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0月独立作业 科学(第1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0月独立作业 科学(第1章)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0月独立作业 科学(第1章)
1.(2025八上·柯桥月考)下列透镜中,属于凹透镜的是()
A. B. C. D.
2.(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陶笛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乐器。吹奏时,手指按在不同的音孔上,是为了改变它发出声音的()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声速
3.(2025八上·柯桥月考)近年来近视成为青少年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定时远眺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远处物体成像的部位及视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角膜 B.视网膜、视觉中枢
C.晶状体、视网膜 D.瞳孔、视网膜
4.(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是光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发生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所用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
A. B.
C. D.
5.(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李在西湖游玩时看到很多美景,下列能反映出他看到水中鱼的光路图是()
A. B.
C. D.
6.(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李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本实验应选用粗糙的纸板
B.图甲中的∠NOF是入射角
C.图乙中的反射光线是不存在的
D.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减小误差
7.(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水杯的大小和材质均不同,小李用木筷敲击杯子,监测器在相同距离处测得甲、乙两杯子所发声音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频率f/Hz 声音强弱等级/dB
甲 400 50
乙 600 30
A.甲、乙两杯发声时的音色相同
B.甲杯发声时音调较低,振幅较大
C.乙杯发声时音调较低,响度较大
D.乙杯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更快
8.(2025八上·柯桥月考)2月24 日是“世界讨厌香菜日”,全球约15%的人对香菜“深恶痛绝”。研究表明这些人的嗅觉受体对香菜中的醛类物质异常敏感,食用香菜时会产生类似“肥皂味”或“金属味”的体验。下列有关嗅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嗅觉感受器是位于嗅上皮的嗅细胞
B.嗅觉是兴奋传到大脑皮层时形成的
C.人在感冒时对气味的敏感度下降是因为丧失了嗅觉
D.“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有适应性
9.(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是一种移动式办公电子白板,它通过顶部的投影仪使白板呈现影像,便于观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在白板上的反射是漫反射
B.呈现影像的白板是一个光源
C.光在白板上的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该现象说明光的反射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0.(2025八上·柯桥月考)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该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11.(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是小东制作的昆虫观察盒,在盒盖上端安装凸透镜便于观察盒内小昆虫放大的像,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10cm,他应该选择()
A.焦距为5cm的凸透镜 B.焦距为8cm的凸透镜
C.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D.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
12.(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一束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的情形,MN是两种介质的分界面。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入射角为35°,MN左侧是玻璃 B.入射角为25°,MN右侧是玻璃
C.折射角为65°,MN左侧是空气 D.折射角为55°,MN右侧是空气
13.(2025八上·柯桥月考)早晨,小李同学在上学之前,总要对着镜子检查一下自己的着装。如何才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晰呢?小李应把平面镜放在()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14.(2025八上·柯桥月考)将带有F字样的光源放在装有水的鱼缸前,调整F光源和鱼缸的位置,在墙壁上得到了放大的实像,则F光源、鱼缸、墙壁三者的位置可能是()
A. B.
C. D.
15.(2025八上·柯桥月考)青少年长时间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容易产生近视等视力问题。角膜塑形镜又名OK镜,常用于近视眼的矫正。如图所示,角膜塑形镜的原理是通过镜片压平角膜的中央曲率,塑形后使像成在视网膜上,从而暂时提高裸眼视力。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OK镜的矫正,可以增大眼角膜的焦距
B.近视是由于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
C.近视患者应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D.外界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16.(2025八上·柯桥月考)东阳独具特色的板凳龙是由一节节的板凳钻孔连接而成的,伴随着敲锣打鼓声,热闹非凡。观赏时听到的锣声是通过锣   产生的,当声音进入人耳,声波会撞击   (填图中序号)处产生振动,进入内耳后,通过   (填图中序号)将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人体的   ,形成听觉。
17.(2025八上·柯桥月考)2024年4月10日,雪龙号圆满完成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任务。雪龙号在科考活动中经过某海洋区域时,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   探测该处海洋的深度。物体温度升高时辐射的   会增强,可以利用它拍摄热谱图。
18.(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窗户,甲图窗户可在直线轨道上左右平移,乙图窗户可绕固定轴转动。如果你站在窗户前,能通过玻璃看到你的像。若将甲图窗户左右平移打开,则你在P窗户中的像将   (填“随”或“不随”)窗平移;若将乙图Q窗户从关闭状态向外打开到90°,则窗框上的A点与A点在Q窗中的像之间距离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2025八上·柯桥月考)“刷脸支付”已经成为支付领域的重要力量,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带来极大便利。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刷脸仪的摄像头,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刷脸”支付过程中,摄像头相当于   (填“凸”或“凹”)透镜,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   (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人脸识别时,若环境光线不足,刷脸仪会发射光线给消费者面部补光,补光是为了增强消费者面部的   (填“反射”或“折射”)光线以便于成像。
20.(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李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
(1)他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桌面上,用一根细线悬挂一个轻质小球贴近闹钟上方的铃铛,小球被弹开。此现象说明   。
(2)探究“空气能传声”时,他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小李预测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   。
(3)这种研究方法属于____(填字母)。
A.转换法 B.理想实验法 C.控制变量法 D.类比法
21.(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的位置随水的位置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填“虚”或“实”)像。
(2)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3)若光斑B向左移动了,说明水位   (填“上升”或“下降”)了。
22.(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a,顾客站在倾斜放置的平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
(1)用AB表示站在平面镜前的顾客,在图b中画出其在镜中的像。
(2)顾客在镜子里看不到自己鞋子的像,她应   (填“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才能看到自己鞋子的像,顾客移动过程中,鞋子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3.(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李用两个粗细相差不多的纸筒M、N、焦距为f的凸透镜、半透明薄膜制作模型照相机,如图所示。
(1)薄膜相当于   的作用,它应蒙在图中纸筒N的   端。
(2)通过调节,使薄膜位于凸透镜的   (填“f ~ 2f ”或“2f ”)范围内,可在薄膜上看到远处景物清晰倒立的像,像是   (填“缩小”或“放大”)的。
(3)要在薄膜上看到近处景物清晰的像,小明的操作是   。
24.(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
②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
25.(2025八上·柯桥月考)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将平面镜水平放置于桌面上,E、F是两块可以绕接缝ON翻折的白色硬纸板。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60° 45° 30°
反射角 60° 45° 30°
(1)如图甲所示,白色硬纸板应当与平面镜   。
