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主题活动四 进行家乡某一产业分布与发展调查 课件(15页)+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主题活动四 进行家乡某一产业分布与发展调查 课件(15页)+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粤教版)八年级

第四章
主题学习四
探访富宁县中国八角之乡——八角产业的分布与发展
活动目标
激趣导入
活动制作过程
活动评价
作业布置
新课标要求
活动成果
1.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利用模拟、虚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验。
2.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利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
3.设计简单的考察方案,利用工具进行观察、观测等野外考察。
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解读
从素养培育看,活动以 “家乡” 为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标注、实地走访获取工业区位信息,契合课标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活动” 的理念,强化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交通、资源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落实 “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发展条件” 的课标要求,培育综合思维。而探究工业与环境的关系,则回应了课标 “树立人地协调观” 的价值引领。
活动简化复杂区位理论,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活动目标
1.掌握桂滇 “中国八角之乡” 核心产区分布与产业链布局,理解组织创新、科技赋能、品牌建设的振兴路径,提升特色产业分析能力。
2.明晰防城区、富宁县等八角主产区的空间格局,把握“联农带农 + 延链增值” 振兴逻辑,学会拆解资源型产业升级密码。
激趣导入
八角之乡
一、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
“八角是棵摇钱树,一年栽来百年富。”走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的村寨,一片片八角林尽收眼底,犹如一张张绿毯,铺满了山头。
种植面积70.8万亩、吸纳带动5.57万人就业、农业产值18.24亿元……如今,八角成为富宁县种植时间最长、面积最大、覆盖面最广、产值最高、助农增收最强的支柱产业。
  迈入新阶段,富宁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土特产”八角焕发出勃勃生机,撬动了全县千村万户增收致富,迈上共同富裕之路。
资料来源:富宁县人民政府网站
确定活动主题:
寻香富宁:解码 “中国八角之乡” 的产业分布与振兴密码
二、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富宁八角产业的空间分布特点(73 万亩种植区覆盖 13 个乡镇、1.84 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布局等),理解北回归线、喀斯特地貌等自然条件对分布的影响。
2. 梳理富宁八角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 的发展历程,明确科技、政策、市场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 学会运用地图、数据图表等地理工具分析产业分布成因,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2. 通过资料收集、案例分析、小组探究,掌握产业发展的地理探究方法,培养综合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认识特色产业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带动 28 万人增收、5000 人就业),增强对地方产业的认同。
2. 树立“因地制宜、科技赋能” 的人地协调发展理念。
三、活动过程与方法(分三阶段实施)
1.任务布置: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富宁县政府官网、“文山发布” 等渠道收集资料,完成《富宁八角产业预习任务单》,包含:
标注富宁八角主产区在云南省的位置,分析喀斯特地貌与北回归线如何影响种植。
整理关键数据:种植面积、产量占比、综合产值等(2024 年鲜果 21 万吨、产值 15.6 亿元)。
2.方法指导:教师讲解“产业分布的自然 - 人文双因素分析法”,举例说明地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指标 数据 备注
种植面积 73.15 万亩 占全国总量的 11.6%,县域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
鲜果产量 21 万吨 占全国总产量的约 1/3,单产水平从 2021 年的 189 公斤 / 亩提升至 300 公斤 / 亩。
综合产值 15.6 亿元 其中农业产值 12 亿元,加工产值 3 亿元,涵盖鲜果、干果、精油、日化品等全产业链。
市场占比 国内市场覆盖海底捞、盒马鲜生等百家企业,出口至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经济效益 惠及 28 万群众,户均增收 2.36 万元,种植户人均收入 5518 元。
