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共同体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八年级10月份独立作业 科学(第1章)1.(2025八上·浙江月考)中秋佳节,正是赏菊吃螃蟹的时节。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上述描述中,不涉及的感觉是(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触觉【答案】B【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不同的感觉有不同的感受器,但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解答】 “秋风”可以是通过皮肤感受到的风(触觉), “菊花开”主要是通过眼睛看到的,涉及视觉;“闻蟹来”“闻”是指用鼻子嗅气味,涉及嗅觉,没有涉及听觉。故答案为:B。2.(2025八上·浙江月考)《红楼梦》中描述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判断依据是声音特性中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答案】C【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解析】【分析】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结构、材质等有关,每个人的音色独特,因此可以通过音色判断是谁的声音。【解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没有看到王熙凤这个人,就先听到了她的声音,是因为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答案为:C。3.(2025八上·浙江月考)人眼屈光系统将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视觉图像,其中视网膜相当于( )A.光源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光屏【答案】D【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视网膜不能发光,不属于光源;眼睛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解答】由“ 人眼屈光系统将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视觉图像 ”可知,像成在视网膜上,此时的视网膜相当于承接像的光屏。故答案为:D。4.(2025八上·浙江月考)人在打瞌睡时,头部突然下垂会立即惊醒,接收这一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耳蜗、前庭 B.半规管、耳蜗C.前庭、半规管 D.耳蜗、前庭、半规管【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解答】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因此人在打瞌睡时,头部突然下垂时会立即惊醒,参与这一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故答案为:C。5.(2025八上·浙江月考)大蒜可以杀菌。吃过大蒜,旁人会闻到“蒜”味,自己却闻不到这股味道,是因为( )A.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 B.人的嗅觉中枢功能丧失C.人的嗅觉中枢易破坏 D.人的嗅觉中枢具有适应性【答案】D【知识点】鼻与嗅觉【解析】【分析】 当我们长时间接触同一种气味(如大蒜的气味)时,嗅觉中枢会逐渐对这种气味产生适应,导致我们自身不再敏感,而旁人由于刚刚接触这种气味,因此能够闻到。这种现象被称为“嗅觉适应”,是神经系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避免持续受到同一种刺激的影响。【解答】经常吃大蒜的人,其嗅觉神经会对大蒜点的味道产生适应,导致对该气味不再敏感,所以闻不到蒜味,但周围的人没有对该气味产生适应,所以能闻到蒜味。故答案为:D。6.(2025八上·浙江月考)如图是小科在西湖看到的美景,选项中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树木”的光路图是( )A. B.C. D.【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倒影相当于平面镜成像,所成的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解答】水中的“树木”是经过湖面反射形成的虚像,人能看到树木形成的像是因为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种介质中,分居在法线两侧。故答案为:B。7.(2025八上·浙江月考)小科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小东的眼睛,当小东去看平面镜时,他 ( )A.一定不能看到小科的眼睛 B.一定能看到小科的眼睛C.不一定能看到小科的眼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答案】B【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具有可逆性,所以小科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小东的眼睛,则小东也能通过平面镜看到小科的眼睛。【解答】 小科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小东的眼睛,说明从小东的眼睛反射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了小科的眼睛。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如果小东去看平面镜,那么光线也可以从小科的眼睛反射,经过平面镜进入小东的眼睛。因此,小东一定能看到小科的眼睛。故答案为:B。8.(2025八上·浙江月考)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学校路段禁鸣喇叭 B.临街学习戴防噪声耳罩C.晚上休息紧关门窗 D.小区内安装噪声检测仪【答案】A【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三种方式: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解答】A、禁止鸣喇叭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正确;B、临街学习戴防噪声耳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晚上休息紧关门窗:关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属于阻断噪声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D、小区内安装噪声检测仪:噪声检测仪只能监测噪声强度,不能控制噪声,故D错误。故答案为:A。9.(2025八上·浙江月考)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为外耳道,负责传递声波B.②为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C.③为听小骨,是固定不动的D.④为耳蜗,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听觉在大脑皮层形成。【解答】A、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①),外耳道负责收集和传递声波到鼓膜,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中耳包括鼓膜(②)和听小骨(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机械振动,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将振动放大并传递到内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③为听小骨, 听小骨是活动的,它们将鼓膜的振动传递到耳蜗,起到放大和传导的作用。如果听小骨固定不动,会导致传导性耳聋,故C错误,符合题意;D、内耳包括耳蜗(④)和前庭器官。耳蜗充满液体,内有听觉感受器(毛细胞),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0.(2025八上·浙江月考)如图所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编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B.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音调相同C.敲钟时,用力越大,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D.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答案】A【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振幅影响的是声音的响度;C.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响度相同,故B错误;C.根据题意可知,敲钟时,用力越大,而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保持不变,故C错误;D.根据题意可知,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A。11.(2025八上·浙江月考)科研人员用低音频灭火装置进行灭火,如图所示,装置通过发出30~60 Hz的低频声波,在短短数秒内就扑灭了火焰。下列关于低音频灭火装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低音频灭火装置也需要振动发声B.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声音人耳可以听到D.装置发出的低音频声波指的是其发声的响度【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频率:声波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决定声音的音调(高低)。响度:声波的振幅大小,单位是分贝(dB),决定声音的强弱。【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是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无论是高频还是低频声波,都需要振动发声,所以低音频灭火装置通过振动发出低频声波,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这是声波的一个重要特性。例如,超声波可以清洗物体,低频声波可以灭火,都是因为声波传递了能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通常是20 Hz到20,000 Hz(20 kHz)。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声波频率是30~60 Hz,属于可听声范围,所以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声音人耳可以听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装置发出的低音频声波指的是其发声的频率,响度的单位是分贝,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2.(2025八上·浙江月考)镜子迷宫是由无数平面镜制造成的迷宫,游客身陷其中时会被镜子中无数个“自己”迷惑,加大了迷宫的难度。关于镜子中许多个“自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距离人越远镜子中的像越小 B.镜子里呈现的像是正立实像C.人靠近镜子时像的位置不变 D.远离镜子时像与人速度相同【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关系: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像的虚实: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像与物位置关系: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当物体位置改变时,像的位置也会相应改变。像与物运动速度关系: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当物体运动时,像也会以相同速度运动。【解答】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镜子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属于平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物象与镜子距离相等,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远离镜子时像与人速度相同,故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13.(2025八上·浙江月考)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射中墙上的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A.水平向上移动 B.水平向下移动C.