(2)小李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并描绘光的传播路径,用量角器量出每组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并记入表格,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
(3)小李将纸板F绕垂直于镜面ON向后转动,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请说明原因:   。若入射光束AO绕O点顺时针旋转,将观察到反射光束O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绕O点   时针旋转。
(4)如图乙所示,一束光经水平放置的平面镜反射后在天花板上形成光斑,水平向右移动平面镜,观察到光斑位置的变化情况是   。
26.(2025八上·柯桥月考)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茶色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
(1)实验时,利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
(2)实验时,为确定平面镜成实像还是虚像,需在蜡烛B的位置竖直放一个光屏,并用眼睛在如乙图中的   (填“a”“b”“c”或“d”)处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3)实验时,选择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是为了   。
(4)若图丙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将其中的一半平行向后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____。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27.(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某同学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经过多次实验并记录了数据:
入射角a
折射角β
(1)该同学先用沿MN可折叠的光屏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如图甲。实验时,入射光AO贴着光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OB。
(2)该同学又利用乙图研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光路并记录如上表数据,由表格中的数据还可以判断:当光以55°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玻璃中时,其折射角   (填“等于”“小于”或“大于”)30°。
(3)当光以30°的入射角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其折射角度数为   。
28.(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如图甲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   结构。
(2)如图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
(3)若图中甲,取下近视眼镜,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在保持烛焰和透镜的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
A.保持原位
B.靠近透镜
C.远离透镜
D.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29.(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李家的窗户正对着一幢大厦,大厦的镀膜玻璃外墙作用相当于平面镜,会把太阳光反射到小李家,这是一种光污染。请画出一条由太阳(S点)发出,经过玻璃外墙反射到小李家窗户(A点)的光线。
30.(2025八上·柯桥月考)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项目化学习小组设计了太阳能热发电站。如图甲所示,发电站安装有许多定日镜(平面镜)。
材料 特性
① 透明、透光性好、表面光滑
② 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凹凸不平
③ 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光滑
(1)为了提高太阳能反射率,定日镜有表格中的三种材料可选,请选择最适合的材料:   。
(2)请根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图乙画出定日镜的位置。
(3)太阳落山时即太阳光AO在纸面顺时针转动,为了准确将太阳光反射到接收器上,平面镜应绕O点为轴   旋转。
31.(2025八上·柯桥月考)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了“广告投影灯”项目化活动,活动包括设计、制作、评价、优化四个环节。
【设计】
(1)同学们画出了设计草图(如图),通过凸透镜将透明薄图标上的彩色图案呈现在地面上,由于图标本身不发光,需要在设计草图中补画光源。请从A、B、C三个位置中选择合适的位置:   。
(2)【制作】
制作投影灯。
【评价】
评价量表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制作投影灯时,投影效果是关键。请你完善评价量规中的评价指标。
投影灯投影效果的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像的大小 投影直径在30cm-50cm 投影直径在大于50cm 投影直径在小于30cm
         
(3)【优化】
同学们制作了一台投影灯,“像的大小”指标为合格等级,为了使该指标达到优秀等级,请在不更换器材并满足实际使用需要的情况下,提供一种优化方法:   。
32.(2025八上·柯桥月考)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如图1所示(图中仅标出红光和紫光光路)。
(1)此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写出一条即可)。
(2)图2画出了平行的紫光经凸透镜后的光路,请你在图上画出平行的红光经凸透镜后大致的光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具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解答】 凹透镜是一种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结合图像可知,B中透镜满足条件。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与手指按音孔无关。
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与吹奏的力度有关,与手指按音孔无关。
声速:由介质决定,与手指按音孔无关。
【解答】 手指按不同的音孔时,陶笛内空气柱的长度改变,从而振动频率,导致音调变化。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解答】成像部位:光线通过眼球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递至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最终形成视觉。
故答案为:B。
4.【答案】C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经过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光心爱你的光线不发生偏折,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将发生偏折,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解答】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能力。
A、图中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发散的,可知该透镜为凹透镜,故A错误;
B、图中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发散的,可知该透镜为凹透镜,故B错误;
C、图中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会聚的,可知该透镜为凸透镜,故C正确;
D、图中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发散的,可知该透镜为凹透镜,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
【解答】AB、看见水中的鱼,说明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可知AB错误;
CD、光从水中(光密介质)进入空气(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会偏离法线,人眼会根据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来判断物体的位置,因此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更浅,故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如果纸板过于光滑,光线可能会发生镜面反射,导致反射光线不易被观察到。
【解答】A、使用粗糙的纸板,光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从各个方向射出,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反射光线,故A正确;
B、图甲中的∠NOF是反射角,故B错误;
C、图乙中右侧纸板与左侧纸板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在右侧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但反射光线仍存在,故C错误;
D、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得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7.【答案】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声音的音色与声源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解答】A、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两杯的材质和大小不同,因此音色不同,故A错误;
BC、由 表中数据可知,甲振动频率更低,可知声音的音调更低;甲声音响度大,说明振动幅度大,故B正确,C错误;
