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长沙》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准确理解并赏析词中关键意象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重点)
2.梳理词作的抒情脉络,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逻辑层次。(重点)
3.感受词作雄浑壮阔的意境美与昂扬奋进的情感美。(难点)
4.体会词人胸怀天下的革命豪情与青春理想,理解其时代价值。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生活场景+前沿科技融合】“城市地标·青春印记”VR体验:
(1)展示今日长沙橘子洲头、岳麓山的美丽风光图片或短视频(尤其突出秋色)。
(2)提问:“同学们,如果今天你站在橘子洲头,看着眼前的湘江、岳麓山,你会想些什么?会发一条什么样的朋友圈?”
(3)引入:“时间倒流近百年,一位同样风华正茂的青年也站在这里,面对壮丽河山,他看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激荡着内心的波涛,写下了一首传世名篇。今天,让我们借助‘文学VR’,穿越时空,回到1925年的秋天,跟随青年毛泽东的视角,感受那份独特的‘长沙印象’与‘青春宣言’。”(板书课题)
【背景介绍】
作家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毛泽东著述丰富,有文集、诗词、书法等作品。其作品涵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其文学作品意境宏大,笔调雄浑,诗词直追苏、辛,书法创立“毛草”。
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是年二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他先后在韶山等地建立了农民协会,并且在韶山成立了农村党支部。
同年九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触景生情,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革命词作。
【整体感知】
字词积累
重点字音:
百舸争流(gě)、怅寥廓(chàngliáokuò)、峥嵘(zhēngróng)、浪遏飞舟(è)、挥斥方遒(qiú)、沁园春(qìn)、万户侯(hóu)。
朗读节奏与情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内容概览
上阕:
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湘江秋景图(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有静有动),通过写景引出“问:谁主沉浮?”,景中寓情。
下阕:
峥嵘岁月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中流击水图(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通过忆事抒发壮志,回答上阕问题“答:同学少年!”,情中显志。
【文本探究】
活动1:上阕赏析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交代了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头)、环境(湘江北去)、作者状态(独立)。“独立”一词用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物中凸显出来,进一步展现词人站立在橘子洲头凝望湘江奔流的英姿,为全诗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领起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描绘出一幅群山中重重叠叠的树林遍染红色,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欢快地畅游的生机勃勃的秋色图。
意象分析:表中左侧为象(客观事物),右侧为意象(渗透主观情感的物)
象(客观事物) 意象(渗透主观情感的物)
山 红遍的万山
林 尽染的层林
江 碧透的整条江
舸 争先恐后的百舸
鹰 搏击长空的雄鹰
鱼 水底自在的游鱼
通过这些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万物蓬勃生命力的赞美和热爱,流露出激情热血和豪情壮志。
炼字妙处:
①“万”写出山之多,绘出群山重叠之态;
②“遍”写出红之广,绘出了红色的彻底;
③“染”像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美丽,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④“透”画出江水碧绿清澈;
⑤“争”画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景象。
⑥“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
⑦“翔”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
⑦“竞”写出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
表现手法:有远近、俯仰结合,动静结合,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还有色彩对比(红、碧)等,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是指江山多娇然而命途难测,由喜而忧,百感交集;“问”是追问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体现伟人的胸怀抱负与责任担当。其深层内涵是社会动荡,各种革命力量云集涌动,谁是革命力量的领导者?谁来主宰国家命运呢?这寄寓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
