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鲁教版2025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高二地理(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某乘客在从广州市(23°N,113°E)飞往新西兰奥克兰市(38°S,175°E)的客机上看到了日出。下图示意该乘客在某App上截取的该客机飞行轨迹及起飞时晨昏线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乘客的出发日期最可能是(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2.该日,广州市和奥克兰市的( )A.昼长相同 B.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日出方位相同 D.自转线速度相同1.B 2.C【解析】1.由题意可知,图中晨昏线为晨线,据两地的经纬度可知图中晨线为西北—东南走向,则北半球昼长夜短,说明直射点位于北半球,3月21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和经线重合,AC错误;6月22日直射点位于北半球,B正确;12月22日直射点位于南半球,D错误。故选B。2.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A错误;自转线速度则因纬度不同而不同,两地纬度不同,自转线速度不相同,D错误;两地在该日不是关于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对称,正午太阳高度不相同,B错误;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两地日出东北,日出方位相同,C正确。故选C。下图是“某条河流的剖面图”,箭头为图示区域某日正午太阳来向(遮蔽区范围随季节有变化),该地全年正午太阳都从一方向来。据图完成下面小题。3.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北纬10°附近 B.北纬40°附近 C.南纬10°附近 D.南纬40°附近4.若仅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自南向北流 B.河流自东向西流C.该河南岸坡度陡,适合挖沙 D.该河北岸地势平坦,适合修建港口3.D 4.B【解析】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全年正午太阳光照都是从北方照射过来,所以该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只有南纬40°附近符合条件,D正确,ABC错误,故选D。4.据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是侵蚀岸,右岸是堆积岸。图中的乙地是堆积岸,即北岸是堆积岸,甲地是侵蚀岸,即南岸是侵蚀岸,可知该河流的流向是自东向西流,A错误,B正确;该河南岸河床坡度陡,适合修建港口,该河北岸地势平坦,泥沙沉积,适合挖沙,CD错误。故选B。2025年5月20日,中国北方出现今年首场大范围高温天气。截至19日16时,河南的林州、安阳等地和河北邢台等地气温均达到41℃或以上,打破当地5月最高气温纪录。此次高温成因从大气环流上讲,来自西北地区干热气团的影响和华北局地受暖高压控制均是极端高温产生的原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下列关于高温期间华北地区天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流垂直方向做上升运动 B.气流因热力成因而收缩下沉C.受相关天气系统控制多阴雨天气 D.受相关天气系统控制多晴朗天气6.此次极端高温,华北部分城市极为显著。除大气环流原因外,影响因素还有( )A.海洋暖湿气团 B.焚风效应 C.全球气候变暖 D.副热带高气压带5.D 6.B【解析】5.由材料信息可知,“此次高温成因从大气环流上讲,来自西北地区干热气团的影响和华北局地受暖高压控制均是极端高温产生的原因”。高压控制下气流垂直方向下沉,A错误;暖高压控制下形成的下沉气流属动力因素,非热力收缩,B错误;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C错误;暖高压导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D正确。故本题选D。6.海洋暖湿气团影响,通常带来湿润凉爽天气,与材料中“来自西北地区干热气团”矛盾,A错误;华北部分城市位于太行山东侧,西北干热气团过山下沉形成焚风效应,加剧高温,B正确;全球变暖是长期背景,不是造成此次极端高温的直接因素,C错误;副热带高气压带属于大气环流系统,题干已涵盖,D错误。故本题选B。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之间,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水量骤增,形成壮美瀑布。由于恰逢沿岸山桃花盛开,被称为“桃花汛”。近几十年来,壶口瀑布上游建成了多座水利枢纽。图1和图2分别是区域水系分布图和壶口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桃花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降水丰富 B.冰川融水增加 C.积雪融水滞后 D.上游冰凌消融8.上游水利枢纽建设对壶口瀑布的位置及其移动特征的作用是( )A.向北移动,且移动速度变慢 B.向北移动,且移动速度变快C.向南移动,且移动速度变慢 D.向南移动,且移动速度变快7.D 8.A【解析】7.由材料可知,“桃花汛”出现在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此时气温回升,黄河的上游部分河段形成的冰凌会融化,导致壶口瀑布水量骤增,D正确;当地降水补给主要是在夏季,A错误;该区域海拔较低,高山冰川融水不是其主要补给方式,B错误;季节性积雪融水多的地区主要是在我国东北地区,该地纬度相对较低,季节性积雪融水不是其主要补给类型,C错误。故选D。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壶口瀑布北侧为河流上游,瀑布处发生溯源侵蚀,瀑布位置向北移动,水利枢纽建设之后,河流径流量减少,瀑布处溯源侵蚀能力减弱,移动速度变慢,A正确,BCD错误。故选A。圣克鲁斯岛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第二大岛,受秘鲁寒流影响显著,气候独特,有明显的热季(1-5月)和凉季(6-12月)。凉季初期,该岛中央山峰某坡向海拔400米以上常出现不易扩散的云雾。下图为圣克鲁斯岛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该地低海拔地区(400米以下)降水相对较多的月份可能是(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10.云雾多出现在中央山峰的( )A.东南坡 B.东北坡 C.西南坡 D.西北坡11.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凉季初期的云雾( )A.持续时间变长 B.浓雾次数减少 C.分布海拔不变 D.分布坡向转变9.A 10.A 11.B【解析】9.