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珠海市文园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国庆节学情反馈物理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珠海市文园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国庆节学情反馈物理试题

资源简介

广东省珠海市文园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国庆节学情反馈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2025八上·珠海月考)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铅笔长约1.8cm
C.中学生的身高大约165cm D.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1mm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1m/s,故A错误;
B.全新的铅笔长约16cm,故B错误;
C.中学生的身高大约是165cm,故C正确;
D.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是0.1m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生活常识判识选项
1、识记生活中常见的长度、中学生身高160cm,课桌80cm,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是0.1mm全新的铅笔长约16cm
2、识记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心跳一分钟70次,走路的速度1.2m/s
2.(2025八上·珠海月考)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速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并非所有振动都能被人耳听到。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超出这个范围的振动(如次声波和超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此外,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果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无法传达到人耳,我们也听不到声音。因此,选项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因此,所有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选项B正确。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而在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因此,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会显著增加。选项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没有介质,因此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选项D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条件、传播介质、传播速度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需要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3.(2025八上·珠海月考)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长度时,要估读,估读的位数越多越好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操作符合规程,就可以避免误差
C.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大,测量的精确度越高
D.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
【答案】D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测量长度时,估读数字的位数应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相匹配,过多的估读位数并不意味着测量结果更精确,反而可能引入不必要的误差。因此,估读的位数并非越多越好,选项A错误。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操作符合规程,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完全消除误差。因为误差是由于测量工具的固有精度、环境因素、操作者主观判断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这些因素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选项B错误。
C.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其测量的精确度越高。分度值是指测量工具上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它直接反映了测量工具的精度。分度值越小,表示测量工具能够分辨的最小长度变化越小,因此测量的精确度越高。选项C错误。
D.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这就是误差的定义。无论使用多么精密的测量工具,遵循多么严格的测量方法,误差总是不可避免的。选项D正确。
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对测量误差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正确性。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它总是存在的,但可以通过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和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来减小。同时,估读数字的位数应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相匹配,过多的估读位数并不意味着测量结果更精确。
4.(2025八上·珠海月考)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在前50m一定用了6.25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km/h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因此路程s=100m,所用时间t=12.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8m/s,因此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小明在整个百米比赛中做到是变速直线运动,因此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此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定义,即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v等于在这段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5.(2025八上·珠海月考) 如图是同学们学习声现象时所做的实验,下列对实验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图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图乙实验是为了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C.图丙实验说明发声物体在振动
D.图丁实验说明振幅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图甲为真空罩实验,抽出罩内空气后,铃声变小,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
B.图乙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频率改变,钢尺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改变,所以此实验的目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B正确;
C.图丙中发声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放大,说明发声物体在振动,故C正确;
D.图丁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面,力的大小影响鼓面振幅,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所以此该实验说明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音调由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的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6.(2025八上·珠海月考)房屋上的炊烟和甲、乙两车上小旗的飘动方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判断合理的是(  )

A.风相对于房子是向东吹的
B.甲车相对于房子一定是向东行驶的
C.乙车相对于房子一定是向西行驶的
D.乙车与房子的距离变大
【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据图可知,烟向西飘,所以风向西吹,乙车的红旗向东飘,所以乙车的向西走,甲车的红旗向西飘,可能静止,可能向东走,也可能向西走,速度小于风速,故C正确,ABD错误;
综上选C。【分析】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