上阕小结:词的上阕借景抒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从而产生联想,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活动2:下阕赏析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若置身当年的校园,会看到同学们身着长衫,在教室里专注研读进步书籍,眼神明亮;在操场挥臂呐喊,讨论救国真理时慷慨激昂,手势有力,尽显蓬勃朝气与敢想敢言的锐气,这便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模样。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场景中,青年们心中会涌起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豪情。这画面展现的拼搏精神,与“粪土万户侯”所体现的蔑视权贵、立志变革的志向相呼应,都是青年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体现。
活动3:谁与争锋,唇枪舌剑
辩题:在《沁园春 长沙》下阕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拼搏进取的豪情。而当下社会,“岁月静好”成为很多人对生活的向往。对此,你作何选择?请以“当代青年更需要‘中流击水’还是‘岁月静好’”展开辩论。
活动目标:深化对“中流击水”所代表的担当进取精神和“岁月静好”所蕴含的平和生活态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当代青年应有的精神风貌,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担当。
正反方观点:
正方:当代青年更需要“中流击水”。“中流击水”象征着在时代浪潮中勇于拼搏、敢于挑战、主动担当,这是当代青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所必需的精神,能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反方:当代青年更需要“岁月静好”。“岁月静好”代表着一种平和、安稳的生活状态,能让青年沉淀自我、关注内心成长,在宁静中积蓄力量,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标准:
具体要点以及分值(总分100分)
①观点明确,紧扣辩题;对“中流击水”“岁月静好”的内涵解读准确;论据与观点关联紧密,能结合《沁园春 长沙》下阕精神或时代背景。25分
②提问针对性强,能直击对方观点漏洞;回答有理有据,不回避核心问题;反驳逻辑清晰,能有效维护本方观点。25分
③发言积极主动,反应敏捷;论据丰富,能结合历史、社会热点等多方面事例;语言表达流畅,有说服力。20分
④能准确概括本方观点及辩论焦点;回应对方辩论中的关键问题;升华辩题价值,体现对青年责任的思考。15分
⑤语言表达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恰当引用诗词、名言等增强说服力;展现良好的礼仪风貌。15分
下阕小结:词的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毛泽东和青年时代的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奋斗、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形象而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实践活动
秋思与热血:寒江之上的青春之问
活动背景
《沁园春·长沙》不仅是一首词,更是一幅映照青年毛泽东内心世界的画卷。1925年,革命前途未卜,个人处境艰危,词人独立寒秋,面对浩渺江天,既有“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激昂,也有“谁主沉浮”的深沉怅惘。词中交织着豪情与忧思、个人与时代、孤独与共行的复杂情感,等待着我们通过朗读与探究,去触摸那份跨越时空的青春脉搏与时代心跳。
任务要求
通过深情朗读感受词作的节奏与情感,通过小组探究剖析“寒秋”与“竞自由”、“独立”与“百侣”之间的艺术矛盾,并围绕“谁主沉浮”之问展开主题讨论,最终撰写一段百字文本,诠释自己心中的“青春之问”,实现与词的深度对话。
学习内容
课文内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活动内容:如果你在寒秋时节独自站在橘子洲头,面对北去的湘江,会感受到怎样的情绪?是寂寥,还是壮阔?
明确:词的开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勾勒出一幅寂寥而清冷的画面。“寒秋”一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凉、萧瑟的情感相联系,如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秋意,往往暗示着时光流逝与生命忧思。然而,毛泽东笔下的“寒秋”并非单纯的悲情表达,而是隐含了更复杂的情感层次。结合1925年的时代背景——中国革命前途未卜,词人自身正遭军阀追捕——这一“独立”不仅是身体的孤独,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绝与坚韧。湘江北去,既是自然景象,也暗喻时光流逝与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这种开篇的冷峻与后续的炽烈形成强烈反差,正是词人情感张力的起点。
课文内容: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活动内容:当你读到“万类霜天竞自由”时,是否觉得眼前的秋景突然变得热烈而充满生命力?这与开头的“寒秋”矛盾吗?
