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后宅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第一次作业检测 科学(第1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后宅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第一次作业检测 科学(第1章)

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后宅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第一次作业检测 科学(第1章)
1.(2025八上·义乌月考)下列有关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答案】D
【知识点】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其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A.“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是指大声说话,这里很显然指的是响度而不是音调,故A不符合题意;
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很大很强,这里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B符合题意;
C.人们根据“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来辨别发声的物体,这里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琵琶是弦乐器,声音是由于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2025八上·义乌月考)据美国《纽约邮报》报道,美国一位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20岁女子声称,自己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感染症状,包括丧失听力、味觉和嗅觉。经研究证实发现个别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会出现感官失调的症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味觉失调一定是因为味蕾受损
B.所有人的听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
C.该患者嗅觉失调是因为年龄造成的
D.可以排除因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
【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听觉的感受器是耳蜗;嗅觉的感受器是嗅觉神经末梢;味觉,听觉,嗅觉等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
【解答】A. 味觉失调一定是因为味蕾受损 ,错误,可能是传入神经或者神经中枢受损;
B.所有人的听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正确;
C. 该患者嗅觉失调是因为新冠病毒所造成的,错误;
D. 不能排除因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 ,错误;
故答案为:B.
3.(2025八上·义乌月考)我国高速列车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带来了新福祉,为世界高速列车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动车组轨道用的是超长无缝钢轨,可以避免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从而给乘客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列实例中,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  )
A.摩托车上的消音器 B.路口的噪声监测仪
C.高架路上的隔音板 D.工厂里的降噪耳塞
【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噪音的控制包括:在声音产生处进行控制、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及在人耳处控制。动车轨道用的无缝钢轨,避免了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从而属于在声音产生处进行的控制。
【解答】A.摩托车上的消音器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A符合题意;
B.路口的噪声监测仪属于对噪声的检测,但不能控制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高架路上的隔音板属于在声音传播过程中进行控制,故C不符合题意;
D.工厂里的降噪耳塞属于在人耳处进行控制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2025八上·义乌月考)下列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来确定障碍物的远近
B.超声波是传播速度大于340 m/s的声波
C.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用声呐探测海深是利用次声波来传递信息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超声波是指振动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音,超声波的频率高、方向性好,适合用于传播信息;次声波是指振动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波,通常具有较大的能量。
【解答】A.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确定障碍物的远近,故A不符合题意;
B.声音传播的速度主要与传播介质和温度有关,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是340m/s,故B不符合题意;
C.超声波利用高频振动产生冲击可以去除污垢,清洗机清洗眼镜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特点,故C符合题意;
D.用声呐探测海深是也是利用超声波定位功能强,所以是用超声波而不是次声波来传递信息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2025八上·义乌月考)下列各种光学现象对应的物理知识,说法错误的是(  )
A.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后,可以形成影子——光的直线传播
B.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光的折射
C.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人就可以看到它——光的色散
D.平静的湖面上能看到蓝天白云——光的反射
【答案】C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典型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光的折射现象主要有人看水中物体变浅、海市蜃楼等,光的反射主要有镜面成像、潜望镜等。
【解答】A.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后被阻挡,从而会在物体后形成阴影区,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现象,故A正确。
B.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当另一种介质时,通常会在界面处发生折射,从而影响人眼看到物体的实际位置。游泳池注水后,人眼看到的池底会变浅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故B正确。
C.早上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但由于空气的折射作用,导致光可以进入到人眼,从而看到地平线以下的太阳。故C错误。
D.平静的湖面就是一个镜面,当光射到它的表面就会发生反射,从而形成倒影,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6.(2025八上·义乌月考)夜间,点亮的电灯照在桌面上,如果我们看到的桌面呈绿色,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可能灯光和桌面都是绿色的
B.可能灯光是白色的,桌面是绿
C.可能灯光是绿色的,桌面是白色的
D.可能灯光是蓝色的,桌面是黄色的
【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解答】A.当灯光是绿色的,桌面也是绿色时,绿光可以被桌面反射,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桌面呈绿色,故A正确。
B.当灯光是白色的,因为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因此绿色的桌面可以将绿光反射到人眼,我们看到的结果也是桌面呈绿色,故B正确。
C.由于白色不透明物体可以反射任何一种颜色的色光,当绿色的灯光照到白色的桌面,可以将绿光反射入人眼,我们看到的结果是桌面呈绿色,故C正确。
D.由于黄色的桌面只能反射黄色光,当蓝色的光照在黄色的桌面会被吸收,从而我们看到的桌面呈黑色,故D不正确。
故答案为:D
7.(2025八上·义乌月考)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
B.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
C.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
D.迎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
【答案】C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水面光滑平整,月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凸凹不平,月光在地面上发生漫反射。迎着月亮走时,月光经过水面反射后可以射入人的眼睛,亮度远远大于地面反射的光,则此时亮的地方是水,暗的地方是地面。背着月光走时,月光经过水面反射后的光不能射入人的眼睛,则看到的水面一片漆黑,而地面反射的光线射入眼睛,则看起来比较明亮,则此时亮的地方是地面,暗的是水。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2025八上·义乌月考)像的成因有三个:光沿直线传播成像、反射成像、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有实像和虚像两种。下面所列的成像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在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的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说法正确的(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④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C.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①③ D.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①②⑤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面镜和凹面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当物体发出的光不是直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光直线发现物体,从而形成虚像。 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②在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是由于平面镜反射成的虚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的物体的像是由于凸透镜折射成的虚像、④幻灯机屏幕上的像是由凸透镜折射成的实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是镜面反射后成的虚像。
【解答】A.属于实像的是 ①④ ,故A正确;
B.属于虚像的是 ②③⑤ ,故B错误;
C.属于折射成像的是 ③④ ,故C错误;
D.属于反射成像的是 ②⑤ ,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9.(2025八上·义乌月考)月亮距离地球384400km,在平静的池塘中形成了月亮的像,已知池塘水深2.8m,则所成的月亮的像与水面的距离为(  )