D、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可知乙和甲发出的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8.【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解答】AB、嗅觉感受器是位于嗅上皮的嗅细胞,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皮层形成感觉,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感冒时敏感度下降是由于鼻黏膜肿胀导致气味分子无法有效接触嗅细胞,属于传导障碍而非嗅觉功能丧失,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有适应性,持续刺激导致神经敏感性降低的生理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光源;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A、漫反射是指光线在粗糙表面反射后向各个方向散射的现象。白板表面通常不是完全光滑的,因此光在其上的反射属于漫反射,这使得从不同角度都能看到投影的内容,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光源是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如灯泡、太阳等)。白板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投影仪的光线,因此白板不是光源,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适用于所有反射现象,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白板上的反射虽然漫射,但仍遵循反射定律,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光的反射本质上是光线遇到界面后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投影仪的光通过白板反射后进入人眼,正是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由于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时,即像距为L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说明凸透镜的焦点不在光斑之后,故焦点应在光斑之前,因此f一定小于L,选项BCD错误,选项A正确;
故选A。
【分析】根据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根据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可推断焦点在光斑之前,从而判断焦距。
11.【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经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的物距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物距为10cm,可知焦距大于10cm。
故答案为:D。
12.【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
【解答】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发生折射,空气中的入射角大于玻璃中的折射角,左侧光线OA与界面之间的夹角为35°,可知光线与法线为90°-35°55°。右侧光线BO与界面之间的夹角为25°,可知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90°-25°=65°,则入射光线为BO,入射角为65°,折射光线为OA,折射角为55°,MN左侧为玻璃,右侧为空气。
故答案为:D。
13.【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有更多的光线经反射后进入眼睛,像会更清晰。
【解答】平面镜成像是通过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为了使自己在镜子中看得更清晰,需要确保光线从脸部反射后能够进入眼睛。A位置平面镜位于眼睛的正前方。这样摆放时,镜面正对脸部,反射的光线直接进入眼睛,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像。
故答案为:A。
14.【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在墙壁上得到了放大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在凸透镜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即像距大于物距,即鱼缸到墙壁的距离大于光源到鱼缸的距离,且像与物在凸透镜的两侧。
故答案为:D。
15.【答案】A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外界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由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信息,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在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中枢形成视觉;近视眼的成因是眼球的前后径太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太大,使得远处的物体呈像在视网膜前;近视患者应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A.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视眼呈像在视网膜前,佩戴OK镜后,呈像在视网膜上;所以通过OK镜的矫正,可以增大眼角膜的焦距,正确;
B. 近视是由于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B错误;
C. 近视患者应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C错误;
D. 外界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由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信息,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在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中枢形成视觉;
故答案为:A.
16.【答案】振动;⑦;⑤;听觉中枢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图中代表:①:耳郭,收集声波,呈漏斗状,可扩大声波收集范围。
②:外耳道,是外界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对特定频率声波有共振放大作用 。
③: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
④:前庭,也是位觉感受器所在处,与半规管协同感受头部位置和运动状态 。
⑤: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将声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 。
⑥:听小骨,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能将鼓膜的振动放大并传至内耳 。
⑦:鼓膜,呈薄膜状,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锣声是由锣的振动产生的。
如图所示是耳的 结构示意图,人耳听到锣声的过程外耳道→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神经→听觉中枢。当声音进入人耳,声波会撞击⑦鼓膜产生振动,进入内耳,通过⑤耳蜗将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人体的听觉中枢,从而引起人的听觉的。
17.【答案】超声波;红外线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超声波可以定位、探测距离等。
【解答】超声波频率高于人耳听觉范围,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的特点,适合用于海洋深度探测。发射的超声波遇到海底反射,通过测量往返时间计算深度。
所有物体都会辐射电磁波,温度越高,红外线辐射越强。热谱图即通过红外传感器捕捉这种辐射,转化为温度分布图像。
18.【答案】不随;变大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平移平面镜,没有改变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的相对位置,所以像的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将乙图Q窗户从关闭状态向外打开到90°, A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变大,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可知像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也会变大,则A与A的像之间的距离也将变大。
19.【答案】凸;缩小;反射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补光可以增强消费者面部反射的光线,使摄像头能接收到足够的光信号,从而清晰成像。
20.【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真空不能传声
(3)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进行分析。
(2)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进行分析。
(3)转换法:将不易观察的现象转化为易观察的现象;控制变量法:需改变单一变量研究其影响;类比法:通过相似现象类比推理。
【解答】(1)闹钟发声时,铃铛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声波,声波传递到小球时,对小球产生力的作用,使其被弹开。
(2)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传声介质减少,声音逐渐变小,若抽成真空,没有传声的介质,可知将听不到声音,即真空不能传声。
(3) 实验中通过“逐渐抽出空气,观察声音变化”来推理“真空时听不到声音”,这是一种基于实验现象的理想化推理方法。
故答案为:B。
21.【答案】(1)虚
(2)6
(3)上升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平面镜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判断水面变化情况: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
【解答】(1) 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因为实际光线并没有在像的位置汇聚。
(2)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像距等于物距。因此,A与A'的距离是物距的两倍,为6m。
(3) 激光从A点入射,经水面反射后到达B点。当水位上升时,反射点会向左移动(因为水面变高),导致反射光线向左偏转,光斑B向左移动。
22.【答案】(1)
(2)靠近;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与AB对称的像点,再将像点连接起来即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1)从A点和B点分别向镜面作垂线,并延长至镜面的另一侧,使得像点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连接A'和B',即为顾客AB的像,如图所示

(2)看不到鞋子的像的原因:由于镜面倾斜,顾客的视线可能无法反射到鞋子的位置,导致看不到鞋子的像。解决方法:顾客需要靠近镜面,此时A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减小,A的像会向左上方移动,这样鞋子的反射光线能够进入她的视线范围,如图所示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所以顾客面镜时,鞋子的像大小不变。
23.【答案】(1)光屏;左
(2);缩小
(3)使半透明薄膜远离凸透镜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像成在半透明薄膜上,可知薄膜相当于光屏。
(2)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解答】(1)在照相机模型中,半透明薄膜模拟人眼的视网膜或传统相机的胶片,用于承接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薄膜应固定在N筒的左端,可以防止外面光线影响像的清晰度。
