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

资源简介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某同学以大肠杆菌和蓝细菌为对象,对这两种生物进行了分析,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
B.都是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C.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D.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2.2021年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无细胞条件下CO2到淀粉的人工合成,这项技术在解决粮食问题、碳中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淀粉合成代谢途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氢还原与单碳缩合在高温高压装置进行
B.该代谢途径中所需的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C3中间体脱水缩合形成肽键构成C6中间体
D.不同反应所用酶不同体现出酶具有高效性
3.如图①~④表示二倍体生物细胞中染色体可能发生的一系列情况,①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对应的基因。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发生①中染色体变化的细胞中只有一条染色体发生了变异
B.②中异常染色体所在细胞中基因数量、基因种类一定减少
C.③中“凸环”的形成原因一定是联会中的一条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一片段
D.④染色体结构没有改变,仍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4.研究发现:现象①热带地区的彗星兰具有细长的花矩,花矩底部储存着花蜜,而长喙天蛾中专门为其传粉的天蛾拥有细长的口器,能够准确伸入花矩底部获取花蜜,同时帮助彗星兰完成传粉,使得彗星兰向花距更长的方向进化,长喙天蛾向口器更细长的方向进化;现象②长喙天蛾种群中细长口器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喙天蛾的口器越来越细长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现象①说明彗星兰与天蛾的相互影响促进了彼此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C.彗星兰与蛾类的协同进化仅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环境无关
D.出现现象②的原因可能是细长口器个体比口器较短个体具有更多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5.研究人员对突触a、b的突触前神经元给予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测量两突触前、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存在一定的电位差是K+外流所致
B.刺激后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一个小的电位变化,是Na+内流所致
C.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自身产生动作电位却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兴奋在突触前、后神经元间的传递有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主动运输出突触前膜、扩散到突触后膜有关
6.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a、d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刺激a点,电流表①可能偏转1次,电流表②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B.若刺激c点,电流表①、电流表②均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C.若刺激d点,电流表①、电流表②可能都不发生偏转
D.若刺激e点,电流表①不发生偏转,电流表②仅偏转1次
7.下列有关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DNA复制时,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DNA双链打开开始复制
B.转录时,RNA聚合酶与DNA结合后解开DNA的双螺旋结构
C.在tRNA分子上不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
D.翻译时mRNA沿核糖体移动合成多肽链
8.奶茶常用大量含葡萄糖的糖浆进行调味,经常饮用奶茶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某生物兴趣小组从某奶茶店买回一杯宣称用鲜奶调制的酒酿奶茶(颜色为白色),欲对其相关成分进行鉴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斐林试剂混匀后可观察到奶茶由白色变成砖红色
B.用苏丹Ⅲ染液滴进奶茶中,若呈红色,则说明奶茶中含有脂肪
C.奶茶加热后,奶茶中的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无紫色出现
D.可用碘液检测是否含有淀粉,若呈蓝色,则说明奶茶中含有淀粉
9.如图为某一反射活动的示意图,图中甲、乙表示反射弧中的两个神经元,若按图示部位剪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下神经元中K+外流后,膜外K+浓度仍低于膜内
B.该反射弧中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都位于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
C.若刺激M点肌肉收缩,则甲为传入神经元
D.乙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作用于肌肉
10.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其测量结果如图1所示。如果该神经纤维在B处用药物普鲁卡因处理,使电流在此处不能通过,将微电极均置于B两侧的膜外,然后在A处给一个适宜刺激(如图2所示),那么测量的结果是( )
