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检测生物试卷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检测生物试卷 (含解析)

资源简介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细胞外液成分的一组是( )
A.K+、血浆蛋白、性激素、神经递质
B.唾液淀粉酶、淀粉、胰岛素、糖蛋白
C.CO2、糖原、Cl-、尿素
D.Ca2+、载体蛋白、抗体、DNA聚合酶
2.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图中A-C代表细胞外液的成分,D-F代表不同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C分别表示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
B.相对于A和B,C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C.大多数的B经毛细淋巴管壁形成C并最终汇入A
D.D可以是血细胞、淋巴细胞,E是组织细胞,F是淋巴细胞
3.随着外界环境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进行,人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不断变化中,但机体可通过调节使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体液调节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血浆中的Na2CO3和H2CO3对维持血浆pH值起重要作用
C.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血浆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
4.稳态失衡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机体稳态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降低血浆渗透压的药物
B.对急性腹泻患者注射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
C.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来清除有害物质
D.对中暑患者采用物理方法降温,并应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5.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支配躯体运动的全部神经就是外周神经系统
B.喝醉酒的人语无伦次,走路歪斜,原因是酒精麻痹了大脑运动中枢
C.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远多于神经元
D.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6.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列有关人体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B.有些神经里面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
C.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入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7.下列关于外周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脑和脊髓及其相连的神经组成外周神经系统
B.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脊神经仅负责管理躯干和四肢的运动
C.人的脑神经共13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
D.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8.自主神经系统(ANS)的功能是调节内脏活动,因此也称内脏神经系统。在人体中,自主神经从未停止过调节活动,但我们却察觉不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NS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B.脊髓对膀胱的控制是由ANS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膀胱缩小
C.ANS对内脏的调节仍然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不能完全自主
D.交感神经激活后兴奋性增强可引起机体血压升高、胃肠蠕动增强
9.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如下所示,其中的②是髓鞘,③是轴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轴突末梢,末梢中的细胞核是神经元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
B.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②,用来接收信息并传递信息
C.⑥的树枝状突起用来接受信息并传导到胞体或其它肌肉或腺体
D.适宜强度刺激①处产生兴奋,在③⑥处也能测到膜电位变化
10.下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据图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图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④③②①,刺激③,可使①发生反应
B.如果④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图中ABCD均可检测到电信号
C.若图中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该反射弧不可能完成膝跳反射
D.图中表示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人体能产生感觉
11.对大鼠的角膜吹气,大鼠会不自主发生眨眼反射,此时可检测到眼眨肌产生电信号。经过训练,大鼠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经过训练,声音信号由非条件刺激转为条件刺激
B.吹向角膜的气流引起的眨眼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C.条件反射的形成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和适应性,一经产生永不消退
D.如果之后声音信号反复单独出现,则声音信号将不再引起眨眼反射
12.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处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下图表示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下列相关推测正确的是( )