(2)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可知应将薄膜调整至位于凸透镜 f ~ 2f范围内。
(3)更近的景物,物距更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像距会变大,所以应使半透明薄膜远离凸透镜。
24.【答案】(1)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2)a和d;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相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均能传播声音。
(2)根据题中信息和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探究某一因素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条件相同。
【解答】(1)土电话之间通过棉线传声,可知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2)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控制除长度以外的条件相同,结合题中信息可知,选择的是ad。
由题中信息可知,cd长度、材料均不同,没有控制变量,所以不能探究长度对音调的影响 。
25.【答案】(1)垂直
(2)相等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顺
(4)不变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若纸板与平面镜没有垂直放置,反射光线不能出现在F上。
(2)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注意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所以一定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规律进行分析判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1) 实验中,纸板E、F需要与平面镜垂直,以确保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便于观察和测量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2)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每组实验中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F转动后不再与反射光线共面,所以在纸板F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
入射光束AO绕O点顺时针旋转,入射角变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会变小,则反射光束OB将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由于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O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绕O点顺时针方向转动。
(4)平面镜水平移动时,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反射光线的方向也不变,因此光斑位置不会改变。
26.【答案】(1)便于观察像的位置
(2)b
(3)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4)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可以更方便确定像的位置。但玻璃板不能太厚,否则前后两个面都会成像,干扰实验。
(2)从玻璃板前面观察,可以观察到像,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3)实验使用两只相同的蜡烛,采用了等效替代法,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1)茶色玻璃板是半透明的,既能反射光线形成像,又能让光线透过,便于观察蜡烛的像和未点燃的蜡烛B的位置关系,从而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应从玻璃板与光屏之间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故答案为:b。
(3)通过未点燃的蜡烛B与点燃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以证明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4)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由物体和镜面共同决定。两半镜子虽然分离,但每半面镜子仍能独立成像,且由于其中一半镜子后移,导致两半镜子与猫的距离不同,因此形成的两个像位置不同,但都是完整的像。
27.【答案】(1)不能
(2)大于
(3)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
(2)根据表中数据得出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的规律,再进行判断。
(3)根据光路具有可逆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如果F板与原来的光屏不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OB将不在F板上显示。
(2) 由表中数据可知,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当入射角为45°时,折射角为30°,则当入射角为55°时,折射角大于30°。
(3)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光以45°角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为30°,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 当光以30°的入射角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其折射角度数为45°。
28.【答案】(1)晶状体
(2)A;C
(3)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
(3)凹透镜发散光线,所以取走凹透镜后像会向前移动。
【解答】(1)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通过调节曲度使人看清距离不同的事物。
(2)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面,应使用具有发散光线的凹透镜进行矫正,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故答案为:AC。
(3)近视镜是凹透镜,取下近视镜,像会提前会聚,保持物距不变,则像距减小,所以应将光屏靠近透镜才能呈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B。
29.【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将太阳(S点)作为光源,小李家窗户(A点)作为反射光线的目标点,由于平面镜成像原理,可以先找到A点在玻璃外墙中的虚像A'(对称点),连接太阳S和虚像A',这条直线与玻璃外墙的交点即为入射点O,从太阳S到入射点O画出入射光线,再从入射点O到窗户A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30.【答案】(1)③
(2)
(3)顺时针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光线在光滑接触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从一个方向射出,在粗糙接触面上发生漫反射,光线从不同方向射出。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进行画图: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1)为了提高太阳能反射率,定日镜需要选择光反射率高且表面光滑的材料。根据表格:
材料①:透明、透光性好、表面光滑(不适合,因为透明会透光,反射率低)
材料②: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凹凸不平(不适合,表面凹凸不平会导致漫反射,无法定向反射)
材料③: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光滑(适合,因为表面光滑可以形成镜面反射,反射率高)
故答案为:③。
(2)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反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先作出角COD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在作与法线相垂直的线即为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如图所示

(3)太阳落山时即太阳光AO在纸面顺时针转动,则入射角减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也将减小,要像让太阳光反射到接收器上,应增大入射角,所以应将平面镜绕O点为轴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31.【答案】(1)A
(2)投影的亮度、清晰度
(3)图标靠近镜头,同时镜头远离地面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光源在图标上方,可以使图标反射更多的光线,成像更清晰。
(2)根据对投影灯的设计要求进行分析,确定评价指标。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解答】(1)为了使投影效果最好,应将光源安装在图标上方,即A处。
(2)由“ 作投影灯时,投影效果是关键 ”可知,评价指标的内容可以为:投影的亮度、清晰度等。
(3) 题目中“像的大小”指标为合格(投影直径>50cm,即像过大),需缩小像至优秀等级(30cm-50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像的大小与物距(图标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也越大;反之,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可知可通过将图标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同时将镜头远离地面的方式使指标达到优秀。
32.【答案】(1)太阳光(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复合光、 不同色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紫光偏折程度最大,红光最小)。 (任答一条即可)
(2)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太阳光在折射时分解成多种色光,说明其是复色光。
(2)经过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光心爱你的光线不发生偏折,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将发生偏折,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解答】(1)由题中信息可知,太阳光经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色光,可知太阳光是复色光;结合图像可知,不同色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紫光偏折程度最大,红光最小。
