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第二中学、衡业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联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鞍山市第二中学、衡业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联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鞍山二中化学练习题
(本试卷共14小题 满分5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0分)
本部分共包括1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
1. 《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中记载的下列工艺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纺纱织布 B. 伐木制舟 C. 白土烧瓷 D. 甘蔗榨汁
2. 神舟飞船在下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飞船上用到一种与智能手机屏幕相同的材料——硅酸铝玻璃,以便于观察飞船外的情况。下列有关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A. 耐高温 B. 见光易分解 C. 不易与氧气反应 D. 透光性好
3. 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可能引起的后果不匹配的是
A. 标签受损 B. 试管破裂
C 腐蚀胶帽 D. 读数偏大
4. “空气炸锅”的工作原理是将锅内空气加热后循环吹向食物,则循环气体中含量最高的是
A 氧气 B. 氮气 C. 稀有气体 D. 二氧化碳
5. 用“W”形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推入管中与二氧化锰接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过氧化氢分解能生成氧气
B. 若a处粉末是木炭粉,能看到木炭燃烧
C. 若a处粉末是硫粉,b处应接有尾气处理装置
D. 若a处粉末是红磷,能看到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6. 在医学工作中,主要用作“呼气试验”,可以用来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表示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6 B. 该碳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不相等
C. 该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是8 D. 该碳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7. 物质的微粒观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之一。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分子数量变多
B. 臭氧和氧气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 将天然气压缩到钢瓶中——分子体积变小
D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分子可以再分
8. 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氯化钠中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A. B. C. D.
9. 兴趣小组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容器中涌出的柱状泡沫被形象地称为“大象牙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产生的泡沫可以被点燃
B. 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减小
C. 不使用催化剂也可得到“大象牙膏”
D. 实验后应将废液倒入指定容器内
10.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图中黑、白小球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小题.
11. 氧气支持生命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Ⅰ.空气制氧
利用分子筛吸附氮气和氧气能力的差异将二者分离,部分过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1)空气通过分子筛吸附材料时,更容易被吸附的分子是________(填“”或“”)。
(2)将被吸附的气体释放出去,分子筛便可以恢复吸附能力。恢复分子筛的吸附能力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填“加压”或“减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分子筛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B. 分子筛吸附法制取的氧气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C. 分子筛对氮气的吸附能力与吸附塔内气体压强无关
Ⅱ.高锰酸钾制氧
(4)仪器X的名称________,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图中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字母序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
(5)收集装置中,不能用来收集氧气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导管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Ⅲ.催化剂制氧
兴趣小组用如图1所示装置探究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取大小相同的新鲜土豆块、新鲜猪肝块作催化剂,分别加入10mL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稀溶液后,用传感器测量装置中气压的变化,如图2中曲线a、b所示。
(6)过氧化氢在土豆块催化作用下能迅速放出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结合实验和曲线a、b分析,两种催化剂中催化效率更高的是________(填“猪肝块”或“土豆块”)。
(7)加猪肝块催化的过氧化氢完全反应所用的时间大约是________s(填“30”、“65”或“120”)。
(8)采用两种不同催化剂进行实验,最终测得的气体压强相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2. 如图为探究粒子性质的实验装置.
(1)连接好装置.打开止水夹,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注入空气,通过________现象,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再关闭止水夹,拔下注射器。
(2)用注射器抽取30mL浓氨水,重新接入该装置,打开止水夹,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将浓氨水通过导管挤入装置下端两侧玻璃管内,此时观察到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________.该现象能说明:①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②氨水具有________性(填物理性质)。
(3)将装置下端玻璃管底部同时没入装有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发现________(填“左侧”或“右侧”)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变红的速率加快,说明________________。
(4)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获悉氨气()可由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得到,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下图是合成氨过程的微观示意图,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填序号)。
(5)已知: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够电离出离子.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导电性强弱;一定条件下,电导率的大小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兴趣小组用图1所示装置研究微粒运动现象.控制浓氨水的温度在、时分别采集数据,得到图2所示图像。
①图2中能说明微粒在不断运动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②曲线1对应的浓氨水的温度________(选填“低于”、“等于”和“高于”)曲线2。
13. 科普阅读
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物质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
材料二: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微粒,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
材料三:1911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角度超过,有的几乎达到,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材料四: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粒子轰击氮原子,发现一个粒子留在了一个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同时有微粒从氮原子中被打出.
材料五:1931年,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的铟、铱、锑、钠、铈、铒、锗、镝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直到原子量得以较准确测定后,近代原子论学说才真正地确立起来.
阅读分析,解决问题:
(1)汤姆生实验中,带负电的微粒是________.