科技赋能 建成 7 个标准化加工厂房,年加工鲜果 4 万吨;研发八角啤酒、香水等 10 余种高附加值产品。
阶段一:准备阶段 —— 资料研学 初探分布
三、活动过程与方法(分三阶段实施)
阶段二:探究阶段 —— 多维解码 深析发展
1. 线上“云探访”:
观看云南众木公司加工基地视频,记录八角从鲜果到啤酒、香水等 10 余种产品的加工流程。
虚拟游览八角主题公园,观察“三产融合” 的空间载体。
2. 分组专题探究(线下 + 线上结合):
分布组:绘制《富宁八角产业分布示意图》,标注示范基地、加工厂位置,分析“县域种植面积全国第一” 的自然优势。
发展组:制作“产业升级时间轴”,梳理 “科技攻关(蒋剑春专家工作站)→ 企业带动(投资 2.5 亿元项目)→ 品牌崛起(国家地理标志)” 关键节点。
联结组:解析“党组织 + 合作社 + 公司 + 基地 + 农户” 模式,用图表展示 “4 个五分钱” 返利机制如何实现 “四赢”。
三、活动过程与方法(分三阶段实施)
阶段 三:展示阶段 —— 成果汇报 拓展延伸
1. 各小组以“寻香报告” 形式汇报,包含分布图、时间轴、机制图解等成果。
2. 拓展任务:结合富宁案例,为家乡特色农产品设计“地理标志 + 科技赋能” 发展建议。
四、活动成果
活动成果
1. 基础成果:《富宁八角产业预习任务单》《产业分布示意图》《升级时间轴》(全员完成)。
2. 核心成果:分组探究报告(含数据分析、机制解读、图片资料)。
五、活动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60%)

评价维度 评分标准
资料收集 能整合 3 种以上来源数据,标注关键地理信息(如 73 万亩种植区、13 个技术服务点)
小组协作 参与分工,完成 2 项以上具体任务(绘图、数据分析、文案撰写等)
探究表现 能提出地理问题(如 “为何示范基地亩产达 300 公斤?”)并尝试解答
(二)结果性评价(40%)
成果科学性(20%):分布图标注准确,数据引用规范(如产值、种植面积等)。
思维深度(10%):能结合自然因素(喀斯特地貌)与人文因素(政策、科技)分析产业发展。
创新性(10%):拓展建议能体现地理视角,具有可行性。
(三)评价主体
教师评价(60%)+ 小组互评(30%)+ 自我反思(10%),采用 “星级 + 评语” 形式反馈。
作业布置
“家乡特色产业发展建议书”(鼓励创新)。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主题活动四 探访富宁县中国八角之乡——八角产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学设计
课题 探访富宁县中国八角之乡——八角产业的分布与发展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本主题活动是粤人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产业分布与产业发展” 的收官实践环节,承接了前 3 节 “农业与科技兴农”“工业与科技创新”“交通运输与生产生活” 的理论知识,是对单元核心内容的综合应用与能力升华。通过实践活动,可帮助学生实现从 “理论认知” 到 “实践应用” 的转化,为后续区域地理学习奠定方法基础。(二)教材内容教材以 “探究区域产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为核心任务,通过三个层次展开:方法铺垫:明确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步骤(确定主题→收集资料→分析探究→总结报告),提供资料收集的具体途径(地图、文献、网络等)。案例引导:选取我国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产业差异案例,配套产业分布图、区位条件统计表等素材,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任务驱动:设置 “探究本地产业分布特点” 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方法完成初步分析,体现 “从理论到实践” 的设计逻辑。
2022新课标要求 1.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利用模拟、虚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验。2.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利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3.设计简单的考察方案,利用工具进行观察、观测等野外考察。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活动目标:1.掌握桂滇 “中国八角之乡” 核心产区分布与产业链布局,理解组织创新、科技赋能、品牌建设的振兴路径,提升特色产业分析能力。2.明晰防城区、富宁县等八角主产区的空间格局,把握 “联农带农 + 延链增值” 振兴逻辑,学会拆解资源型产业升级密码。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定位把教育位置,理解产业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综合思维:分析交通、劳动力对八角产业分布的影响,归纳发展优势与问题。3.地理实践力:运用访谈、拍照、记录等方式,收集工厂生产、原料来源数据。4.人地协调观探讨八角产业处理措施,树立产业与环境共生意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有了初步的掌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简单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在生活中,学生也对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产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这些产业的分布规律、发展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深层次的知识还缺乏系统的了解。此外,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在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重点 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步骤与资料分析方法。