(2)平行于主光轴的红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应会聚于焦点,红光比紫光折射率小,通过凸透镜时偏折程度更弱, 可知红光的折射光线会聚的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大于紫光的折射光线会聚的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如图所示

1 / 1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0月独立作业 科学(第1章)
1.(2025八上·柯桥月考)下列透镜中,属于凹透镜的是()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
【解析】【分析】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具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解答】 凹透镜是一种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结合图像可知,B中透镜满足条件。
故答案为:B。
2.(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陶笛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乐器。吹奏时,手指按在不同的音孔上,是为了改变它发出声音的()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声速
【答案】C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与手指按音孔无关。
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与吹奏的力度有关,与手指按音孔无关。
声速:由介质决定,与手指按音孔无关。
【解答】 手指按不同的音孔时,陶笛内空气柱的长度改变,从而振动频率,导致音调变化。
故答案为:C。
3.(2025八上·柯桥月考)近年来近视成为青少年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定时远眺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远处物体成像的部位及视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角膜 B.视网膜、视觉中枢
C.晶状体、视网膜 D.瞳孔、视网膜
【答案】B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解答】成像部位:光线通过眼球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递至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最终形成视觉。
故答案为:B。
4.(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是光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发生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所用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经过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光心爱你的光线不发生偏折,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将发生偏折,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解答】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能力。
A、图中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发散的,可知该透镜为凹透镜,故A错误;
B、图中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发散的,可知该透镜为凹透镜,故B错误;
C、图中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会聚的,可知该透镜为凸透镜,故C正确;
D、图中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发散的,可知该透镜为凹透镜,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李在西湖游玩时看到很多美景,下列能反映出他看到水中鱼的光路图是()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
【解答】AB、看见水中的鱼,说明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可知AB错误;
CD、光从水中(光密介质)进入空气(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会偏离法线,人眼会根据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来判断物体的位置,因此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更浅,故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6.(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李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本实验应选用粗糙的纸板
B.图甲中的∠NOF是入射角
C.图乙中的反射光线是不存在的
D.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减小误差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如果纸板过于光滑,光线可能会发生镜面反射,导致反射光线不易被观察到。
【解答】A、使用粗糙的纸板,光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从各个方向射出,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反射光线,故A正确;
B、图甲中的∠NOF是反射角,故B错误;
C、图乙中右侧纸板与左侧纸板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在右侧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但反射光线仍存在,故C错误;
D、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得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7.(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水杯的大小和材质均不同,小李用木筷敲击杯子,监测器在相同距离处测得甲、乙两杯子所发声音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频率f/Hz 声音强弱等级/dB
甲 400 50
乙 600 30
A.甲、乙两杯发声时的音色相同
B.甲杯发声时音调较低,振幅较大
C.乙杯发声时音调较低,响度较大
D.乙杯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更快
【答案】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声音的音色与声源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解答】A、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两杯的材质和大小不同,因此音色不同,故A错误;
BC、由 表中数据可知,甲振动频率更低,可知声音的音调更低;甲声音响度大,说明振动幅度大,故B正确,C错误;
D、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可知乙和甲发出的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8.(2025八上·柯桥月考)2月24 日是“世界讨厌香菜日”,全球约15%的人对香菜“深恶痛绝”。研究表明这些人的嗅觉受体对香菜中的醛类物质异常敏感,食用香菜时会产生类似“肥皂味”或“金属味”的体验。下列有关嗅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嗅觉感受器是位于嗅上皮的嗅细胞
B.嗅觉是兴奋传到大脑皮层时形成的
C.人在感冒时对气味的敏感度下降是因为丧失了嗅觉
D.“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有适应性
【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解答】AB、嗅觉感受器是位于嗅上皮的嗅细胞,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皮层形成感觉,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感冒时敏感度下降是由于鼻黏膜肿胀导致气味分子无法有效接触嗅细胞,属于传导障碍而非嗅觉功能丧失,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有适应性,持续刺激导致神经敏感性降低的生理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是一种移动式办公电子白板,它通过顶部的投影仪使白板呈现影像,便于观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在白板上的反射是漫反射
B.呈现影像的白板是一个光源
C.光在白板上的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该现象说明光的反射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答案】B
【知识点】光源;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A、漫反射是指光线在粗糙表面反射后向各个方向散射的现象。白板表面通常不是完全光滑的,因此光在其上的反射属于漫反射,这使得从不同角度都能看到投影的内容,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光源是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如灯泡、太阳等)。白板本身不发光,它只是反射投影仪的光线,因此白板不是光源,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适用于所有反射现象,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白板上的反射虽然漫射,但仍遵循反射定律,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光的反射本质上是光线遇到界面后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投影仪的光通过白板反射后进入人眼,正是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2025八上·柯桥月考)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该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由于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时,即像距为L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说明凸透镜的焦点不在光斑之后,故焦点应在光斑之前,因此f一定小于L,选项BCD错误,选项A正确;
故选A。
【分析】根据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根据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可推断焦点在光斑之前,从而判断焦距。
