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哈密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新疆哈密四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分。
1.下列数值中,单位应该是厘米的是( )
A. 课桌的高度约为 B. 一只铅笔的长度约为18
C. 一张试卷的厚度约为70 D. 小明身高约为
2.我们曾听到鸟与飞机相撞而引起机人亡的报道,空中飞翔的鸟对飞机构成了巨大威胁,鸟与飞机相撞引起机毁的原因是( )
A. 鸟飞行的速度很大 B. 鸟飞行的速度很小
C. 以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小 D. 以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3.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可知,物体的( )
A. 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 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 以上说法都对
4.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 B. 北方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
C. 夏天,河里的冰雪消融 D. 夏天早晨,花草上附着露水
5.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 音色 B. 响度 C. 音调 D. 频率
6.学生们正在教室内上课,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 在校园周围植树 B. 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C. 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 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耳罩
7.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B. 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的过程
C. 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D. 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8.下列有关热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春天,清晨河面上淡淡的白雾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升华现象
B. 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常会出现“白气”,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 深秋,早晨的地面上出现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D. 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外空气中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9.小明是一名初二的男生,以下数据最符合他的是( )
A. 他的正常体温约为 B. 他的鞋子的长度约为80cm
C. 他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 D. 他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
10.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认真测量,并且方法符合要求,就不会有误差
B. 不管使用什么样的仪器误差是不可以消除的
C. 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D. 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除误差
11.如图所示,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夹角,则( )
A. 反射角是 B. 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C. 入射角是 D. 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增大
12.甲、乙两名同学从同一起点出发,沿平直公路运动到相同终点。甲在前一半时间里以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里以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在前一半路程中以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甲、乙到达终点的时间之比为( )
A. 24:25 B. 25:24 C. 4:5 D. 5:4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13.图甲中物体的长度是 cm;图乙中停表的读数是 s。家庭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图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
14.人们用 来划分声音的等级。如图所示,图中a、b、c、d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噪声的波形。“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 特征来辨别的。“引吭高歌”中的“高”指的是声音 大。“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 高。
15.平时所说“月亮躲进云里”是以______为参照物,说“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______为参照物。我国发射的风云二号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相对______是静止的。相对于______是运动的。
16.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车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之比是2:1,则速度之比是______,若两车经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速度之比是______。
17.飞行全程可使用手机的国产大飞机C919,装有某企业生产的3D打印钛合金垂尾。3D打印的基本流程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粉末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成液态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按构件形状重新 成型填物态变化名称。长春的冬天,教室窗玻璃的 侧选填“内”或“外”会出现窗花,它是由水蒸气发生 而形成的填物态变化。
18.“人影相随”中的“影”是光的 形成的:人在水中的“倒影”是光在水面上发生 形成的像。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19.如图所示,小华站在路灯下,请画出小华在地面上形成影子的光路,并标出影子的范围。保留作图痕迹
20.“井底之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寓言故事,如图所示,一只青蛙在枯井中,请你利用光路图画出青蛙眼睛用点O表示通过井口能观察到的范围。
21.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22.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停表、木块。
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______大/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一次实验中,小车完全在斜面上运动时路程最长的情况下,从静止开始运动,全程所用时间如图所示,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23.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图甲是某小组同学组装的实验装置,安装温度计时出现的错误是______。
图乙、丙是小组同学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两种不同的实验现象,其中______图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______。分析该图还可知水沸腾时温度特点是______。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24.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平放在平板上,E、F是两个粘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于镜面的接缝ON转动。
实验次序 入射角 反射角
1
2
3
如图乙所示,把半面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ON在______。
在探究过程中,小明得到了右表所示的数据:小明实验过程中,漏记了一个数据,这个数据是______。
