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第2课《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分析诗歌意象理解作者的思考。(重点)
2.体会诗歌语言的雄浑、高亢、阳刚和大气。(重点)
3.赏析诗歌新奇而充满刺激的美学效果。(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青春是生命之树上最美的花,青春是激情,青春是梦想,青春是活力,青春是希望。可是有这么一个人的青春却经历了非同一般的磨难:14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6岁负伤回国,21岁,因为一首诗歌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青海一个荒凉的农场进行劳动改造。这一改造啊,就是 22年,等到 1979年,他以自由人的身份正式复出的时候,他已经 43岁了。这个人就是——昌耀。他被人誉为“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那么,昌耀的诗为什么会成为传奇呢?它究竟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去感悟他诗歌的传奇魅力。
【背景介绍】
1、作家简介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园人。当代诗人。1950年参加中华人民解放军并考入部队文工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在朝鲜战争中负伤转至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在《河北文艺》发布处女作。1956年报名到大西北拓荒。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并关入荣湟源看守所。后来被当做“有文化的犯人”选拔出来,在一家监狱工厂学炼钢。颠沛于青海垦区二十余年。“文革”后平反,仍坚持留在青海,在青海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出版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1994年出版《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62年8月。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这首诗最后完成在1983年,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这也体现了诗人已经从一个“英雄”的年代大步跨入了一个真正的“人”的年代。
【整体感知】
诵读《峨日朵雪峰之侧》,概括这首诗给你的感觉?
博大、苍凉、浑厚、孤独
攀登者形象
(四)【文本探究】
1、品读诗句“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如何理解本句中“太阳”这一意象?
太阳在这里象征着真理与信仰,诗人通过写太阳越入山海,道出了时代的变革。
2、品读诗句“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如何理解本句中“石砾”这一意象?
石砾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毫不稳固,作者用石砾指代荒谬年代所谓的理想、信念、追求,而石砾的滑坡则意味着时代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
3、品读诗句“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如何理解“指关节”,以及“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这个句子?
这一句则选用了“指关节”作为典型意象,即使血滴已经从鞋底渗出,指关节却依然牢牢地揳入巨石的罅隙,“指关节”就象征诗人即使面对千般险阻、万般苦痛,仍毫不退缩的坚定意志。
4、品读诗句“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如何理解本句中“雄鹰”和“雪豹”这两个意象?
“雄鹰”和“雪豹”一个是蓝天领主,一个是雪原上的霸主,威风凛凛,是真正的强者,“雄鹰”“雪豹”的形象在这里就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的强大、雄壮和坚韧。
5、品读诗句“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如何理解本句中“蜘蛛”这一意象?
选用了一个“小得可怜的蜘蛛”作为典型意象,这里的蜘蛛,与自己一同悬挂于悬崖峭壁之上,一同经历着此刻的艰难处境,“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蜘蛛,即诗人的自喻。
写作特点:
①视听结合:
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器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
②强烈的对比:
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
③拟人: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
中心思想:
诗人在诗中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五)语文实践活动
在语言的峭壁上呼吸:一场向《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攀登
活动背景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诗人昌耀在特殊历史时期于“地下”书写的精神攀登之作。诗人通过句内停顿、分行控制、声韵调节等语言节奏的精心经营,将攀登的艰难、痛楚与最终“谦卑的快慰”熔铸为一种独特的诗歌韵律。本次实践活动将带领学生深入这首诗的“裂隙”与“褶皱”,通过朗读、比较、探究,感受语言节奏如何成为诗人精神姿态的回响,理解昌耀如何在极限中完成一次诗意的超越。
任务要求
通过对比朗读(初稿与终稿)、标点删改实验、声韵分析和意象讨论,探究逗号、分行、仄声字如何共同构建攀登的节奏,最终理解“蜘蛛”与“我”共存的“默享”姿态如何完成诗意的陡转与精神的升华。
学习内容
第一部分:句内的停顿与呼吸——诗歌情感的褶皱如何形成?
原诗片段: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活动内容:
如果你尝试朗读时跳过逗号,句子的气息和情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明确:
在朗读“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时,逗号的存在迫使我们在“血滴”之后稍作停顿,仿佛目光先停留在血滴本身,再缓缓移向它的来源——撕裂的脚掌。这种停顿不仅控制了呼吸的节奏,更延展了诗句的张力,使“血滴”成为一个独立的视觉焦点,而后才揭示其来源。若去掉逗号,句子变成“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则语气变得急促,像一句平淡的叙述,失去了诗中那种缓慢展开的痛感与艰难。昌耀通过逗号制造了一种“情感的褶皱”,让语言在停顿中积蓄力量,仿佛攀登者的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疼痛的节制。
活动内容:
为什么诗中“撕裂的千层掌鞋底”要比“鞋底撕裂”更富有节奏的层次感?
明确:
“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是一个偏正结构,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这种句法延长了读者对“撕裂”这一动作的感知时间。朗读时,我们需要先处理“撕裂的”“千层掌”这些修饰成分,最后才抵达“鞋底”,这种语言的延迟与攀登者艰难的动作形成同构关系。而如果改为“鞋底撕裂”,则动作过于直接,失去了诗中那种层叠的痛感与过程的漫长。昌耀通过句法的复杂化,让语言本身成为攀登的隐喻。
第二部分:分行与声韵——诗歌的视觉与听觉如何共鸣?
原诗片段: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活动内容:
如果你将“山海”与下一句连读,诗意会发生怎样的偏移?