11.(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是小东制作的昆虫观察盒,在盒盖上端安装凸透镜便于观察盒内小昆虫放大的像,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10cm,他应该选择()
A.焦距为5cm的凸透镜 B.焦距为8cm的凸透镜
C.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D.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经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的物距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物距为10cm,可知焦距大于10cm。
故答案为:D。
12.(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一束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的情形,MN是两种介质的分界面。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入射角为35°,MN左侧是玻璃 B.入射角为25°,MN右侧是玻璃
C.折射角为65°,MN左侧是空气 D.折射角为55°,MN右侧是空气
【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
【解答】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发生折射,空气中的入射角大于玻璃中的折射角,左侧光线OA与界面之间的夹角为35°,可知光线与法线为90°-35°55°。右侧光线BO与界面之间的夹角为25°,可知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90°-25°=65°,则入射光线为BO,入射角为65°,折射光线为OA,折射角为55°,MN左侧为玻璃,右侧为空气。
故答案为:D。
13.(2025八上·柯桥月考)早晨,小李同学在上学之前,总要对着镜子检查一下自己的着装。如何才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晰呢?小李应把平面镜放在()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有更多的光线经反射后进入眼睛,像会更清晰。
【解答】平面镜成像是通过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为了使自己在镜子中看得更清晰,需要确保光线从脸部反射后能够进入眼睛。A位置平面镜位于眼睛的正前方。这样摆放时,镜面正对脸部,反射的光线直接进入眼睛,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像。
故答案为:A。
14.(2025八上·柯桥月考)将带有F字样的光源放在装有水的鱼缸前,调整F光源和鱼缸的位置,在墙壁上得到了放大的实像,则F光源、鱼缸、墙壁三者的位置可能是()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在墙壁上得到了放大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在凸透镜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即像距大于物距,即鱼缸到墙壁的距离大于光源到鱼缸的距离,且像与物在凸透镜的两侧。
故答案为:D。
15.(2025八上·柯桥月考)青少年长时间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容易产生近视等视力问题。角膜塑形镜又名OK镜,常用于近视眼的矫正。如图所示,角膜塑形镜的原理是通过镜片压平角膜的中央曲率,塑形后使像成在视网膜上,从而暂时提高裸眼视力。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OK镜的矫正,可以增大眼角膜的焦距
B.近视是由于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
C.近视患者应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D.外界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答案】A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外界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由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信息,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在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中枢形成视觉;近视眼的成因是眼球的前后径太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太大,使得远处的物体呈像在视网膜前;近视患者应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A.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视眼呈像在视网膜前,佩戴OK镜后,呈像在视网膜上;所以通过OK镜的矫正,可以增大眼角膜的焦距,正确;
B. 近视是由于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B错误;
C. 近视患者应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C错误;
D. 外界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由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信息,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在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中枢形成视觉;
故答案为:A.
16.(2025八上·柯桥月考)东阳独具特色的板凳龙是由一节节的板凳钻孔连接而成的,伴随着敲锣打鼓声,热闹非凡。观赏时听到的锣声是通过锣   产生的,当声音进入人耳,声波会撞击   (填图中序号)处产生振动,进入内耳后,通过   (填图中序号)将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人体的   ,形成听觉。
【答案】振动;⑦;⑤;听觉中枢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图中代表:①:耳郭,收集声波,呈漏斗状,可扩大声波收集范围。
②:外耳道,是外界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对特定频率声波有共振放大作用 。
③: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
④:前庭,也是位觉感受器所在处,与半规管协同感受头部位置和运动状态 。
⑤: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将声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 。
⑥:听小骨,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能将鼓膜的振动放大并传至内耳 。
⑦:鼓膜,呈薄膜状,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锣声是由锣的振动产生的。
如图所示是耳的 结构示意图,人耳听到锣声的过程外耳道→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神经→听觉中枢。当声音进入人耳,声波会撞击⑦鼓膜产生振动,进入内耳,通过⑤耳蜗将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人体的听觉中枢,从而引起人的听觉的。
17.(2025八上·柯桥月考)2024年4月10日,雪龙号圆满完成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任务。雪龙号在科考活动中经过某海洋区域时,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   探测该处海洋的深度。物体温度升高时辐射的   会增强,可以利用它拍摄热谱图。
【答案】超声波;红外线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超声波可以定位、探测距离等。
【解答】超声波频率高于人耳听觉范围,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的特点,适合用于海洋深度探测。发射的超声波遇到海底反射,通过测量往返时间计算深度。
所有物体都会辐射电磁波,温度越高,红外线辐射越强。热谱图即通过红外传感器捕捉这种辐射,转化为温度分布图像。
18.(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窗户,甲图窗户可在直线轨道上左右平移,乙图窗户可绕固定轴转动。如果你站在窗户前,能通过玻璃看到你的像。若将甲图窗户左右平移打开,则你在P窗户中的像将   (填“随”或“不随”)窗平移;若将乙图Q窗户从关闭状态向外打开到90°,则窗框上的A点与A点在Q窗中的像之间距离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不随;变大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平移平面镜,没有改变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的相对位置,所以像的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将乙图Q窗户从关闭状态向外打开到90°, A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变大,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可知像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也会变大,则A与A的像之间的距离也将变大。
19.(2025八上·柯桥月考)“刷脸支付”已经成为支付领域的重要力量,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带来极大便利。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刷脸仪的摄像头,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刷脸”支付过程中,摄像头相当于   (填“凸”或“凹”)透镜,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   (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人脸识别时,若环境光线不足,刷脸仪会发射光线给消费者面部补光,补光是为了增强消费者面部的   (填“反射”或“折射”)光线以便于成像。
【答案】凸;缩小;反射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补光可以增强消费者面部反射的光线,使摄像头能接收到足够的光信号,从而清晰成像。
20.(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李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
(1)他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桌面上,用一根细线悬挂一个轻质小球贴近闹钟上方的铃铛,小球被弹开。此现象说明   。
(2)探究“空气能传声”时,他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小李预测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   。
(3)这种研究方法属于____(填字母)。
A.转换法 B.理想实验法 C.控制变量法 D.类比法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真空不能传声