A.3个图中a处的膜外钾离子浓度均比膜内高
B.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指针不发生偏转
C.被损伤部位c处的膜外电位为正电位
D.刺激前后a处的膜内电位变化为负→正→负
13.神经系统的疾病与突触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导致患者的传出神经受损,肌肉因失去神经支配而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如图是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a2+进入突触小体促进谷氨酸释放,谷氨酸释放使突触后膜面积增大
B.突触后膜上NMDA分子既具有识别的作用,又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C.谷氨酸引起Na+过度内流,导致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可能会导致神经细胞受损
D.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通过抑制突触前神经元谷氨酸的释放来缓解症状
14.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如下图,将电表的两极分别接在②④的膜外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④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若电表只偏转一次,则可证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
B.在②给予任一强度的刺激,电表都会发生两次反向偏转且肌肉会收缩
C.若在②④分别给予不同强度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则在两处测得的电位也不相同
D.细胞外液的K+和Na+浓度降低都会导致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提高
15.如图所示反射弧,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探究反射弧上某个部位异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b乙无电位变化,说明传入神经异常
B.刺激b乙有电位变化,肌肉不收缩,刺激a甲有电位变化,且肌肉收缩,则说明神经中枢异常
C.刺激a甲有电位变化,但肌肉不收缩说明A处神经一肌肉接头异常
D.刺激a乙无动作电位,但甲有动作电位,则说明C处的突触异常
16.如图表示一个完整反射弧结构,其腓肠肌既与传入神经相连,又与传出神经相连,且传出神经末梢与腓肠肌之间也像神经元之间一样通过突触相联系。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M点电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B.刺激腓肠肌,电表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D.该结构中,肌肉既可以释放神经递质,又可以接受神经递质
17.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图2所示的效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使膜内外电位差绝对值变大
B.细胞膜上存在该局部麻醉药的转运蛋白
C.局部麻醉药作用于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兴奋的产生
D.该种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和效果相同
18.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功能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B.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
C.若刺激右侧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可引起其左侧肢体运动
D.用电刺激中央前回某一区域时,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19.用火柴棍由脚跟向前轻划新生儿足底外侧缘时,他的大拇趾会缓缓地上翘,其余各趾呈扇形张开,该现象在6~18个月逐渐消失。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控制该动作完成
C.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D.在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有控制脚趾运动的代表区
20.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如图是排尿反射过程,a、b、c、d表示不同的神经元。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加快排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P处受损,机体仍能完成简单排尿反射,膀胱仍然能够排出尿液
B.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神经元bc把兴奋传导到脊髓的神经中枢
C.b受到较强刺激时,神经纤维由于Na+内流使得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D.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分级调节
21.9月3 日举办的阅兵活动让人看后热血沸腾,激扬的国歌激起大家的爱国情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看到阅兵队伍心潮澎湃,这一过程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B.跟唱时需调节呼吸频率,主要依赖小脑的协调作用
C.学会歌曲后能长期不忘,与神经元之间新突触的建立和强化有关
D.理解歌词含义需要大脑皮层言语中枢H区的参与,而跟唱则只需S区的调控
22.下图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胰液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腺分泌的一种激素
B.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传出神经末梢与胰腺相关细胞是通过突触相联系的
D.促胰液素通过导管运输到小肠中,具有催化功能
23.在激素发现与探究过程中科学家设计了许多巧妙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中,饲喂甲状腺激素抑制剂,为减法原理
B.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发现,在盐酸作用下,胰腺分泌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
C.班廷从结扎胰管的狗中得到胰腺提取液,注入患糖尿病狗的身上,该实验没有对照
