。师傅开腔了:“我这几年收了不少徒弟,大大小小的,没给吹唢呐的丢人。”顿了顿,师傅接着说:“我们吹唢呐的,好算歹算也是一门匠活,既然是匠活,就得有把这个活传下去的责任,所以,我今天找的这个人,不是看他的唢呐吹得多好,而是看他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师傅拿出一个黑绸布袋子,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抽出来一支唢呐。远远的我就感觉到了这支唢呐该有些年龄了,铜碗闪着耀眼的光,仿佛镀了一层金,但仔细看,碗壁却薄如蝉翼,透着轻灵与从容。杆子是老黄木的,木质已经泛出深沉的棕褐色,表面布满了细密的纹理,被摩挲得发亮。唢呐的杆子一般就是白木,能用这样色泽的老黄木制成的唢呐,足见它的名贵。“这支唢呐是我的师傅给我的,它已经有五六代人用过了,这支唢呐只能吹奏一个曲子,这个曲子就是《百鸟朝凤》。现在我把它传下去,我也希望我们无双镇的唢呐匠能把它世世代代地传下去。”师傅举着唢呐说。院子里一点声音都没有,我只听见我的师弟蓝玉的喘息声,所有的眼睛都盯着师傅手里的那支唢呐。我侧目看了看我的师弟蓝玉,他紧缩着脖子,脑袋像花骨朵似的。慢慢地,他的脖子被拉长了,成了一朵盛开的鲜花,花朵儿正期待着雨露的降临,焦虑、渴望在稚嫩的花瓣间涌动着。蓦然,盛开的鲜花枯萎了。几乎就在一眨眼间,正准备迎风怒放的花儿无声地凋谢了,花瓣起了一层死灰,花秆儿也挫短了半截。这朵刚才还生机蓬勃的花儿,转眼间铺满了绝望的颜色。这时候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在旁边喊我:“你呆了,师傅叫你呢!”焦家班的传声仪式结束后,蓝玉很是难过。我知道师傅传我《百鸟朝凤》是因为我老实,不传蓝玉是觉得蓝玉花花肠子多。其实师傅是不对的,蓝玉天分比我好,他确实是比我精灵了一些,可人精灵点有什么不好的呢?蓝玉走了,背着一个包袱,狠狠地转了一个身,留给我一个削瘦的背影。(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师傅交给蓝玉一支较短的唢呐后,几经挑选却最终没有给“我”唢呐,“我”因此感到十分沮丧,并对自己产生了怀疑。B.父亲在众人面前夸赞“我”并许愿是因为他对“我”的绝对信任和期许,这鼓励使“我”战胜挫败感,最终坚定了学唢呐的决心。C.“我”与师弟蓝玉一起跟随师傅学习唢呐,小说通过“我”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着缺少继承人的残酷问题。D.《百鸟朝凤》“一代弟子只传一人”,既凸显了它的稀有和珍贵,也暗示了它会因传承人的匮乏而走向衰落。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虽没有直接描写《百鸟朝凤》的演奏情形,但通过老庄叔等众多无双镇人的期待衬托了《百鸟朝凤》的艺术魅力。B.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那支吹奏《百鸟朝凤》的唢呐,“黑绸布袋子、薄如蝉翼的铜碗、有色泽的老黄木”无不凸显其名贵。C.文中倒数第四段作者用“花”的比喻来描写传声仪式现场蓝玉等待结果时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从渴望到失望的过程。D.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来叙述传声仪式的整个过程,增强了描写的真实感和紧张感,使事件过程和人物心理生动可感。7.师傅最终选择“我”作为下一代接班人,这一结果看似出乎“意料之外”,但实则属于“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8.文中多次出现“水庄的游本盛”“父亲”和“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几种称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使用称呼的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节选自《荀子·臣道》)材料二: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材料三:居南京五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会廷议更修《宋史》,辅臣请留嵩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其事。及夏言入内阁,命嵩还掌部事。嵩科第先夏言,而位下之。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帝以奉道尝御香叶冠,因刻沈水香冠五,赐言等。言不奉诏,帝怒甚。嵩因召对冠之,笼以轻纱。帝见,益内亲嵩。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帝英察自信,果刑戮,颇护己短。嵩以故得因事激帝怒,戕害人以成其私。(节选自《明史·严嵩传》)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庄王以为A币轻B更C以小D为大E百姓F不便G皆去H其业。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乎,介词,与《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乎”用法不同。B.“以自代也”与《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都是宾语前置句。C.高,使动用法,与《大学之道》“欲齐其家者”的“齐”用法相同。D.跽,音jì,挺直上身两膝着地,与《鸿门宴》“按剑而跽”的“跽”读音、意义均相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中的功臣和圣臣,虽有境界的不同,但都具有出众的能力,他们对上尊君辅正,对下爱民利民,谋求民生福祉。B.