7.(2025八上·珠海月考)图是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
B.由图像得,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行驶
D.甲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乙车需行驶3小时
【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B.由图像可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即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s甲=180km时,t甲=2h,当s乙=120km时,t乙=3h,甲乙两车的速度
则,甲乙速度之比v甲∶v乙=90km/h∶40km/h=9∶4
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行驶,C不符合题意;
D.甲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s甲1=v甲t1=90km/h×2h=180km
乙车需行驶的时间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根据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 计算时间。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8.(2025八上·珠海月考)单位换算:1×10-5m=   μm;108km/h=   m/s;1h5min=   s。
【答案】10;30;3900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

综上 第1空、 10; 第2空、30; 第3空、3900
【分析】根据单位换算填空
1m/s=3.6km/h,
9.(2025八上·珠海月考)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能够传声,且声速较快。音乐会上正演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琴弦的   产生;观众能在观众席上听到音乐,是因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以   的形式传播。
【答案】固体;振动;声波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1)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固体能够传声,且声速较快。
(2)音乐会上正演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琴弦的振动产生;
(3)观众能在观众席上听到音乐,是因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分析】(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最小;
(2)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3)根据声音传播的形式解答。
10.(2025八上·珠海月考)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其中“舟行”是以   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   为参照物,说明运动和静止的   性。
【答案】河岸;人;相对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舟和河岸之间位置发生了改变,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所以“舟行”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人和船之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舟相对于人是静止的,所以“人不觉”是以人为参照物。
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舟相对于人是静止的,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1.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若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2.物体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1.(2025八上·珠海月考) 用刻度尺测量某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根据以上测量记录,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m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
【答案】;26.2;1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五次测量数据中,28.2m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为错误数据。
去掉28.2mm这个错误数据后,物体的长度为:
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所记数据的倒数第二为为分度值,所以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分析】1.在多次测量中,与其他数据偏差过大的记录属于错误数据;
2.为减小实验误差,应去掉错误数据后求平均值;
3.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2.(2025八上·珠海月考)如图所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   振动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人们只听声音就能根据   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葫芦丝”弹奏的(后两空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空气柱;音调;音色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葫芦丝靠空气柱振动发声。按不同的孔,可以以改变声音的音调。人们只听声音就能根据音色区分乐器
综上 第1空、 空气柱; 第2空、音调; 第3空、音色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填空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可以通过音色区分乐器
13.(2025八上·珠海月考)上列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如图所示,甲和丙的   相同,甲和丁的   相同(前两空选填“音调”、“响度”),频率最低的是   图。

【答案】响度;音调;丙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甲和丙声音响度相同。甲和丁音调相同。丙图振动频率最小,音调最低。
综上 第1空、 响度; 第2空、音调; 第3空、丙
【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14.(2025八上·珠海月考)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其物理意义是   。人耳能够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在   秒以上。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高楼大喊一声,约后听到回声,则该同学距离楼大约   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答案】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0.1;68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解答】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其物理意义是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为340米。
人耳能够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在0.1秒以上。
该同学距离高楼的距离为:
【分析】1.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人耳能够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在0.1秒以上;
3.利用回升求距离:。
三、作图题(本题共4分,描点1分,连线1分,两个坐标轴各1分)
15.(2025八上·珠海月考)某同学记录了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图中大致描绘出这辆汽车的运动情况并标出两个坐标轴符号和单位。
时间t/s 0 2 4 6 8
路程s/m 0 12 24 36 36
【答案】
【知识点】s-t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横轴的范围0-8,所以单位为s,纵轴的范围为0-36,所以单位为m,描点作图
【分析】根据数据描点作图
题目中给出数据的范围,根据范围选取合适的单位,进行描点作图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16.(2025八上·珠海月考) 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1)如题图甲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其中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乙刻度尺的测量结果是   cm;   刻度尺更精确。
(2)观察题图乙的停表,此时的停表所示的时间是   s。
(3)小红要测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她进行了以下实验操作:先用刻度尺测出课本正文100页的总厚度D。则一张纸的平均厚度是   (用已知量表示)