D.沃泰默通过剪下小肠,刮下黏膜,制成提取液来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
24.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分泌物是生长激素,则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
B.若分泌物是促甲状腺激素,则分泌细胞是下丘脑
C.若分泌细胞是垂体,则靶细胞可能是肾上腺皮质细胞
D.若某人长时间未进食,体内的分泌物可能是胰高血糖素
25.下列激素中,由同一种腺体分泌的且补充时不能口服的是( )
A.雌激素、雄激素、醛固酮
B.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胰岛素、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
二、多选题
26.如图为人体甲细胞与三种细胞外液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图中箭头代表物质交换方向,甲细胞可表示肝细胞和肌细胞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也可表示红细胞,其直接与细胞外液乙进行物质交换
B.肝细胞、乙、丙三部位的O2浓度大小关系为丙>乙>肝细胞
C.丙中的氧气通过自由扩散至少穿过4层磷脂分子层进入乙
D.缺氧条件下肌细胞产生的乳酸导致乙、丙、丁的pH明显下降
27.“有人放烟花,有人追晚风……”,熟悉的歌声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哼唱。呼吸是影响唱歌发声的重要因素,需要有意识控制“呼”与“吸”。人体只有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听歌跟唱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的条件反射活动
B.大脑皮层直接通过自主神经支配呼吸肌来调节呼吸运动
C.唱歌时对换气的有意识地控制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只要脑干功能正常,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能正常进行
28.有数据显示,烟瘾者戒烟后体重普遍都会增加,这与烟草中的尼古丁相关。尼古丁对于机体生命活动的部分影响机制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尼古丁与受体结合可使POMC神经元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
B.戒烟后POMC神经元兴奋程度降低,食欲下降
C.缺少了尼古丁的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减弱,脂肪的氧化分解减弱
D.尼古丁对于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过程没有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29.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其分泌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部分过程如图甲所示。酸性食糜进入肠腔后,会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从而引起胰液分泌。为研究刺激迷走神经和酸化小肠在胰液分泌中的相互作用,实验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嗅、咀嚼食物引起胰液分泌的反射中,食物属于条件刺激
B.在胰液分泌的神经调节过程中,支配胰腺的迷走神经不受意识支配
C.酸化小肠并刺激迷走神经时的胰液分泌量大于两者单独作用时之和
D.给予小肠一定量适宜浓度的盐酸后,盐酸会直接刺激胰腺分泌胰液
30.垂体位于下丘脑下部的腹侧,为一卵圆形小体,是身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科研小组用去垂体小鼠模型进行相关激素的研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小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细胞耗氧量降低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运用“加法原理”
C.去垂体小鼠不能正常生长,可口服生长激素来促进小鼠生长
D.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三、实验题
31.抽取血液进行化验是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表是某成年人体检表上的五项血常规指标,如图为人体组织局部示意图,②④所在位置是某些管道的横切面。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检查结果 单位 参考值
红细胞计数 3.2↓ ×1012/L 4.09~5.74
血红蛋白 100.78↓ g/L 131~172
甘油三酯 4.21↑ nmol/L 0.48~1.88
血清葡萄糖 8.48↑ nmol/L 3.9~6.1
甲状腺激素 201.31↑ nmol/L 50~160
(1)根据图1数据分析,此人的饮食中可能需要注意补充微量元素 。
(2)表中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除了个体差异外,还能说明 。
(3)人体含量最多的体液是图2中的[ ] ([ ]内填图2中序号),②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填图2中序号)。
(4)根据报告单所提供的信息,推测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临床上常用胰岛素来治疗此病的重症患者。已知动物的松果体能产生褪黑素,褪黑素可提高胰岛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影响血糖代谢。为验证上述观点,研究人员利用大鼠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
组别 材料准备 血糖 胰岛素
术前0周 术后16周 术前0周 术后16周
A组 手术摘除松果体 8.46 13.56 17.01 ?
B组 作对照 8.44 8.47 16.97 16.98
①B组的处理为 ,表中" ”处的数值 (填“>”或“<”)17.01。
②为达到实验目的,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处理,请补充实验思路: ,后检测血糖和胰岛素水平。
32.篮球运动一次进攻的时间限制是24s,因此需要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运动,剧烈运动时心跳过快,血压升高;此时机体可以通过动脉压力反射来调节,使心率和血压恢复正常,其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1)运动时,机体血压会适度升高,血液中的肾上腺髓质素(ADM)含量升高数倍。已知血管收缩可使血压升高,ADM可舒张血管。据此分析,运动时自主神经系统中通过 神经兴奋使 ,血压升高,ADM升高对血压的影响是通过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 。
