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6.1《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表格式)-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核心素养】6.1《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表格式)-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粤人版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一节 地理区域与地理界限
第六单元 中国的区域划分
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力
运用地图、展开调查,将区域分析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地理问题
综合思维
运用要素、时空综合的方法,分析区域的形成、特征与演变
人地协调观
理解区域发展要因地制宜,界线管理关乎生态安全,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区域认知
掌握区域划分方法,理解区域特性,认识界线的本质
了解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学会如何划分区域。
学习目标
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分界线,知道我国自然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大多是山、河、湖、海。
了解我国被分为四个区域,掌握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理特征差异。
Part 01
区域的划分
01 区域的划分
1.区域:
指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一般情况下,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相似程度 ,不同区域之间差异较 。
例如:
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内,各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而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则是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01 区域的划分
2.划分:根据不同的标准和条件,可划分出 区域、经济区域、 区域、 区域等不同类型的区域。
自然
行政
文化
01 区域的划分
(1)自然区域
指地球表面受自然规律支配,其内部自然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或共同性的区域。
包括:
气候区、地形区、水文区。
地理特征相对稳定
01 区域的划分
气候区
依据获得热量的多少,划分温度带
依据年降水量与蒸发量,划分干湿区
依据是否受季风影响,划分季风与非季风区
01 区域的划分
(2)经济区域——东北地区
范围:
黑、吉、辽
特点:
新中国工业的摇篮,重要的装备制造和农业基地。
地理特征易受人为因素影响
01 区域的划分
(2)经济区域——东部地区
范围:
京、津、冀、沪、苏、浙、闽、鲁、粤、琼、港、澳、台
特点:
经济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引擎。
四大经济区域GDP规模及占比变化
01 区域的划分
(2)经济区域——中部地区
范围:
晋、皖、赣、豫、鄂、湘
特点:
国家的“粮仓”和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承东启西,连接南北。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农民收获大豆
01 区域的划分
(2)经济区域——西部地区
范围:
内蒙古、桂、渝、川、贵、云、藏、陕、甘、青、宁、新
特点:
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01 区域的划分
问题思考
1.中国干湿区和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区域?
2.中国干湿区和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划分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干湿区属于自然区域中的气候区;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属于经济区域
干湿区划分的依据是: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四大经济区域划分的依据是: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
Part 02
区域的界线
02 区域的界线
1.定义及分类:
指相邻地理区域之间的 或 地带。
分类
明确的
逐步过渡的
自然地理区域界线
人文地理区域界线
如国界线、省界线等
如气候区界线和植被区界线等
相对稳定
易发生变化
边界线
过渡
定义
02 区域的界线
活动:回顾所学过的自然区域的界线。
【小结】
山脉、河流、湖泊等是最常见的在自然地理区域界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秦岭—淮河一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02 区域的界线
活动:读图,找出哪些省级行政区域是以山脉或河流为界线的。
02 区域的界线
活动:读图,找出哪些省级行政区域是以山脉或河流为界线的。
昆仑山脉西段:
新、藏的分界线
横断山脉北段:
藏、川的分界线
武夷山脉:
赣、闽的分界线
02 区域的界线
活动:读图,找出哪些省级行政区域是以山脉或河流为界线的。
黄河部分河段:
陕、晋的分界线
长江部分河段:
藏、川的分界线
西江部分河段:
黔、桂的分界线
02 区域的界线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常见的区域界线?它们是明确的还是逐步过渡的?
国界线、省界、市界线等行政区域,开发区等功能区域等的界线是明确的。
自然区域(温度带、植被区、干湿区等)、文化区域和经济区域等界线,是逐步过渡的。
2.活动:比较秦岭—淮河南北地区的差异。
02 区域的界线
地区 1月 均温 年降水量 气候 类型 植被 类型 河流 水文特征 耕地 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北 小于0℃ 小于800㎜ 温带季风 温带落叶阔叶林 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有结冰期 以旱地为主 小麦
南 大于0℃ 大于800㎜ 亚热带季风等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 以水田为主 水稻
2.活动:比较秦岭—淮河南北地区的差异。
02 区域的界线
(1)简述秦岭—淮河南北地区的地理特征。
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1月均温低于0℃,河流水量小、有结冰期;降水少于800mm,以旱地、种植小麦、 为主,民居墙 屋顶为 ;
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1月均温高于0℃,河流水量大无结冰期;降水多于800mm,以水田种稻、 为主,民居墙 屋顶 。
面食