竖直向左移动 D.竖直向右移动【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且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解答】A、将平面镜水平向上移动,入射点会向右移动,反射光线也会向右移动,击中目标,故A正确;B、将平面镜水平向下移动,入射点会向左移动,反射光线也会向左移动,与墙壁的交点会向下移动,故B错误;CD、竖直向左或向右移动平面镜,入射点不变,可知反射点也不会改变,故CD错误。故答案为:A。14.(2025八上·浙江月考)下列关于阳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B.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因为紫外线具有较大的能量C.红外线可用于加热物体,是利用了红外线的热效应D.紫外线可用于识别伪钞,因为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答案】A【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解析】【分析】在分析阳光组成的时候不要忘记其还含有不可见光。【解答】A、太阳光包含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还含有不可见光,例如红外线、紫外线,故A错误,符合题意;B、紫外线的波长较短,能量较高,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DNA或RNA,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红外线的主要特性之一就是热效应,它能够被物体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因此常用于加热(如红外线取暖器)或遥控等应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许多钞票中会加入荧光物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发出特定颜色的光,这是防伪的一种手段,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5.(2025八上·浙江月考)如图所示,纸筒 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 B 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A 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 )A.眼睛应对着B 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楚B.应把B 端朝着明亮的室外,A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C.应把A 端朝着明亮的室外,B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D.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再看远处的景物时就应该把B 向外拉,增加A、B间的距离【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模型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光需要通过凸透镜再经过折射会聚到光屏上成像。【解答】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应该对着A 端向筒内观察而不是对着B 端向内观察,让光线从纸筒 B 通过凸透镜才可以看到、看清楚物体的像,故A错误。为使半透明纸上得到的像更亮一些,要成像的物体就应该在明亮的地方,所以应该把模型照相机的B 端朝着室外面,A 端朝着较暗的室内,故B正确,C错误。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离透镜越远的物体通过透镜所生成的像离透镜越近,为使远处物体的像能清楚地成在半透明纸上,应使半透明纸向透镜靠拢一些,而不应该把B 端向外拉使A、B之间的距离增加,故D错误。16.(2025八上·浙江月考)如图所示,指压板可用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正确使用对身体有一定好处。(1)当脚踩在指压板上时,脚底是用 感受器来感知板的软硬程度。(2)站立时让人觉得疼痛难忍,游戏者形成痛觉的部位是在 。【答案】(1)触觉(2)大脑皮层【知识点】人的感觉【解析】【分析】(1)皮肤中的触觉感受器可以感受板的软硬程度。(2)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解答】(1)当脚踩在指压板上时,脚底是通过触觉感受器来感知板的软硬程度。这些感受器分布在皮肤中,能够感知机械刺激(如压力、触觉等),并将信息传递到大脑。(2) 虽然痛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等部位)接收刺激并将信号通过神经传递到脊髓,但最终的痛觉感知是由大脑皮层完成的。17.(2025八上·浙江月考)如图所示,我国有些地方修筑了“音乐公路”,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汽车经过凹槽时发出声音。(1)“音乐公路”的音乐声是由轮胎 产生的。(2)若凹槽比较深,则发出的声音 (填“音调高”或“响度大”)。(3)若车速增大,改变的是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答案】(1)振动(2)响度大(3)音调【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3)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解答】(1)当汽车轮胎滚过凹槽时,轮胎与凹槽的碰撞引起振动,从而产生声音,所以音乐公路的音乐声是由轮胎振动产生的。(2)凹槽越深,轮胎与之碰撞时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3)车速越快,单位时间内轮胎滚过的凹槽数量越多,振动频率越高,音调也随之升高。18.(2025八上·浙江月考)我国丁明跃团队研发的“肌骨新式B超”已进入临床,解决传统 B超无法显示肌骨断层图像的问题,使用简单方便、无辐射。(1)B超利用的是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它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40 m/s。(2)这种波 (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答案】(1)超声波;等于(2)不能【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1)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医院利用超声波为患者检查身体状况。(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1)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波,医学成像中常用其反射原理来生成图像。在15℃的空气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等于340 m/s(声速在空气中与频率无关,仅与介质和温度有关)。(2)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而真空中没有介质。19.(2025八上·浙江月考)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1)图中的入射光线是 。(2)反射角大小是 。(3)折射光线在 (填“玻璃”或“空气”)中。【答案】(1)EO(2)30°(3)空气【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1)(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2)反射角、入射角和折射角均指的是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不是光线与界面之间的夹角。【解答】(1)由图可知,EO和FO与AD之间的夹角相等,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CD是法线,AB是界面。在光的折射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光线为OG,可知入射光线为EO,反射光线为OF。(2)反射角指的是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即OF与AD之间的夹角,为30°。(3)入射角为30°,折射角为45°,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知折射光线在空气中。20.(2025八上·浙江月考)如图所示,在清澈的池水中,小科看到鱼在慢慢游动,池底有鱼留下的黑色影子。(1)水底的黑色影子是光的 造成的。(2)看到的“鱼”其实是鱼的像,其比鱼的实际位置 (填“深”或“浅”)。(3)傍晚时,吹来一阵微风,我们会看到水面波光粼粼,这是由于光发生了 (填“漫”或“镜面”)反射。【答案】(1)直线传播(2)浅(3)镜面【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影子形成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皮影戏的原理也是这个。(2)不论是从岸上看水中的鱼,还是从水中看岸上的景物,看到的都是位置比物体实际位置更高的虚像。(3)镜面反射时,反射光从一个方向射出,有较多的光线进入眼睛,所以感觉波光粼粼的。【解答】(1)水底的黑色影子是由于光在传播过程中被鱼遮挡,无法到达池底,形成的暗区。这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2)从水面上看鱼时,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会觉得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更浅。(3)傍晚时,微风使水面形成许多小波纹,光线在水面发生不规则的反射,形成波光粼粼的效果。这种现象属于光的“镜面”反射(每个小波纹相当于一个小镜面反射光线)。21.(2025八上·浙江月考)2025年9月11日傍晚发生了日偏食,全国多地可见。为防止直接观测太阳对眼睛的伤害,可以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观察,在水里滴几滴黑墨水,用来间接观看日食。(1)用如图所示方法来观察日食的原理是 。(2)小余通过水面看到了墨水中太阳的像,进入人眼的光线是由 (填“太阳”或“太阳的像”)发出的。(3)若太阳距离水面为a,盆内水的深度为b,则水中太阳的像到真实太阳的距离为 。【答案】(1)光的反射(2)太阳(3)2a【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可知原理是光的反射。(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解答】(1) 该方法利用水面反射太阳光,形成太阳的虚像。通过观察水中的太阳像,可以间接看到日食,避免直接用眼睛直视太阳造成伤害。黑墨水的作用是增加水的吸收能力,减少反射光的强度,使成像更柔和。(2)太阳是光源,可知进入人眼的光线是由太阳发出的。(3)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相同,太阳距离水面为a,则像距离水面也为a,可知太阳与像之间的距离为2a。22.(2025八上·浙江月考)2025年 6月 6日是我国第30个“爱眼日”,青少年要珍视眼睛,守护健康视力。(1)正常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眼球中 (填结构名称)的凸度会变化。(2)小科是一个近视患者,他的视力缺陷能用图 (填“甲”或“乙”)来解释。(3)小科妈妈为他配了“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它能通过改变原本厚度均匀的角膜弧度,实现视力矫正。矫正后的眼角膜应是图丙中的 (填字母)形态。【答案】(1)晶状体(2)乙(3)B【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1)在看远处的东西时,晶状体的曲度变小,折光能力弱,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同理,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变大,折光能力强,使像成在视网膜上。(2)远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后,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3)凹透镜具有发散光线的能力,若矫正后的眼角膜的结构与凹透镜类似,中间薄、两倍厚,可以延后成像,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解答】(1) 正常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眼球中晶状体的凸度会变化。晶状体通过睫状肌的调节改变其凸度,从而实现对远近物体的聚焦。(2)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如图乙所示。(3)角膜塑形镜(OK镜)通过压平角膜中央部分(减少角膜弧度)来矫正近视,使光线能聚焦在视网膜上。因此矫正后的眼角膜形态应为图丙中的B(中央较平)。23.(2025八上·浙江月考)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 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对齐筒的开口将s调节至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____。