(2)离体心脏在营养液中可保持正常跳动。电刺激离体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可引起副交感神经释放物质甲,会抑制心脏跳动。为验证物质甲会影响心脏跳动,请在下表中完成实验设计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组 对照组
材料 离体蛙心脏+营养液 离体蛙心脏+营养液
处理方法 向心脏灌注① 向心脏灌注②
预期实验结果 ③ ④
①②③④分别是 、 、 、 。
(3)高强度运动结束后运动员感到肌肉酸痛、疲劳。为减轻运动员高强度运动训练后的肌肉酸痛感,将24名运动员随机分成2组,训练结束后,实验组增加30min低强度整理运动,而对照组直接休息。检测血液乳酸半时反应时间(乳酸浓度下降一半时所用时间),结果如图2。
据图2可知,实验组的乳酸半时反应时间低于对照组,说明30min整理运动可 (填“促进”或“抑制”)血清乳酸的消除。据此,请为篮球运动员提出一条有关缓解肌肉酸痛的合理建议: 。
(4)科学家研究发现,尽管有乳酸等物质的干扰,人的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其维持稳定的原因不包括________。
A.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通过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
B.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排出CO2
C.小肠中的碱性物质与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的缓冲作用
D.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的缓冲作用
四、解答题
33.下图表示多个神经元共同控制肌肉收缩的过程,①②③表示不同的神经元,图1中①某一点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中Ⅲ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图1中兴奋在a、b之间的传递方向为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在a处的信号转换是 。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其意义是 。
(2)分析图1可知,机体防止肌肉持续收缩的机制为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 通道打开,相应离子内流,导致神经元 (填“①”“②”或“③”)的兴奋性减弱,肌肉收缩强度下降。
(3)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发生不同的变化,处理如下:
i.若将图1中①放于较高浓度的K+溶液中,则曲线Ⅲ中静息电位绝对值 (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动作电位峰值 (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ii.用药物阻断图1放大处的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和Cl-通道,同时给予神经元②适宜刺激,a处膜电位对应图2中的曲线 。
ⅲ.神经元③未受到刺激时,用药物促使图1放大处的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a处膜电位对应图2中的曲线 。
iv.若图1放大处的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则给予神经元②适宜刺激后,在P时刻用药物抑制a、b之间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a处膜电位对应图2中的曲线 。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K+是细胞外液的常见离子,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性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属于细胞外液成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属于组织液,细胞外液的一种),A正确;
B、唾液淀粉酶存在于唾液中,唾液不属于细胞外液,淀粉是食物中的成分,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细胞外液成分,B错误;
C、糖原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中,不属于细胞外液成分,C错误;
D、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DNA聚合酶存在于细胞内,参与DNA复制,均不属于细胞外液成分,D错误。
故选A。
2.答案:D
解析:A、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图中A、B、C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血液包含血浆和血细胞,不能等同于血浆,A错误;
B、血浆(A)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组织液(B)和淋巴液(C)中蛋白质含量较少,B错误;
C、大多数的组织液(B)经毛细血管壁回流到血浆(A),少量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液(C),最终汇入血浆,C错误;
D、D直接生活在血浆(A)中,可是血细胞、淋巴细胞,E直接生活在组织液(B)中,是组织细胞,F直接生活在淋巴液(C)中,是淋巴细胞,D正确。
故选D。
3.答案:C
解析:A、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错误;
B、血浆中的NaHCO3和H2CO3是一对缓冲物质,对维持血浆pH值起重要作用,Na2CO3不属于缓冲对的组成成分,B错误;
C、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细胞代谢产生的物质可参与内环境的形成,细胞也能通过吸收内环境中的物质维持自身生命活动,进而参与内环境的维持,C正确;
D、血浆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其中无机盐的含量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误。
故选C。
4.答案:A
解析:A、脑组织水肿是由于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渗透压,导致水分进入脑组织细胞,应使用升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促进水分回流到血浆,减轻水肿,A错误;
B、急性腹泻患者会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注射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可补充水分和无机盐,维持内环境稳定,B正确;
C、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无法正常排出体内有害物质,采用血液透析可模拟肾脏的滤过功能,清除有害物质,C正确;