圣臣应对突发变故敏捷得如同回声响应声音一样,并且可以推论同类事物、接触同类人才,应对变化无常的情况。C.材料二孙叔敖根据秋冬春夏山林及水势特点,引导百姓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体现了爱民的初衷以及治理的智慧。D.孙叔敖尊君而不媚君,敢于反对楚庄王对钱币、马车的改革;他拥有清晰的自我认识,三起三落而处之淡然。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4分)(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4分)13.请结合材料一中关于态臣和篡臣的观点,分析严嵩行为的失当之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孔子认为在“义”与“利”面前,君子和小人的态度截然不同,他说:“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3)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 。”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事要从点滴做起。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歇后语俗称俏皮话,是汉语中很别致的一种语汇形式。其名称很符合其构造特点:它往往意在此而先言彼,语义重心在后,是歇而后语。歇后语要表达一个意思,一定要先描述一个与之有关的、俏皮有趣的物象画面让人去拷量、去参悟,而且一定要猜一猜、顿一顿,心理期待足够的时候再揭示要义所在,让人幌然大悟而拍手认同。这是歇后语的昧力。歇后语前半段的构造设计如同展开一个谜语的谜面,多是描述生活中的常见物象,很接地气,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和浓厚的人文色彩,因此,在汉语各方言中,都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歇后语。比如,安徽沿淮地区的歌后语就从侧面展示了当地人的生活特点。安徽五河县盛产沱湖螃蟹,“螃蟹作揖——对央(家)”就是 ① 当地临水特点 ② 形成的地域歇后语。由于地域相邻、生活方式趋同,安徽沿淮不同县市流传使用的歇后语很多是一样的,如“借钱买藕——窟窿套窟窿”;也有意思一样,___③___表述稍有不同的,如阜南的“狗皮贴墙上——不像画(话)”在颍上、怀远等地变成了“狗皮贴到山墙上———不像画(话)”。总体来看,歇后语中的物象和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或直白显豁,或曲折含蓄,诙谐机智而意味深长,或夸大其词而令人捧腹。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通常情况下,歇后语的前后两个部分俱全,前半段借用日常生活物象俏皮通俗地进行形象描述,已经含蓄地包含了其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后半段则用具体的语言符号揭示其真实意指。从结构上看,歇后语是一个整体,前半段相当于形式部分,后半段相当于意指部分,两个部分的深层含义是同一的。根据形式部分和意指部分的语义关联特点,歇后语可分为三类:比喻式、双关式和延伸式。另外,虽然歇后语别致委婉,但只是语言表达的调味品,运用要适当适量,用得太多反而会削弱它的独特。17.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彩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夸大其词”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 )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B.李总工冲着周围的年轻学生一笑,说道:“那我可就好为人师了,给你们指点一下,各位见笑了啊。”C.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叹息,大概是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一直是在内战中大显身手呢?”D.相对于其他三个季节,春天经历了生命从萌发到蓬勃的过程,所以我对春天的溺爱是从不掩饰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3分)19.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文言知识(9分)2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内”,同“纳”。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2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A.焉能治之 焉用亡郑以陪邻B.臣子之不孝君父 人之有是四端也C.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D.若使天下兼相爱 若属皆且所虏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水”是中华文明的哲学镜像。老子赞其“不争”的至善,荀子叹其“积累”的坚韧,孔子赏其“变通”的智慧。生活中,有人认为人生当如水般谦退守拙;有人主张生命需如水般奔涌不息;亦有人更看重行事应如水般顺势而变。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期10月测试(二)语文答案.docx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期10月测试(二)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