A.2.8 m B.5.6 m C.384400km D.无法确定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答。
【解答】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而月亮相当于物体,则月亮在水中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等于月亮到水面的距离,即像到水面的距离就是384400km,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2025八上·义乌月考)2025年5月举办“龙舟竞渡·美好生活”端午赛龙舟活动。随着发令枪响,龙舟在湖上飞驰,岸边的观众欢呼雀跃,鼓手有节奏地擂鼓,锣声此起彼伏。关于比赛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观众听到的锣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
B.观众能分辨锣声和鼓声,这是它们有不同音色
C.根据鼓声节奏调整划桨速度,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D.发令枪的声音尖锐刺耳,是因为其声音的响度很大
【答案】A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不同声音的区别主要可以从音调、响度、音色进行辨别;声音既可以传播信息也可以传播能量。
【解答】 A. 观众听到的锣鼓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故A正确;
B. 观众能分辨锣声和鼓声,这是它们的材料不同,因此主要有不同音色,故B正确;
C. 人们根据鼓声节奏调整划桨速度,说明声音传递了加快划桨速度的信息,故C正确;
D. 发令枪的声音尖锐刺耳,是因为其声音的音调很高,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1.(2025八上·义乌月考)杭州洲际酒店坐落于杭州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临靠潮水闻名天下的钱塘江,此图为雨后的摄影作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金取下近视眼镜,看到酒店变模糊了,是因为酒店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
B.小金看到酒店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酒店反射的光经过水面反射,再进入小金的眼睛
C.小金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酒店,看到了酒店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
D.小金用手指组成方框“取景”,方框离眼睛远,“取景”范围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知识分析镇海大剧院在水中的倒影即可对A作出判断;
(2)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3)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然后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即可得出结论。
(4)根据光沿直线传播原理分析。
【解答】A、小金取下近视眼镜,看到酒店变模糊了,是因为小科近视,晶状体太厚,酒店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故A错误。
B、小金看到酒店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酒店反射的光经水面反射,进入小金的眼睛,故B正确;
C、小金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酒店,放大镜是凸透镜,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可以看到了酒店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故C正确;
D、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方框远离时,所看外面景物范围会变小,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2.(2025八上·义乌月考)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需要0.1秒,现有一根长50米的铁管,内部充满水。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那么你将听到(  )次声音。(已知常温下声音在钢铁、水、空气中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m/s、1500m/s、340m/s )
A.1次 B.2次
C.3次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方式
【解析】【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充满水的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声音会通过铁、水、空气三种不同的介质传播,理论上是另一端可以听到3次声音,但人耳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秒,如果前后两次声音在50米的铁管中传播达不到0.1秒,则我们就分不出来。
【解答】声音通过铁管传播需要的时间为:;
声音通过水传播需要的时间为:;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需要的时间为:;
因此我们只能听到2次声音。
故答案为:B
13.(2025八上·义乌月考)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当蜡烛距凸透镜15 cm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蜡烛距凸透镜45 cm时,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B.蜡烛距凸透镜20cm时,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C.蜡烛距凸透镜18 cm时,可能成放大的实像
D.蜡烛距凸透镜6 cm时,一定成放大的虚像
【答案】B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要想判断凸透镜成像的性质,需要比较物距跟焦距的大小关系,题中已知物距大小,能否根据题意准确判断焦距的大小是本题的解题关键所在。根据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在光屏上成放大小的像,可知2f>15cm>f,即15cm>f>7.5cm,然后根据蜡烛距凸透镜的距离跟焦距之间的大小关系,可判断凸透镜成像的性质。
【解答】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在光屏上成放大小的像,可知2f>15cm>f,即15cm>f>7.5cm,
A、焦距15cm>f>7.5cm,蜡烛距凸透镜40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一定成缩小的像,故A正确。
B、焦距15cm>f>7.5cm,蜡烛距凸透镜20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也可能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所以可能成放大的实像,也可能成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焦距15cm>f>7.5cm,蜡烛距凸透镜18cm时,物距可能大于二倍焦距,也可能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所以可能成放大的实像,也可能成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焦距15cm>f>7.5cm,蜡烛距凸透镜6cm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一定成放大的像,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4.(2025八上·义乌月考)如图所示,一盛水容器置于水平桌面上,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这时反射角为α,折射角为r,若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把容器右侧稍微垫高,待水面重新平静后,测出反射角为α',折射角为r',那么(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介质种类不变时,当入射角不变则反射角和折射角都不会改变。
【解答】把容器右侧稍微垫高,待水面重新平静后,此时的界面和原来一样,依然是水平面,因此这个时候的入射角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反射角和折射角也都不会改变。故A、C、D都存在错误,而B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B
15.(2025八上·义乌月考)小科将两个放大镜分别放在离书本相同高度处,观察文字,放大效果如图,则(  )
A.甲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小
B.甲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大
C.乙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小
D.乙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大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同一物距放大倍数越大。
【解答】A.甲的放大倍数更小,因此焦距长、凸度小,观察的范围更大,故A错误;
B.甲放大镜的凸度更小,观察范围更大,故B错误;
C.乙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更大,因此焦距小、凸度更大,观察范围更小,故C正确;
D.乙放大镜凸度大,但观察范围更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6.(2025八上·义乌月考)如图,虚线框内各放置一个透镜,由发光点发出的两束光通过透镜的方向可知(  )
A.图甲为凹透镜,图乙为凸透镜 B.图甲、乙都为凸透镜
C.图甲为凸透镜,图乙为凹透镜 D.图甲、乙都为凹透镜
【答案】C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透镜对光有不同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光经过凸透镜后传播方向向主光轴更靠拢;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光经过凹透镜后传播方向会更远离主光轴。
【解答】A.甲图中光经过透镜后传播方向更靠近了主光轴,说明甲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甲为凸透镜,乙图中光经过透镜后传播方向更远离了主光轴,说明乙透镜为凹透镜,故A错误;
B.图甲为凸透镜,图乙为凹透镜,则B错误;
C.图甲对光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图乙对光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则C正确;
D.甲为凸透镜,乙为凹透镜,D错误。
故答案为:C
17.(2025八上·义乌月考)如图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平面镜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地立在镜面上,入射光线AO紧贴纸板射向镜面,纸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图中未画出),O为入射点,ON为法线,则(  )
A.仅将镜面水平向右移一小段,反射光线OB位置不变
B.反射光线OB的位置在ON的左侧
C.法线ON实质是过入射点、垂直与镜面的一条光线
D.仅将纸板取走,反射光线OB将随之消失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A. 仅将镜面水平向右移一小段,不会改变入射角,因此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光线OB位置不变,故A正确;
B. 因为入射光线在法线ON的左侧,根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居于法线两侧的规律,则反射光线OB的位置在ON的右侧,故B错误;
C. 法线ON实质是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并不是光线,故C错误;