D、中暑患者体温升高,且会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采用物理方法降温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帮助恢复体态,D正确。
故选A。
5.答案:C
解析:A、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只是外周神经系统的一部分,A错误;
B、喝醉酒的人语无伦次是酒精麻痹了大脑语言中枢,走路歪斜是麻痹了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B错误;
C、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远多于神经元,具有支持、保护、营养神经元等功能,C正确;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内脏器官的活动调节并非简单的“加强”或“减弱”,如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但交感神经抑制胃肠蠕动,副交感神经促进胃肠蠕动,D错误。
故选C。
6.答案:B
解析:A、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并非仅大脑和脊髓,A错误;
B、有些神经是混合神经,里面既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又有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如脊神经,B正确;
C、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起辅助作用,C错误;
D、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传入神经不属于自主神经系统,D错误。
故选B。
7.答案:D
解析:A、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A错误;
B、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脊神经既负责管理躯干和四肢的运动,也负责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感觉信号,B错误;
C、人的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C错误;
D、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如施万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髓鞘可绝缘、保护神经纤维,加快神经冲动传导,D正确。
故选D。
8.答案:C
解析:A、自主神经系统(ANS)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并非仅脊神经的一部分,脑神经中也有自主神经成分,A错误;
B、脊髓对膀胱的控制受ANS支配,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膀胱收缩(缩小),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膀胱收缩,B错误;
C、ANS对内脏的调节仍然受到中枢神经系统(如下丘脑、大脑皮层)的控制,不能完全自主,如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C正确;
D、交感神经激活后兴奋性增强可引起机体血压升高、胃肠蠕动减弱,副交感神经促进胃肠蠕动,D错误。
故选C。
9.答案:D
解析:A、①是轴突末梢,神经元的细胞核位于胞体中,而非轴突末梢,细胞核是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A错误;
B、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②髓鞘,髓鞘的作用是绝缘、保护神经纤维,加快神经冲动传导,接收和传递信息的是神经元,B错误;
C、⑥是树突,树枝状突起用来接收信息并传导到胞体,轴突末梢可将信息传递到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适宜强度刺激①处产生兴奋,在③轴突和⑥树突处也能测到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A、根据反射弧中神经中枢的突触结构,兴奋传递方向为④(感受器)→③(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①(效应器),刺激③(传入神经),兴奋可传到①(效应器),使其发生反应,A正确;
B、如果④(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可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同时兴奋在神经中枢的突触间传递,因此A、B、C均可检测到电信号,但D位于传入神经上,兴奋不能逆向传到D,B错误;
C、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感受器和效应器均位于伸肌,神经中枢在脊髓,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与感受器是不同的结构,因此该反射弧不可能完成膝跳反射,C正确;
D、图中④受到刺激而②(传出神经)损伤时,兴奋可传到神经中枢,进而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但无法传到效应器,不能产生相应动作,D正确。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A、经过训练,声音信号由无关刺激转为条件刺激,气流信号是维持反射的非条件刺激,A错误;
B、吹向角膜的气流引起的眨眼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而非脊髓,B错误;
C、条件反射的形成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和适应性,但条件反射需要不断强化,若反复只给予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会逐渐消退,C错误;
D、如果之后声音信号反复单独出现,未伴随非条件刺激(气流),条件反射会消退,声音信号将不再引起眨眼反射,D正确。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A、神经纤维膜外的钾离子浓度始终比膜内低,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A错误;
B、兴奋传到b点时,a点处于静息电位(膜外正电位),c处膜已损伤,若c处膜外为负电位,则记录仪指针会发生偏转,B错误;
C、由图可知,刺激后兴奋传到b点时,a、C两点的电位差发生变化,推测被损伤部位c处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C错误;
D、刺激前a处为静息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刺激后兴奋传到a处,膜内变为正电位;兴奋过后恢复静息电位,膜内回到负电位,因此膜内电位变化为负→正→负,D正确。
故选D。
13.答案:A
解析:A、Ca2+进入突触小体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谷氨酸,谷氨酸释放不会使突触后膜面积增大,A错误;