(填字母,可多选)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2)在上述实验中用到了乒乓球,请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3)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4)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答案】(1)A;B;D(2)将声音的振动(或能量)转化为可见现象(或放大实验现象)(3)声音的响度随传播距离增大而减小(4)乒乓球不会被弹开【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4)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传声的介质,所以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2)转换法:用更易观察的现象来反映不易观察的现象的研究方法。(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有关,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解答】(1)A、用手拉开甲的橡皮膜后突然放手,橡皮膜振动产生声音,同时观察到乙筒的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A正确;B、声音从甲筒通过空气传播到乙筒,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B正确;C、该实验未涉及真空环境,无法证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C错误;D、橡皮膜的振动产生声音,说明声音由振动产生,故D正确。故答案为:ABD。(2)乒乓球被弹开是因为乙筒的橡皮膜受到声波的振动而推动乒乓球,其作用是将不易直接观察的声波振动转化为明显的现象,便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3)距离增大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减小,说明声波的能量随距离增大而减弱,因此响度减小。(4)月球表面是真空环境,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因此乙筒的橡皮膜不会振动,乒乓球不会被弹开,同时听不到声音。24.(2025八上·浙江月考)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EF 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着ON 折转,ON 垂直于平面镜。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 沿AO 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 和反射角r,记录如表。次数 1 2 3 4 5 6入射角i 15° 30° 45° 60° 70° 80°反射角r 15° 30° 45° 60° 70° 80°(1)将一束光贴着纸板 E 沿AO射到O 点,纸板F 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为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的位置,接下来的操作是 。(2)比较r和i,可以得出结论: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 EF 沿BO 射到O点,光沿着OA 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 。(4)接下来,老师进行了如图乙演示。先用加湿器使教室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模拟法线。打开固定在柱 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O点,显示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然后水平方向缓慢转动圆台,这样操作的目的是验证 。【答案】(1)用笔在纸板E上沿AO描出入射光线的路径(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光路是可逆的(4)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1)要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的位置,只需用笔沿着光传播的方向描出光线传播的路径即可。(2)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所以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具有可逆性,从原反射方向的反方向射入的光线,将从原入射光线的反方向射出。(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解答】(1) 实验中需要记录入射光线AO的位置,以便后续分析反射规律。因此,操作应为用笔在纸板上沿着入射光线AO描出其路径。(2) 从表中数据可见,每次实验中反射角r与入射角i均相等(如15°=15°,30°=30°等),说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将光沿BO入射时,光沿OA射出,此现象中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路径互换,表明光路是可逆的。(4)转动圆台会改变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入射角),同时观察到反射角随之变化。通过动态演示,可以验证反射角随入射角变化的规律(反射角=入射角),且三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始终在同一平面内。25.(2025八上·浙江月考)小科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实验器材】1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1和2、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实验器材可供选择。【实验操作】将点燃蜡烛1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2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2与蜡烛1的像完全重合。(1)为减小实验误差,小科应选择 mm厚玻璃板。(2)小科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蜡烛1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2,其原理为____(填字母)。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C.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3)实验中,若他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乙所示,观察到蜡烛1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乙中的 (填“①”或“②”)处。(4)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2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丙中的 (填“A”“B”“C”或“D”)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答案】(1)1(2)D(3)②(4)C【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玻璃板太厚,前后两个面都成像,会干扰实验。(2)光经过不同介质时发生折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4)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应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若从玻璃板前面观察,仍能看到像。【解答】(1) 玻璃板越薄,反射面与透射面越接近,像的位置偏差越小,实验误差越小。因此应选择1mm厚的玻璃板。(2)蜡烛1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进入人眼)。蜡烛2是实际物体,人眼看到它是由于光的折射(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板再进入人眼)。因此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答案为:D。(3)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当玻璃板向左倾斜时,像会向上移动(如图乙所示)。因此像的位置在②处。(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无法用光屏承接。因此需在C处(玻璃板前侧,人眼观察像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若光屏上无像,说明是虚像。26.(2025八上·浙江月考)炎炎夏日,小科注意到行人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猜想衣料颜色可能导致吸热能力不同。于是,他与同学们用白炽灯、五支相同的温度计、五个相同的纸筒、秒表等器材展开探究。(1)如图所示为实验装置。他们将五个纸筒涂成不同的颜色并分别密封放入温度计,均匀置于桌面所画圆的圆周上,白炽灯悬挂于圆心正上方,确保每个纸筒受到的光照强度相同。小科通过观察各纸筒中 的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2)实验时,读取各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后,点亮白炽灯,开始计时。3m in后,他们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 。(3)6min时,同学们读取了每支温度计的示数,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纸筒颜色 黑 红 绿 蓝 白初始温度/℃ 25 25 25 25 256 min 时的温度/℃ 31 28 29 29 27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利用上述实验结论,为提高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的吸热能力,应将它涂成 。【答案】(1)温度计示数(2)受热均匀(3)颜色越深的物体吸热能力越强,颜色越浅的物体吸热能力越弱(4)黑色【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解析】【分析】(1)实验采用了转换法,用温度计示数变化来反映吸热能力强弱。(2) 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可以使纸筒受热均匀,减小误差。(3)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温度变化量越大,说明吸热能力越强。(4)结合(3)所得结论进行分析,选择吸热能力强的颜色。【解答】(1) 实验通过观察各纸筒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因为温度计测量的是纸筒内温度的变化,温度升高越快,说明该颜色的物体吸热能力越强。(2) 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受热均匀。由于白炽灯的光照可能存在微小的角度偏差或纸筒表面涂色不均匀,转动可以确保每个纸筒的各个部分都能充分受热,减少实验误差。(3)分析表中数据:黑色纸筒的温度从25℃升至31℃,升温6℃;红色纸筒升温3℃; 绿色和蓝色纸筒升温4℃;白色纸筒升温2℃。可知:颜色越深(如黑色),吸热能力越强;颜色越浅(如白色),吸热能力越弱。(4)根据实验结论,黑色吸热能力最强。因此,为提高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的吸热能力,应将它涂成黑色,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光的热量。27.(2025八上·浙江月考)研习小组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点燃蜡烛,移动光屏直至出现清晰的像,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1所示,记录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 的实像。(2)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2中甲所示的位置(靠近光屏上沿)。若想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可以将蜡烛 (填“调高”或“调低”)适当距离。