D. 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作为呈现光线的光屏,仅将纸板取走,反射光线OB依然在原处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8.(2025八上·义乌月考)如图所示,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再拿一个放大镜作为目镜放在水滴的上方,这样就可以制成一个显微镜。把一幅图片放在玻璃板的下方,慢慢调节放大镜与水滴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看清玻璃板下面图片中的微小细节了。下列有关水滴显微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水滴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B.目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C.水滴所成的像为实像 D.目镜所成的像为实像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水滴是凸透镜,在它的上方再加一个凸透镜则可以作为显微镜使用,水滴作为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A.水滴作为物镜,成的是放大的像,故A错误;
B.目镜是水滴,成的是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水滴作为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
D.目镜作为放大镜的作用,成的是虚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9.(2025八上·义乌月考) 如图所示,向右匀速行驶的动车桌面上有杯水,一束光斜射到水面上,保持入射光方向不变,动车减速时 (  )
A.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不变 B.入射角变小,折射角变小
C.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大 D.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小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 动车减速,杯中的水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水面会荡向车子的前方,作出变化后的水面的法线,根据图示比较变化前后的入射角,判断入射角的大小变化;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得出折射角的大小变化。
【解答】 动车减速,杯中的水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水面会荡向车子的前方,作出变化后的水面的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为入射角,比较变化前后的入射角,由下图可观察得入射角变大,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则折射角也变大,如下图所示:
故选C。
20.(2025八上·义乌月考)如图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刻度尺的一部分,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刻度尺的像,若凸透镜从远处逐渐贴近刻度尺,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丙、甲、丁、乙 B.甲、乙、丙、丁
C.乙、丁、甲、丙 D.丁、甲、丙、乙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通过观察,判断出甲、乙、丙、丁的成像特点,再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出物距的大小。
【解答】ABCD.根据观察,甲、丙、丁都是成倒立的实像,因此物距大于焦距,而乙为正立的虚像,物距小于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成像越小。综上所述,物距从大到小的排序为:丙、甲、丁、乙。BCD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21.(2025八上·义乌月考)如图1所示的是手机工具箱中的一款工具,可用来呈现声音的   。如图2甲、乙、丙、丁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甲、丙两种声音的   不同,甲、丁两种声音的   不同(以上三空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答案】响度;音调;响度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声音的响度单位为分贝(dB),根据声波的波形图可以分辨出不同声音的特征。
【解答】图1中的40dB显然为描述声音响度的数值,图2中甲、乙、丙的波形高度相同,故响度相同,丁的响度最小,甲、乙和丁的振动频率明显大于丙图,故甲、乙、丁的音调更高,甲、丙、丁的波形振动形状相同,与乙图不同,故甲、丙、丁的音色相同。
故答案为:响度;音调;响度
22.(2025八上·义乌月考)根据人耳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声波→外耳道→   →   →   →听觉神经→大脑(填名称)
(2)[8]   和[9]   含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3)当鼻、咽、喉受到感染时,病菌可通过   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填名称)
【答案】(1)鼓膜;听小骨;耳蜗
(2)前庭;半规管
(3)咽鼓管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人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其中外耳包括收集声波的耳廓,传播声音的外耳道,中耳主要包括引起振动的鼓膜、放大声波的听小骨,同时还有能调节气压平衡的咽鼓管,内耳主要有听觉感受器耳蜗,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前庭和半规管。
【解答】(1)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传递给听小骨,经听小骨放大后传递给内耳的听觉感受器:耳蜗,最后经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听觉中枢。
(2)在内耳中有负责感受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
(3)因咽鼓管将中耳的鼓室与人的口腔相连,当鼻咽喉受感染,病菌很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人的中耳,从而引发中耳炎。
故答案为:(1)鼓膜;听小骨;耳蜗;(2)前庭;半规管;(3)咽鼓管。
23.(2025八上·义乌月考)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我们通常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一种光学元件来研究此现象,如图甲所示,图中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   ,实验中,位于光屏   。(填“a”或“b”)处以外的光能使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如图乙所示,一束紫光沿AO从空气射向玻璃,OB 和OC 分别是紫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二线互相垂直,入射角为60°,则折射角为   。如果一束红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则红光的折射光线与OC 比较更   (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答案】三棱镜;a;30°;远离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经多次折射形成的。光在折射时遵循光的折射规律。
【解答】将白色光分解成七种色光的光学器材是三棱镜,不同色光的折射能力不同,其中红光偏折度最小,紫光的偏折度最大,图中a光线为红光,位于其外侧的红外线具有显著的热效应,从而能使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在图乙中AO为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OC是折射光线,根据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当入射角为60°时,反射角也为60°,又因为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90°,折射角为OC与法线的夹角为:180°-60°-90°=30°。因红光的折射能力偏弱,则当AO由紫光变为红光时,折射角会更大,即更加远离法线。
故答案为:三棱镜;a;30°;远离。
24.(2025八上·义乌月考)如图,小华站在平面玻璃制成的地铁安全门外候车,小华与安全门的距离为1 m,安全门后的墙壁上明亮的灯箱使小华能   (选填“更清晰”或“更不清晰”)地观察到他的像;若小华向安全门走近0.5 m,则他与像的距离为   ;若小华远离安全门,则他在安全门中成的像将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若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则小华在安全门中成的像的位置将   (选填“改变”或“不改变”)。
【答案】更不清晰;1m;不变;不改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是等大的虚像。
【解答】安全门是透明的玻璃板,小华经平面镜成的像应该是玻璃表面反射到小华眼睛的光形成的,而当玻璃板后面明亮的灯箱的光也经玻璃折射到小华眼睛中时,则影响了反射进入人眼的光,从而使人观察到的像更不清晰。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距始终等于物距,则当小华向安全门走近0.5m时,玻璃板后面的像也要走近0.5m,则他们之间的距离由原来相距2m变为只剩1m,而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像的大小不会改变。安全门向两侧打开时,镜面因为没有转动,而像和物依然关于镜面是对称的,则像的位置也不会改变。
故答案为:更不清晰;1m;不变;不改变。
25.(2025八上·义乌月考)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的图象,如图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当物距为3.5cm时,光屏上能得到   (选填“缩小”、“放大”或“不变”)的像。把物体从距透镜3cm处移动到8cm处,像将逐渐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答案】2cm;放大;变小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解答】凸透镜成像时,当物距等于像距时,也等于两倍焦距,便可以根据此时的物距大小求出焦距的大小为:;再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并且在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成的像也逐渐变小。
故答案为:2cm;放大;变小。
26.(2025八上·义乌月考)前不久,杭州太子湾的郁金香开了,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正常情况下,游客们能看清远处美丽的郁金香,主要是因为眼球中   受到睫状肌的调节会变   (选填“薄”或“厚”),使像落在   上;而小柯在现场看远处郁金香时,看到的是模糊的郁金香,所成的像如图   (填字母,下同)所示,两种矫正方案如图C、D所示,你认为小柯选择方案   。
【答案】晶状体;薄;视网膜;A;C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人眼看清远近不同是物体主要是靠晶状体调节凸度来实现的,当物体较远的时候,晶状体相对凸度变小,焦距变长,当物体渐渐走近时,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焦距变短,始终能使像呈现到视网膜上。一旦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失常,就会形成近视或远视。
【解答】当眼球中晶状体受到睫状肌的调节后,凸度就会相应调节,看远处时中间相对厚度变薄,看近处时中间相对厚度就会变厚,从而能使像始终呈现在视网膜上;如果看远处模糊通常是近视眼,由于晶状体的厚度不能重新调节变薄,因此像呈现在视网膜前,需要通过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故答案为:晶状体;薄;视网膜;A;C。
27.(2025八上·义乌月考)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小科和同学们开展了有关声音的探究活动:
(1)如图①小科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将纸屑放在扬声器纸盒上,纸屑的作用是:   。