【答案】(1)1cm;3.20;乙
(2)341.5
(3)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由图甲可知,甲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的左端与2.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5.20cm刻度线对齐,所以乙刻度尺的测量结果为:
5.20cm-2.00cm=3.20cm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较小,所以乙刻度尺更精确。
(2)由图乙可知,停表的分针指在“5~6”之间,靠近“6”,读为5min;秒针示数应大于30s,读为41.5s,所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5min41.5s=341.5s。
(3)由题意可知,课本正文100页的总厚度为D,所以 一张纸的平均厚度为:。
【分析】(1)1.认清刻度值的分度值再读数,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越精确。
(2)停表的读数方法: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3)注意一张纸是两页。
17.(2025八上·珠海月考)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加大敲击的力度,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更大,由此得出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叫   。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如果把该实验移到月球上进行,左边的塑料球   (选填“会”或“不会”)弹起。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答案】(1)振幅;放大音叉的振动;转换法
(2)空气;不会
(3)声音越来越小;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1)加大敲击的力度,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更大,产生的声音的响度更大,由此得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实验时很难观察音叉的振动,可以用乒乓球的振动来放大音叉的振动,所以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音叉的振动,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2) 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如果把该实验移到月球上进行,由于缺少空气,声音不能传播,所以左边的塑料球不会弹起。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声音越来越小, 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声音的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转换法:通过观察乒乓球的振动来放大音叉的振动;
(2)(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8.(2025八上·珠海月考) 如题图1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显示时间的格式为“时:分:秒”)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   s;小车从A点到C点通过的路程   cm,平均速度   m/s;
(4)小车经过中点时速度为,经过中点时速度为,则   ;(选填“>”“<”或“=”)
(5)实验中,测量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目的是(  )(选填字母)
A.求速度的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B.探究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变化的规律
(6)在测量小车到达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点才开始计时,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选填“大”或“小”);
(7)如题图所示,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1)
(2)减小
(3)5;80.0;0.16
(4)>
(5)B
(6)大
(7)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实验通过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求出小车运动的速度,所以实验原理是。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较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 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为:
tAC=09:25:20-09:25:15=5s
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小车从A点到C点通过的路程 sAC=80.0cm,平均速度为:
(4)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做加速直线运动,可知小车经过中点时速度小于B点速度,所以 小车经过中点时速度大于经过中点时速度,即 >。
(5) 实验中测量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目的是探究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变化的规律,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6)在测量小车到达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点才开始计时,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偏小,根据可知,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7) 小车在斜面上静止下滑过程中做加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坡度较小,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由图可读出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利用求出小车运动平均速度;
(4)(7)小车在斜面上静止下滑过程中做加速直线运动;
(5)实验中测量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目的是探究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变化的规律;
(6)根据进行分析。
五、计算题(1小题3分,2小题4分,共7分)
19.(2025八上·珠海月考) 国庆假期,小明一家自驾去漠河北极村游玩,途中看到如图甲所示的路牌,从看到路牌到到达北极村用了18min。在进入北极村前的一段路上,他们经过一段神奇的音乐公路,如图乙,这段音乐公路长约,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如图丙所示。汽车每经过一个凹槽,就会上下振动一次。当汽车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就会奏出一段《我和我的祖国》,歌曲时长约30s。求:
(1)他们从看到路牌到到达北极村这段行程中是否超速?
(2)要奏出《我和我的祖国》,汽车在音乐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答案】(1)解:由题意可知,从看到路牌到到达北极村所用时间为:t=18min=0.3h,行驶距离为:s=30km,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答:他们从看到路牌到到达北极村这段行程中未超速;
(2)解:音乐公路长度为:s'=420m,汽车运动的时间为:t'=30s,汽车在音乐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
答:要奏出《我和我的祖国》,汽车在音乐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14 m/s(约50.4 km/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从看到路牌到到达北极村所用时间和路程,根据求出汽车运动的速度,进而判断汽车是否超速;
(2)已知汽车在音乐公路上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根据求出汽车运动的速度。
六、综合能力题(每空1分,共6分)
20.(2025八上·珠海月考) 下面三个表是小明测得的不同条件下的声速v,根据表中信息填空。
表一:在空气中
介质温度/℃ v/m·s-1
0 330
25 346
30 349
100 386
表二:在气、固、液体中(0℃)
介质种类 v/m·s-1
氧气 316
海水 1500
冰 3160
铁 4900﹣5000
表三:在15℃空气中
频率/Hz v/m·s-1
2000 340
1000 340
500 340
256 340
(1)在30℃的空气中,声速是   m/s,若测得空气中声速为340m/s,此时的温度可能是   (选填“0℃”“22℃”“27℃”);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和固体中的速度   (选填“大”“小”);
(2)与声速大小有关的因素是   ,无关的因素是   ;
(3)根据表一的信息,归纳声速与温度的关系   。
【答案】(1)349;22;小
(2)介质、温度;频率
(3)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1)由表一可知,在30℃的空气中,声速是349m/s。