A. B.
C. D.
11.在众多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下,多种内分泌腺和它们分泌的激素陆续被发现,人们逐步认识到了激素的来源和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沃泰默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未引起胰液的分泌,说明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不是稀盐酸
B.斯他林和贝利斯剪断小肠并将黏膜磨碎是为了排除神经调节的干扰
C.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液管结扎至胰腺萎缩后制成滤液,将滤液注射给切除胰腺的狗,结果狗不出现糖尿病症状,是因为避免了提取液中的胰岛素被胰蛋白酶降解
D.科学家手术摘除公鸡的睾丸后,其雄性性征明显消失,将睾丸重新移植后公鸡的性征恢复,能说明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与雄性性征有关
12.在著名生理学家麦克劳德的指导下,加拿大医生班廷和助手贝斯特证实了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胰岛分泌的,他们将实验狗分成A、B两组,均摘除胰腺使它们患糖尿病,随后向A组注射提取液①,B组注射提取液②,结果发现两组狗的血糖均恢复正常。提取液①和提取液②的制备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对胰腺的处理 加入酒精 研磨 提取液
甲狗 结扎胰管使其萎缩 - + ①
乙狗 - + + ②
注:“+”表示有处理或加入,“一”表示不作处理。
A.摘除胰腺后,狗的原尿渗透压可能会比之前更高
B.结扎胰管后,甲狗肝糖原的分解速率一定会减慢
C.酒精可能使胰液中的蛋白酶失活但不破坏胰岛素
D.实验摘除胰腺运用了自变量控制的“减法原理”
13.蛙类的坐骨神经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是混合神经。实验人员做脊蛙(无头蛙)反射实验时,将麻醉药处理左腿的坐骨神经,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刺激左趾尖和右趾尖,观察刺激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表示发生缩腿反射,“-”表示不发生缩腿反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用药前 用药后5分钟 用药后10分钟 用药后15分钟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刺激左趾尖 + + + + - + - -
刺激右趾尖 + + + + - + - +
A.脊蛙没有大脑皮层,缩腿反射的中枢受到破坏
B.该麻醉药对传出神经的起效比对传入神经快
C.用药后10分钟,左腿的传入神经已经被麻醉
D.用药后15分钟,右腿的传出神经已经被麻醉
14.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具有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进而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
B.支配松果体的传出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C.褪黑素的分泌过程既有分级调节也有负反馈调节
D.从视网膜接受暗信号刺激到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15.研究发现位于下丘脑的PO/AH区存在着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图甲表示两类神经元在不同条件下的放电频率的变化,C、W曲线交于S点,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即正常体温调定点。图乙表示感染某种病原体后,机体发热不同时期的体温和调定点的变化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温调定点处于S、体温为39℃时,放电频率增加的是热敏神经元
B.图乙中Ⅰ段,人体在发热初期但未达到新调定点时,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更高,此时人体会感到发热
C.图乙中Ⅱ段,体温调定点升高,但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D.图乙中Ⅲ段,汗腺分泌量增大,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分泌量增加
16.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主要与突触间隙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不足导致患者脑神经元兴奋性下降有关,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单胺类神经递质通过①释放的过程发生了由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
B.单胺类神经递质与②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神经元b对K+的通透性增强
C.单胺类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转运过程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ATP
D.用药物抑制单胺类氧化酶的活性,对患者的抑郁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解答题
1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回答下列与内环境及其稳态相关的问题:
(1)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实质是维持 及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主要依赖 调节网络。
(2)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形成的液体为 ,一端存在封闭盲端管腔中的液体为 。
(3)海鲜过敏及蛋白尿肾炎疾病都可能造成水肿,请分析两者组织水肿形成的原因: 。
18.下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刺激是血糖浓度降低,则胰岛分泌的激素甲的主要作用是促进 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该信号除了刺激下丘脑外,还可以直接刺激 。在升血糖方面与该激素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有 (写2个)。
(2)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感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至 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一系列调节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重感冒发热患者通常会在服药后大量出汗散热而退烧,排汗的调节方式是 (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3)当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 ,这一刺激会传至 ,最终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增加分泌 ,以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4)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和高盐饮食都不利于健康。研究发现,长期高糖饮食导致的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可能诱发糖尿病,患者的尿量会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有关研究还发现,乙醇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据此推测人体过量饮酒后尿量会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19.下图表示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则图①表示 ,虚线方框围成的结构位于 内。
(2)若在图甲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电流表 A、B 指针的偏转情况分别是(请选填“不偏转/偏转1次/偏转2次”)A: ;B 。