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
分析上述实验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25.从都匀到瓮安一辆小车以的速度行驶的路程后,又以的速度行驶完后的路程。求:
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时间?
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6.一辆汽车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后6s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则司机听到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有多远?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
A、中学生的身高在170cm左右,课桌的高度是身高的一半,在80cm即左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一只铅笔的长度在20cm左右。此选项符合题意;
C、一张试卷的厚度在70u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的身高在170cm左右,所以小明身高约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答案】D
【解析】解:以相向而行的飞机为参照物,相同的时间内,鸟和飞机之间的距离变化很大,以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小鸟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所以鸟与飞机相撞可能引起机毁。
故选:D。
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参照物的选择。
②影响动能的因素有两个:质量和速度。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
3.【答案】A
【解析】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是个定值,不随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不能说成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故选:A。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关键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4.【答案】B
【解析】解:A、雾是液态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凝华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冰雪消融是由固态的冰变成水,属于熔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本题考查三种物质三种状态之间六种物态变化,都是基础性的,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5.【答案】B
【解析】解: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要小;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是指声音的响度要大;
故选:B。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6.【答案】A
【解析】解:A、在周围植树会在噪声的传播途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B、将教室的窗户打开会增大噪声对学生的上课的干扰,不符合题意;
C、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不会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学生戴上防噪声耳罩后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到,无法进行学习,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噪声的防治主要从三种方式上来进行: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根据每个选项的现象,分别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防治噪声的具体做法的理解情况,是中考的常考题型。
7.【答案】B
【解析】解:A、图甲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物质的温度在逐渐升高,说明吸热,所以是熔化图象。A错误。
B、图乙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物质的温度在逐渐升高,说明吸热,所以是非晶体熔化图象,B正确;
C、图丙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物质的温度在逐渐降低,说明放热,所以是凝固图象。有一段图象温度不变,说明这种物质是晶体,C错误;
D、图丁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物质的温度在逐渐降低,说明放热,所以是非晶体凝固图象,D错误;
故选:B。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在于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
晶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熔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完成熔化过程,晶体全部熔化之后,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非晶体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掌握各阶段的状态。
8.【答案】B
【解析】A、春天,清晨河面上淡淡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常会出现“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正确;
C、秋天,早晨的地面上出现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
D、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由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9.【答案】C
【解析】解:A、他的正常体温约为,故A错误。
B、他的鞋子的长度约为25cm,故B错误。
C、他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符合实际,故C正确。
D、他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故D错误。
故选:C。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10.【答案】B
【解析】解:A、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认真测量,并且方法符合要求,也会有误差,故A错误;
B、不管使用什么样的仪器误差是不可以消除的,故B正确;
C、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C错误;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只能减小误差,但是不能消除误差,故D错误。
故选:B。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同于错误,错误可以避免,但是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尽量减小。
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牢记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消除。
11.【答案】A
【解析】解: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所以入射角为,则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所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当入射角增大,变为,所以反射角也变为,即反射角也增大。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A正确。
故选:A。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在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此题主要考查了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同时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且要会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进行有关的计算。
12.【答案】A
【解析】解:设总路程为s,甲所用时间为t,乙所用时间为,
对甲可得出:,即,,
对乙可得出:,
则甲、乙到达终点的时间之比::25。
故选:A。
设总路程为s,甲所用时间为t,乙所用时间为,根据速度公式分别得出t、与路程的关系式,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有一定难度。
13.【答案】
热胀冷缩
25