B、突触后膜上的NMDA分子能识别谷氨酸(识别作用),同时可作为离子通道允许Na+内流(物质运输作用) ,B正确;
C、谷氨酸引起Na+过度内流,导致神经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水分进入细胞可能会导致神经细胞受损,C正确;
D、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释放谷氨酸,可减少突触间隙中谷氨酸的含量,避免Na+过度内流,从而缓解患者症状,D正确。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A、④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若电表只偏转一次,说明兴奋不能从④传到②,可证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 ,A正确;
B、在②给予刺激时,只有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才能产生兴奋,电表会发生两次反向偏转且肌肉收缩,若刺激强度不足,不会产生兴奋,电表不偏转,B错误;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都是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和静息电位(外正内负)的转换,在②④分别给予不同强度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两处测得的电位变化规律相同,C错误;
D、细胞外液的K+浓度降低会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降低,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会导致动作电位峰值减小,兴奋性也降低,D错误。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A、刺激b(传入神经)乙(传出神经)无电位变化,说明传入神经异常,兴奋无法传导,A正确;
B、刺激b乙有电位变化,说明传入神经正常,肌肉不收缩,刺激a(传出神经)甲(效应器相关)有电位变化且肌肉收缩,说明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正常,推测神经中枢异常,B正确;
C、刺激a甲有电位变化,但肌肉不收缩,说明兴奋传到了神经—肌肉接头处但未引发肌肉收缩,可能是A处神经一肌肉接头异常,C正确;
D、刺激a(传出神经)乙(传入神经)无动作电位,甲(效应器)有动作电位,说明兴奋可从a传到效应器,但不能传到传入神经,而C处是突触,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本就不能从传出神经传到传入神经,因此不能说明C处突触异常,D错误。
故选D。
16.答案:B
解析:A、刺激M点,兴奋可传到电表的两个电极,由于兴奋到达两个电极的时间不同,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错误;
B、刺激腓肠肌,腓肠肌与传入神经相连,兴奋可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电表的两个电极,且兴奋到达两个电极的时间不同,电表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前膜处是电信号→化学信号,C错误;
D、该结构中,肌肉是效应器,可接受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神经元释放,肌肉不能释放神经递质,D错误。
故选B。
17.答案:D
解析:A、Y-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使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增大,膜内外电位差绝对值变大,抑制兴奋产生,A正确;
B、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能发挥作用,推测细胞膜上存在该局部麻醉药的转运蛋白,辣椒素可能促进其转运,B正确;
C、由图2可知,局部麻醉药作用于Na+通道,阻碍Na+内流,无法产生动作电位,抑制兴奋的产生,C正确;
D、γ-氨基丁酸促进Cl-内流,局部麻醉药阻碍Na+内流,二者作用机理不同,但效果均为抑制兴奋产生,D错误。
故选D。
18.答案:D
解析:A、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功能区的代表区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运动越精细复杂,代表区越大,A正确;
B、中央前回的下部对应头部器官,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B正确;
C、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刺激右侧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可引起其左侧肢体运动,C正确;
D、用电刺激中央前回某一区域时,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而非感受器,D错误。
故选D。
19.答案:B
解析:A、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电信号)的形式传导,A正确;
B、该眨眼反射是简单的非条件反射,由脊髓控制,不需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控制,B错误;
C、该现象在6~18个月逐渐消失,是因为随着大脑发育,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增强,说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
D、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对应下肢和脚趾的运动,因此有控制脚趾运动的代表区,D正确。
故选B。
20.答案:B
解析:A、若P处(脊髓与大脑皮层的联系通路)受损,机体仍能完成简单排尿反射(脊髓作为神经中枢),膀胱仍然能够排出尿液,但无法有意识控制排尿,A正确;
B、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神经元a、b把兴奋传导到脊髓的神经中枢,神经元c负责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B错误;
C、b受到较强刺激时,神经纤维发生动作电位,Na+内流使得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C正确;
D、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大脑皮层(高级中枢)调控脊髓(低级中枢)的结果,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B。
21.答案:C
解析:A、看到阅兵队伍心潮澎湃,这一过程涉及视觉中枢、情感中枢等,需要大脑皮层参与,A错误;
B、跟唱时调节呼吸频率,主要依赖脑干的呼吸中枢,小脑主要负责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运动,B错误;
C、长期记忆与神经元之间新突触的建立和强化有关,因此学会歌曲后能长期不忘,C正确;
D、理解歌词含义需要大脑皮层言语中枢H区(听觉性言语中枢)的参与,跟唱需要S区(运动性言语中枢)调控,同时还需要呼吸中枢等的配合,D错误。