(3)图乙中,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是 。已知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肌无力,原因是由于“膜屏障作用”,血钙过高使钠离子内流 ,神经细胞兴奋性 (填“提高”或者“降低”),导致肌细胞 (填“可以”或“不可以”)兴奋并收缩而表现出肌无力。
(4)若在图丙所示的⑤结构中给予某种药物,再刺激图甲中①,发现电流表 B 指针不偏转,但发现图丙⑤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的量相同,说明该药物是抑制了 (用图丙中的标号表示)的功能。
(5)若图丙中释放的③可以促进Cl-进入细胞,则会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 (填“兴奋”或“抑制”)。
20.下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受体兼Na 通道),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B(另一受体)时,C(Ca 通道)打开,肌质网中Ca 释放,引起肌肉收缩。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 (结构)组成部分。
(2)轴突末端释放ACh依赖于细胞膜具有 的特点。神经递质尽管是小分子物质,但仍通过 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Na+由通道进入细胞内,其运输方式是 。
(3)当ACh作用于A时,在骨骼肌细胞内 (填“能”或“不能”)检测到ACh,骨骼肌膜外的电位变化是 。
(4)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因为 。
(5)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会出现 症状。
21.排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膀胱逼尿肌舒张,尿道括约肌收缩,膀胱内贮存的尿液不致外流。如图是与人体尿液形成、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简图,数字代表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直接完成“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填“脊髓”或“大脑皮层”),其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 支配的。
(2)考试开始之前,学生在无尿意的情况下也能排出尿液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原因是 。
(3)某患者神经系统部分受损,若该患者不能自主控制排尿而出现尿失禁,推测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图中的 (填数字)部位;若该患者受损部位是图中的④,则可能造成的现象是 。
(4)尿在肾中不断生成,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储存到一定量时会引起尿意,这种感觉产生的路径是 (用“文字”及“→”表示)。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大肠杆菌和蓝细菌均为原核生物,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A正确;
B、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大肠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异养生物,B错误;
C、原核生物都有核糖体,蛋白质均在核糖体上合成,C正确;
D、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B。
2.答案:B
解析:A、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电氢还原与单碳缩合过程中有酶参与,不能在高温高压装置进行,否则会使酶失活,A错误;
B、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B正确;
C、淀粉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C6),C3中间体通过碳缩合形成C6中间体,脱水缩合形成肽键是氨基酸形成多肽的过程,C错误;
D、不同反应所用酶不同体现出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是指酶的催化效率远高于无机催化剂,D错误。
故选B。
3.答案:D
解析:A、①中染色体变化是易位,涉及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并非只有一条染色体发生变异,A错误;
B、②中异常染色体是缺失,所在细胞中基因数量减少,但基因种类不一定减少,可能只是某一基因的缺失,B错误;
C、③中“凸环”的形成原因可能是联会中的一条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一片段(重复),也可能是另一条染色体上缺失了某一片段,C错误;
D、④中染色体结构没有改变,但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仍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正确。
故选D。
4.答案:C
解析:A、长喙天蛾的口器越来越细长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彗星兰细长的花序,A正确;
B、现象①中彗星兰与天蛾相互影响,促进了彼此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属于协同进化,B正确;
C、生物的协同进化不仅体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与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因素会影响自然选择的方向,C错误;
D、长喙天蛾种群中细长口器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可能是细长口器个体能更好地获取花蜜,具有更多的生存和繁殖机会,D正确。
故选C。
5.答案:D
解析:A、静息状态下膜两侧的电位差是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A正确;
B、刺激后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小的电位变化,是少量神经递质作用导致Na+内流引起的局部电流,B正确;
C、由图可知,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但突触后神经元未出现电位变化,说明其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C正确;
D、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有延迟,与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而非主动运输)、扩散到突触后膜有关,D错误。
故选D。
6.答案:D
解析:A、若刺激a点(电流表①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兴奋同时到达电流表①的两个电极,指针不偏转;兴奋传到电流表②的两个电极存在时间差,指针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A错误;
B、若刺激c点,兴奋不能逆向传到电流表①的电极,电流表①不偏转;兴奋传到电流表②的两个电极存在时间差,指针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B错误;
C、若刺激d点(电流表②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兴奋同时到达电流表②的两个电极,指针不偏转;兴奋能传到电流表①的两个电极,指针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C错误;
D、若刺激e点,兴奋不能逆向传到电流表①的电极,电流表①不偏转;兴奋传到电流表②的一个电极,指针仅偏转1次,D正确。
故选D。
7.答案:B
解析:A、DNA复制时,解旋酶先将DNA双链打开,DNA聚合酶负责合成子链,A错误;
B、转录时,RNA聚合酶与DNA上的启动子结合后,解开DNA的双螺旋结构,开始合成RNA,B正确;
C、tRNA分子上存在局部双链结构,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C错误;
D、翻译时核糖体沿mRNA移动,读取密码子合成多肽链,D错误。
故选B。
8.答案:D
解析:A、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需要水浴加热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仅混匀不加热无此现象,A错误;