(3)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进行分析。
(2)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进行分析。
(3)转换法:将不易观察的现象转化为易观察的现象;控制变量法:需改变单一变量研究其影响;类比法:通过相似现象类比推理。
【解答】(1)闹钟发声时,铃铛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声波,声波传递到小球时,对小球产生力的作用,使其被弹开。
(2)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传声介质减少,声音逐渐变小,若抽成真空,没有传声的介质,可知将听不到声音,即真空不能传声。
(3) 实验中通过“逐渐抽出空气,观察声音变化”来推理“真空时听不到声音”,这是一种基于实验现象的理想化推理方法。
故答案为:B。
21.(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的位置随水的位置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填“虚”或“实”)像。
(2)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3)若光斑B向左移动了,说明水位   (填“上升”或“下降”)了。
【答案】(1)虚
(2)6
(3)上升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平面镜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判断水面变化情况: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
【解答】(1) 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因为实际光线并没有在像的位置汇聚。
(2)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像距等于物距。因此,A与A'的距离是物距的两倍,为6m。
(3) 激光从A点入射,经水面反射后到达B点。当水位上升时,反射点会向左移动(因为水面变高),导致反射光线向左偏转,光斑B向左移动。
22.(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a,顾客站在倾斜放置的平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
(1)用AB表示站在平面镜前的顾客,在图b中画出其在镜中的像。
(2)顾客在镜子里看不到自己鞋子的像,她应   (填“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才能看到自己鞋子的像,顾客移动过程中,鞋子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
(2)靠近;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与AB对称的像点,再将像点连接起来即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1)从A点和B点分别向镜面作垂线,并延长至镜面的另一侧,使得像点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连接A'和B',即为顾客AB的像,如图所示

(2)看不到鞋子的像的原因:由于镜面倾斜,顾客的视线可能无法反射到鞋子的位置,导致看不到鞋子的像。解决方法:顾客需要靠近镜面,此时A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减小,A的像会向左上方移动,这样鞋子的反射光线能够进入她的视线范围,如图所示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所以顾客面镜时,鞋子的像大小不变。
23.(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李用两个粗细相差不多的纸筒M、N、焦距为f的凸透镜、半透明薄膜制作模型照相机,如图所示。
(1)薄膜相当于   的作用,它应蒙在图中纸筒N的   端。
(2)通过调节,使薄膜位于凸透镜的   (填“f ~ 2f ”或“2f ”)范围内,可在薄膜上看到远处景物清晰倒立的像,像是   (填“缩小”或“放大”)的。
(3)要在薄膜上看到近处景物清晰的像,小明的操作是   。
【答案】(1)光屏;左
(2);缩小
(3)使半透明薄膜远离凸透镜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像成在半透明薄膜上,可知薄膜相当于光屏。
(2)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解答】(1)在照相机模型中,半透明薄膜模拟人眼的视网膜或传统相机的胶片,用于承接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薄膜应固定在N筒的左端,可以防止外面光线影响像的清晰度。
(2)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可知应将薄膜调整至位于凸透镜 f ~ 2f范围内。
(3)更近的景物,物距更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像距会变大,所以应使半透明薄膜远离凸透镜。
24.(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
②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
【答案】(1)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2)a和d;没有控制琴弦的材料相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均能传播声音。
(2)根据题中信息和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探究某一因素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条件相同。
【解答】(1)土电话之间通过棉线传声,可知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2)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控制除长度以外的条件相同,结合题中信息可知,选择的是ad。
由题中信息可知,cd长度、材料均不同,没有控制变量,所以不能探究长度对音调的影响 。
25.(2025八上·柯桥月考)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将平面镜水平放置于桌面上,E、F是两块可以绕接缝ON翻折的白色硬纸板。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60° 45° 30°
反射角 60° 45° 30°
(1)如图甲所示,白色硬纸板应当与平面镜   。
(2)小李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并描绘光的传播路径,用量角器量出每组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并记入表格,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
(3)小李将纸板F绕垂直于镜面ON向后转动,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请说明原因:   。若入射光束AO绕O点顺时针旋转,将观察到反射光束O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绕O点   时针旋转。
(4)如图乙所示,一束光经水平放置的平面镜反射后在天花板上形成光斑,水平向右移动平面镜,观察到光斑位置的变化情况是   。
【答案】(1)垂直
(2)相等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顺
(4)不变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若纸板与平面镜没有垂直放置,反射光线不能出现在F上。
(2)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注意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所以一定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规律进行分析判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1) 实验中,纸板E、F需要与平面镜垂直,以确保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便于观察和测量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2)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每组实验中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F转动后不再与反射光线共面,所以在纸板F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
入射光束AO绕O点顺时针旋转,入射角变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会变小,则反射光束OB将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由于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O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绕O点顺时针方向转动。
(4)平面镜水平移动时,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反射光线的方向也不变,因此光斑位置不会改变。
26.(2025八上·柯桥月考)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茶色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
(1)实验时,利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
(2)实验时,为确定平面镜成实像还是虚像,需在蜡烛B的位置竖直放一个光屏,并用眼睛在如乙图中的   (填“a”“b”“c”或“d”)处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3)实验时,选择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是为了   。
(4)若图丙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将其中的一半平行向后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____。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答案】(1)便于观察像的位置
(2)b
(3)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4)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可以更方便确定像的位置。但玻璃板不能太厚,否则前后两个面都会成像,干扰实验。
(2)从玻璃板前面观察,可以观察到像,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3)实验使用两只相同的蜡烛,采用了等效替代法,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1)茶色玻璃板是半透明的,既能反射光线形成像,又能让光线透过,便于观察蜡烛的像和未点燃的蜡烛B的位置关系,从而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应从玻璃板与光屏之间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故答案为:b。