(3)研究好成像规律后,继续探究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如图2中乙所示,给凸透镜A 戴上“远视眼镜B”(凸透镜),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远视眼镜B”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2中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4)小科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来模拟探究眼球晶状体变化规律,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3所示。此时,若将蜡烛靠近水透镜,为了使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应该向水透镜中 (填“注水”或“抽水”)。【答案】(1)缩小(2)调高(3)远离(4)注水【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要让像回到光屏中央,也可将光屏向上移或将凸透镜向下移。(3)远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后,用具有聚光能力的凸透镜矫正。(4)凸透镜越厚,聚光能力越强,焦距越小。【解答】(1)由图1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2)像出现在光屏上方,是因为蜡烛变短,所以为了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应将蜡烛向上调。(3)凸透镜聚光,使像提前会聚,撤去远视眼镜,像会向后移动,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实像时存在“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可知应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像距变小,刚好呈现在光屏上。(4)若将蜡烛靠近水透镜,物距减小,像距将变大,应向水凸透镜中注水,使凸透镜变厚,焦距减小,像距减小,成在光屏上。28.(2025八上·浙江月考)根据题意,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完成作图,并保留相关作图痕迹。(1)如图甲所示,S为平面镜前的一个发光点,SO 是一条入射光线,SO 与镜面的夹角是50°,请画出 SO的反射光线。(2)如图乙所示,画出物体AB 在平面镜中的像A'B'。(3)完成图丙光路图。【答案】(1)(2)(3)【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3)经过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光心爱你的光线不发生偏折,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将发生偏折,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解答】(1)过入射点O作与平面镜相垂直的法线, SO 与镜面的夹角是50° ,则入射角为90°-50°=4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为40°,如图所示。(2)过平面镜做AB关于平面镜对称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将沿着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将经过凸透镜的焦点,如图所示。29.(2025八上·浙江月考)小科在拆开口琴进行清洗时,观察到琴芯的结构如图所示:在琴芯侧面长方孔处分布着很多长短、厚薄不同,下端固定的铜片,当气流从发音孔出入时铜片发生振动,从而吹出不同的声音。(1)在图中,C区是 (填“高”“中”或“低”)音区。(2)停止吹气后,口琴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3)为进一步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小科用不同材料制成相同大小和厚度的耳罩,以及用相同的口琴声音进行探究,得到的实验结果如表: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由此可知在上述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材料是 。【答案】(1)高(2)铜片仍在振动(3)羽绒服【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声音音调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仍有声音,说明振动仍在进行。(3)根据表中数据和隔音效果越好,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短进行分析判断。【解答】(1)铜片的长度和厚度会影响其振动频率,从而决定音高。通常,铜片越短或越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也越高。在图中,C区的铜片看起来较短,因此属于高音区。(2)停止吹气后,铜片由于惯性会继续振动一段时间,从而产生声音。这种现象称为“余音”,其原因是铜片的振动尚未完全停止。(3)隔音效果越好,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短。根据表格数据,羽绒服的距离为4米,是四种材料中最短的,因此其隔音性能最好。30.(2025八上·浙江月考)声呐是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地形的仪器,一艘科考船在经过某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 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 s、0.16 s、0.30s、0.14s、0.30s。则:(1)下列选项中,接近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的是____(填字母)。A. B.C. D.(2)超声波可以探测海底地形,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3)已知超声波在海洋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 m/s,请列式计算A 位置海底的深度。【答案】(1)A(2)信息(3)A 位置海底的深度。【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音传播的方式【解析】【分析】(1)根据时间变化推断海底的大致形状,时间越短,说明该地深度越浅。(2)根据声音传播时间分析地形,可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3)根据路程等于速度与时间的乘积进行计算,注意深度为声音传播距离的一半。【解答】(1) 题目给出了五个位置(A、B、C、D、E)的超声波回收时间分别为0.30 s、0.16 s、0.30 s、0.14 s、0.30 s。回收时间越短,说明海底深度越浅;回收时间越长,说明海底深度越深。则,深度最浅的是D点。故答案为:A。(2) 超声波可以探测海底地形,是因为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如海底)会反射回来,通过测量反射时间可以计算距离或探测形状。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31.(2025八上·浙江月考)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1)已知感应器从发出信号到接受信号的时间越长,精准度越高。设计者采用超声波感应器而不采用红外线感应器的理由是 。(2)请判断在月球上能否使用这种身高测量仪,并说明理由: 。(3)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 ,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4)某同学提出改进意见,把感应器和测高台的竖杆设计成5m 高可以自动伸缩调节的竖杆,这种设计的优点是 。(至少写出两点)【答案】(1)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比红外线慢,相同距离下测量时间更长,精准度更高(2)不能,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3)1.65m(4)可测量更宽范围的身高;便携性(如折叠设计)节省空间; 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 变长,精确度变高等【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音传播的方式【解析】【分析】(1)根据光和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及精确度与测量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2)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月球上没有大气进行分析。(3)声音经过的路程等于头顶到顶部距离的两倍,身高等于2.5减去头顶到顶部的距离。(4)可以从精确度、测量范围等方向进行分析。【解答】(1)超声波的传播速度(空气中约340 m/s)远低于红外线(光速,约3×108 m/s)。 根据题目描述,时间越长精准度越高。超声波因速度慢,在相同距离下测量时间更长,更适合高精度测量。 红外线因速度过快,时间极短,对设备计时精度要求极高,成本和技术难度较大。(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大气,不能传播声音,所以该装置不能在月球上 使用。(3) 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 经过的路程为可知头顶到顶部的距离为。身高为:2.5m-0.85m=1.65m。(4)把感应器和测高台的竖杆设计成5m 高可以自动伸缩调节的竖杆, 可测量更宽范围的身高;便携性(如折叠设计)节省空间; 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 变长,精确度变高等。32.(2025八上·浙江月考)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项目化学习小组设计了太阳能热发电站。简化原理图如图所示,发电站安装有许多定日镜(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接收器上。(1)为了提高太阳能的反射率,定日镜有表格中的三种材料可选,最适合的是材料 (填字母)。材料 特性A 透明、透光性好、表面光滑B 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凹凸不平C 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光滑(2)下列描述的光现象与定日镜工作原理相同的是____。(填字母)A.小孔成像 B.日晷计时 C.镜花水月 D.海市蜃楼(3)针对该项目,同学们制定了相应的评价量表,请你将“可调节性”这一评价要素补充完整。评价要素 10分 6分 1分可调节性 能根据太阳光线变化手动改变定日镜角度 不能改变定日镜角度(4)太阳落山时即太阳光AO 在纸面顺时针转动,为了准确将太阳光反射到接收器上,定日镜应绕O点为轴 旋转。【答案】(1)C(2)C(3)能根据太阳光线变化自动调整定日镜角度(4)顺时针【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光线在光滑物体表面发生镜面反射,在粗糙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镜面反射时反射光线向一个方向,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3)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手动调节是6分,则10分应为:自动调节。(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解答】(1)为了提高太阳能的反射率,定日镜需要选择光反射率高且表面光滑的材料,因为光滑表面能形成镜面反射,使光线集中反射到接收器上。A、透明材料(如玻璃)主要用于透光而非反射,不符合要求,故A错误;B、虽然反射率高,但表面凹凸不平会导致漫反射,光线无法集中,故B错误;C、不透明、反射率高且表面光滑,能实现高效镜面反射,故C正确。故答案为:C。(2)定日镜的工作原理是光的反射(平面镜反射太阳光)。A、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A错误;B、日晷计时利用影子的方向变化,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B错误;C、镜花水月是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与定日镜原理相同,故C正确;D、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错误。故答案为:C。(3)“可调节性”评价要素的10分标准应体现自动化调节,与手动调节 和不可调节 形成梯度。补充内容: 10分----能根据太阳光线变化自动调整定日镜角度。(4) 太阳光AO顺时针转动时,反射光线需保持指向接收器。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反射角),定日镜需绕O点顺时针旋转,以增大镜面与入射光的夹角,确保反射方向不变。1 / 1浙江省共同体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八年级10月份独立作业 科学(第1章)1.(2025八上·浙江月考)中秋佳节,正是赏菊吃螃蟹的时节。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上述描述中,不涉及的感觉是(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触觉2.