由表一数据可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介质的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声音在0℃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30m/s,声音在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6m/s,若测得空气中声速为340m/s,此时的温度可能是22℃。
由表乙和表二可知,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和固体中的速度小。
(2)由表一可知,声速与温度有关,由表二可知,声速与介质种类有关,由表三可知,介质的种类和温度相同时,改变频率,声速不变,说明声速与频率无关,所以与声速大小有关的因素是介质、温度,无关的因素是频率。
(3)由表一数据可知,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分析】(1)(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介质的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2)分析表格数据,得出结论。
1 / 1广东省珠海市文园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国庆节学情反馈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2025八上·珠海月考)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铅笔长约1.8cm
C.中学生的身高大约165cm D.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1mm
2.(2025八上·珠海月考)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2025八上·珠海月考)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长度时,要估读,估读的位数越多越好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操作符合规程,就可以避免误差
C.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大,测量的精确度越高
D.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
4.(2025八上·珠海月考)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在前50m一定用了6.25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km/h
5.(2025八上·珠海月考) 如图是同学们学习声现象时所做的实验,下列对实验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图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图乙实验是为了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C.图丙实验说明发声物体在振动
D.图丁实验说明振幅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6.(2025八上·珠海月考)房屋上的炊烟和甲、乙两车上小旗的飘动方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判断合理的是(  )

A.风相对于房子是向东吹的
B.甲车相对于房子一定是向东行驶的
C.乙车相对于房子一定是向西行驶的
D.乙车与房子的距离变大
7.(2025八上·珠海月考)图是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
B.由图像得,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行驶
D.甲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乙车需行驶3小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8.(2025八上·珠海月考)单位换算:1×10-5m=   μm;108km/h=   m/s;1h5min=   s。
9.(2025八上·珠海月考)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能够传声,且声速较快。音乐会上正演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琴弦的   产生;观众能在观众席上听到音乐,是因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以   的形式传播。
10.(2025八上·珠海月考)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其中“舟行”是以   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   为参照物,说明运动和静止的   性。
11.(2025八上·珠海月考) 用刻度尺测量某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根据以上测量记录,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m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
12.(2025八上·珠海月考)如图所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   振动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人们只听声音就能根据   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葫芦丝”弹奏的(后两空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3.(2025八上·珠海月考)上列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如图所示,甲和丙的   相同,甲和丁的   相同(前两空选填“音调”、“响度”),频率最低的是   图。

14.(2025八上·珠海月考)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其物理意义是   。人耳能够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在   秒以上。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高楼大喊一声,约后听到回声,则该同学距离楼大约   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三、作图题(本题共4分,描点1分,连线1分,两个坐标轴各1分)
15.(2025八上·珠海月考)某同学记录了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图中大致描绘出这辆汽车的运动情况并标出两个坐标轴符号和单位。
时间t/s 0 2 4 6 8
路程s/m 0 12 24 36 36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16.(2025八上·珠海月考) 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1)如题图甲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其中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乙刻度尺的测量结果是   cm;   刻度尺更精确。
(2)观察题图乙的停表,此时的停表所示的时间是   s。
(3)小红要测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她进行了以下实验操作:先用刻度尺测出课本正文100页的总厚度D。则一张纸的平均厚度是   (用已知量表示)
17.(2025八上·珠海月考)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加大敲击的力度,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更大,由此得出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叫   。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如果把该实验移到月球上进行,左边的塑料球   (选填“会”或“不会”)弹起。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18.(2025八上·珠海月考) 如题图1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显示时间的格式为“时:分:秒”)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   s;小车从A点到C点通过的路程   cm,平均速度   m/s;
(4)小车经过中点时速度为,经过中点时速度为,则   ;(选填“>”“<”或“=”)
(5)实验中,测量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目的是(  )(选填字母)
A.求速度的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B.探究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变化的规律
(6)在测量小车到达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点才开始计时,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选填“大”或“小”);
(7)如题图所示,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五、计算题(1小题3分,2小题4分,共7分)
19.(2025八上·珠海月考) 国庆假期,小明一家自驾去漠河北极村游玩,途中看到如图甲所示的路牌,从看到路牌到到达北极村用了18min。在进入北极村前的一段路上,他们经过一段神奇的音乐公路,如图乙,这段音乐公路长约,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如图丙所示。汽车每经过一个凹槽,就会上下振动一次。当汽车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就会奏出一段《我和我的祖国》,歌曲时长约30s。求:
(1)他们从看到路牌到到达北极村这段行程中是否超速?