(3)通过未点燃的蜡烛B与点燃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以证明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4)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由物体和镜面共同决定。两半镜子虽然分离,但每半面镜子仍能独立成像,且由于其中一半镜子后移,导致两半镜子与猫的距离不同,因此形成的两个像位置不同,但都是完整的像。
27.(2025八上·柯桥月考)如图某同学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经过多次实验并记录了数据:
入射角a
折射角β
(1)该同学先用沿MN可折叠的光屏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如图甲。实验时,入射光AO贴着光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OB。
(2)该同学又利用乙图研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光路并记录如上表数据,由表格中的数据还可以判断:当光以55°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玻璃中时,其折射角   (填“等于”“小于”或“大于”)30°。
(3)当光以30°的入射角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其折射角度数为   。
【答案】(1)不能
(2)大于
(3)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
(2)根据表中数据得出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的规律,再进行判断。
(3)根据光路具有可逆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如果F板与原来的光屏不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OB将不在F板上显示。
(2) 由表中数据可知,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当入射角为45°时,折射角为30°,则当入射角为55°时,折射角大于30°。
(3)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光以45°角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为30°,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 当光以30°的入射角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其折射角度数为45°。
28.(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如图甲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   结构。
(2)如图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
(3)若图中甲,取下近视眼镜,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在保持烛焰和透镜的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
A.保持原位
B.靠近透镜
C.远离透镜
D.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1)晶状体
(2)A;C
(3)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
(3)凹透镜发散光线,所以取走凹透镜后像会向前移动。
【解答】(1)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通过调节曲度使人看清距离不同的事物。
(2)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面,应使用具有发散光线的凹透镜进行矫正,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故答案为:AC。
(3)近视镜是凹透镜,取下近视镜,像会提前会聚,保持物距不变,则像距减小,所以应将光屏靠近透镜才能呈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B。
29.(2025八上·柯桥月考)小李家的窗户正对着一幢大厦,大厦的镀膜玻璃外墙作用相当于平面镜,会把太阳光反射到小李家,这是一种光污染。请画出一条由太阳(S点)发出,经过玻璃外墙反射到小李家窗户(A点)的光线。
【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将太阳(S点)作为光源,小李家窗户(A点)作为反射光线的目标点,由于平面镜成像原理,可以先找到A点在玻璃外墙中的虚像A'(对称点),连接太阳S和虚像A',这条直线与玻璃外墙的交点即为入射点O,从太阳S到入射点O画出入射光线,再从入射点O到窗户A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30.(2025八上·柯桥月考)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项目化学习小组设计了太阳能热发电站。如图甲所示,发电站安装有许多定日镜(平面镜)。
材料 特性
① 透明、透光性好、表面光滑
② 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凹凸不平
③ 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光滑
(1)为了提高太阳能反射率,定日镜有表格中的三种材料可选,请选择最适合的材料:   。
(2)请根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图乙画出定日镜的位置。
(3)太阳落山时即太阳光AO在纸面顺时针转动,为了准确将太阳光反射到接收器上,平面镜应绕O点为轴   旋转。
【答案】(1)③
(2)
(3)顺时针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光线在光滑接触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从一个方向射出,在粗糙接触面上发生漫反射,光线从不同方向射出。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进行画图: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1)为了提高太阳能反射率,定日镜需要选择光反射率高且表面光滑的材料。根据表格:
材料①:透明、透光性好、表面光滑(不适合,因为透明会透光,反射率低)
材料②: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凹凸不平(不适合,表面凹凸不平会导致漫反射,无法定向反射)
材料③: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光滑(适合,因为表面光滑可以形成镜面反射,反射率高)
故答案为:③。
(2)平面镜的位置应满足反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先作出角COD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在作与法线相垂直的线即为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如图所示

(3)太阳落山时即太阳光AO在纸面顺时针转动,则入射角减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也将减小,要像让太阳光反射到接收器上,应增大入射角,所以应将平面镜绕O点为轴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31.(2025八上·柯桥月考)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了“广告投影灯”项目化活动,活动包括设计、制作、评价、优化四个环节。
【设计】
(1)同学们画出了设计草图(如图),通过凸透镜将透明薄图标上的彩色图案呈现在地面上,由于图标本身不发光,需要在设计草图中补画光源。请从A、B、C三个位置中选择合适的位置:   。
(2)【制作】
制作投影灯。
【评价】
评价量表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制作投影灯时,投影效果是关键。请你完善评价量规中的评价指标。
投影灯投影效果的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像的大小 投影直径在30cm-50cm 投影直径在大于50cm 投影直径在小于30cm
         
(3)【优化】
同学们制作了一台投影灯,“像的大小”指标为合格等级,为了使该指标达到优秀等级,请在不更换器材并满足实际使用需要的情况下,提供一种优化方法:   。
【答案】(1)A
(2)投影的亮度、清晰度
(3)图标靠近镜头,同时镜头远离地面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光源在图标上方,可以使图标反射更多的光线,成像更清晰。
(2)根据对投影灯的设计要求进行分析,确定评价指标。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解答】(1)为了使投影效果最好,应将光源安装在图标上方,即A处。
(2)由“ 作投影灯时,投影效果是关键 ”可知,评价指标的内容可以为:投影的亮度、清晰度等。
(3) 题目中“像的大小”指标为合格(投影直径>50cm,即像过大),需缩小像至优秀等级(30cm-50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像的大小与物距(图标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也越大;反之,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可知可通过将图标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同时将镜头远离地面的方式使指标达到优秀。
32.(2025八上·柯桥月考)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如图1所示(图中仅标出红光和紫光光路)。
(1)此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写出一条即可)。
(2)图2画出了平行的紫光经凸透镜后的光路,请你在图上画出平行的红光经凸透镜后大致的光路。
【答案】(1)太阳光(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复合光、 不同色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紫光偏折程度最大,红光最小)。 (任答一条即可)
(2)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太阳光在折射时分解成多种色光,说明其是复色光。
(2)经过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光心爱你的光线不发生偏折,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将发生偏折,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
【解答】(1)由题中信息可知,太阳光经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色光,可知太阳光是复色光;结合图像可知,不同色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紫光偏折程度最大,红光最小。
(2)平行于主光轴的红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应会聚于焦点,红光比紫光折射率小,通过凸透镜时偏折程度更弱, 可知红光的折射光线会聚的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大于紫光的折射光线会聚的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如图所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