(2025八上·浙江月考)《红楼梦》中描述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判断依据是声音特性中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3.(2025八上·浙江月考)人眼屈光系统将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视觉图像,其中视网膜相当于( )A.光源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光屏4.(2025八上·浙江月考)人在打瞌睡时,头部突然下垂会立即惊醒,接收这一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耳蜗、前庭 B.半规管、耳蜗C.前庭、半规管 D.耳蜗、前庭、半规管5.(2025八上·浙江月考)大蒜可以杀菌。吃过大蒜,旁人会闻到“蒜”味,自己却闻不到这股味道,是因为( )A.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 B.人的嗅觉中枢功能丧失C.人的嗅觉中枢易破坏 D.人的嗅觉中枢具有适应性6.(2025八上·浙江月考)如图是小科在西湖看到的美景,选项中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树木”的光路图是( )A. B.C. D.7.(2025八上·浙江月考)小科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小东的眼睛,当小东去看平面镜时,他 ( )A.一定不能看到小科的眼睛 B.一定能看到小科的眼睛C.不一定能看到小科的眼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8.(2025八上·浙江月考)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学校路段禁鸣喇叭 B.临街学习戴防噪声耳罩C.晚上休息紧关门窗 D.小区内安装噪声检测仪9.(2025八上·浙江月考)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为外耳道,负责传递声波B.②为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C.③为听小骨,是固定不动的D.④为耳蜗,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10.(2025八上·浙江月考)如图所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编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B.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音调相同C.敲钟时,用力越大,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D.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11.(2025八上·浙江月考)科研人员用低音频灭火装置进行灭火,如图所示,装置通过发出30~60 Hz的低频声波,在短短数秒内就扑灭了火焰。下列关于低音频灭火装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低音频灭火装置也需要振动发声B.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声音人耳可以听到D.装置发出的低音频声波指的是其发声的响度12.(2025八上·浙江月考)镜子迷宫是由无数平面镜制造成的迷宫,游客身陷其中时会被镜子中无数个“自己”迷惑,加大了迷宫的难度。关于镜子中许多个“自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距离人越远镜子中的像越小 B.镜子里呈现的像是正立实像C.人靠近镜子时像的位置不变 D.远离镜子时像与人速度相同13.(2025八上·浙江月考)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射中墙上的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A.水平向上移动 B.水平向下移动C.竖直向左移动 D.竖直向右移动14.(2025八上·浙江月考)下列关于阳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B.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因为紫外线具有较大的能量C.红外线可用于加热物体,是利用了红外线的热效应D.紫外线可用于识别伪钞,因为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15.(2025八上·浙江月考)如图所示,纸筒 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 B 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A 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 )A.眼睛应对着B 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楚B.应把B 端朝着明亮的室外,A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C.应把A 端朝着明亮的室外,B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D.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再看远处的景物时就应该把B 向外拉,增加A、B间的距离16.(2025八上·浙江月考)如图所示,指压板可用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正确使用对身体有一定好处。(1)当脚踩在指压板上时,脚底是用 感受器来感知板的软硬程度。(2)站立时让人觉得疼痛难忍,游戏者形成痛觉的部位是在 。17.(2025八上·浙江月考)如图所示,我国有些地方修筑了“音乐公路”,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汽车经过凹槽时发出声音。(1)“音乐公路”的音乐声是由轮胎 产生的。(2)若凹槽比较深,则发出的声音 (填“音调高”或“响度大”)。(3)若车速增大,改变的是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18.(2025八上·浙江月考)我国丁明跃团队研发的“肌骨新式B超”已进入临床,解决传统 B超无法显示肌骨断层图像的问题,使用简单方便、无辐射。(1)B超利用的是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它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40 m/s。(2)这种波 (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19.(2025八上·浙江月考)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1)图中的入射光线是 。(2)反射角大小是 。(3)折射光线在 (填“玻璃”或“空气”)中。20.(2025八上·浙江月考)如图所示,在清澈的池水中,小科看到鱼在慢慢游动,池底有鱼留下的黑色影子。(1)水底的黑色影子是光的 造成的。(2)看到的“鱼”其实是鱼的像,其比鱼的实际位置 (填“深”或“浅”)。(3)傍晚时,吹来一阵微风,我们会看到水面波光粼粼,这是由于光发生了 (填“漫”或“镜面”)反射。21.(2025八上·浙江月考)2025年9月11日傍晚发生了日偏食,全国多地可见。为防止直接观测太阳对眼睛的伤害,可以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观察,在水里滴几滴黑墨水,用来间接观看日食。(1)用如图所示方法来观察日食的原理是 。(2)小余通过水面看到了墨水中太阳的像,进入人眼的光线是由 (填“太阳”或“太阳的像”)发出的。(3)若太阳距离水面为a,盆内水的深度为b,则水中太阳的像到真实太阳的距离为 。22.(2025八上·浙江月考)2025年 6月 6日是我国第30个“爱眼日”,青少年要珍视眼睛,守护健康视力。(1)正常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眼球中 (填结构名称)的凸度会变化。(2)小科是一个近视患者,他的视力缺陷能用图 (填“甲”或“乙”)来解释。(3)小科妈妈为他配了“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它能通过改变原本厚度均匀的角膜弧度,实现视力矫正。矫正后的眼角膜应是图丙中的 (填字母)形态。23.(2025八上·浙江月考)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 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对齐筒的开口将s调节至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____。(填字母,可多选)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2)在上述实验中用到了乒乓球,请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3)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4)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24.(2025八上·浙江月考)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EF 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着ON 折转,ON 垂直于平面镜。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 沿AO 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 和反射角r,记录如表。次数 1 2 3 4 5 6入射角i 15° 30° 45° 60° 70° 80°反射角r 15° 30° 45° 60° 70° 80°(1)将一束光贴着纸板 E 沿AO射到O 点,纸板F 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为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的位置,接下来的操作是 。(2)比较r和i,可以得出结论: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 EF 沿BO 射到O点,光沿着OA 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 。(4)接下来,老师进行了如图乙演示。先用加湿器使教室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模拟法线。打开固定在柱 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O点,显示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然后水平方向缓慢转动圆台,这样操作的目的是验证 。25.(2025八上·浙江月考)小科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实验器材】1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1和2、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实验器材可供选择。【实验操作】将点燃蜡烛1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2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2与蜡烛1的像完全重合。(1)为减小实验误差,小科应选择 mm厚玻璃板。(2)小科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蜡烛1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2,其原理为____(填字母)。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C.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3)实验中,若他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乙所示,观察到蜡烛1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乙中的 (填“①”或“②”)处。(4)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2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丙中的 (填“A”“B”“C”或“D”)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26.(2025八上·浙江月考)炎炎夏日,小科注意到行人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猜想衣料颜色可能导致吸热能力不同。于是,他与同学们用白炽灯、五支相同的温度计、五个相同的纸筒、秒表等器材展开探究。(1)如图所示为实验装置。他们将五个纸筒涂成不同的颜色并分别密封放入温度计,均匀置于桌面所画圆的圆周上,白炽灯悬挂于圆心正上方,确保每个纸筒受到的光照强度相同。小科通过观察各纸筒中 的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2)实验时,读取各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后,点亮白炽灯,开始计时。