平顶
米饭

斜顶
02 区域的界线
(2)分析导致秦岭—淮河南北地区农业生产差异的自然原因。
①气候因素——气温
秦岭—淮河


1月均温低于0℃,属于暖温带,热量较少
1月均温高于0℃,属于亚热带,热量较多
小麦,耐寒作物
水稻,喜湿热作物
02 区域的界线
(2)分析导致秦岭—淮河南北地区农业生产差异的自然原因。
②气候因素——降水
秦岭—淮河


降水量低于800㎜,属半湿润区,降水较少
降水量高于800㎜,属于湿润区,降水较多
旱地
水田
02 区域的界线
(2)分析导致秦岭—淮河南北地区农业生产差异的自然原因。
③地形因素
秦岭—淮河


以平原、高原为主,平坦开阔,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旱地耕作
地形多样,使农业生产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水田外,还发展立体农业
机械化
生产
立体
农业
02 区域的界线
(2)分析导致秦岭—淮河南北地区农业生产差异的自然原因。
④地形因素
秦岭—淮河


多为黑土、黄土等,这些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适中,适合旱地作物的生长
多见红壤、水稻土等酸性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肥力,适合水稻的种植
北方
黑壤
南方红壤
2.活动:比较秦岭—淮河南北地区的差异。
02 区域的界线
(3)说明秦岭—淮河分界线的地理意义。
①1月平均气温0℃分界线
②年降水量800㎜分界线
③冬季河流是否有结冰期分界线
④旱地和水田分界线
⑥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⑤小麦和水稻的分界线
Part 03
区域的范围
03 区域的范围
中国是一个范围广大的区域,根据地理位置以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征与差异,可以划分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03 区域的范围
思考:读图,南方地区主要包括哪些地形区?
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南丘陵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位于四川省东部,周围被青藏高原、大巴山、云贵高原等山脉环绕,地势低洼,海拔在200米至750米之间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总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平原等6块平原组成。一般海拔5~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400~800千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该区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区域之一。
东南丘陵
是中国三大丘陵之首,世界主要地形区之一。东南丘陵也是中国地形地貌中,分布最广最密集、土地面积最大的丘陵。
03 区域的范围
思考: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哪一个区域主要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
青藏地区主要位于第一级阶梯
03 区域的范围
拓展:全国主体功能区
1.定义:
主体功能区是国家根据不同区域的 、 、 和城镇等的分布情况,确定的国土空间开发区域
2.划分:
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
资源
产业
人口
03 区域的范围
拓展:全国主体功能区
(1)优化开发区域:
经济比较 、人口比较 ,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应优化发展。
发达
密集
环渤海
长三角
珠三角
其定位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区域,承担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引领自主创新和参与国际分工的职能。
03 区域的范围
拓展:全国主体功能区
(2)重点开发区域:
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基础条件 ,应重点发展。
较好
哈长地区
滇中城市群
海峡西岸经济区
以集聚人口和经济为主要功能,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培育新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对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03 区域的范围
拓展:全国主体功能区
(3)农产品主产区:
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功能。
东北平原
政策要求对农产品主产区实施限制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管控措施,同时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等支持政策。
华北平原
03 区域的范围
拓展:全国主体功能区
(4)重点生态功能区:
指承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需要再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03 区域的范围
拓展:全国主体功能区
(5)禁止开发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承担生态保护职责的核心区域类型,主要指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
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Part 04
课堂小结
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
区域的划分
区域的界线
区域的范围
自然区域
经济、文化、行政区域
自然地理界线
人文地理界线
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
Part 05
随堂检验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是( )
A.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1月0℃等温线
D.各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地理景观等要素
2.全部位于地势第一阶梯的地区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D
D
3.下列四大地理区域与其地形区对应错误的是( )
A.西北地区——四川盆地 B.青藏地区——青藏高原
C.北方地区——华北平原 D.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
4.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同哪些界线相一致( )
①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 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④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⑤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⑥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A
C