(2)如图②所示,小米从左向右用相同的力量敲击瓶子时,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选填 “瓶子”或“空气柱”),各瓶发声的音调变化是:   (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3)如图③所示,小旭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不断抽出时,手机铃声逐渐变小。由这个实验事实得到的推论是:   。
【答案】(1)放大纸盒的振动,便于观察
(2)瓶子;由高变低
(3)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方式;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观察物体振动时通常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转换;
(2)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1)在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将纸屑放在正在发声的扬声器纸盆上,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纸屑的跳动,从而间接的反映正在发声的纸盆是振动的,很好的解决了微小振动不易观察的问题。故答案是:放大纸盒的振动,便于观察。
(2)图中在玻璃瓶中装入体积不同的水进行敲击,这时振动的是玻璃和水的组合体,因此水量越大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故答案为:瓶子;由高变低。
(3)图③中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中,瓶内的空气不断被抽出的过程中,手机铃声渐渐减少,进而可以推论得出:若瓶中是真空,则声音则无法传出。故答案为: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放大纸盒的振动,便于观察;(2)瓶子;由高变低;(3)真空不能传声。
28.(2025八上·义乌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凸透镜的位置固定。把发光的小灯泡放在40 cm刻度线处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小明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实验,在光屏上看到了不同烛焰的像,则他不可能在光屏上看到的像有   。(用字母表示)
(3)小金同学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4)在图乙中,小义借来科学老师的眼镜,并将其放在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   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是   (填“近视”或“远视”)。
【答案】(1)10.0
(2)D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具有可逆性
(4)凹;近视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当光从凸透镜的焦点发出,经凸透镜会变成平行光。
(2)光屏上能观察到的像都为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
(3)凸透镜成像时,光从物体出发经凸透镜折射到光屏上倒立的实像。因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所以交换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依然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4)根据题意,可以先判断出老师眼镜的类型,再根据眼睛的矫正选择合适的眼镜。
【解答】(1)因在光屏上得到的光斑面积始终不变,即可判断小灯泡放置的位置为凸透镜的焦点上,再根据图中的刻度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
(2)因为在光屏上观察到的像都是实像,实像又都是倒立的,因此题中不可能看到正立的像,故答案为:D
(3)对调光屏和蜡烛的位置,因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故答案为: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老师戴的眼镜放在凸透镜左侧后,需要向右移动光屏才能重新接到清晰的像,故老师眼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因此老师戴的是凹透镜,用来矫正近视眼,故答案为:凹;近视
故答案为:(1)10.0cm;(2)D;(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凹;近视
29.(2025八上·义乌月考)汽车抬头显示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该系统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仪表盘上的信息,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小莹所在科学小组的同学们用如下器材模拟汽车平视显示系统: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
(1)小莹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则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   图(填图乙中的数字)是汽车平视显示系统的成像原理图。
(2)由于挡风玻璃有一定的   (填“厚度”或“透明度”),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
(3)为避免成的像出现重影,厂方对前挡风玻璃进行了改造,应选用图中 (填字母)图所示的玻璃。
A.上薄下厚
B.上厚下薄
C.上下均匀
【答案】(1)2
(2)厚
(3)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像与物关于反射面对称。
【解答】(1)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为防止车内景物反射的光经挡风玻璃反射成像影响驾驶,通常设置成斜向后,这样像会在人眼的前上方,图乙中2符合这种设置方案,故填2。
(2)因为玻璃有一定的厚度,就会有前后两个反射面,物体关于每个反射面成一个等大的虚像,这样两个反射面就会成两个虚像,从而产生重影现象,而且反射面之间的距离越大,两个像之间的距离就越大,重影现象就越明显,故答案为:厚度
(3)为了消除重影现象带来的影响,需要尽量减小两个像之间的距离,或其中一个反射面反射的光尽量不要进入人眼,图中上厚下薄的玻璃板在倾斜后有一个反射面的反射光不再进入人眼,就消除了重影的影响,故答案为:B
故答案为:(1)2;(2)厚;(3)B
30.(2025八上·义乌月考)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中一个项目为自制民族乐器——排箫。以下是自制排箫的资料卡:
自制排箫资料卡 资料一:排箫是由若干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图甲)。演奏时,用嘴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声音的频率与管长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资料二:音级、音区与频率的关系如表一所示。
小组同学选择若干根长为15cm的吸管,用剪刀剪裁后,按由短到长的顺序横向连接制得“排箫”(图丙)。
(1)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   ;
(2)根据图乙可知,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   ;
(3)自制排箫的其中一项评价指标如下。请根据该指标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并简述理由。   。
自制“排箫”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音区数量 能吹奏出3个完整的音区 能吹奏出1-2个完整的音区 不能吹奏出完整的音区
【答案】(1)振动
(2)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
(3)合格,因为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就是声源;
(2)振动物体的长度越大,振动的频率越慢;
(3)根据评价量表进行相应评级;
【解答】(1)用竹管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管中的空气柱因振动发出声音;
(2)根据图乙可以发现随着管长的增加空气柱振动的频率降低;
(3)根据评价量表,该小组制作的排箫初始管长只有15cm,故只能剪出1-2个变化的音区。
故答案:(1)振动;(2)频率随管长的增加而降低;(3)合格
31.(2025八上·义乌月考)完成符合条件的光路图。
(1)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途中做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2)两束平行光从空气斜射到玻璃砖上,通过二次折射回到空气中,请画出完整的折射光路图;
(3)请将凹透镜的光路图补充完整。
【答案】(1)
(2)
(3)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作图;
(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进行作图;
(3)根据透镜的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选择A、B两点作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首先是光从空气斜进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接着光又从玻璃斜进入空气,新的折射角又大于新的入射角,且两条光线始终平行。
(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凹透镜后会发散,其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虚焦点;凡是经过光心的光都不改变传播方向。
32.(2025八上·义乌月考)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1)一艘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A. B.
C. D.
(2)“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上面装有声呐,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水深。如果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蛟龙”号在某海域向水面的母船发出声音1.6s后接收到了回声,则“蛟龙”号已经下潜的水深为多少米?
(3)超声波声呐能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C
(2)
(3)不能,太空是真空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再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回声定位的问题可以通过声音的传播速度计算出障碍物距离来进行解答。
(2)水下发射超声波同样可以利用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进行求解障碍物的距离。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环境缺乏声音传播的介质。
【解答】(1)根据声音的传播速度来求障碍物的距离,由 A、B、C、D、E五个位置 回收的声波时间可以辨别出时间最短的距离海面最近,时间最长的距离海面最远,因此A、C、E同样深度且相对B、D较深,故选C。
(2)根据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进行计算:;
(3)因为太空是真空环境,没有声音传播需要的介质,故利用回声测距的方法不适用太空测距。
故答案为:(1)C;(2)1200m;(3)不能,因为太空没有声音传播的介质,故不能利用回声测距的方法进行太空测距。
33.(2025八上·义乌月考)海面上形成“海市蜃楼”的图解。
【资料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方向上的;
【资料2】如图乙所示,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时,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
【资料3】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空气的密度越小;
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游客看到的是虚像还是实像?   