3m in后,他们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 。(3)6min时,同学们读取了每支温度计的示数,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纸筒颜色 黑 红 绿 蓝 白初始温度/℃ 25 25 25 25 256 min 时的温度/℃ 31 28 29 29 27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利用上述实验结论,为提高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的吸热能力,应将它涂成 。27.(2025八上·浙江月考)研习小组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点燃蜡烛,移动光屏直至出现清晰的像,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1所示,记录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 的实像。(2)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2中甲所示的位置(靠近光屏上沿)。若想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可以将蜡烛 (填“调高”或“调低”)适当距离。(3)研究好成像规律后,继续探究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如图2中乙所示,给凸透镜A 戴上“远视眼镜B”(凸透镜),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远视眼镜B”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2中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4)小科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来模拟探究眼球晶状体变化规律,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3所示。此时,若将蜡烛靠近水透镜,为了使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应该向水透镜中 (填“注水”或“抽水”)。28.(2025八上·浙江月考)根据题意,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完成作图,并保留相关作图痕迹。(1)如图甲所示,S为平面镜前的一个发光点,SO 是一条入射光线,SO 与镜面的夹角是50°,请画出 SO的反射光线。(2)如图乙所示,画出物体AB 在平面镜中的像A'B'。(3)完成图丙光路图。29.(2025八上·浙江月考)小科在拆开口琴进行清洗时,观察到琴芯的结构如图所示:在琴芯侧面长方孔处分布着很多长短、厚薄不同,下端固定的铜片,当气流从发音孔出入时铜片发生振动,从而吹出不同的声音。(1)在图中,C区是 (填“高”“中”或“低”)音区。(2)停止吹气后,口琴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3)为进一步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小科用不同材料制成相同大小和厚度的耳罩,以及用相同的口琴声音进行探究,得到的实验结果如表: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由此可知在上述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材料是 。30.(2025八上·浙江月考)声呐是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地形的仪器,一艘科考船在经过某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 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 s、0.16 s、0.30s、0.14s、0.30s。则:(1)下列选项中,接近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的是____(填字母)。A. B.C. D.(2)超声波可以探测海底地形,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3)已知超声波在海洋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 m/s,请列式计算A 位置海底的深度。31.(2025八上·浙江月考)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1)已知感应器从发出信号到接受信号的时间越长,精准度越高。设计者采用超声波感应器而不采用红外线感应器的理由是 。(2)请判断在月球上能否使用这种身高测量仪,并说明理由: 。(3)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 ,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4)某同学提出改进意见,把感应器和测高台的竖杆设计成5m 高可以自动伸缩调节的竖杆,这种设计的优点是 。(至少写出两点)32.(2025八上·浙江月考)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项目化学习小组设计了太阳能热发电站。简化原理图如图所示,发电站安装有许多定日镜(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接收器上。(1)为了提高太阳能的反射率,定日镜有表格中的三种材料可选,最适合的是材料 (填字母)。材料 特性A 透明、透光性好、表面光滑B 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凹凸不平C 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光滑(2)下列描述的光现象与定日镜工作原理相同的是____。(填字母)A.小孔成像 B.日晷计时 C.镜花水月 D.海市蜃楼(3)针对该项目,同学们制定了相应的评价量表,请你将“可调节性”这一评价要素补充完整。评价要素 10分 6分 1分可调节性 能根据太阳光线变化手动改变定日镜角度 不能改变定日镜角度(4)太阳落山时即太阳光AO 在纸面顺时针转动,为了准确将太阳光反射到接收器上,定日镜应绕O点为轴 旋转。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不同的感觉有不同的感受器,但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解答】 “秋风”可以是通过皮肤感受到的风(触觉), “菊花开”主要是通过眼睛看到的,涉及视觉;“闻蟹来”“闻”是指用鼻子嗅气味,涉及嗅觉,没有涉及听觉。故答案为:B。2.【答案】C【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解析】【分析】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结构、材质等有关,每个人的音色独特,因此可以通过音色判断是谁的声音。【解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没有看到王熙凤这个人,就先听到了她的声音,是因为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答案为:C。3.【答案】D【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视网膜不能发光,不属于光源;眼睛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解答】由“ 人眼屈光系统将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视觉图像 ”可知,像成在视网膜上,此时的视网膜相当于承接像的光屏。故答案为:D。4.【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解答】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因此人在打瞌睡时,头部突然下垂时会立即惊醒,参与这一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故答案为:C。5.【答案】D【知识点】鼻与嗅觉【解析】【分析】 当我们长时间接触同一种气味(如大蒜的气味)时,嗅觉中枢会逐渐对这种气味产生适应,导致我们自身不再敏感,而旁人由于刚刚接触这种气味,因此能够闻到。这种现象被称为“嗅觉适应”,是神经系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避免持续受到同一种刺激的影响。【解答】经常吃大蒜的人,其嗅觉神经会对大蒜点的味道产生适应,导致对该气味不再敏感,所以闻不到蒜味,但周围的人没有对该气味产生适应,所以能闻到蒜味。故答案为:D。6.【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倒影相当于平面镜成像,所成的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解答】水中的“树木”是经过湖面反射形成的虚像,人能看到树木形成的像是因为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种介质中,分居在法线两侧。故答案为:B。7.【答案】B【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具有可逆性,所以小科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小东的眼睛,则小东也能通过平面镜看到小科的眼睛。【解答】 小科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小东的眼睛,说明从小东的眼睛反射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了小科的眼睛。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如果小东去看平面镜,那么光线也可以从小科的眼睛反射,经过平面镜进入小东的眼睛。因此,小东一定能看到小科的眼睛。故答案为:B。8.【答案】A【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三种方式: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解答】A、禁止鸣喇叭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正确;B、临街学习戴防噪声耳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晚上休息紧关门窗:关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属于阻断噪声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D、小区内安装噪声检测仪:噪声检测仪只能监测噪声强度,不能控制噪声,故D错误。故答案为:A。9.【答案】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听觉在大脑皮层形成。【解答】A、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①),外耳道负责收集和传递声波到鼓膜,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中耳包括鼓膜(②)和听小骨(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机械振动,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将振动放大并传递到内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③为听小骨, 听小骨是活动的,它们将鼓膜的振动传递到耳蜗,起到放大和传导的作用。如果听小骨固定不动,会导致传导性耳聋,故C错误,符合题意;D、内耳包括耳蜗(④)和前庭器官。耳蜗充满液体,内有听觉感受器(毛细胞),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0.【答案】A【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振幅影响的是声音的响度;C.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悠扬的编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大小不同的钟振动幅度相同时,发声的响度相同,故B错误;C.根据题意可知,敲钟时,用力越大,而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保持不变,故C错误;D.根据题意可知,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A。11.【答案】D【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频率:声波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决定声音的音调(高低)。响度:声波的振幅大小,单位是分贝(dB),决定声音的强弱。【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是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无论是高频还是低频声波,都需要振动发声,所以低音频灭火装置通过振动发出低频声波,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这是声波的一个重要特性。例如,超声波可以清洗物体,低频声波可以灭火,都是因为声波传递了能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通常是20 Hz到20,000 Hz(20 kHz)。