(2)要奏出《我和我的祖国》,汽车在音乐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六、综合能力题(每空1分,共6分)
20.(2025八上·珠海月考) 下面三个表是小明测得的不同条件下的声速v,根据表中信息填空。
表一:在空气中
介质温度/℃ v/m·s-1
0 330
25 346
30 349
100 386
表二:在气、固、液体中(0℃)
介质种类 v/m·s-1
氧气 316
海水 1500
冰 3160
铁 4900﹣5000
表三:在15℃空气中
频率/Hz v/m·s-1
2000 340
1000 340
500 340
256 340
(1)在30℃的空气中,声速是   m/s,若测得空气中声速为340m/s,此时的温度可能是   (选填“0℃”“22℃”“27℃”);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和固体中的速度   (选填“大”“小”);
(2)与声速大小有关的因素是   ,无关的因素是   ;
(3)根据表一的信息,归纳声速与温度的关系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1m/s,故A错误;
B.全新的铅笔长约16cm,故B错误;
C.中学生的身高大约是165cm,故C正确;
D.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是0.1m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生活常识判识选项
1、识记生活中常见的长度、中学生身高160cm,课桌80cm,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是0.1mm全新的铅笔长约16cm
2、识记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心跳一分钟70次,走路的速度1.2m/s
2.【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速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并非所有振动都能被人耳听到。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超出这个范围的振动(如次声波和超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此外,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果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无法传达到人耳,我们也听不到声音。因此,选项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因此,所有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选项B正确。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而在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因此,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会显著增加。选项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没有介质,因此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选项D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条件、传播介质、传播速度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需要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3.【答案】D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测量长度时,估读数字的位数应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相匹配,过多的估读位数并不意味着测量结果更精确,反而可能引入不必要的误差。因此,估读的位数并非越多越好,选项A错误。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操作符合规程,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完全消除误差。因为误差是由于测量工具的固有精度、环境因素、操作者主观判断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这些因素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选项B错误。
C.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其测量的精确度越高。分度值是指测量工具上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它直接反映了测量工具的精度。分度值越小,表示测量工具能够分辨的最小长度变化越小,因此测量的精确度越高。选项C错误。
D.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这就是误差的定义。无论使用多么精密的测量工具,遵循多么严格的测量方法,误差总是不可避免的。选项D正确。
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对测量误差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正确性。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它总是存在的,但可以通过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和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来减小。同时,估读数字的位数应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相匹配,过多的估读位数并不意味着测量结果更精确。
4.【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因此路程s=100m,所用时间t=12.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8m/s,因此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小明在整个百米比赛中做到是变速直线运动,因此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此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定义,即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v等于在这段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5.【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A.图甲为真空罩实验,抽出罩内空气后,铃声变小,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
B.图乙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频率改变,钢尺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改变,所以此实验的目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B正确;
C.图丙中发声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放大,说明发声物体在振动,故C正确;
D.图丁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面,力的大小影响鼓面振幅,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所以此该实验说明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音调由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的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6.【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据图可知,烟向西飘,所以风向西吹,乙车的红旗向东飘,所以乙车的向西走,甲车的红旗向西飘,可能静止,可能向东走,也可能向西走,速度小于风速,故C正确,ABD错误;
综上选C。【分析】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
7.【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B.由图像可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即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s甲=180km时,t甲=2h,当s乙=120km时,t乙=3h,甲乙两车的速度
则,甲乙速度之比v甲∶v乙=90km/h∶40km/h=9∶4
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若它们相对地面均向东行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行驶,C不符合题意;
D.甲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s甲1=v甲t1=90km/h×2h=180km
乙车需行驶的时间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根据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 计算时间。
8.【答案】10;30;3900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

综上 第1空、 10; 第2空、30; 第3空、3900
【分析】根据单位换算填空
1m/s=3.6km/h,
9.【答案】固体;振动;声波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1)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固体能够传声,且声速较快。
(2)音乐会上正演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琴弦的振动产生;
(3)观众能在观众席上听到音乐,是因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分析】(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最小;
(2)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3)根据声音传播的形式解答。
10.【答案】河岸;人;相对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舟和河岸之间位置发生了改变,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所以“舟行”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人和船之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舟相对于人是静止的,所以“人不觉”是以人为参照物。
