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2026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十二周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2026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十二周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2026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十二周考试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单选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某个气压带位置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该气压带( )
A.滞留北半球时间小于三个月 B.在南半球纬度范围变幅较小
C.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完全一致 D.徘徊的纬度范围小于20°
2.受该气压带全年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特征是( )
A.有明显的干湿季B.全年高温多雨C.冬季寒冷干燥 D.夏季高温少雨
读“四地受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时间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四地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 )
A.甲、乙、丙、丁B.乙、甲、丁、丙C.乙、丁、甲、丙 D.丁、丙、乙、甲
4.四地中( )
A.甲地终年炎热多雨 B.乙地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丙地适宜种植水稻 D.丁地可能位于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指东亚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上部200hPa附近狭窄的强西风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季节性北跳是大气环流转换的标志。其位置及强弱的变化对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雨有显著影响。下面两图分别是1951-2004年间7~8月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中心位置的经度和纬度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1951-2004年间7~8月,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位置的变化特征为( )
A.先向北移后向南移B.持续向北移动C.先向东移后向西移 D.持续向西移动
6.推测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一年中北跳的时间最可能开始于( )
A.1月 B.5月 C.10月 D.12月
相对湿度是指一定温度条件下,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的比值。图1为藏东南某谷地环境综合观测站(29°45'N,94°44'E,海拔3326m)观测2007年月平均相对湿度,图2为3月、7月、11月平均相对湿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2中abc分别对应的月份是( )
A.3月、7月、11月B.7月、3月、11月C.11月、3月、7月 D.11月、7月、3月
8.图1中2月出现小峰值,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原因是该月( )
A.风力最大 B.太阳高度最小 C.季风开始转向 D.积雪和冻土开始融化
9.图2中8:00前后的湿度最大,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风力 D.太阳高度
1815年4月5日到7月中旬,坦博拉火山大爆发,火山灰柱高达44~45千米,火山灰总量达600亿吨,遮天蔽日,使周围地区陷入长时间黑暗,导致全球气温显著降低,这种影响持续了一年多,使1816年成为“无夏之年”。下图示意坦博拉火山的位置及火山灰堆积厚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坦博拉火山爆发时火山灰( )
A.引起高层大气降水B.在平流层中扩散范围大C.使平流层云层增厚 D.会导致对流层高度升高
11.坦博拉火山爆发后火山灰扩散的主要动力是( )
A.台风 B.海陆风 C.季风 D.潮汐
12.坦博拉火山爆发期间( )
A.新加坡一直昼短夜长 B.泗水始终日出东南方向
C.雅加达正午日影先变长后变短 D.望加锡日落时间先推迟后提前
圣安娜风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秋冬季节(9月至次年4月)频发的干热风,因起源于内陆沙漠地区并向西南吹向太平洋沿岸而得名,其形成机制与地形和气压系统密切相关。下图为圣安娜风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圣安娜风形成的主要机制是( )
A.内陆冷高压驱动冷空气翻越山脉,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
B.副热带高气压带持续控制,气流下沉导致空气干燥升温
C.太平洋暖湿气流与内陆冷空气交汇引发强烈对流D.夏季信风带北移,增强海岸地区的风速和温度
14.圣安娜风对加利福尼亚州的直接影响最可能是( )
A.加剧夏季干旱,减少农业灌溉水源 B.山火风险增加,导致空气质量恶化
C.促进沿海地区冬季降雪量增加 D.抑制植物生长,降低生物多样性
据《更路簿》记载,海南渔民每年12月前后出海,到南海诸岛岛礁附近捕捞海货,次年清明至谷雨期间满载而归。《更路簿》记录了千百年来海南民间文字记载或口头相传的南海航行路线知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海南渔民在航行过程中主要利用( )
A.东南信风、东北信风B.东北季风、西南季风C.东北季风、东南信风 D.东南信风、西南季风
16.渔民没有等到次年夏季,而是在清明至谷雨期间就返航的主要原因是( )
A.夏季捕获的海货易腐烂,不易长时间保存B.夏季盛行风减弱,不利于返航
C.夏季南海季风洋流减弱,返航难度大D.夏季南海多台风,容易发生海难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综合题( 本题共3小题,共52分。请按要求作答)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大西洋局部地区某季节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示意图。
(1)指出丁气压中心近地面气流运动状况。
(2)分析丙高压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
(3)分析此季节几内亚湾风向及成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整体由冬夏季大气环流的形势决定。下图为某年南亚局部夏季风进退时间示意图。
(1)判断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方,并说出判断方法。
(2)每年的3-5月为南亚地区的热季。简析热季形成的原因。
(3)图示区域夏季风的进退时间早晚存在年际变化。简述这种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克拉——非洲西部加纳共和国首都,位于加纳共和国的东南部。濒临几内亚湾。是加纳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最大港口城市。阿克拉年降水量较多且季节变化显著,一般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全年有明显的风向变化。如图为加纳共和国及周边地区。
(1)阿克拉全年风向有所不同,指出阿克拉1月和7月的盛行风向,并说明其7月的盛行风向的成因。
(2)判断阿克拉气温年较差是较大还是较小,并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D C B A D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A B B D
17.(1)下沉;辐散。
(2)丙位于北半球,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一部分,丙气压中心位置偏北,说明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夏季;夏季同纬度大陆气温高于海洋,陆地形成低压;陆地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保留在海洋上形成丙高压中心。
(3)西南风。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西南季风。
18.(1)东南部(南部)。判断方法:东南部(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5月20日左右,退却时间为10月15日后,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
(2)3-5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角变大,太阳辐射增强,吸收热量增多,气温较高;3-5月西南季风尚未到达(西南季风影响南亚地区的时间一般为6-9月),受东北季风的影响,南亚地区晴天多、降水较少。
(3)在夏季风到达时间较早、退却时间较晚的年份,当地雨季延长,降水量偏多,洪涝灾害发生的次数增多、强度增大,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增大;在夏季风到达时间较晚、退却时间较早的年份,当地雨季缩短,降水量偏少,易发生旱灾,会造成水资源短缺、农作物减产等问题。
19.(1)1月盛行东北风,7月盛行西南风。
形成过程:7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而形成西南季风。
(2)气温年较差小。
原因:阿克拉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终年高温;地处沿海,受海洋调节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