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芣苢》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第6课《芣苢》教案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重点)
2.领会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重点、难点)
3.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重点)
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我们已经通过《关雎》和《蒹葭》倾听了先民的歌唱,领略了中国诗歌源头的美丽。今天,我们继续聆听先民的心声《芣苢》,感悟他们劳动的情景。
【背景介绍】
文学常识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又分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颂是祭祀乐歌,共40篇,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
(3)诗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嘉:“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4)《芣苢》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为十五国风之一,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芣苢》是周代南方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明快而优美,是一首有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
【整体感知】
字词积累
①苤莒(fúyǐ):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无实义。
③有:取得、获得。
④掇(duō):拾取、摘取。
⑤捋(luō):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⑥祜(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⑦纈(xié):把衣襟掖在腰间兜东西。
划分节奏
明确:《诗经》以四言为主,整齐匀称,朗朗上口。在朗读时,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个节拍。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疏通诗意
(1)解词
采采:茂盛的样子;薄言:都是助词,含有劝勉的语气。无实义;有:取得,获得(一词多义:动词,取得,获得/同“又”,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邹忌修八尺有余”);掇:拾取,摘取;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袺:提起衣襟兜东西;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2)翻译诗歌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明确:茂盛的芣苢呀,采呀快快采些来。茂盛的芣苢呀,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明确:茂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茂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明确:茂盛的芣苢呀,提着衣襟兜起来。茂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3)全诗描绘了几幅画面?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明确】第一幅画面:采摘前的喜悦图。
(解析:妇女们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
第二幅画面:采摘时的竞技图。
(解析:由慢慢摘取的动作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从“掇”变成了大把大把地“捋”。)
第三幅画面: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
(解析: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草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
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
【文本探究】
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明确】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2、这首诗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明确】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3、这首诗歌的韵律美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①通过大量的重章叠句和回环往复,产生了明快的音乐感。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②运用了双声叠韵之手法。全诗总共变换了六个字,在声韵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特点。第一句中的“采”(cǎi)和第二句中的“有”(yǒu)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但第三句中的“掇”(duō),第四句中的“捋”(luō),第五句中的“袺”(jié),第六句中的“襭”(xié),至今仍然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这使得其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
4、艺术特色
【明确】①运用赋的手法,铺陈造势,重章叠句。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②四言句式,节奏感强;
③动词细腻且富于变化。“采”“有”“掇”“捋”“袺”“襭”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④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
语文实践活动
采采芣苢,拾字见心——穿越千年的劳动诗声
活动背景
《芣苢》以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细腻勾勒出先民田野采摘的欢愉画面,字字如画,声韵如歌。本次活动将引导学生通过汉字溯源、对比阅读与情感朗读,走进《诗经》时代的劳动现场,感受文字背后跃动的生命节奏与诗意欢欣。
任务要求
摹写六动词古字形,对比《诗经》其它劳动诗篇;通过多层次朗读(个体读、叠声读、节奏读)体会动作递进与情感变化;最后合作创演“一字一场景”诗画展,用声音与笔墨重现《芣苢》的千年欢歌。
学习内容
第一部分:走进《芣苢》的采摘图景
【诗句原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活动内容】
若将这首诗比作一幅画卷,你认为开篇的“采”字为这幅画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文本解读】
当我们凝视“采”字的甲骨文形态——上部为爪(手),下部为木,仿佛看见先民伸手采摘的剪影。这个字不仅开启了劳动的序幕,更暗含《诗经》时代人与自然的亲密对话。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毛诗类释》中统计的112种采集植物,恰似“采”字的文化注脚。通过对比《卷耳》“采采卷耳”与《关雎》“参差荇菜”的采摘场景,我们能更深刻体会:每一次伸手采摘,都是对大地馈赠的虔诚接纳,更是生命延续的朴素仪式。
第二部分:收获之喜与文字密码
【诗句原文】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活动内容】
“有”字看似平常,可曾想过它的甲骨文造型里藏着怎样的收获密码?
【文本解读】
观察“有”字金文——从又(手)持肉,本义为拥有。但在劳动歌谣中,“薄言有之”的轻快节奏,让收获的喜悦穿透文字扑面而来。比较《七月》“八月断壶”的收获记载,会发现《芣苢》刻意淡化具体收获量,而突出“拥有”本身的欢愉。这种情感表达与汉字构造奇妙呼应:当“又”(手)与“月”(肉)组合成“有”,先民正是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后人——劳动创造拥有,双手实现价值。
第三部分:细密捡拾中的劳动韵律
【诗句原文】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活动内容】
为何“掇”字能让人听见集体劳作的欢快节奏?