【解析】解: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圆形的左侧与刻度线对齐,右侧与刻度线对齐,以圆形的直径为;
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指针在“1”和“1”之间,已经过半格,偏向“2”一侧,说明已过30s,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指针在处,即秒表的读数为;
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由丙图知: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分度值为;温度计的示数从左到右越来越大,所以是零上,此时的温度为。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25。
刻度尺读数时,要注意区分大格及小格的数目,读出准确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停表读数时,先读出小表盘上指针所通过的分钟数按整数读,再观察小表盘上的指针有没有超过两数字之间的半分钟刻度线,如果不超过,则大表盘按照读数,如果超过,则大表盘按照读数。读数=小表盘示数+大表盘示数;
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读数时,要注意区分大格及小格的数目,认清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秒表和温度计的读数,属于基础题目,难度较小。
14.【答案】分贝
d
音色
响度
音调

【解析】解: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
物理学上把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由图可见d的振动是无规则的,因此属于噪声。
不同的人说话音色不同,故“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特征来判断;
“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大的意思,生活中人们把高低和大小说混了,所以这里是指响度大;
“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故答案为:分贝;d;音色;响度;音调。
声音等级用分贝来划分,符号是dB;
从物理学角度,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则振动产生的,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由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来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15.【答案】云 月亮 地球 太阳
【解析】解:
月亮躲进云里,被研究的物体是月亮,月亮躲进云里,说明月亮是运动的,云和月亮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选择云为参照物
乌云遮住了月亮,被研究的物体是乌云,乌云遮住了月亮,说明乌云是运动的,乌云和月亮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选择月亮为参照物。
同步卫星运转的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相同,所以相对地球位置没有改变,始终在地球的上方,所以相对地球是静止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太阳位置发生改变,相对太阳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云;月亮;地球;太阳。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6.【答案】2:1 2:1
【解析】解:时间相同时,路程之比是2:1,所以速度之比为2:1;
路程相同时,时间之比是1:2,所以速度之比为2:1;
故答案为:2:1;2:1。
由速度公式可知,时间相同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路程相同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此题结论的得出实际是利用了物理思想中的控制变量法。
17.【答案】吸收
熔化
凝固

凝华

【解析】解:钛合金粉末在高温下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然后液态钛合金变为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按构件形状重新结晶成型;
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时会直接变成小冰晶形成窗花,属于凝华现象,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答案为:吸收;熔化;凝固;内;凝华。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放热。
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判断物态变化现象首先要知道各种物态变化的含义,然后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18.【答案】直线传播
反射

【解析】解:影子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所以“人影相随”中的“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而人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反射。
①影子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②“倒影”是平面镜所成的像,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
会区分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并且能够熟悉它们的应用。
19.【答案】
【解析】【分析】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的后方形成一个暗区,这就是所谓的影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解答】
过路灯和人的头顶作一条光线,这条光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小华影子最右端的位置,并标出影子的范围,如下图所示:

20.【答案】解: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从井口射来的光进入青蛙的眼睛,它通过进口能观察到的范围是图中的AOB扇形区域,如图所示:

【解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本题主要考查的实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属于基础性题目。
21.【答案】解: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所以入射角为,则反射角也为;
首先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画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反射光线,并标明反射角的度数,如图所示:

【解析】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要注意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22.【答案】 小 时间
【解析】解:
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
斜面的倾角越小,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越慢,运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计时,因此这样可以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指针在“0”和“1”之间,偏向“0”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指针在2s处,所以小车运动的时间,
小车完全在斜面上运动时的最长路程,则小车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小;时间;。
公式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斜面坡度小些;
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知道木板的长度和小车的长度,两者的差值即为小车完全在斜面上运动时的最长距离,根据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涉及到实验的原理和实验的注意事项、秒表的读数、平均速度的计算等,要注意小车完全在斜面上运动时的最长距离等于木板长度减去小车的长度。
23.【答案】温度计的玻璃跑碰到了容器底; 乙; 98;保持不变
【解析】解;温度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由图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水在沸腾前,底部温度较高,底部少部分水汽化为水蒸气冒出时,一部分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放热液化,所以气泡变小,因此图丙是沸腾前的情形;水沸腾时,容器中不同深度水温相同,不同部位的水都会汽化为水蒸气,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大,故图乙是沸腾时现象;
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且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温度计的玻璃跑碰到了容器底;乙;;保持不变。
温度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进行调整实验装置;
水沸腾前和沸腾时都会从水底冒出气泡,但一种缓慢、一种剧烈,且在温度和形态变化上也有不同;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结合图象分析沸腾前和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变化情况。
本题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涉及到实验装置的调节、实验注意事项、沸点及沸腾图象的分析等,属于中考常考命题点,难度不大。
24.【答案】不能 同一平面内 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析】解:把半面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为,所以入射角也等于;
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由上可得: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故答案为:不能;同一平面内;;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根据内容分析各项。
此题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同时考查了光路的可逆性。
25.【答案】解:汽车以的速度行驶了路程所用的时间;
以的速度行驶了路程所用的时间;
所以总时间;
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平均速度是;
答: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时间为; 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平均速度是。
【解析】先算出以的速度行驶了路程所用的时间t,再算出以的速度行驶了路程所用的时间,两次时间之和就是全程的总时间;汽车行驶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总路程与总时间的商。
本题考查速度和时间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求全程的时间。
26.【答案】解: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声音传播的距离:

设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为s,
则:,

答: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990m。
【解析】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的速度已经前行了6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