难点 将理论方法转化为实践能力,完成本地产业分布的初步探究。
材料准备 教材、教材解析、教辅资料、互联网材料、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考评价体系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八角之乡 学生观看后并进入课堂学习,表达八角产业的分布与发展的理解 让学生看视频并了解八角产业的分布与发展
讲授新课 一、活动主题确定活动主题:寻香富宁:解码 “中国八角之乡” 的产业分布与振兴密码二、活动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富宁八角产业的空间分布特点(73 万亩种植区覆盖 13 个乡镇、1.84 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布局等),理解北回归线、喀斯特地貌等自然条件对分布的影响。2. 梳理富宁八角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 的发展历程,明确科技、政策、市场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二)能力目标1. 学会运用地图、数据图表等地理工具分析产业分布成因,提升区域认知能力。2. 通过资料收集、案例分析、小组探究,掌握产业发展的地理探究方法,培养综合思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认识特色产业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带动 28 万人增收、5000 人就业),增强对地方产业的认同。2. 树立“因地制宜、科技赋能” 的人地协调发展理念。三、活动过程与方法(分三阶段实施)阶段一:准备阶段 —— 资料研学 初探分布1.任务布置: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富宁县政府官网、“文山发布” 等渠道收集资料,完成《富宁八角产业预习任务单》,包含: 标注富宁八角主产区在云南省的位置,分析喀斯特地貌与北回归线如何影响种植。 整理关键数据:种植面积、产量占比、综合产值等(2024 年鲜果 21 万吨、产值 15.6 亿元)。2.方法指导:教师讲解“产业分布的自然 - 人文双因素分析法”,举例说明地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阶段二:探究阶段 —— 多维解码 深析发展1. 线上“云探访”: 观看云南众木公司加工基地视频,记录八角从鲜果到啤酒、香水等 10 余种产品的加工流程。 虚拟游览八角主题公园,观察“三产融合” 的空间载体。2. 分组专题探究(线下 + 线上结合): 分布组:绘制《富宁八角产业分布示意图》,标注示范基地、加工厂位置,分析“县域种植面积全国第一” 的自然优势。 发展组:制作“产业升级时间轴”,梳理 “科技攻关(蒋剑春专家工作站)→ 企业带动(投资 2.5 亿元项目)→ 品牌崛起(国家地理标志)” 关键节点。 联结组:解析“党组织 + 合作社 + 公司 + 基地 + 农户” 模式,用图表展示 “4 个五分钱” 返利机制如何实现 “四赢”。阶段 三:展示阶段 —— 成果汇报 拓展延伸1. 各小组以“寻香报告” 形式汇报,包含分布图、时间轴、机制图解等成果。2. 拓展任务:结合富宁案例,为家乡特色农产品设计“地理标志 + 科技赋能” 发展建议。四、活动成果1. 基础成果:《富宁八角产业预习任务单》《产业分布示意图》《升级时间轴》(全员完成)。2. 核心成果:分组探究报告(含数据分析、机制解读、图片资料)。五、活动评价(一)过程性评价(60%)(二)结果性评价(40%) 学生按要求操作:确定活动主题学生按要求操作:确定活动目标学生按要求操作:(学生可自己设计表格并完成任务)学生按要求操作:(学生按步骤完成任务)学生按要求操作:(学生按步骤完成任务)学生按要求操作:(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完成任务)、学生按要求操作:(学生可根据评价要求来打分) 让学生自主树立活动主题让学生确定活动目标让学生完成活动过程与方法(分三阶段实施)让学生展示活动成果让学生完成活动评价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富宁八角特色资源突出:北回归线带来的温湿气候、喀斯特地貌适配八角生长,73 万亩种植区覆盖 13 乡镇(规模全国县域第一),且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技术手段上,依托蒋剑春专家工作站攻关种植技术,建 1.84 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深加工技术开发 10 余种产品,还以 “党组织 + 合作社” 模式提供技术服务,推动产业升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 “云探访 + 分组探究”,有效帮学生理解自然条件与八角产业分布的关联,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但部分学生对 “四赢” 返利机制分析较浅,且拓展建议缺乏地域特色。后续可加入富宁农户访谈片段,增设家乡特色农产品实地调研环节,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人地协调理念的认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