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郭沫若其人,诗歌创作背景;了解“新诗”的常识;
2.诵读诗歌,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重点)
3.分析意象,感受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重点、
难点)
4.体会作者渴望破坏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热情与决心。(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1919年5月4日,在中国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同学们有谁知道是什么事吗?(五四运动)请学生说一说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
(明确: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起因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为了纪念这场运动,我们将每年的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也就是大家的节日。受到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有一位青年,在1919年9、10月间写下了一首诗,以此呼应“五四运动”,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背景介绍】
作家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等,四川乐山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炉中煤》等诗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及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文体知识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散文诗、自由诗等。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格律诗的限制,采用与现代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文体整齐,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1、解题
(1)“号”如何读?是读阳平,还是去声呢?为什么?
教师提示:可结合之前的背景介绍和诗歌内容进行判断,或者是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再结合内容进行判断。
(2)为什么是“立”在地球边上?换成“站”可不可以?
明确:比较“立在地球边上”和“站在地球边上”,可以发现“立”具有行动上的主体性,富于动态感。古诗词中的“独立小桥风满袖”“落花人独立”等,都不能替换为“站”。唯有“立”,才能尽显抒情主人公的潇洒或落寞。当然,与“独立小桥”或“独立花前”相比,“立在地球边上”既具有一份豪壮,又拥有少许失落。以一个个体生命而与地球比肩,自是豪情万丈;只立身于边上,而不能置身于其中,则又有了局外人的些微落寞。结合诗歌的背景,可知五四运动时期,诗人身在日本,并没有参与五四运动,作为一位爱国青年,有志于改造旧社会的志士,心中难免有些落寞。同时,五四运动的成功,也振奋了诗人,作为青年学子,心中自然升起了一股豪壮。
2、梳理内容
第一、二行:展现了海洋宏伟壮丽的图景
第三、四行:书写对眼前景观强烈的主观感受 “我”与景物发生联系
第五、六、七行:对“力”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巨人立在地球边上,他能“全方位”俯瞰地球,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与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文本探究】
1、探究主要意象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如 “地球”“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 等。
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解读:这句诗的意象是“白云”,背景是晴朗的天空,与下文的北冰洋相映照。北冰洋上晴朗的天空,无数的白云翻卷,正在空中怒涌,与寒冰皑皑的北冰洋相呼应。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解读:句首抒情,意象是“北冰洋”,背景是天地间一片晴朗,洋天一色。啊,啊!好一幅壮丽的画卷——北冰洋的晴空冰景,美在大自然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解读:“太平洋”是这句诗的意象,“无限”形容太平洋之大,面积达,力量大,要把地球推倒。广袤无边的太平洋,他要提起全身的力量来把地球推倒。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解读:句首抒情,“洪涛”是诗句意象,“滚滚的”形容波涛的动态形象,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啊,啊!我眼前洪涛哟,滚滚向前,强大无比,无坚不摧!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解读:句首抒情,诗歌的主体形象是“巨人之力”,用三个“不断”,形容巨人力量之大,无坚不摧,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正以排山倒海之力摧枯拉朽,摧毁着旧思想、旧文化、旧事物。
啊啊!力哟!力哟!
解读:诗句抒情,三个短语加强了抒情的力度,“力哟!力哟!”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力”的呼唤,也就是对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的呼唤。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解读:诗句的意象是“力”,这也是全诗的主要意象。诗句运用排比与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力”强大与曼妙,抒发了诗人对“力”的赞美之情。
2、分析诗歌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以及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
(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内涵与形式特征。)
3、赏析诗歌手法
(1)请同学分析诗歌中情感的表达层次。
诗的开头几句,诗人以一种惊叹的口吻描绘出地球边上的景象,初步表达出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随着诗句的推进,如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啊啊!好幅壮丽的太平洋的晴景哟!” 等反复的咏叹,情感逐渐升温,赞美之情愈发浓烈。
而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等句则将对自然力量的歌颂与对新生力量、对人类创造力的赞美融合在一起,情感达到高潮,表达出诗人对五四时期那种破旧立新、积极进取精神的强烈共鸣与热情歌颂。
(2)请同学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①修辞手法方面,诗歌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如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啊啊!好幅壮丽的太平洋的晴景哟!” 增强了诗歌的气势与情感的表达力度;反复手法,如多个 “啊啊” 的使用,强化了情感的抒发,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夸张手法,如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突出了自然力量的强大与不可阻挡,也更好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激情与震撼。
②句式特点上,多采用短句,节奏明快有力,如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看太平洋……” 这种短句的运用使诗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如同鼓点一般,契合诗歌激情澎湃的情感基调,也便于读者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洪流。
4、概括诗歌主题
这首诗歌描述了“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的光辉灿烂的图景,新兴生产力必将战胜落后生产力,中国这个“巨人”伟大的创造力将会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5、链接诗歌考点
现代诗歌形象
现代诗歌需要形象。思想情感和形象结合成为意象,才会使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意象”是现代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
鉴赏人物、物象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2)这首诗歌中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物象)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性质。
(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3)知人论世,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人物(物象)的特点。(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3)归纳形象寄托的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鉴赏景象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2)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描写景色的有关诗句,抓住主要景物。(2)概括景色营造的氛围。(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作者情感。
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方式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准确地体现景色的特点情调。
(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抒发的情感。切忌空洞,要具体。答出“为什么”或“如何表现的”
(五)语文实践活动
百年回响:聆听云端怒涛的青春号角
活动背景
五四风雷,百年激荡。郭沫若先生的一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其劈空而来的“无数的白云”和“提起全身力量”的太平洋,冲破了古典诗词的意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磅礴伟力和创造精神的崭新世界。诗中的每一个意象、每一声呼喊,都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个时代青年挣脱枷锁、渴望创造的澎湃心声。今天,让我们通过这场声音与思想的盛宴,穿越百年时空,共同触摸那份滚烫的激情,解读那蕴藏在奇特意象与奔放节奏中的革新密码,并从中汲取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青春力量。
任务要求
通过分层朗读感受诗歌节奏的狂飙之力,通过意象对比探究(如将传统“白云”与诗中“怒涌的白云”对比)解读其开创性,并最终以小组合作方式,创作一份“现代号子”,在创造中综合体会郭沫若对“力”的赞美与五四时代的创造精神。
学些内容
第一部分:破云而出的新意象——白云的重生
原诗片段: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活动内容:
若你仰望天空,看见白云如浪潮般翻卷奔涌,会产生怎样的联想?这与古典诗词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悠然意象有何不同?