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声波频率是30~60 Hz,属于可听声范围,所以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声音人耳可以听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装置发出的低音频声波指的是其发声的频率,响度的单位是分贝,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2.【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关系: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像的虚实: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像与物位置关系: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当物体位置改变时,像的位置也会相应改变。像与物运动速度关系: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当物体运动时,像也会以相同速度运动。【解答】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镜子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属于平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物象与镜子距离相等,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远离镜子时像与人速度相同,故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13.【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且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解答】A、将平面镜水平向上移动,入射点会向右移动,反射光线也会向右移动,击中目标,故A正确;B、将平面镜水平向下移动,入射点会向左移动,反射光线也会向左移动,与墙壁的交点会向下移动,故B错误;CD、竖直向左或向右移动平面镜,入射点不变,可知反射点也不会改变,故CD错误。故答案为:A。14.【答案】A【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解析】【分析】在分析阳光组成的时候不要忘记其还含有不可见光。【解答】A、太阳光包含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还含有不可见光,例如红外线、紫外线,故A错误,符合题意;B、紫外线的波长较短,能量较高,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DNA或RNA,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红外线的主要特性之一就是热效应,它能够被物体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因此常用于加热(如红外线取暖器)或遥控等应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许多钞票中会加入荧光物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发出特定颜色的光,这是防伪的一种手段,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5.【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模型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光需要通过凸透镜再经过折射会聚到光屏上成像。【解答】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应该对着A 端向筒内观察而不是对着B 端向内观察,让光线从纸筒 B 通过凸透镜才可以看到、看清楚物体的像,故A错误。为使半透明纸上得到的像更亮一些,要成像的物体就应该在明亮的地方,所以应该把模型照相机的B 端朝着室外面,A 端朝着较暗的室内,故B正确,C错误。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离透镜越远的物体通过透镜所生成的像离透镜越近,为使远处物体的像能清楚地成在半透明纸上,应使半透明纸向透镜靠拢一些,而不应该把B 端向外拉使A、B之间的距离增加,故D错误。16.【答案】(1)触觉(2)大脑皮层【知识点】人的感觉【解析】【分析】(1)皮肤中的触觉感受器可以感受板的软硬程度。(2)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解答】(1)当脚踩在指压板上时,脚底是通过触觉感受器来感知板的软硬程度。这些感受器分布在皮肤中,能够感知机械刺激(如压力、触觉等),并将信息传递到大脑。(2) 虽然痛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等部位)接收刺激并将信号通过神经传递到脊髓,但最终的痛觉感知是由大脑皮层完成的。17.【答案】(1)振动(2)响度大(3)音调【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3)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解答】(1)当汽车轮胎滚过凹槽时,轮胎与凹槽的碰撞引起振动,从而产生声音,所以音乐公路的音乐声是由轮胎振动产生的。(2)凹槽越深,轮胎与之碰撞时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3)车速越快,单位时间内轮胎滚过的凹槽数量越多,振动频率越高,音调也随之升高。18.【答案】(1)超声波;等于(2)不能【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1)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医院利用超声波为患者检查身体状况。(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1)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波,医学成像中常用其反射原理来生成图像。在15℃的空气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等于340 m/s(声速在空气中与频率无关,仅与介质和温度有关)。(2)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而真空中没有介质。19.【答案】(1)EO(2)30°(3)空气【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1)(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光的折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空气中的角角度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折射角。(2)反射角、入射角和折射角均指的是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不是光线与界面之间的夹角。【解答】(1)由图可知,EO和FO与AD之间的夹角相等,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CD是法线,AB是界面。在光的折射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光线为OG,可知入射光线为EO,反射光线为OF。(2)反射角指的是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即OF与AD之间的夹角,为30°。(3)入射角为30°,折射角为45°,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知折射光线在空气中。20.【答案】(1)直线传播(2)浅(3)镜面【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影子形成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皮影戏的原理也是这个。(2)不论是从岸上看水中的鱼,还是从水中看岸上的景物,看到的都是位置比物体实际位置更高的虚像。(3)镜面反射时,反射光从一个方向射出,有较多的光线进入眼睛,所以感觉波光粼粼的。【解答】(1)水底的黑色影子是由于光在传播过程中被鱼遮挡,无法到达池底,形成的暗区。这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2)从水面上看鱼时,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会觉得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更浅。(3)傍晚时,微风使水面形成许多小波纹,光线在水面发生不规则的反射,形成波光粼粼的效果。这种现象属于光的“镜面”反射(每个小波纹相当于一个小镜面反射光线)。21.【答案】(1)光的反射(2)太阳(3)2a【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可知原理是光的反射。(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解答】(1) 该方法利用水面反射太阳光,形成太阳的虚像。通过观察水中的太阳像,可以间接看到日食,避免直接用眼睛直视太阳造成伤害。黑墨水的作用是增加水的吸收能力,减少反射光的强度,使成像更柔和。(2)太阳是光源,可知进入人眼的光线是由太阳发出的。(3)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相同,太阳距离水面为a,则像距离水面也为a,可知太阳与像之间的距离为2a。22.【答案】(1)晶状体(2)乙(3)B【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1)在看远处的东西时,晶状体的曲度变小,折光能力弱,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同理,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变大,折光能力强,使像成在视网膜上。(2)远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后,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3)凹透镜具有发散光线的能力,若矫正后的眼角膜的结构与凹透镜类似,中间薄、两倍厚,可以延后成像,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解答】(1) 正常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眼球中晶状体的凸度会变化。晶状体通过睫状肌的调节改变其凸度,从而实现对远近物体的聚焦。(2)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如图乙所示。(3)角膜塑形镜(OK镜)通过压平角膜中央部分(减少角膜弧度)来矫正近视,使光线能聚焦在视网膜上。因此矫正后的眼角膜形态应为图丙中的B(中央较平)。23.【答案】(1)A;B;D(2)将声音的振动(或能量)转化为可见现象(或放大实验现象)(3)声音的响度随传播距离增大而减小(4)乒乓球不会被弹开【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4)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传声的介质,所以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2)转换法:用更易观察的现象来反映不易观察的现象的研究方法。(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有关,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解答】(1)A、用手拉开甲的橡皮膜后突然放手,橡皮膜振动产生声音,同时观察到乙筒的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A正确;B、声音从甲筒通过空气传播到乙筒,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B正确;C、该实验未涉及真空环境,无法证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C错误;D、橡皮膜的振动产生声音,说明声音由振动产生,故D正确。故答案为:ABD。(2)乒乓球被弹开是因为乙筒的橡皮膜受到声波的振动而推动乒乓球,其作用是将不易直接观察的声波振动转化为明显的现象,便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3)距离增大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减小,说明声波的能量随距离增大而减弱,因此响度减小。(4)月球表面是真空环境,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因此乙筒的橡皮膜不会振动,乒乓球不会被弹开,同时听不到声音。24.【答案】(1)用笔在纸板E上沿AO描出入射光线的路径(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光路是可逆的(4)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1)要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的位置,只需用笔沿着光传播的方向描出光线传播的路径即可。