故选C。
22.答案:C
解析:A、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小肠黏膜不属于专门的内分泌腺,A错误;
B、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等消化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不属于胰液成分,B错误;
C、传出神经末梢与胰腺相关细胞之间通过突触相联系,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胰腺细胞,C正确;
D、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胰腺,具有调节功能,不具有催化功能,且不需要导管运输,D错误。
故选C。
23.答案:A
解析:A、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中,饲喂甲状腺激素抑制剂,是去除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为减法原理,A正确;
B、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发现,在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而非胰腺分泌促胰液素,B错误;
C、班廷从结扎胰管的狗中得到胰腺提取液(含胰岛素),注入患糖尿病狗的身上,实验中患糖尿病狗注射前后的血糖变化,以及与正常狗的对比可形成对照,C错误;
D、沃泰默的实验中,剪下小肠,刮下黏膜,制成提取液,是为了验证促胰液素的存在,并未排除神经调节的影响,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才排除了神经调节的干扰,D错误。
故选A。
24.答案:B
解析:A、生长激素是由垂体细胞分泌的,因此若分泌物是生长激素,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A正确;
B、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下丘脑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
C、垂体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细胞,因此若分泌细胞是垂体,靶细胞可能是肾上腺皮质细胞,C正确;
D、某人长时间未进食,血糖浓度降低,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因此分泌物可能是胰高血糖素,D正确。
故选B。
25.答案:B
解析:A、雌激素、雄激素由性腺分泌,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且三者均为固醇类激素,补充时可以口服,A错误;
B、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均由垂体分泌,且三者均为蛋白质类激素,补充时不能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 ,B正确;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三者分泌腺体不同,C错误;
D、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由胰岛分泌,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三者分泌腺体不同,D错误。
故选B。
26.答案:BC
解析:A、红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图中乙若为组织液,则甲细胞不能表示红细胞,红细胞不与组织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错误;
B、氧气由血浆(丙)通过组织液(乙)扩散到肝细胞,因此肝细胞、乙、丙三部位的O2浓度大小关系为丙>乙>肝细胞,B正确;
C、丙(血浆)中的氧气通过自由扩散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入乙(组织液),共穿过2层细胞,4层磷脂分子层,C正确;
D、缺氧条件下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会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中和,因此乙、丙、丁的pH不会明显下降,D错误。
故选BC。
27.答案:AC
解析:A、听歌跟唱的过程是在后天学习中形成的,属于神经调节的条件反射活动,A正确;
B、大脑皮层通过调控脊髓呼吸中枢,间接支配呼吸肌来调节呼吸运动,而非直接通过自主神经支配,B错误;
C、唱歌时对换气的有意识控制,是大脑皮层(高级中枢)调控脊髓呼吸中枢(低级中枢)的结果,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C正确;
D、呼吸运动的调节中枢位于脑干,但若脊髓中支配呼吸肌的神经受损,即使脑干功能正常,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也不能正常进行,D错误。
故选AC。
28.答案:ACD
解析:A、尼古丁与POMC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会引起Na+内流,使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A正确;
B、戒烟后尼古丁刺激消失,POMC神经元兴奋程度降低,“饱腹感”神经元活动减弱,食欲上升,B错误;
C、缺少尼古丁的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减弱,对脂肪细胞的促进作用减弱,脂肪的氧化分解减弱,C正确;
D、尼古丁的影响过程涉及下丘脑神经元、交感神经等,未体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ACD。
29.答案:AD
解析:A、嗅、咀嚼食物引起胰液分泌的反射是生来就有的,食物属于非条件刺激,A错误;
B、支配胰腺的迷走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B正确;
C、由图乙可知,酸化小肠并刺激迷走神经时的胰液分泌量大于两者单独作用时之和,说明二者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盐酸会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盐酸不会直接刺激胰腺分泌胰液,D错误。
故选AD。
30.答案:CD
解析: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切除小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细胞耗氧量降低,A正确;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是补充垂体分泌的激素,运用“加法原理”,B正确;
C、生长激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不能口服生长激素,C错误;
D、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于缺乏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仍不足,其代谢不能恢复正常,D错误。
故选CD。
31.