明确:
郭沫若笔下的白云挣脱了传统审美枷锁,不再是飘渺闲适的象征,而是被赋予雷霆万钧之力。诗人用“无数”强化视觉冲击力,用“怒涌”突破物理常态,构建出动态恢弘的天幕图景。这种意象再造并非违背自然规律,而是通过艺术夸张激活读者的空间想象力——当我们跟随文字想象无垠苍穹中云涛碰撞的场景时,便已踏入诗人精心营造的革新之境。此种处理既呼应五四时期破除陈规的时代精神,也为后续太平洋的登场铺设了超现实舞台。
第二部分:寰宇尺度的时空对话——地球与海洋的宣言
原诗片段: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呦!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活动内容:
将杜甫诗句“天地一沙鸥”与郭沫若的太平洋意象并列对比,体会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视野的跨越,如何改变了诗歌的时空维度?
明确:
诗人选取了超越传统审美经验的巨象系统。北冰洋的晴景作为静态铺陈,与怒涌的白云形成动静张力;太平洋则被拟人化为拥有自主意志的洪荒之力,其“推倒地球”的宣言彻底突破了庄子《逍遥游》的想象边界。这种意象革命背后是现代地理学带来的认知扩展——当诗人站在宇宙视角审视星球时,诗歌的尺度也从山水田园跃升至星际空间。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三个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构成了立体坐标系:纵向贯通天海,横向连接两极,在多维空间中托举出抒情主体的巨人形象。
第三部分:力之交响的诗学革命——形式与精神的共振
原诗片段:
力呦!力呦!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呦!
活动内容:
请大声诵读诗中连续出现的“力”字排比句,体会重复修辞如何像波浪般层层推进,最终形成情感的海啸?
明确:
诗歌后半段的抒情方式呈现出宣言式特征。五个“力的”排比句并非简单罗列,而是以惠特曼式的自由诗体构建节奏浪潮:从视觉艺术(绘画)到肢体语言(舞蹈),从听觉艺术(音乐)到文学形式(诗歌),最终收束于规制万物的“律吕”。这种递进既是对力之美学的多维度诠释,也暗合艺术演进史的内在逻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律吕”一词的选用——既保留古雅乐律的仪式感,又通过英文原作中的"Rhythm"暗示现代节奏意识,完成传统与现代的诗性嫁接。这种形式创新使得诗歌本身成为“力”的实体化呈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第四部分:放号者的宇宙站位——抒情主体的重构
活动内容:
注意诗中隐含的观察视角,尝试绘制诗人立足点的空间示意图,理解“立在地球边上”如何成就了超人式的审美体验?
明确:
诗歌的惊人之处在于创设了前所未有的观测位置:地球边缘这个虚拟时空坐标,既不同于屈原《天问》的仰观苍穹,也异于苏轼“羽化登仙”的出世遐想。抒情主体同时具备天体物理学的宏观视角和人文主义的微观洞察——既能俯瞰太平洋推倒地球的宇宙级戏剧,又能细腻感知力的舞蹈与音乐。这种双重性塑造出五四新人的理想形象:既是世界的毁灭者与重建者,又是新文明的艺术家与立法者。诗中连续出现的感叹词“啊啊”恰似调整焦距的镜头,在不断拉远的视野中,最终将个人抒情转化为时代宣言。
第五部分:狂飙时代的节奏编码——自由诗体的声学实验
活动内容:
对比古典诗歌的平仄规律,分析本诗如何通过逗号分割、跨行停顿、感叹词穿插等方式,创造出现代汉语的节奏新模式?
明确:
郭沫若创造性地运用了三种声律技巧:其一以逗号切割首行制造呼吸紧迫感,模拟云涛奔涌的视觉节奏;其二通过“啊啊”的间隔重复形成声波振荡,如同交响乐的强音镲片;其三借助排比句的螺旋式上升,构建情感加速度。最精妙处在于末句的收束——当“律吕”作为压轴词出现时,既是对前文所有“力”的总结,又用这个充满传统乐理韵味的词汇,为自由诗体锚定了文化根基。这种声律实验本质上是对旧体诗词格律的解构与重建,用内在情感节奏取代外在形式格律,开创了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新传统。
总结:新诗起航的宇宙坐标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如同一艘从古典港口启航的太空飞船,承载着郭沫若对诗歌艺术的星际探索。白云的怒涌是挣脱引力的诗意隐喻,太平洋的伟力是文化革新的能量宣言,而最终对“力”的多重礼赞,则宣告了现代中国人审美主体性的确立。这首短诗之所以历经百年仍震动人心,正因其实现了双重超越:既在空间维度突破地球界限,又在时间维度连接传统与现代。当我们在教室朗读这首诗时,实际上正在参与一场跨越世纪的文学仪式——每个发声者都在重复郭沫若的创造姿态,在新世纪的节点上继续着“力的诗歌”的永恒创作。
三、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课外阅读《女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