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粤教2024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产业分布于产业发展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活动规划+评价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粤教2024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产业分布于产业发展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活动规划+评价表

资源简介

大单元整体教学达成评价表(100分)
项目 内容 评分标准 等级(分) 得分(分)
A B C D
单元前期分析(15分) 单元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 明确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结构分析清晰、正确。单元教学任务分析正确。 6 5 4 3
学习者学情分析 学习者学情的起点水平、动机、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等分析正确。 5 4 3 2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正确。 4 3 2 1
单元教学目标阐明(15分) 单元内容目标确定 单元内容目标全面、均衡,领域区分正确。 7 6 5 4
单元学业目标阐明 单元目标目标阐述正确,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 8 7 6 5
单元教学过程设计(60分) 单元教学环节 单元教学情境创设有新意,正确体现目标,内容充实、适当,环节清晰,过渡自然,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呈现方式合理。 20 16 12 8
单元学习方式 单元学习体现新课程理念,运用探究、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适当、正确。 10 8 6 4
单元教学方法 单元教学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学科教学特点,符合学习者特征。 10 8 6 4
单元教学设计对媒体运用和教学资源开发 单元教学的媒体运用恰当,有利于教学的实施、目标的实现,能开发教学资源。 10 8 6 4
单元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 单元教学课堂小结完整、精炼。作业量适当。课堂时间分配合理。 10 8 6 4
文档规范(10分) 内容 内容完整,语言清晰、简洁,图表运用得当。 5 4 3 2
排版 格式整齐、美观,布局合理。 5 4 3 2第四单元 产业分布与产业发展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3课时)
章节 课时 内容 活动
第一节
农业与科技兴农
第1课时 1.农业及其发展
2.科技兴农
讨论:
1.如何描述我国的农业部门类型,归纳农业部门的分布特征?
2.如何归纳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工业与科技创新 第2课时 1.工业及其分布
2.高新技术产业 讨论:
1.如何描述我国工业中心及工业基地的分布特征?
2.如何归纳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交通运输与生产生活 第3课时 1.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及选择
2.交通运输发展与生产生活 讨论:
1.如何描述我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
2.如何归纳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粤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产业分布与产业发展 单元主题学习评价表
评价指标 评价要素 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学习准备 (10分) 思想准备 (5分) 思想准备充分,主动提前预习,按时按质完成导学案, 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保持安静
学具准备(5分) 有提前准备学习用具的意识,提前拿出本节课所需教材、导学案、笔记本、草稿纸、文具等。
兴趣态度 (20分) 学习兴趣 (10分) 对本堂课的内容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态度(10分)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认真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跟上老师的思维。
合作交流(20分) 与人合作(10分)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求同学的帮助。
与人交流(10分)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能交流遇到的问题。
思维状态 (30分) 思维条理(15分) 能发现问题,条理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解决问题思路清楚,做事有步骤计划。
思维创新(15分)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能迅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效果 (20分) 课堂练习成果(10分) 积极主动,正确率高。
目标达成 (10分) 实现预定任务与学习目标。
备注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粤人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主题 第四单元 产业分布与产业发展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四单元 授课人
单元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 本单元属人文地理核心内容,衔接 “区域自然环境” 与 “区域经济发展”,聚焦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三大支柱产业,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产业与生产生活的关联,培养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素养,共设三节内容,逻辑如下: 第一节 “农业与科技兴农”,先界定农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的基础地位,结合我国南稻北麦、东耕西牧的分布差异,分析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再聚焦 “科技兴农”,通过良种培育(如杂交水稻)、农机推广(如联合收割机)、设施农业(如温室大棚)等案例,说明科技对提升农业产量与效率的作用,奠定 “产业发展需依托自然与科技” 的认知。 第二节 “工业与科技创新”,先区分重工业(如钢铁、机械)与轻工业(如食品、纺织),结合我国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沪宁杭等),简析工业分布与资源、交通的关联;再重点讲解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通过中关村、深圳科技园等案例,突出科技创新对工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衔接上节 “科技赋能产业” 的主线。 第三节 “交通运输与生产生活”,先对比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的特点(如铁路运量大、航空速度快),引导学生根据需求(如运量、时效、成本)选择合理方式;再分析交通运输对产业布局(如工业靠近铁路)、居民生活(如生鲜冷链)的影响,体现 “交通是产业与生活的支撑纽带”,串联全单元 “产业 - 交通 - 生活” 的逻辑闭环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 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 1.