感谢观看/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粤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 6.1 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 课时 共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起始课,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课程明确了区域的划分依据与界线,并初步界定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知识体系上起到了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既是对上册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提升,也为后续深入探究各区域地理特征奠定了系统框架。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系统学习了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概况,而这两大要素正是中国地理分区的重要依据。这一知识体系为学生构建了坚实的认知基础,使其能够在新学期的区域地理学习中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与深化。
教学目标 1.运用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知识,学会划分区域。 2.运用各种地图,学会利用山川、河流、湖泊等划分区域。 3.利用地图,了解中国四大区域地理的划分。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掌握区域划分方法,理解区域特性,认识界线的本质 综合思维:运用要素、时空综合的方法,分析区域的形成、特征与演变 地理实践力:运用地图、展开调查,将区域分析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地理问题 人地协调观:理解区域发展要因地制宜,界线管理关乎生态安全,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重难点 重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难点:区域划分的依据及界线类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展示中国各个行政区景色的视频,引出本节课主题《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 【提问】同学们,在视频中我们能了解到我国的各个行政区的景色,那你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些区域的划分吗?它们是怎么划分的?分界线又是如何确定的呢? 学生回忆上册所学内容。 教师展示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新课教授 一、区域的划分 1.区域 【提问引导】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本内容,找一找什么叫作区域?区域内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特征具有什么不同? 2.划分 【展示图片】展示气候区、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图,认识中国的区域划分。 【提问引导】根据不同的条件,可以将某个地区划分成哪些区域? 【提问引导】说说划分区域的依据。 (1)自然区域 【提问引导】自然区域包括哪些类型? 【展示图片】展示气候区中温度带、干湿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图片。 【提问引导】说说几个区域的划分依据。 (2)经济区域 【展示图片】展示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相关图片。 【讲解】教师简单讲解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①东北地区 范围:东北地区包括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即黑吉辽)。 特点: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重要的装备制造和农业基地。 ②东部地区 范围:包括我国京、津、冀、沪、苏、浙、闽、鲁、粤、琼、港、澳、台等省份。 特点:经济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引擎。 ③中部地区 范围:包括我国晋、皖、赣、豫、鄂、湘等省份。 特点:国家的“粮仓”和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承东启西,连接南北。 ④西部地区 范围:包括我国内蒙古、桂、渝、川、贵、云、藏、陕、甘、宁、青、新。 特点: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小结】教师总结我国区域的主要类型及分类依据。 二、区域的界线 1.区域界线的定义及分类 【提问引导】说说区域界线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活动】回顾学过的自然区域的界线。 【小结】山脉、河流、湖泊等是最常见的自然地理区域界线。 【展示图片】 【提问引导】找找哪些省级行政区域是以山脉或河流为界。 2.比较秦岭—淮河南北地区的差异 【展示图片】 【提问引导】 (1)简述秦岭—淮河南北地区的地理特征。 (2)分析导致秦岭—淮河南北地区农业生产差异的自然原因。 (3)说明秦岭—淮河分界线的地理意义。 三、区域的范围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展示图片】 【提问引导】说说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活动 【展示图片】 【提问引导】南方地区主要包括什么地形区? 【展示图片】 【提问引导】哪一区域主要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 3.拓展:全国主体功能区 【展示图片】 【讲解】简略讲解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寻找答案。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代表发言。 学生踊跃回答。 学生认真听讲,了解四大经济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代表发言。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自行选择山脉或河流作为分界线,说明是哪一条河流或哪一条山脉分隔了哪两个省份。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教师利用图片联系实际生活,开拓学生的见识。 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各区域的现状。 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更加了解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间的关系和影响。 通过简单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对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先有简单的了解,为下一节内容打好基础。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完成相应的课后练习。 预习下一节课《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板书设计 6.1 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 一、区域的划分 1.自然区域 2.经济、文化、行政区域 二、区域的界线 1.自然地理界线——相对稳定 2.人文地理界线——易发生变化 三、区域的范围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