B、苏丹Ⅲ染液与脂肪反应呈橘黄色,苏丹Ⅳ染液与脂肪反应呈红色,B错误;
C、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的反应不需要加热,奶茶加热后蛋白质的肽键未被破坏,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C错误;
D、淀粉遇碘液变蓝色,可用碘液检测奶茶中是否含有淀粉,D正确。
故选D。
9.答案:A
解析:A、静息状态下神经元中K+外流,但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膜外K+浓度仍低于膜内,A正确;
B、该反射弧中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除了位于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还可能位于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如神经一肌肉接头处) ,B错误;
C、若刺激M点肌肉收缩,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甲可能为传入神经元或传出神经元,无法仅凭此判断,C错误;
D、乙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一定能作用于肌肉引起收缩,D错误。
故选A。
10.答案:A
解析:A、图1中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电压表指针向左偏转(-70mV);图2中在A处给予刺激,兴奋传到B左侧膜外时,该部位变为负电位,电压表指针向右偏转;由于B处被药物阻断,兴奋不能传到B右侧,兴奋过后B左侧膜外恢复正电位,电压表指针回到初始位置;测量结果与选项A一致,A正确;
B、选项B中指针未回到初始位置,与兴奋不能跨过B处的事实不符,B错误;
C、选项C中初始电位为正,与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导致的指针偏转方向不符,C错误;
D、选项D中指针偏转后未恢复,不符合兴奋传导后的电位恢复规律,D错误。
故选A。
11.答案:D
解析:A、沃泰默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未引起胰液分泌,说明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不是稀盐酸,而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某种物质,A正确;
B、斯他林和贝利斯剪断小肠并将黏膜磨碎,排除了神经调节的干扰,证明了体液调节的存在,B正确;
C、班廷和贝斯特结扎胰管使胰腺萎缩,避免了胰液中胰蛋白酶降解提取液中的胰岛素,从而获得了有活性的胰岛素,C正确;
D、手术摘除公鸡的睾丸后性征消失,重新移植后性征恢复,能说明睾丸与雄性性征有关,但不能直接证明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与雄性性征有关,还需补充注射雄性激素的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A、摘除胰腺后,狗患糖尿病,血糖浓度升高,原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原尿渗透压可能比之前更高,A正确;
B、结扎胰管后,甲狗的胰腺萎缩但胰岛功能正常,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肝糖原的分解速率由胰高血糖素调节,不一定减慢,B错误;
C、酒精可能使胰液中的蛋白酶失活,但不破坏胰岛素(蛋白质类激素,若蛋白酶失活则不会被降解),因此提取液②能降低血糖,C正确;
D、实验摘除胰腺,去除了胰腺的作用,运用了自变量控制的“减法原理”,D正确。
故选B。
13.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和表格内容可知,用药后10分钟,刺激左趾尖,左腿无反应,右腿仍有反应,说明左腿的传出神经已被麻醉,但左腿传入神经未被麻醉;用药后15分钟,刺激右趾尖,左腿无反应,右腿有反应,说明左腿的传出神经已被麻醉,但右腿的传出神经未被麻醉,C、D错误。缩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脊蛙没有大脑皮层,但缩腿反射的中枢未受到破坏,A错误。根据题干和表格信息,针对左腿,用药后10分钟,左腿无反应,右腿有反应,说明传入神经未被麻醉,但左腿传出神经麻醉,右腿传出神经未被麻醉,用药后15分钟,左右腿均无反应,说明传入神经被麻醉,由此可推测该麻醉药对传出神经的起效比对传入神经快,B正确。
故选B。
14.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暗信号促进褪黑素分泌,长时间光照会抑制褪黑素分泌,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A正确;
B、支配松果体的传出神经不受意识支配,属于自主神经系统,B正确;
C、褪黑素的分泌过程是神经调节,没有分级调节,图中仅体现下丘脑对松果体的支配和褪黑素的负反馈抑制,无分级调节,C错误;
D、从视网膜接受暗信号刺激到松果体分泌褪黑素,通过神经传导完成,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
故选C。
15.答案:B
解析:A、体温调定点处于S(正常体温)、体温为39℃时,体温高于调定点,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A正确;
B、图乙中|段,发热初期未达到新调定点时,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更高,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人体会感到寒冷,而非发热,B错误;
C、图乙中Ⅱ段,体温调定点升高,机体体温维持在新的调定点,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正确;
D、图乙中Ⅲ段,体温下降期,汗腺分泌量增大,散失水分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分泌量增加,D正确。
故选B。
16.答案:D
解析:A、单胺类神经递质通过①(突触前膜)释放的过程是胞吐,发生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A错误;
B、抑郁症患者脑神经元兴奋性下降,单胺类神经递质与②(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应引起神经元b对Na+的通透性增强,而非K+,B错误;
C、单胺类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转运过程是扩散,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
D、用药物抑制单胺类氧化酶的活性,可减少突触间隙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解,提高其浓度,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D正确。
故选D。
17.(1)答案:内环境的成分;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实质是维持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内环境的成分包括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激素等,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主要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该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2)答案:组织液;淋巴液
解析: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形成的液体为组织液,组织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一端存在封闭盲端管腔的是淋巴管,淋巴管内的液体为淋巴液。
(3)答案:海鲜过敏可使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升高,造成组织水肿。蛋白尿肾炎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过多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解析:海鲜过敏时,免疫系统异常反应使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蛋白尿肾炎患者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中的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过多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18.