本单元主要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展示成果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探究活动一:认识我国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布 探究活动二:案例分析,寿光智慧农业 探究活动三: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分布 探究活动四: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探究活动五:通过案例,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探究活动六:通过武汉都市圈“一小时生活圈”分析,为家乡“一小时生活圈”的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2. 本单元教学资源有互联网、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考评价体系等。 本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农业基础地位及南稻北麦、东耕西牧的分布差异,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重点识记杂交水稻、温室大棚等科技兴农案例,明确科技对农业的提升作用。 2.区分轻重工业类型,结合四大工业基地理解工业分布与资源、交通的关联;掌握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中关村等案例,认识科技创新对工业升级的意义。 3.对比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学会按运量、时效选合理方式;理解交通对产业布局及居民生活(如生鲜冷链)的影响。 本单元教学难点: 1.理解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对 “南稻北麦、东耕西牧” 的具体影响,及科技兴农案例(如温室大棚)背后的技术原理。 2.辨析工业分布与资源、交通的复杂关联(如资源短缺地区工业布局原因),区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核心差异。 3.结合运量、成本、时效等多因素,灵活选择贴合实际需求的运输方式,理解交通对产业布局的间接影响逻辑。
2022新课标要求 1.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单元学情 初中生对本单元内容有一定生活基础,但认知存在 “碎片化、浅层次” 特点: 1.已有经验:能识别常见农业作物(如水稻、小麦)、工业产品(如汽车、衣服)及交通方式(如高铁、汽车),但缺乏 “产业与自然环境、科技的关联” 认知,如不知 “南稻北麦” 与气候的关系。 2.认知难点:抽象思维较弱,对 “工业分布与资源、交通的关联”“交通方式选择的综合考量(运量、时效、成本)” 理解困难;对 “科技兴农(如温室大棚原理)”“高新技术产业(如芯片制造)” 等远离日常生活的内容,易出现理解偏差。 3.学习兴趣:对贴近生活的案例(如当地农田、身边工厂、出行经历)兴趣浓厚,但对产业分布规律、发展意义等理论内容易感到枯燥,需结合具象案例降低认知难度,引导建立 “生活 — 地理” 的联系。
单元目标 学业目标: 1.能说出农业主要类型及 “南稻北麦” 与自然环境的关联,列举杂交水稻、温室大棚等科技兴农案例;区分轻重工业,知晓工业分布与资源、交通的关系,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特点;掌握铁路、公路等交通方式的特点,明确交通选择的依据。 2.能简单分析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初步判断不同场景下的合理交通方式;能结合案例说明科技对工农业发展的作用。 3.认同科技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交通运输对生产生活的支撑作用,树立关注身边地理现象的意识。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 结合农业 “南稻北麦”、工业四大基地分布及交通方式区域适配性,理解产业布局与区域自然、人文条件的关联,形成区域差异认知。 2.综合思维 分析科技对农业产量、工业升级的影响,及交通对生产生活的多维度作用,学会从 “自然 - 科技 - 产业”“交通 - 生活” 关联视角综合思考问题。 3.人地协调观 通过科技兴农、绿色工业案例,认识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平衡;结合交通发展对生态的影响,树立 “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理念。 地理实践力 观察当地农业、工业生产及交通选择实例,尝试分析其与区域条件的匹配性,提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
达成评价表
第四单元 产业分布与产业发展(第1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农业与科技兴农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明确农业的基础地位,说出我国南稻北麦、东耕西牧的分布特点,识别杂交水稻、温室大棚等科技兴农典型案例; 2.能结合《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图》,简单分析气候、地形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3.初步树立粮食安全意识,理解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意义,渗透人地协调的地理观念。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观察家乡农田或新闻里的农业场景,科技(如无人机、智能大棚)怎样解决传统农业的痛点?从地理角度看,它还能适配不同地区的农业需求吗?
学习活动 任务1:农业及其分布
任务2:科技兴农
案例分析1:认识我国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布
案例分析2:案例分析,寿光智慧农业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及时性评价
第四单元 产业分布与产业发展 大单元教学(第2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工业与科技创新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掌握传统 / 新兴工业类型,理解科技创新对工业生产效率、布局的影响,能简述珠三角工业案例关联。 2.通过分析“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图文,提升案例解读与逻辑归纳能力。 3.树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意识,认同绿色工业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结合家乡的特色工业(如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科技创新如何利用当地地理优势(如原料、交通)提升工业竞争力?
学习活动 任务1:工业及其分布
任务2:高新技术产业
案例分析1: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分布
案例分析2: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及时性评价
第四单元 产业分布与产业发展 大单元教学(第3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交通运输与生产生活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掌握铁路、公路等交通类型及特点,理解交通与生产生活的关联; 2.通过分析案例,提升交通场景分析与方式选择能力; 3.认同交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树立关注生活中交通价值的意识。
达成评价
驱动性问题 我们冬天吃到的南方柑橘,靠哪些交通运输方式跨越地理距离?这些交通方又如何影响柑橘的新鲜度和价格,改变我们的生活?
学习活动 任务1: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及选择
任务2:交通运输发展与生产生活
案例分析1: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案例分析2:武汉都市圈“一小时生活圈”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及时性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