【文本解读】
解析“掇”字的四“又”构件,犹如看见多双手在田野间交错翻飞。这种字形构造与诗歌的重章叠唱形成互文:文字视觉上的密集感,对应着劳作听觉上的节奏感。试将《芣苢》与《十亩之间》对比:“桑者闲闲”的舒缓,恰反衬出“薄言掇之”的紧凑。更妙的是,“掇”与“辍”同源而义反,一字双关中暗含古人哲学——唯有不停拾取(掇),方能不至中止(辍)。
第四部分:娴熟动作里的诗意流淌
【诗句原文】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活动内容】
“捋”字的三个手部构件,如何演绎出劳动中的舞蹈美感?
【文本解读】
观察“捋”字从寽从寸的构造:五指沿茎秆滑落的动作被凝固成永恒的诗行。这种娴熟来自《诗经》时代女性日复一日的实践,《葛覃》“是刈是濩”的煮葛、《采蘩》“薄言还归”的采蒿,都是同样的劳动智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捋”与“酹”同音,仿佛暗示着采摘动作如斟酒般优雅从容。当我们用指尖轻抚书页上的这个字,穿越千年的劳动韵律仍在指尖微微震颤。
第五部分:衣襟兜起的丰收喜悦
【诗句原文】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活动内容】
当文字遇上衣裳部件,会编织出怎样意想不到的诗意?
【文本解读】
“袺”字从衣从吉,原本记录着古人“以衣受物”的生活智慧。对比《氓》“抱布贸丝”的布料交易,这里的衣襟承载着更原始的丰收欢欣。有趣的是,“袺”与“结”同音,暗示着衣襟打成包裹的形状。这种文字游戏在《诗经》中屡见不鲜:《汉广》“言秣其马”的“秣”与“末”同音,暗含喂马远行的结局。音韵的巧妙安排,让劳动号子天然具有诗歌的韵律美。
第六部分:盛满阳光的诗意衣囊
【诗句原文】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活动内容】
为何最后一个动词能将劳动热情推向高潮?
【文本解读】
“襭”字从衣从颉,衣襟掖入腰带的动态被凝固成文字化石。这个动作令人联想到《良耜》“其笠伊纠”的耕者形象——都是通过服饰变化来适应劳动需求。更深刻的是,“襭”与“协”同音,暗合集体劳动中众人协力的场面。当我们摹写这个字,帛书上的弯曲衣纹仿佛还在诉说当年的丰收欢愉。这种文字考古式的阅读,让我们发现:每个汉字都是冻结了远古生活瞬间的琥珀。
第七部分:重章叠唱中的艺术密码
【活动内容】
六个动词的递进排列,如何构建起穿越时空的音乐阶梯?
【文本解读】
通过排列“采-有-掇-捋-袺-襭”的音韵谱系,会发现声母从齿音滑向喉音,恰似劳动强度增加时的呼吸变化。这种声韵设计与《生民》“载芟载柞”的农耕歌唱异曲同工。若将六动词放入上古音系考察:“采”清越、“有”沉浑、“掇”急促、“捋”圆滑、“袺”短促、“襭”绵长,俨然一套完整的劳动交响。诗歌通过音韵的巧妙布局,让文字自身成为记录劳动的乐谱。
第八部分:汉字里的劳动哲学
【活动内容】
《芣苢》如何通过文字考古,揭示先民的劳动价值观?
【文本解读】
每个动词都是微缩的文明标本:“采”见证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体现劳动创造价值的认知,“掇”展现集体协作智慧,“捋”凝结技艺传承经验,“袺”记录工具创新历程,“襭”象征收获共享精神。这与《伐檀》“不稼不穑”的责问、《硕鼠》“适彼乐土”的向往共同构成《诗经》的劳动伦理体系。当我们用毛笔临写这些文字,每一笔划都在重演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命节律。
第九部分:活在当下的诗经密码
【活动内容】
如何让古老文字在现代阅读中重新绽放?
【文本解读】
对照《说文解字》摹写六动词的古字形,在笔锋运转中感受先民劳动姿态;组织《诗经》劳动诗歌联读,比较《芣苢》与《采薇》的情感差异;用方言诵唱诗歌,体会不同发音带来的劳动节奏变化。这些阅读方法犹如打开时空折叠的密码,让三千年前的采摘场景在声波与笔墨间重新苏醒。当我们的指尖划过竹简摹本上的“襭”字,那些掖进衣襟的芣苢籽实,仿佛正隔着时空散发清香。
总结:永恒的劳动诗学
《芣苢》用六个动词完成了一场永恒的劳动祭祀。每个汉字都是先民留给我们的时间胶囊,封存着人类最原始的劳动欢愉。当我们通过文字考古打开这些胶囊,涌出的不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对劳动本身的诗意礼赞。这种阅读犹如一场穿越时空的合作采摘——我们拾起文字,先民撒下诗意,共同编织着人类文明永不褪色的锦绣衣襟。
三、作业布置
请描绘你阅读本诗后眼前浮现的画面,要求30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