(1)答案:肝糖原;胰岛A细胞;肾上腺素(或糖皮质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解析:若刺激使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甲(胰高血糖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该信号除了刺激下丘脑外,还可以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在升血糖方面,肾上腺素(或糖皮质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均能升高血糖。
(2)答案:下丘脑;神经调节
解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在寒冷环境中,皮肤的冷觉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稳定;重感冒发热患者服药后大量出汗散热,排汗是由下丘脑通过神经控制汗腺分泌,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3)答案:升高;大脑皮层;醛固酮
解析:当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这一刺激会传至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进而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最终产生渴觉;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增加分泌醛固酮,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4)答案:增加;增加
解析: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过高,原尿中葡萄糖不能被完全重吸收,导致原尿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会增加;乙醇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因此人体过量饮酒后尿量会增加。
19.
(1)答案:感受器;脊髓
解析:若图甲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根据兴奋传导方向,图①表示感受器;虚线方框围成的结构是神经中枢,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
(2)答案:不偏转;偏转1次
解析:若在图甲中的④处(传出神经)给予适宜刺激,兴奋不能逆向传到电流表A的电极,电流表A不偏转;兴奋能传到电流表B的一个电极,指针偏转1次。
(3)答案:外正内负;减少;降低;不可以
解析:图乙中,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是外正内负;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血钙含量偏高时,钠离子内流减少,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导致肌细胞不可以兴奋并收缩,表现出肌无力。
(4)答案:⑥
解析:若在图丙所示的⑤(突触间隙)结构中给予某种药物,刺激图甲中①后电流表B指针不偏转,但神经递质的量与之前相同,说明药物未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而是抑制了⑥(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功能,导致神经递质无法发挥作用。
(5)答案:抑制
解析:若图丙中释放的③(神经递质)可以促进Cl-进入细胞,会使突触后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增大,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抑制。
20.
(1)答案:效应器
解析:反射弧的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组成部分。
(2)答案:流动性;胞吐;协助扩散
解析:轴突末端释放ACh(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依赖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神经递质虽为小分子物质,但仍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可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神经递质;Na由通道进入细胞内,顺浓度梯度运输,不需要消耗ATP,其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3)答案:不能;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解析:ACh(神经递质)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被胆碱酯酶分解,因此在骨骼肌细胞内不能检测到ACh;ACh作用于A(受体兼Na+通道)后,Na+内流,骨骼肌膜外的电位变化是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4)答案: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无法逆向传递。
(5)答案:肌肉持续收缩(或肌肉痉挛等)
解析: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ACh不能被分解,持续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膜上的受体,使肌肉持续收缩(或肌肉痉挛等)。
21.
(1)答案:脊髓;自主神经系统
解析:人体直接完成“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级中枢;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直接控制。
(2)答案:不属于;过程是由大脑皮层做出的,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解析:考试开始之前,学生在无尿意的情况下排出尿液不属于反射;原因是该过程是由大脑皮层主动控制的,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缺少感受器接受刺激的环节)。
(3)答案:①②⑦;产生尿意,但不能完成排尿反射
解析:若患者不能自主控制排尿而出现尿失禁,说明大脑皮层对脊髓的调控功能丧失,受损部位可能是图中的①(脊髓与大脑皮层的联系通路)、②(大脑皮层相关中枢)或⑦(大脑皮层);若受损部位是图中的④(传出神经),则兴奋不能传到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可能造成的现象是产生尿意,但不能完成排尿反射。
(4)答案:压力感受器→⑤→①→⑦
解析:当膀胱内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⑤(传入神经)传到①(脊髓),再经脊髓传到⑦(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因此感觉产生的路径是压力感受器→⑤→①→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