(2)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光学知识对“海市蜃楼”现象做出解释。
【答案】(1)虚像
(2)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海市屋楼是光在沿直线方向传播时,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人的眼睛逆着入射光线看,看到的是景物的虚像。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2)当光在不同介质中进行传播时,就会出现折射现象,从而能产生折射而成的虚像。
【解答】(1)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中经过折射而产生的虚像。
(2)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就会发射折射现象。海市蜃楼常发生在空气密度不均匀的海面或沙漠,当光折射到人眼后,人眼会逆着入射光线看到景物的虚像,这些虚像往往像漂浮在空中一样。
1 / 1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后宅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第一次作业检测 科学(第1章)
1.(2025八上·义乌月考)下列有关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2.(2025八上·义乌月考)据美国《纽约邮报》报道,美国一位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20岁女子声称,自己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感染症状,包括丧失听力、味觉和嗅觉。经研究证实发现个别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会出现感官失调的症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味觉失调一定是因为味蕾受损
B.所有人的听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
C.该患者嗅觉失调是因为年龄造成的
D.可以排除因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
3.(2025八上·义乌月考)我国高速列车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带来了新福祉,为世界高速列车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动车组轨道用的是超长无缝钢轨,可以避免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从而给乘客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列实例中,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  )
A.摩托车上的消音器 B.路口的噪声监测仪
C.高架路上的隔音板 D.工厂里的降噪耳塞
4.(2025八上·义乌月考)下列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来确定障碍物的远近
B.超声波是传播速度大于340 m/s的声波
C.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用声呐探测海深是利用次声波来传递信息
5.(2025八上·义乌月考)下列各种光学现象对应的物理知识,说法错误的是(  )
A.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后,可以形成影子——光的直线传播
B.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光的折射
C.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人就可以看到它——光的色散
D.平静的湖面上能看到蓝天白云——光的反射
6.(2025八上·义乌月考)夜间,点亮的电灯照在桌面上,如果我们看到的桌面呈绿色,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可能灯光和桌面都是绿色的
B.可能灯光是白色的,桌面是绿
C.可能灯光是绿色的,桌面是白色的
D.可能灯光是蓝色的,桌面是黄色的
7.(2025八上·义乌月考)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
B.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
C.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
D.迎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
8.(2025八上·义乌月考)像的成因有三个:光沿直线传播成像、反射成像、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有实像和虚像两种。下面所列的成像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在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的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说法正确的(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④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C.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①③ D.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①②⑤
9.(2025八上·义乌月考)月亮距离地球384400km,在平静的池塘中形成了月亮的像,已知池塘水深2.8m,则所成的月亮的像与水面的距离为(  )
A.2.8 m B.5.6 m C.384400km D.无法确定
10.(2025八上·义乌月考)2025年5月举办“龙舟竞渡·美好生活”端午赛龙舟活动。随着发令枪响,龙舟在湖上飞驰,岸边的观众欢呼雀跃,鼓手有节奏地擂鼓,锣声此起彼伏。关于比赛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观众听到的锣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
B.观众能分辨锣声和鼓声,这是它们有不同音色
C.根据鼓声节奏调整划桨速度,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D.发令枪的声音尖锐刺耳,是因为其声音的响度很大
11.(2025八上·义乌月考)杭州洲际酒店坐落于杭州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临靠潮水闻名天下的钱塘江,此图为雨后的摄影作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金取下近视眼镜,看到酒店变模糊了,是因为酒店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
B.小金看到酒店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酒店反射的光经过水面反射,再进入小金的眼睛
C.小金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酒店,看到了酒店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
D.小金用手指组成方框“取景”,方框离眼睛远,“取景”范围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12.(2025八上·义乌月考)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需要0.1秒,现有一根长50米的铁管,内部充满水。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那么你将听到(  )次声音。(已知常温下声音在钢铁、水、空气中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m/s、1500m/s、340m/s )
A.1次 B.2次
C.3次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13.(2025八上·义乌月考)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当蜡烛距凸透镜15 cm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蜡烛距凸透镜45 cm时,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B.蜡烛距凸透镜20cm时,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C.蜡烛距凸透镜18 cm时,可能成放大的实像
D.蜡烛距凸透镜6 cm时,一定成放大的虚像
14.(2025八上·义乌月考)如图所示,一盛水容器置于水平桌面上,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这时反射角为α,折射角为r,若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把容器右侧稍微垫高,待水面重新平静后,测出反射角为α',折射角为r',那么(  )
A. B.
C. D.
15.(2025八上·义乌月考)小科将两个放大镜分别放在离书本相同高度处,观察文字,放大效果如图,则(  )
A.甲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小
B.甲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大
C.乙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小
D.乙放大镜凸度大,观察的范围大
16.(2025八上·义乌月考)如图,虚线框内各放置一个透镜,由发光点发出的两束光通过透镜的方向可知(  )
A.图甲为凹透镜,图乙为凸透镜 B.图甲、乙都为凸透镜
C.图甲为凸透镜,图乙为凹透镜 D.图甲、乙都为凹透镜
17.(2025八上·义乌月考)如图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平面镜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地立在镜面上,入射光线AO紧贴纸板射向镜面,纸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图中未画出),O为入射点,ON为法线,则(  )
A.仅将镜面水平向右移一小段,反射光线OB位置不变
B.反射光线OB的位置在ON的左侧
C.法线ON实质是过入射点、垂直与镜面的一条光线
D.仅将纸板取走,反射光线OB将随之消失
18.(2025八上·义乌月考)如图所示,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再拿一个放大镜作为目镜放在水滴的上方,这样就可以制成一个显微镜。把一幅图片放在玻璃板的下方,慢慢调节放大镜与水滴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看清玻璃板下面图片中的微小细节了。下列有关水滴显微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水滴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B.目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C.水滴所成的像为实像 D.目镜所成的像为实像
19.(2025八上·义乌月考) 如图所示,向右匀速行驶的动车桌面上有杯水,一束光斜射到水面上,保持入射光方向不变,动车减速时 (  )
A.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不变 B.入射角变小,折射角变小
C.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大 D.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小
20.(2025八上·义乌月考)如图是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刻度尺的一部分,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刻度尺的像,若凸透镜从远处逐渐贴近刻度尺,则看到刻度尺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丙、甲、丁、乙 B.甲、乙、丙、丁
C.乙、丁、甲、丙 D.丁、甲、丙、乙
21.(2025八上·义乌月考)如图1所示的是手机工具箱中的一款工具,可用来呈现声音的   。如图2甲、乙、丙、丁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甲、丙两种声音的   不同,甲、丁两种声音的   不同(以上三空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22.(2025八上·义乌月考)根据人耳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声波→外耳道→   →   →   →听觉神经→大脑(填名称)
(2)[8]   和[9]   含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3)当鼻、咽、喉受到感染时,病菌可通过   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填名称)