明确: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词人笔锋陡转,描绘出一幅绚丽蓬勃的秋景图。红枫漫山、碧江争流、鹰飞鱼跃,一切生命都在秋霜中竞相展现活力。这种描写打破了传统“悲秋”的窠臼,赋予了秋日以激昂的生命力。然而,这种“竞自由”并非单纯的乐观表达,而是与“寒秋”形成反讽式对照。词人通过这种语义上的矛盾,既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礼赞,又暗含了对现实困境的反思——万物尚且能在寒秋中竞自由,而人呢?革命的前路又在何方?这种双重意蕴使得词作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课文内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活动内容:如果你面对辽阔的天地,突然发问“谁主沉浮”,你的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是豪迈,还是惆怅?
明确:在绚烂的秋景之后,词人陡然转入“怅寥廓”的慨叹。“怅”字在古典诗词中多与失意、怅惘相联系,如陈子昂“怅别三河道”中的离愁,晏几道“怅恨不逢如意酒”中的憾恨。此处“怅”并非单纯的豪情宣泄,而是蕴含着对时代命运的忧思。1925年,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悬而未决,党内路线分歧严重,词人虽怀揣理想,却也不免对现实感到迷茫与沉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既是对历史命运的叩问,也是对自身与同志责任的反思。这一问,打破了此前景物的热烈,将词境推向更深的哲学与政治思考。
课文内容: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活动内容:当你回忆与同学少年同游的往事,是否会觉得那时的豪情与如今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明确:下片以“携来百侣曾游”开启对往昔的追忆,与上片的“独立”形成强烈反差。昔日“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群青年志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甚至“粪土当年万户侯”,展现出不畏权贵、立志变革的豪情。这种集体记忆中的热烈与现实中“独立寒秋”的孤寂形成对照,既突出了词人对青春岁月的怀念,也暗示了现实处境中的艰难与孤独。这种今昔对比,不仅丰富了情感层次,也更深刻地揭示了词人内心的复杂状态——既有对过去的自豪,也有对当下的忧思。
课文内容: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活动内容: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同学少年”的精神气质,你会怎样描述?
明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句,凝练地捕捉了青年毛泽东及其同伴的精神风貌。他们不仅年轻有为,更怀揣理想、胸怀天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仅是行为描写,更是精神状态的象征——他们以文字为武器,以思想为旗帜,试图在动荡时代中寻找救国之路。这种少年意气,并非轻狂,而是建立在深刻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之上的豪情。词人通过对往昔的追忆,既表达了对青春力量的赞美,也暗含了对当下青年继续前行的呼唤。
课文内容: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活动内容:你是否也曾有过“到中流击水”的冲动?那种逆流而上的勇气从何而来?
明确:词的结尾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收束,既是回忆中的具体场景,也是一种象征性的精神表达。“击水”不仅是体力的挑战,更是意志与信念的体现;“浪遏飞舟”则暗示了在逆境中奋勇前行的决心。这一问,既是对往昔同志的呼唤,也是对当下读者的激励——是否还能保持当年那样的勇气与决心?是否还能在时代的洪流中逆流而上?词人以这一意象收尾,将个人记忆与时代使命融为一体,赋予了全词以昂扬的结尾,同时也呼应了开篇的“湘江北去”,形成结构上的闭环。
总结:反讽与平衡——词中的情感结构与时代印记
《沁园春·长沙》通过三组矛盾意象的并置——“寒秋”与“竞自由”、“竞自由”与“怅寥廓”、“独立”与“携来百侣”——构建了一种复杂而平衡的情感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体现了词人个人的情感张力,也折射出1920年代中国革命的复杂性与艰难性。词人既没有回避现实中的孤独与忧患,也没有陷入单纯的悲情或盲目的乐观,而是通过诗歌的反讽与对照,将多种情感熔于一炉,最终达到一种“情感的有机平衡”。这首词不仅是毛泽东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代青年的时代宣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豪情,从不回避困境;真正的理想,始终扎根于现实。而这,正是《沁园春·长沙》超越时空、至今仍能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
作业布置
思考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和古代诗人笔下的秋天有何不同,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参考诗句: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完成一篇写景抒情的习作,要求蕴含自身对秋景的情感体会,注重意象的选取和字词的锤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