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五类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五类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检测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共2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晕(yùn) 窠巢(kē) 静谧(mì) 咄咄逼人(duō)
B.高邈(miǎo) 莅临(lì) 吝啬(sè) 淅淅沥沥(lì)
C.澹澹(dàn) 竦峙(sǒng) 碣石(jié) 水何澹澹(dàn)
D.竦峙(shì) 沧海(cāng) 萧瑟(sè)星汉灿烂(c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朗润 烘托 静默 花枝招展
B.健壮 宽敞 慈善 顷盆瓢泼
C.睫毛 铃铛 化妆 抖擞精神
D.粗犷 干涩 凄冷 争先恐后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认真读书和学习,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多向老师请教,不耻下问。
B.自习课上,我们班的同学都在认真地做作业,真是鸦雀无声。
C.一场春雨之后,那雪白的梨花漫山遍野,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美丽。
D.公园里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花坛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真是美不胜收。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炼了意志,增长了见识。
B.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C.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尽一切可能,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二、古诗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6-7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D.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与首联遥相呼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
A.诗句对仗工整,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既有景致又有时序的交替,透出自然的理趣。
B."生"和"入"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情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C.这两句诗描写了夜晚海上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诗句中的"日"和"春"象征了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B.太丘舍去 去:离开
C.尊君在不 不:同"否"
D.元方入门不顾 顾:照顾
9.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
B.学而时习之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友人惭,下车引之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他的聪慧机智,懂礼识义。
B.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C.本文通过元方的言行,从正面强调了守时、守信、有礼貌的重要性。
D."友人惭,下车引之"表明友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80分)
三、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1.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综合性学习。(7分)
七年级(1)班正在开展"交友之道"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活动形式。(2分)
形式一:______________
形式二:______________
(2)请你写出两个有关交友的名言或成语。(2分)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3)你的同学小明平时不喜欢与人交往,老师让你去劝劝他,你打算怎么说?(3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2分)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3.第③段画线句子写了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3分)
14.第④段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15.第⑤段从哪些感官角度来描写春风?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3分)
16.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句分别概括出春天哪三方面的特点?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3分)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7.文章第①段中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呢?(3分)
18.文中第③段加点的"央求"一词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3分)
19.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具体说明。(3分)
20.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4分)
五、写作(40分)
21.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题目一:以"温暖的记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二: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共2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0分)
1.A 2.A 3.C 4.C 5.D
二、古诗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6.D 7.A 8.D 9.B 10.C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80分)
三、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1.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秋风萧瑟
(2)随君直到夜郎西
(3)枯藤老树昏鸦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综合性学习。(7分)
(1)示例:形式一:举办"交友之道"主题班会
形式二:举行"友谊"主题演讲比赛
(2)示例: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君子之交淡如水
(3)示例:小明,我们生活在集体中,每个人都需要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多与人交往,不仅可以收获友谊,还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让我们一起参加班级活动,认识更多的朋友,好吗?
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12分)
13.写人的活动,从侧面写出了春草的茂盛和柔软,也写出了人们在春天里的活动,表现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3分)
14.不能调换。因为这三个比喻句的颜色与前文"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是一致的,而且符合人们观察事物时由上到下的习惯。(3分)
15.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感官角度来描写春风。写出了春风和煦、温暖、清新的特点。(3分)
16.三个比喻句分别概括出春天新、美、力的特点。顺序不能调换,因为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过程,排列有序,不能调换。(3分)
(二)(13分)
17."悄悄地躲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是担心"我"做出过激的行为,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爱护。(3分)
18.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等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3分)
19."我"懂了。从结尾段的景物描写看,菊花在秋风中开得烂漫,象征了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结尾"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表明"我"已经理解了母亲的苦心,决定和妹妹一起坚强地活下去。(3分)
20.不好。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④"秋天"是母爱的象征。所以不能去掉。(4分)
五、写作(40分)
21.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