23.(2025八上·义乌月考)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我们通常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一种光学元件来研究此现象,如图甲所示,图中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   ,实验中,位于光屏   。(填“a”或“b”)处以外的光能使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如图乙所示,一束紫光沿AO从空气射向玻璃,OB 和OC 分别是紫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二线互相垂直,入射角为60°,则折射角为   。如果一束红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则红光的折射光线与OC 比较更   (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24.(2025八上·义乌月考)如图,小华站在平面玻璃制成的地铁安全门外候车,小华与安全门的距离为1 m,安全门后的墙壁上明亮的灯箱使小华能   (选填“更清晰”或“更不清晰”)地观察到他的像;若小华向安全门走近0.5 m,则他与像的距离为   ;若小华远离安全门,则他在安全门中成的像将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若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则小华在安全门中成的像的位置将   (选填“改变”或“不改变”)。
25.(2025八上·义乌月考)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的图象,如图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当物距为3.5cm时,光屏上能得到   (选填“缩小”、“放大”或“不变”)的像。把物体从距透镜3cm处移动到8cm处,像将逐渐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26.(2025八上·义乌月考)前不久,杭州太子湾的郁金香开了,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正常情况下,游客们能看清远处美丽的郁金香,主要是因为眼球中   受到睫状肌的调节会变   (选填“薄”或“厚”),使像落在   上;而小柯在现场看远处郁金香时,看到的是模糊的郁金香,所成的像如图   (填字母,下同)所示,两种矫正方案如图C、D所示,你认为小柯选择方案   。
27.(2025八上·义乌月考)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小科和同学们开展了有关声音的探究活动:
(1)如图①小科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将纸屑放在扬声器纸盒上,纸屑的作用是:   。
(2)如图②所示,小米从左向右用相同的力量敲击瓶子时,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选填 “瓶子”或“空气柱”),各瓶发声的音调变化是:   (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
(3)如图③所示,小旭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不断抽出时,手机铃声逐渐变小。由这个实验事实得到的推论是:   。
28.(2025八上·义乌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凸透镜的位置固定。把发光的小灯泡放在40 cm刻度线处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小明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实验,在光屏上看到了不同烛焰的像,则他不可能在光屏上看到的像有   。(用字母表示)
(3)小金同学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4)在图乙中,小义借来科学老师的眼镜,并将其放在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   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是   (填“近视”或“远视”)。
29.(2025八上·义乌月考)汽车抬头显示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该系统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仪表盘上的信息,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小莹所在科学小组的同学们用如下器材模拟汽车平视显示系统: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
(1)小莹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则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   图(填图乙中的数字)是汽车平视显示系统的成像原理图。
(2)由于挡风玻璃有一定的   (填“厚度”或“透明度”),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
(3)为避免成的像出现重影,厂方对前挡风玻璃进行了改造,应选用图中 (填字母)图所示的玻璃。
A.上薄下厚
B.上厚下薄
C.上下均匀
30.(2025八上·义乌月考)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中一个项目为自制民族乐器——排箫。以下是自制排箫的资料卡:
自制排箫资料卡 资料一:排箫是由若干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图甲)。演奏时,用嘴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声音的频率与管长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资料二:音级、音区与频率的关系如表一所示。
小组同学选择若干根长为15cm的吸管,用剪刀剪裁后,按由短到长的顺序横向连接制得“排箫”(图丙)。
(1)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   ;
(2)根据图乙可知,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   ;
(3)自制排箫的其中一项评价指标如下。请根据该指标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并简述理由。   。
自制“排箫”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音区数量 能吹奏出3个完整的音区 能吹奏出1-2个完整的音区 不能吹奏出完整的音区
31.(2025八上·义乌月考)完成符合条件的光路图。
(1)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途中做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2)两束平行光从空气斜射到玻璃砖上,通过二次折射回到空气中,请画出完整的折射光路图;
(3)请将凹透镜的光路图补充完整。
32.(2025八上·义乌月考)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1)一艘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A. B.
C. D.
(2)“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上面装有声呐,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水深。如果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蛟龙”号在某海域向水面的母船发出声音1.6s后接收到了回声,则“蛟龙”号已经下潜的水深为多少米?
(3)超声波声呐能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请说说你的理由?
33.(2025八上·义乌月考)海面上形成“海市蜃楼”的图解。
【资料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方向上的;
【资料2】如图乙所示,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时,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
【资料3】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空气的密度越小;
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游客看到的是虚像还是实像?   
(2)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光学知识对“海市蜃楼”现象做出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其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A.“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是指大声说话,这里很显然指的是响度而不是音调,故A不符合题意;
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很大很强,这里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B符合题意;
C.人们根据“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来辨别发声的物体,这里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琵琶是弦乐器,声音是由于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听觉的感受器是耳蜗;嗅觉的感受器是嗅觉神经末梢;味觉,听觉,嗅觉等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
【解答】A. 味觉失调一定是因为味蕾受损 ,错误,可能是传入神经或者神经中枢受损;
B.所有人的听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正确;
C. 该患者嗅觉失调是因为新冠病毒所造成的,错误;
D. 不能排除因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 ,错误;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噪音的控制包括:在声音产生处进行控制、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及在人耳处控制。动车轨道用的无缝钢轨,避免了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从而属于在声音产生处进行的控制。
【解答】A.摩托车上的消音器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A符合题意;
B.路口的噪声监测仪属于对噪声的检测,但不能控制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高架路上的隔音板属于在声音传播过程中进行控制,故C不符合题意;
D.工厂里的降噪耳塞属于在人耳处进行控制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超声波是指振动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音,超声波的频率高、方向性好,适合用于传播信息;次声波是指振动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波,通常具有较大的能量。
【解答】A.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确定障碍物的远近,故A不符合题意;
B.声音传播的速度主要与传播介质和温度有关,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是340m/s,故B不符合题意;
C.超声波利用高频振动产生冲击可以去除污垢,清洗机清洗眼镜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特点,故C符合题意;
D.用声呐探测海深是也是利用超声波定位功能强,所以是用超声波而不是次声波来传递信息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典型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光的折射现象主要有人看水中物体变浅、海市蜃楼等,光的反射主要有镜面成像、潜望镜等。
【解答】A.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后被阻挡,从而会在物体后形成阴影区,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现象,故A正确。
B.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当另一种介质时,通常会在界面处发生折射,从而影响人眼看到物体的实际位置。游泳池注水后,人眼看到的池底会变浅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故B正确。
C.早上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但由于空气的折射作用,导致光可以进入到人眼,从而看到地平线以下的太阳。故C错误。