(1)答案:铁
解析:表中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均低于参考值,此人可能患缺铁性贫血,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微量元素,因此饮食中可能需要注意补充微量元素铁。
(2)答案: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处于动态平衡
解析: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除了个体差异外,还能说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处于动态平衡,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答案:⑤细胞内液;①③
解析:人体含量最多的体液是细胞内液,对应图2中的⑤;②细胞为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对应图2中的①,同时组织细胞也可与③(毛细血管壁细胞周围的液体,血浆)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直接生活的环境是①③。
(4)答案:做相同手术但不摘除松果体(或仅做手术切口);>;A组大鼠注射适量的褪黑素
解析:①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摘除松果体,B组为对照组,处理应为做相同手术但不摘除松果体(或仅做手术切口),排除手术本身的影响;A组摘除松果体后,褪黑素分泌减少,胰岛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升高,为维持血糖平衡,胰岛素分泌会增加,因此表中“?”处的数值>17.01;②为验证褪黑素可提高胰岛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还需补充实验:给A组大鼠注射适量的褪黑素,后检测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若血糖降低、胰岛素含量下降,可证明实验观点。
32.
(1)答案:交感;血管收缩;舒张血管(拮抗自主神经的作用),防止血压过度升高;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解析:运动时,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ADM可舒张血管,其升高对血压的影响是通过舒张血管(拮抗自主神经的作用),防止血压过度升高;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答案:适量的物质甲;等量的营养液;心跳速率减慢;心跳正常
解析:实验目的是验证物质甲会影响心脏跳动,实验组应向心脏灌注适量的物质甲,对照组灌注等量的营养液;预期实验结果:实验组心跳速率减慢,对照组心跳正常,说明物质甲能抑制心脏跳动。
(3)答案:促进;篮球运动员高强度训练后进行一段时间的低强度整理运动
解析:据图2可知,实验组的乳酸半时反应时间低于对照组,说明30min整理运动可促进血清乳酸的消除;据此可为篮球运动员提出建议:篮球运动员高强度训练后进行一段时间的低强度整理运动,以缓解肌肉酸痛。
(4)答案:C
解析:血浆pH维持稳定的原因包括:血浆中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通过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排出CO2,维持血浆pH;小肠中的碱性物质与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的缓冲作用发生在消化道内,不涉及血浆pH的维持,故选C。
33.答案:(1)反射;b→a;化学信号→电信号;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
(2)Cl-;②
(3)减小;不变;Ⅱ;I;Ⅳ
解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图1中a位于突触后膜,b位于突触前膜,兴奋在突触间单向传递,因此a、b之间的传递方向为b→a;在a处(突触后膜)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其意义是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
(2)分析图1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Cl-通道打开,Cl-内流,导致神经元②的兴奋性减弱,肌肉收缩强度下降,从而防止肌肉持续收缩。
(3)i.静息电位主要由K外流形成,若将图1中①放于较高浓度的K+溶液中,膜内外K+浓度差减小,K+外流减少,曲线Ⅲ中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峰值由Na内流决定,与细胞外K+浓度无关,因此动作电位峰值不变;ii.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和Cl-通道,同时给予神经元②适宜刺激,神经元②释放的神经递质无法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a处膜电位保持静息电位,对应图2中的曲线Ⅱ;iii.神经元③未受到刺激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Cl-内流,使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增大,a处膜电位对应图2中的曲线;iv.若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给予神经元②适宜刺激后,在P时刻用药物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a处膜电位持续处于动作电位状态,对应图2中的曲线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