读图可知,圣克鲁斯岛位于赤道以南、南美洲的西部海域,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1月至5月为热季,此时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圣克鲁斯岛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与5月热季末期相比,2月为热季中期,赤道低压影响大,降水相对更多,A正确,排除B;6月至12月为凉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该岛受东南信风控制,低海拔地区气流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少,排除CD。故选A。10.据材料可知,凉季初期,该岛中央山峰某坡向海拔400米以上常出现不易扩散的云雾。凉季出现在6-12月,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东南信风北移,圣克鲁斯岛受东南信风控制明显。圣克鲁斯岛东南部海域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当东南信风经过这片寒冷的海域时,会将冷水域上方的冷空气吹向圣克鲁斯岛的东南坡高地,随着地势升高,气流被迫抬升,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凝结成云雾,故云雾多出现在中央山峰的东南坡,A正确,排除BCD。故选A。11.由上题分析可知,凉季云雾的形成和东南信风有关。凉季盛行的东南信风经过有秘鲁寒流的海域时,会把海域上空温度较低的冷空气带到圣克鲁斯岛,岛的下部冷空气不断堆积,与上部较暖空气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的出现使得大气垂直对流运动受到抑制,空气稳定,云雾不易扩散。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从海洋携带到岛上的水汽量减少,水汽不易凝结成雾,同时凉季初期原本由于信风输送冷空气形成的逆温层结构减弱,浓雾次数减少,云雾持续时间缩短,B正确,A错误;由于东南信风输送的水汽减少,原本能在较低海拔凝结的水汽,因总量减少,可能需要抬升到更高海拔才足以凝结,导致浓雾分布的海拔升高,但分布的坡向不变,CD错误。故选B。意大利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是欧洲最活跃的火山之一。2024年3月,埃特纳火山发生新一轮喷发,喷发的火山灰柱高达4.5千米。研究表明,火山喷发产生的大量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后,可能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产生短期扰动。下图为埃特纳火山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埃特纳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柱主要扩散方向最可能是( )A.西南 B.东北 C.东南 D.西北13.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后,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短期影响可能表现为( )A.赤道低气压带范围扩大 B.副热带高气压带势力增强C.西风带的风力普遍减弱 D.气压带风带移动速度加快12.B 13.C【解析】12.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山灰柱高达4.5千米,其在高空的扩散方向主要受风的影响,而风向由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决定;读图可知,埃特纳火山位于37°N—38°N,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3月份位于北半球盛行西风带(西南风)影响下,即风从西南吹向东北,所以火山灰柱在高空受到西风带的影响,火山灰柱会向东北方向扩散,B正确,ACD错误。故选B。1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风带的风力主要受气压梯度力影响,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后,会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削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降低大气温度,从而会减小不同纬度间的温差,导致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弱,西风带风力普遍减弱,C正确;赤道低气压带的范围主要受地表温度和对流活动影响,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后,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温度降低,对流活动减弱,赤道低气压带范围可能缩小,A错误;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势力主要受地表温度和气流下沉影响,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后,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温度降低,气流下沉减弱,副热带高气压带势力可能减弱,B错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速度主要受太阳直射点移动影响,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无关,D错误。故选C。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自然带Ⅲ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寒带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15.右图虚线框内区域的地势( )A.西高东低 B.北高南低 C.中间高,东西低 D.中间低,东西高14.D 15.C【解析】14.结合图示信息,自然带Ⅲ位于北极圈附近,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气候较湿润、温度较低,形成亚寒带针叶林,D正确;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30°-40°大陆西岸),A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或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相对较低,B错误;寒带苔原带分布纬度比自然带Ⅲ纬度更高,C错误。故选D。15.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地形特征。一般来说,河流由高处流向地处。图中虚线框河流由中间流向东西两侧,由此得出地势特征为中间高、东西两侧低,C正确,AB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4道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汾河谷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华北平原之间,断层发育典型,谷底较宽。下图示意汾河地区断层发育情况。(1)简述图示区域断层的形成过程。(4分)(2)推测断层对汾河地区地貌的影响。