D.平静的湖面就是一个镜面,当光射到它的表面就会发生反射,从而形成倒影,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6.【答案】D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解答】A.当灯光是绿色的,桌面也是绿色时,绿光可以被桌面反射,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桌面呈绿色,故A正确。
B.当灯光是白色的,因为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因此绿色的桌面可以将绿光反射到人眼,我们看到的结果也是桌面呈绿色,故B正确。
C.由于白色不透明物体可以反射任何一种颜色的色光,当绿色的灯光照到白色的桌面,可以将绿光反射入人眼,我们看到的结果是桌面呈绿色,故C正确。
D.由于黄色的桌面只能反射黄色光,当蓝色的光照在黄色的桌面会被吸收,从而我们看到的桌面呈黑色,故D不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C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水面光滑平整,月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凸凹不平,月光在地面上发生漫反射。迎着月亮走时,月光经过水面反射后可以射入人的眼睛,亮度远远大于地面反射的光,则此时亮的地方是水,暗的地方是地面。背着月光走时,月光经过水面反射后的光不能射入人的眼睛,则看到的水面一片漆黑,而地面反射的光线射入眼睛,则看起来比较明亮,则此时亮的地方是地面,暗的是水。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面镜和凹面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当物体发出的光不是直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光直线发现物体,从而形成虚像。 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②在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是由于平面镜反射成的虚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的物体的像是由于凸透镜折射成的虚像、④幻灯机屏幕上的像是由凸透镜折射成的实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是镜面反射后成的虚像。
【解答】A.属于实像的是 ①④ ,故A正确;
B.属于虚像的是 ②③⑤ ,故B错误;
C.属于折射成像的是 ③④ ,故C错误;
D.属于反射成像的是 ②⑤ ,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答。
【解答】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而月亮相当于物体,则月亮在水中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等于月亮到水面的距离,即像到水面的距离就是384400km,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答案】A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不同声音的区别主要可以从音调、响度、音色进行辨别;声音既可以传播信息也可以传播能量。
【解答】 A. 观众听到的锣鼓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故A正确;
B. 观众能分辨锣声和鼓声,这是它们的材料不同,因此主要有不同音色,故B正确;
C. 人们根据鼓声节奏调整划桨速度,说明声音传递了加快划桨速度的信息,故C正确;
D. 发令枪的声音尖锐刺耳,是因为其声音的音调很高,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1.【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知识分析镇海大剧院在水中的倒影即可对A作出判断;
(2)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3)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然后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即可得出结论。
(4)根据光沿直线传播原理分析。
【解答】A、小金取下近视眼镜,看到酒店变模糊了,是因为小科近视,晶状体太厚,酒店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故A错误。
B、小金看到酒店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酒店反射的光经水面反射,进入小金的眼睛,故B正确;
C、小金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酒店,放大镜是凸透镜,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可以看到了酒店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故C正确;
D、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方框远离时,所看外面景物范围会变小,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2.【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方式
【解析】【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充满水的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声音会通过铁、水、空气三种不同的介质传播,理论上是另一端可以听到3次声音,但人耳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秒,如果前后两次声音在50米的铁管中传播达不到0.1秒,则我们就分不出来。
【解答】声音通过铁管传播需要的时间为:;
声音通过水传播需要的时间为:;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需要的时间为:;
因此我们只能听到2次声音。
故答案为:B
13.【答案】B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要想判断凸透镜成像的性质,需要比较物距跟焦距的大小关系,题中已知物距大小,能否根据题意准确判断焦距的大小是本题的解题关键所在。根据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在光屏上成放大小的像,可知2f>15cm>f,即15cm>f>7.5cm,然后根据蜡烛距凸透镜的距离跟焦距之间的大小关系,可判断凸透镜成像的性质。
【解答】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在光屏上成放大小的像,可知2f>15cm>f,即15cm>f>7.5cm,
A、焦距15cm>f>7.5cm,蜡烛距凸透镜40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一定成缩小的像,故A正确。
B、焦距15cm>f>7.5cm,蜡烛距凸透镜20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也可能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所以可能成放大的实像,也可能成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焦距15cm>f>7.5cm,蜡烛距凸透镜18cm时,物距可能大于二倍焦距,也可能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所以可能成放大的实像,也可能成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焦距15cm>f>7.5cm,蜡烛距凸透镜6cm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一定成放大的像,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4.【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介质种类不变时,当入射角不变则反射角和折射角都不会改变。
【解答】把容器右侧稍微垫高,待水面重新平静后,此时的界面和原来一样,依然是水平面,因此这个时候的入射角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反射角和折射角也都不会改变。故A、C、D都存在错误,而B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B
15.【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同一物距放大倍数越大。
【解答】A.甲的放大倍数更小,因此焦距长、凸度小,观察的范围更大,故A错误;
B.甲放大镜的凸度更小,观察范围更大,故B错误;
C.乙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更大,因此焦距小、凸度更大,观察范围更小,故C正确;
D.乙放大镜凸度大,但观察范围更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6.【答案】C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透镜对光有不同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光经过凸透镜后传播方向向主光轴更靠拢;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光经过凹透镜后传播方向会更远离主光轴。
【解答】A.甲图中光经过透镜后传播方向更靠近了主光轴,说明甲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甲为凸透镜,乙图中光经过透镜后传播方向更远离了主光轴,说明乙透镜为凹透镜,故A错误;
B.图甲为凸透镜,图乙为凹透镜,则B错误;
C.图甲对光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图乙对光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则C正确;
D.甲为凸透镜,乙为凹透镜,D错误。
故答案为:C
17.【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A. 仅将镜面水平向右移一小段,不会改变入射角,因此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光线OB位置不变,故A正确;
B. 因为入射光线在法线ON的左侧,根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居于法线两侧的规律,则反射光线OB的位置在ON的右侧,故B错误;
C. 法线ON实质是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并不是光线,故C错误;
D. 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作为呈现光线的光屏,仅将纸板取走,反射光线OB依然在原处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8.【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水滴是凸透镜,在它的上方再加一个凸透镜则可以作为显微镜使用,水滴作为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A.水滴作为物镜,成的是放大的像,故A错误;
B.目镜是水滴,成的是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水滴作为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
D.目镜作为放大镜的作用,成的是虚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9.【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 动车减速,杯中的水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水面会荡向车子的前方,作出变化后的水面的法线,根据图示比较变化前后的入射角,判断入射角的大小变化;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得出折射角的大小变化。
【解答】 动车减速,杯中的水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水面会荡向车子的前方,作出变化后的水面的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为入射角,比较变化前后的入射角,由下图可观察得入射角变大,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则折射角也变大,如下图所示:
故选C。
20.【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通过观察,判断出甲、乙、丙、丁的成像特点,再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出物距的大小。