(2)卢瑟福实验中著名的粒子带电吗?________(填“带电”或“不带电”),实验中使用的金箔是由________(填“分子”或“原子”)构成的;通过卢瑟福实验,可推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________(填图1中字母)。
(3)当粒子轰击金箔时,图2所示的运动轨迹不可能是________(填图2中字母).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偏转.卢瑟福分析说“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你觉得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________.
(4)小凯在阅读材料四后,认为该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请结合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进行解释:________________.
(5)张青莲教授在德国深造期间,开始了重水临界温度的测定,研究1个重水分子是由2个重氢原子(用字母D表示重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重氢原子的质子数是1,中子数是1,和氢原子互为同位素.重水和双氧水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_______.
14. 活性炭常用于净水。以开心果壳为原料可以制备活性炭,使用后的活性炭通过再生处理能够恢复一定的吸附性。
【查阅资料】
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和碘的吸附量可以衡量其吸附效果,吸附量越高,吸附效果越好。
I.制备开心果壳活性炭,流程如下图:
【解释与结论】
(1)炭化和活化过程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①炭化过程,用N2作为保护气,利用N2的主要性质是______________。
②活化过程,需将炭化得到的炭粉和加入的活化剂充分研磨,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过筛的目的是除去___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筛子网眼直径的颗粒。
Ⅱ.探究影响开心果壳活性炭吸附效果的因素
【进行实验】室温下,称取2mg开心果壳活性炭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0mL一定浓度的亚甲基蓝溶液,密封,吸附一定时间,过滤后测定吸附量。结果如下表:
序号 亚甲基蓝初始浓度/mg L-1 吸附时间/min 吸附量/mg g-1
① 100 30 133.9
② 150 30 148.5
③ 200 30 149.8
④ 200 50 183.8
⑤ 200 70 204.2
⑥ 250 30 150.6
⑦ 300 30 209.5
【解释与结论】
(3)①②③⑥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4)下列亚甲基蓝初始浓度范围中,随亚甲基蓝初始浓度增大,活性炭吸附效果变化最大的是 (填序号)。
A. 100~150mg L-1 B. 150-200mg L-1
C. 200~250mg L-1 D. 250-300mg L-1
(5)由③④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Ⅲ.探究使用后的活性炭的再生效果
【进行实验】用三种不同方法将使用后的活性炭进行再生处理,通过测定碘吸附量,比较再生效果。结果如下表:
活性炭种类 未使用的活性炭 使用后的活性炭 再生活性炭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碘吸附量/mg g-1 637 373 611 630 565
【解释与结论】
(6)三种方法中再生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7)三种方法都能使活性炭再生,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8)继续实验,发现升高温度,开心果壳活性炭的吸附效果增强。补全实验方案:称取2mg开心果壳活性炭置于250mL锥形瓶中,______________。
鞍山二中化学练习题
(本试卷共14小题 满分5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0分)
本部分共包括1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
【1题答案】
C
【2题答案】
B
【3题答案】
A
【4题答案】
B
【5题答案】
D
【6题答案】
C
【7题答案】
B
【8题答案】
A
【9题答案】
D
【10题答案】
A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小题.
【11题答案】
(1)N2 (2)减压
(3)BC (4) ①. 酒精灯 ②. A ③.
(5) ①. D ②. a
(6) ①. ②. 猪肝块
(7)30 (8)催化剂不影响生成物的质量
【12题答案】
(1)气球膨胀
(2) ①. 变红色 ②. 不断运动 ③. 挥发
(3) ①. 左侧 ②.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4) ①. ②. ⑤①③②④
(5) ①. 曲线的电导率随时间增加而增大 ②. 高于
【13题答案】
(1)电子 (2) ①. 带电 ②. 原子 ③. C
(3) ①. BC ②. 不会 ③. 原子核
(4)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种类不发生改变 (5)分子构成不同
【14题答案】
(1) ①. 化学性质不活泼 ②.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大于 (3)探究吸附时间相同时,亚甲基蓝初始浓度对开心果壳活性炭吸附效果的影响 (4)D
(5)在温度、活性炭质量、亚甲基蓝溶液初始浓度、体积等其他条件相同时,吸附时间在 30 ~ 70 min 范围内,吸附时间越长,开心果壳活性炭吸附效果越好
(6)方法 2 (7)三种方法再生后的活性炭的碘吸附量均比使用后的高
(8)加入 100 mL 200 mg L-1 的亚甲基蓝溶液,温度在高于室温时,吸附 30 min,过滤后测定吸附量,吸附量大于 149.8 mg g-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