(2)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所以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具有可逆性,从原反射方向的反方向射入的光线,将从原入射光线的反方向射出。(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解答】(1) 实验中需要记录入射光线AO的位置,以便后续分析反射规律。因此,操作应为用笔在纸板上沿着入射光线AO描出其路径。(2) 从表中数据可见,每次实验中反射角r与入射角i均相等(如15°=15°,30°=30°等),说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将光沿BO入射时,光沿OA射出,此现象中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路径互换,表明光路是可逆的。(4)转动圆台会改变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入射角),同时观察到反射角随之变化。通过动态演示,可以验证反射角随入射角变化的规律(反射角=入射角),且三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始终在同一平面内。25.【答案】(1)1(2)D(3)②(4)C【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玻璃板太厚,前后两个面都成像,会干扰实验。(2)光经过不同介质时发生折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4)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应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若从玻璃板前面观察,仍能看到像。【解答】(1) 玻璃板越薄,反射面与透射面越接近,像的位置偏差越小,实验误差越小。因此应选择1mm厚的玻璃板。(2)蜡烛1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进入人眼)。蜡烛2是实际物体,人眼看到它是由于光的折射(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板再进入人眼)。因此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答案为:D。(3)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当玻璃板向左倾斜时,像会向上移动(如图乙所示)。因此像的位置在②处。(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无法用光屏承接。因此需在C处(玻璃板前侧,人眼观察像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若光屏上无像,说明是虚像。26.【答案】(1)温度计示数(2)受热均匀(3)颜色越深的物体吸热能力越强,颜色越浅的物体吸热能力越弱(4)黑色【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解析】【分析】(1)实验采用了转换法,用温度计示数变化来反映吸热能力强弱。(2) 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可以使纸筒受热均匀,减小误差。(3)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温度变化量越大,说明吸热能力越强。(4)结合(3)所得结论进行分析,选择吸热能力强的颜色。【解答】(1) 实验通过观察各纸筒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因为温度计测量的是纸筒内温度的变化,温度升高越快,说明该颜色的物体吸热能力越强。(2) 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受热均匀。由于白炽灯的光照可能存在微小的角度偏差或纸筒表面涂色不均匀,转动可以确保每个纸筒的各个部分都能充分受热,减少实验误差。(3)分析表中数据:黑色纸筒的温度从25℃升至31℃,升温6℃;红色纸筒升温3℃; 绿色和蓝色纸筒升温4℃;白色纸筒升温2℃。可知:颜色越深(如黑色),吸热能力越强;颜色越浅(如白色),吸热能力越弱。(4)根据实验结论,黑色吸热能力最强。因此,为提高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的吸热能力,应将它涂成黑色,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光的热量。27.【答案】(1)缩小(2)调高(3)远离(4)注水【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要让像回到光屏中央,也可将光屏向上移或将凸透镜向下移。(3)远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后,用具有聚光能力的凸透镜矫正。(4)凸透镜越厚,聚光能力越强,焦距越小。【解答】(1)由图1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2)像出现在光屏上方,是因为蜡烛变短,所以为了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应将蜡烛向上调。(3)凸透镜聚光,使像提前会聚,撤去远视眼镜,像会向后移动,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实像时存在“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可知应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像距变小,刚好呈现在光屏上。(4)若将蜡烛靠近水透镜,物距减小,像距将变大,应向水凸透镜中注水,使凸透镜变厚,焦距减小,像距减小,成在光屏上。28.【答案】(1)(2)(3)【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3)经过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光心爱你的光线不发生偏折,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将发生偏折,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解答】(1)过入射点O作与平面镜相垂直的法线, SO 与镜面的夹角是50° ,则入射角为90°-50°=4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为40°,如图所示。(2)过平面镜做AB关于平面镜对称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将沿着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将经过凸透镜的焦点,如图所示。29.【答案】(1)高(2)铜片仍在振动(3)羽绒服【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声音音调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仍有声音,说明振动仍在进行。(3)根据表中数据和隔音效果越好,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短进行分析判断。【解答】(1)铜片的长度和厚度会影响其振动频率,从而决定音高。通常,铜片越短或越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也越高。在图中,C区的铜片看起来较短,因此属于高音区。(2)停止吹气后,铜片由于惯性会继续振动一段时间,从而产生声音。这种现象称为“余音”,其原因是铜片的振动尚未完全停止。(3)隔音效果越好,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短。根据表格数据,羽绒服的距离为4米,是四种材料中最短的,因此其隔音性能最好。30.【答案】(1)A(2)信息(3)A 位置海底的深度。【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音传播的方式【解析】【分析】(1)根据时间变化推断海底的大致形状,时间越短,说明该地深度越浅。(2)根据声音传播时间分析地形,可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3)根据路程等于速度与时间的乘积进行计算,注意深度为声音传播距离的一半。【解答】(1) 题目给出了五个位置(A、B、C、D、E)的超声波回收时间分别为0.30 s、0.16 s、0.30 s、0.14 s、0.30 s。回收时间越短,说明海底深度越浅;回收时间越长,说明海底深度越深。则,深度最浅的是D点。故答案为:A。(2) 超声波可以探测海底地形,是因为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如海底)会反射回来,通过测量反射时间可以计算距离或探测形状。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31.【答案】(1)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比红外线慢,相同距离下测量时间更长,精准度更高(2)不能,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3)1.65m(4)可测量更宽范围的身高;便携性(如折叠设计)节省空间; 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 变长,精确度变高等【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音传播的方式【解析】【分析】(1)根据光和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及精确度与测量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2)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月球上没有大气进行分析。(3)声音经过的路程等于头顶到顶部距离的两倍,身高等于2.5减去头顶到顶部的距离。(4)可以从精确度、测量范围等方向进行分析。【解答】(1)超声波的传播速度(空气中约340 m/s)远低于红外线(光速,约3×108 m/s)。 根据题目描述,时间越长精准度越高。超声波因速度慢,在相同距离下测量时间更长,更适合高精度测量。 红外线因速度过快,时间极短,对设备计时精度要求极高,成本和技术难度较大。(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大气,不能传播声音,所以该装置不能在月球上 使用。(3) 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 经过的路程为可知头顶到顶部的距离为。身高为:2.5m-0.85m=1.65m。(4)把感应器和测高台的竖杆设计成5m 高可以自动伸缩调节的竖杆, 可测量更宽范围的身高;便携性(如折叠设计)节省空间; 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 变长,精确度变高等。32.【答案】(1)C(2)C(3)能根据太阳光线变化自动调整定日镜角度(4)顺时针【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光线在光滑物体表面发生镜面反射,在粗糙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镜面反射时反射光线向一个方向,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3)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手动调节是6分,则10分应为:自动调节。(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线共平面。【解答】(1)为了提高太阳能的反射率,定日镜需要选择光反射率高且表面光滑的材料,因为光滑表面能形成镜面反射,使光线集中反射到接收器上。A、透明材料(如玻璃)主要用于透光而非反射,不符合要求,故A错误;B、虽然反射率高,但表面凹凸不平会导致漫反射,光线无法集中,故B错误;C、不透明、反射率高且表面光滑,能实现高效镜面反射,故C正确。故答案为:C。(2)定日镜的工作原理是光的反射(平面镜反射太阳光)。A、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A错误;B、日晷计时利用影子的方向变化,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B错误;C、镜花水月是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与定日镜原理相同,故C正确;D、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错误。故答案为:C。(3)“可调节性”评价要素的10分标准应体现自动化调节,与手动调节 和不可调节 形成梯度。补充内容: 10分----能根据太阳光线变化自动调整定日镜角度。(4) 太阳光AO顺时针转动时,反射光线需保持指向接收器。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反射角),定日镜需绕O点顺时针旋转,以增大镜面与入射光的夹角,确保反射方向不变。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共同体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八年级10月份独立作业 科学(第1章)(学生版).docx 浙江省共同体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八年级10月份独立作业 科学(第1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