【解答】ABCD.根据观察,甲、丙、丁都是成倒立的实像,因此物距大于焦距,而乙为正立的虚像,物距小于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成像越小。综上所述,物距从大到小的排序为:丙、甲、丁、乙。BCD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21.【答案】响度;音调;响度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声音的响度单位为分贝(dB),根据声波的波形图可以分辨出不同声音的特征。
【解答】图1中的40dB显然为描述声音响度的数值,图2中甲、乙、丙的波形高度相同,故响度相同,丁的响度最小,甲、乙和丁的振动频率明显大于丙图,故甲、乙、丁的音调更高,甲、丙、丁的波形振动形状相同,与乙图不同,故甲、丙、丁的音色相同。
故答案为:响度;音调;响度
22.【答案】(1)鼓膜;听小骨;耳蜗
(2)前庭;半规管
(3)咽鼓管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人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其中外耳包括收集声波的耳廓,传播声音的外耳道,中耳主要包括引起振动的鼓膜、放大声波的听小骨,同时还有能调节气压平衡的咽鼓管,内耳主要有听觉感受器耳蜗,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前庭和半规管。
【解答】(1)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传递给听小骨,经听小骨放大后传递给内耳的听觉感受器:耳蜗,最后经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听觉中枢。
(2)在内耳中有负责感受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
(3)因咽鼓管将中耳的鼓室与人的口腔相连,当鼻咽喉受感染,病菌很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人的中耳,从而引发中耳炎。
故答案为:(1)鼓膜;听小骨;耳蜗;(2)前庭;半规管;(3)咽鼓管。
23.【答案】三棱镜;a;30°;远离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经多次折射形成的。光在折射时遵循光的折射规律。
【解答】将白色光分解成七种色光的光学器材是三棱镜,不同色光的折射能力不同,其中红光偏折度最小,紫光的偏折度最大,图中a光线为红光,位于其外侧的红外线具有显著的热效应,从而能使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在图乙中AO为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OC是折射光线,根据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当入射角为60°时,反射角也为60°,又因为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90°,折射角为OC与法线的夹角为:180°-60°-90°=30°。因红光的折射能力偏弱,则当AO由紫光变为红光时,折射角会更大,即更加远离法线。
故答案为:三棱镜;a;30°;远离。
24.【答案】更不清晰;1m;不变;不改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是等大的虚像。
【解答】安全门是透明的玻璃板,小华经平面镜成的像应该是玻璃表面反射到小华眼睛的光形成的,而当玻璃板后面明亮的灯箱的光也经玻璃折射到小华眼睛中时,则影响了反射进入人眼的光,从而使人观察到的像更不清晰。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距始终等于物距,则当小华向安全门走近0.5m时,玻璃板后面的像也要走近0.5m,则他们之间的距离由原来相距2m变为只剩1m,而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像的大小不会改变。安全门向两侧打开时,镜面因为没有转动,而像和物依然关于镜面是对称的,则像的位置也不会改变。
故答案为:更不清晰;1m;不变;不改变。
25.【答案】2cm;放大;变小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解答】凸透镜成像时,当物距等于像距时,也等于两倍焦距,便可以根据此时的物距大小求出焦距的大小为:;再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并且在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成的像也逐渐变小。
故答案为:2cm;放大;变小。
26.【答案】晶状体;薄;视网膜;A;C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人眼看清远近不同是物体主要是靠晶状体调节凸度来实现的,当物体较远的时候,晶状体相对凸度变小,焦距变长,当物体渐渐走近时,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焦距变短,始终能使像呈现到视网膜上。一旦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失常,就会形成近视或远视。
【解答】当眼球中晶状体受到睫状肌的调节后,凸度就会相应调节,看远处时中间相对厚度变薄,看近处时中间相对厚度就会变厚,从而能使像始终呈现在视网膜上;如果看远处模糊通常是近视眼,由于晶状体的厚度不能重新调节变薄,因此像呈现在视网膜前,需要通过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故答案为:晶状体;薄;视网膜;A;C。
27.【答案】(1)放大纸盒的振动,便于观察
(2)瓶子;由高变低
(3)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方式;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观察物体振动时通常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转换;
(2)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1)在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将纸屑放在正在发声的扬声器纸盆上,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纸屑的跳动,从而间接的反映正在发声的纸盆是振动的,很好的解决了微小振动不易观察的问题。故答案是:放大纸盒的振动,便于观察。
(2)图中在玻璃瓶中装入体积不同的水进行敲击,这时振动的是玻璃和水的组合体,因此水量越大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故答案为:瓶子;由高变低。
(3)图③中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中,瓶内的空气不断被抽出的过程中,手机铃声渐渐减少,进而可以推论得出:若瓶中是真空,则声音则无法传出。故答案为: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放大纸盒的振动,便于观察;(2)瓶子;由高变低;(3)真空不能传声。
28.【答案】(1)10.0
(2)D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具有可逆性
(4)凹;近视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当光从凸透镜的焦点发出,经凸透镜会变成平行光。
(2)光屏上能观察到的像都为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
(3)凸透镜成像时,光从物体出发经凸透镜折射到光屏上倒立的实像。因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所以交换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依然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4)根据题意,可以先判断出老师眼镜的类型,再根据眼睛的矫正选择合适的眼镜。
【解答】(1)因在光屏上得到的光斑面积始终不变,即可判断小灯泡放置的位置为凸透镜的焦点上,再根据图中的刻度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
(2)因为在光屏上观察到的像都是实像,实像又都是倒立的,因此题中不可能看到正立的像,故答案为:D
(3)对调光屏和蜡烛的位置,因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故答案为: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老师戴的眼镜放在凸透镜左侧后,需要向右移动光屏才能重新接到清晰的像,故老师眼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因此老师戴的是凹透镜,用来矫正近视眼,故答案为:凹;近视
故答案为:(1)10.0cm;(2)D;(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凹;近视
29.【答案】(1)2
(2)厚
(3)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像与物关于反射面对称。
【解答】(1)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为防止车内景物反射的光经挡风玻璃反射成像影响驾驶,通常设置成斜向后,这样像会在人眼的前上方,图乙中2符合这种设置方案,故填2。
(2)因为玻璃有一定的厚度,就会有前后两个反射面,物体关于每个反射面成一个等大的虚像,这样两个反射面就会成两个虚像,从而产生重影现象,而且反射面之间的距离越大,两个像之间的距离就越大,重影现象就越明显,故答案为:厚度
(3)为了消除重影现象带来的影响,需要尽量减小两个像之间的距离,或其中一个反射面反射的光尽量不要进入人眼,图中上厚下薄的玻璃板在倾斜后有一个反射面的反射光不再进入人眼,就消除了重影的影响,故答案为:B
故答案为:(1)2;(2)厚;(3)B
30.【答案】(1)振动
(2)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
(3)合格,因为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就是声源;
(2)振动物体的长度越大,振动的频率越慢;
(3)根据评价量表进行相应评级;
【解答】(1)用竹管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管中的空气柱因振动发出声音;
(2)根据图乙可以发现随着管长的增加空气柱振动的频率降低;
(3)根据评价量表,该小组制作的排箫初始管长只有15cm,故只能剪出1-2个变化的音区。
故答案:(1)振动;(2)频率随管长的增加而降低;(3)合格
31.【答案】(1)
(2)
(3)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作图;
(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进行作图;
(3)根据透镜的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选择A、B两点作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首先是光从空气斜进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接着光又从玻璃斜进入空气,新的折射角又大于新的入射角,且两条光线始终平行。
(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凹透镜后会发散,其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虚焦点;凡是经过光心的光都不改变传播方向。
32.【答案】(1)C
(2)
(3)不能,太空是真空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再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回声定位的问题可以通过声音的传播速度计算出障碍物距离来进行解答。
(2)水下发射超声波同样可以利用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进行求解障碍物的距离。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环境缺乏声音传播的介质。
【解答】(1)根据声音的传播速度来求障碍物的距离,由 A、B、C、D、E五个位置 回收的声波时间可以辨别出时间最短的距离海面最近,时间最长的距离海面最远,因此A、C、E同样深度且相对B、D较深,故选C。
(2)根据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进行计算:;
(3)因为太空是真空环境,没有声音传播需要的介质,故利用回声测距的方法不适用太空测距。
故答案为:(1)C;(2)1200m;(3)不能,因为太空没有声音传播的介质,故不能利用回声测距的方法进行太空测距。
33.【答案】(1)虚像
(2)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海市屋楼是光在沿直线方向传播时,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人的眼睛逆着入射光线看,看到的是景物的虚像。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2)当光在不同介质中进行传播时,就会出现折射现象,从而能产生折射而成的虚像。
【解答】(1)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中经过折射而产生的虚像。
(2)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就会发射折射现象。海市蜃楼常发生在空气密度不均匀的海面或沙漠,当光折射到人眼后,人眼会逆着入射光线看到景物的虚像,这些虚像往往像漂浮在空中一样。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