明确:
初稿中“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与“石砾不时滑坡”之间并未分行,而删定版则将“山海”单独置于行末,使其成为视觉和节奏上的重点。这种分行强调了下坠的终点——“山海”的吞噬性力量,同时也让下一句“石砾不时滑坡”以新的节奏进入,仿佛山石滑坡的声音在“山海”的寂静之后突然爆发。朗读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在“山海”后停顿,感受那种引力无穷的黑暗降临,再迎接石砾滑坡的喧嚣。分行在此不仅控制视觉节奏,更调控了情感的起伏。
活动内容:
为什么诗中仄声字较多,而到最后却逐渐舒缓?
明确: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仄声字占主导,如“铆钉”“楔入”“撕裂”“嚣鸣”等,这些词汇发音短促、激烈,与诗中攀登的艰险、环境的险恶相呼应。然而到了诗的最后三行,声韵逐渐平和:“蜘蛛”“默享”“快慰”等词以平声为主,语气由紧张转向舒缓。这种声韵变化并非偶然,而是昌耀有意为之的语言策略——前半部分的激烈挣扎与后半部分的谦卑静默形成对比,仿佛在攀登的极限处,一切喧嚣终归于沉寂,唯有“蜘蛛”与“我”在无声中共享自然的恩赐。
活动内容:
当你读到“蜘蛛”一词时,注意你的口型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
“蜘蛛”是一个双声词,发音时舌尖先抵住上齿龈发出“zh”,再圆唇发出“ū”,口型由紧到松,声音由重到轻。这种语音特质与蜘蛛“小得可怜”的意象相契合,同时也呼应了诗中逐渐趋于寂静的氛围。朗读到此处,我们会不自觉地将声音放轻,仿佛害怕惊扰了这渺小却坚韧的生命。昌耀通过词语的语音特性,悄无声息地引导着读者的情绪转向。
第三部分:语言的节奏与精神的姿态——攀登者如何在一诗中完成自我超越?
原诗片段: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活动内容:
为什么诗人选择“蜘蛛”而不是更宏大的意象来收束全诗?
明确:
“蜘蛛”的出现是诗意的一次陡转——从前文的险峻、痛苦、挣扎突然转向微小、寂静、共享。这种意象的转换并非削弱诗的力量,而是以一种谦卑的姿态重新定义“征服”的含义:不是压倒性的胜利,而是与万物共存的快慰。蜘蛛虽小,却与“我”共同置身于雪峰之侧,共享着自然的馈赠。这种选择体现了昌耀诗歌中特有的“谦卑的快慰”,它不是英雄主义的张扬,而是个体在极限境遇中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发现。
活动内容:
如果删去“默享”一词,诗的最后三句会失去什么?
明确:
“默享”是诗眼所在——它既是动作,也是姿态。“默”暗示了寂静、内省、无言的承受,“享”则是一种主动的、愉悦的接纳。这两个字的结合完美诠释了昌耀诗中“痛苦与天赋互辩共生”的精神状态。若删去“默享”,句子变成“与我一同看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则失去了那种内在的、静默的、几乎带有宗教感的体验。昌耀通过“默享”一词,将攀登者的精神高度凝练为一个动作:无须言说,只需体会。
活动内容:
修改的痕迹与诗意的层累——诗人如何通过调整节奏重塑一首诗?对比初稿与终稿,哪些分行的增加让你朗读时感受到了不同的节奏?
明确:
昌耀在修改中最显著的动作是增加分行——例如将“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拆分为两行。这种分行使“喊杀声”的喧嚣与“我的指关节”的具身动作之间有了呼吸的空间,也让每个意象获得了更独立的重量。分行的调整不仅是形式上的打磨,更是对诗歌节奏的重新规划:它控制了读者的阅读速度,强调了某些词语的重要性,并最终影响了诗的整体气质。
活动内容:
为什么昌耀要在诗末注明两个写作日期?(1962年8月2日与1983年7月27日)
明确:
这两个日期暗示了这首诗的写作跨越了二十一年的时间。1962年是诗人遭受“不公平对待”的时期,而1983年则是他重新删定此诗的年份。这种时间的跨度让诗歌的修改行为本身成为一次精神的攀登——诗人不仅在语言上调整节奏,更在历史中重新定位自我。诗歌的最终版本因此不仅仅是一个文本,更是一场跨越时间的对话: between 那个在苦难中写作的青年,与那个在反思中凝练语言的中年。
总结:
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通过句内停顿、分行控制、声韵调节等手法,构建了一种与攀登动作同构的语言节奏。这种节奏不仅是形式上的特征,更是诗人精神姿态的外化——在极限处保持谦卑,在痛苦中默享快慰。而作为读者,我们通过朗读、停顿、比较、揣摩,得以贴近这种节奏,并在语言的雪峰之侧,与诗人一同呼吸。
三、作业布置
比较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初稿和改稿,找出其异同,并尝试分析其优劣。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啸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般
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脚下撕裂的鞋底渗出。
啊,此刻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想着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峨日朵雪峰之侧》初稿
我想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一个作家的任何作品,其产权都属于作家自己。因此,他拥有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改写、重写的绝对权利。其二,这同样体现了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于自己作品精益求精的负责。……其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当他们改写自己的旧作时,就意味着这些旧作具有改写的基础和价值。它原有的某些艺术特质,使之获具了可以经受时间汰选而再造的品质。
——《昌耀评传》P308-309,燎原著,作家出版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