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舟相对于人是静止的,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1.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若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2.物体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1.【答案】;26.2;1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五次测量数据中,28.2m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为错误数据。
去掉28.2mm这个错误数据后,物体的长度为:
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所记数据的倒数第二为为分度值,所以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分析】1.在多次测量中,与其他数据偏差过大的记录属于错误数据;
2.为减小实验误差,应去掉错误数据后求平均值;
3.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2.【答案】空气柱;音调;音色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葫芦丝靠空气柱振动发声。按不同的孔,可以以改变声音的音调。人们只听声音就能根据音色区分乐器
综上 第1空、 空气柱; 第2空、音调; 第3空、音色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填空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可以通过音色区分乐器
13.【答案】响度;音调;丙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甲和丙声音响度相同。甲和丁音调相同。丙图振动频率最小,音调最低。
综上 第1空、 响度; 第2空、音调; 第3空、丙
【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14.【答案】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0.1;68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解答】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其物理意义是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为340米。
人耳能够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在0.1秒以上。
该同学距离高楼的距离为:
【分析】1.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人耳能够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在0.1秒以上;
3.利用回升求距离:。
15.【答案】
【知识点】s-t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横轴的范围0-8,所以单位为s,纵轴的范围为0-36,所以单位为m,描点作图
【分析】根据数据描点作图
题目中给出数据的范围,根据范围选取合适的单位,进行描点作图
16.【答案】(1)1cm;3.20;乙
(2)341.5
(3)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由图甲可知,甲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的左端与2.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5.20cm刻度线对齐,所以乙刻度尺的测量结果为:
5.20cm-2.00cm=3.20cm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较小,所以乙刻度尺更精确。
(2)由图乙可知,停表的分针指在“5~6”之间,靠近“6”,读为5min;秒针示数应大于30s,读为41.5s,所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5min41.5s=341.5s。
(3)由题意可知,课本正文100页的总厚度为D,所以 一张纸的平均厚度为:。
【分析】(1)1.认清刻度值的分度值再读数,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越精确。
(2)停表的读数方法: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3)注意一张纸是两页。
17.【答案】(1)振幅;放大音叉的振动;转换法
(2)空气;不会
(3)声音越来越小;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1)加大敲击的力度,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更大,产生的声音的响度更大,由此得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实验时很难观察音叉的振动,可以用乒乓球的振动来放大音叉的振动,所以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音叉的振动,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2) 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如果把该实验移到月球上进行,由于缺少空气,声音不能传播,所以左边的塑料球不会弹起。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声音越来越小, 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声音的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转换法:通过观察乒乓球的振动来放大音叉的振动;
(2)(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8.【答案】(1)
(2)减小
(3)5;80.0;0.16
(4)>
(5)B
(6)大
(7)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实验通过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求出小车运动的速度,所以实验原理是。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较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 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为:
tAC=09:25:20-09:25:15=5s
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小车从A点到C点通过的路程 sAC=80.0cm,平均速度为:
(4)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做加速直线运动,可知小车经过中点时速度小于B点速度,所以 小车经过中点时速度大于经过中点时速度,即 >。
(5) 实验中测量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目的是探究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变化的规律,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6)在测量小车到达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点才开始计时,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偏小,根据可知,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7) 小车在斜面上静止下滑过程中做加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坡度较小,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由图可读出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利用求出小车运动平均速度;
(4)(7)小车在斜面上静止下滑过程中做加速直线运动;
(5)实验中测量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目的是探究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变化的规律;
(6)根据进行分析。
19.【答案】(1)解:由题意可知,从看到路牌到到达北极村所用时间为:t=18min=0.3h,行驶距离为:s=30km,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答:他们从看到路牌到到达北极村这段行程中未超速;
(2)解:音乐公路长度为:s'=420m,汽车运动的时间为:t'=30s,汽车在音乐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
答:要奏出《我和我的祖国》,汽车在音乐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14 m/s(约50.4 km/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从看到路牌到到达北极村所用时间和路程,根据求出汽车运动的速度,进而判断汽车是否超速;
(2)已知汽车在音乐公路上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根据求出汽车运动的速度。
20.【答案】(1)349;22;小
(2)介质、温度;频率
(3)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知识点】声速
【解析】【解答】(1)由表一可知,在30℃的空气中,声速是349m/s。
由表一数据可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介质的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声音在0℃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30m/s,声音在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6m/s,若测得空气中声速为340m/s,此时的温度可能是22℃。
由表乙和表二可知,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和固体中的速度小。
(2)由表一可知,声速与温度有关,由表二可知,声速与介质种类有关,由表三可知,介质的种类和温度相同时,改变频率,声速不变,说明声速与频率无关,所以与声速大小有关的因素是介质、温度,无关的因素是频率。
(3)由表一数据可知,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分析】(1)(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介质的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2)分析表格数据,得出结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