(6分)(3)评价断层对该区域人类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4分)16.(1)区域内存在多个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活跃,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使岩层发生破裂;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4分)(2)断层导致该地区中间地块相对下沉,两侧地块相对上升,形成山地和谷地;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发育成沟谷、峡谷等侵蚀地貌;汾河谷地因断层下沉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较宽谷地。(6分)(3)不利影响:易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破坏城市基础设施;断层附近岩体稳定性差,不利于工程建设。有利影响:地堑内沉积层深厚,形成肥沃平原,利于农业发展;断层处地热富集,可开发温泉与地热资源。(4分)【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断层的形成通常与地壳运动和岩石的力学性质有关;读图并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汾河谷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华北平原之间,二者之间的过渡区域,即沿着汾河谷地存在着众多的断层,沿断层形成吕梁山、太行山、燕山山脉等,说明图示区域地壳运动活跃,地壳内部产生强大的作用力;当这种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会发生破裂,形成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从而形成断层。这种位移可能是垂直的(如汾河谷地的中间地块相对下沉,两侧地块相对上升),也可能是水平的(如平行于断裂面的位移)。(2)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断层会导致汾河地区中间地块相对下沉、两侧地块相对上升,形成中间低、两侧高的地形特征,两侧地块沿断层上升,形成山地,如吕梁山和太行山;而汾河谷地则是由于断层下沉形成的谷地;汾河谷地因断层下沉,地势低洼,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较宽的谷地和冲积平原;此外,断层处因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风化作用影响,发育成沟谷、峡谷等侵蚀地貌;汾河在断层处侵蚀作用强烈,进一步加深和拓宽了谷地。(3)断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既有有利方面,也有不利方面。有利方面,汾河谷地因断层下沉,地势低洼,河流沉积作用显著,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有利于农业发展;断层处地热富集,可开发温泉和地热资源,用于旅游、供暖等;汾河在断层处侵蚀作用强烈,形成较多的沟谷和峡谷,有利于水资源的汇集和利用。不利方面,断层活动可能导致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安全造成威胁;断层附近岩体稳定性差,地质条件复杂,不利于大型工程建设,如水库、桥梁等。17.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两日天气图,H为高压中心,L为低压中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分)(1)在下图“地面”上绘制9月20日天气图中锋面的侧视天气示意图。(要求:画出锋面,并标出冷暖气团及其运动方向)(3分)(2)描述9月21日10时赣州的天气状况。(4分)(3)L1强烈发展时可能形成台风,指出其中心附近区域湿热气团上升的原因。(4分)17.(1)(3分)(2)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风力增大,出现阴雨天气。(4分)(3)低压中心气流辐合上升;上升降温,水汽凝结释放潜热,促进气流进一步上升。(4分)【解析】(1)绘制冷锋侧视示意图时,冷气团由于密度大,位于暖气团下方;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箭头要指向暖气团;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抬升,形成降水,故锋前锋后均有降水,但主要集中在锋后,即冷气团一侧。(2)对比9月20日和21日的天气图,赣州由冷锋过境前转为过境后。由图可知,9月21日10时赣州位于冷锋锋后,距锋线较近,被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等压线密集,风力增大,冷锋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后,出现阴雨天气。(3)根据图上信息可知,L1为低压中心,低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流向中心辐合,导致湿热气团被迫上升;气团上升过程中降温,水汽凝结释放潜热,加热空气,使气流进一步上升,形成正反馈,增强上升运动。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洪湖(图2)位于湖北省南部洪湖市、监利市之间,周围河流与洪湖的水力连通性主要受福田寺防洪闸、新堤闸等水闸控制。研究发现,洪湖与地下水之间存在着相互补给关系,其相互补给关系存在明显时间差异。图2示意2017—2022年洪湖月均湖面降水总量、净入湖径流量、水位及地下水位变化。 (1)指出洪湖的主要补给水源。(6分)(2)据图2说明枯水期、丰水期洪湖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4分)(3)在不考虑用水的背景下,说明10—12月洪湖与地下水水位差变大的主要原因。(4分)18.(1)雨水(降水);河流水;地下水。(6分)(2)枯水期:洪湖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洪湖补给地下水。丰水期:洪湖水位与地下水位高低关系呈动态变化;洪湖与地下水动态交替补给。或丰水期:3—6月(前期)以洪湖补给地下水为主;7—10月(后期)以地下水补给洪湖为主。(4分)(3)降水量不断减少,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快;洪湖受水闸调度控制,洪湖水位下降速度慢。(4分)【解析】(1)题干明确提到“洪湖月均湖面降水总量”,说明降水直接补给湖面,是洪湖的重要水源之一。题干指出洪湖“周围河流与洪湖的水力连通性受水闸控制”,说明河流通过径流与洪湖存在水力联系。题干提到“洪湖与地下水之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且图中显示了地下水位变化曲线,表明地下水是洪湖的补给来源之一。(2)枯水期:从图2可以看出,在枯水期,洪湖水位线明显高于地下水位线,说明此时湖面水位较高;由于水位差的存在,水会从高水位(洪湖)向低水位(地下水)流动,因此洪湖是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丰水期:丰水期(如3-10月)水位变化复杂,前期(3-6月)洪湖水位可能高于地下水位,后期(7-10月)地下水位可能反超洪湖水位。或丰水期:前期(3-6月)洪湖水位较高,以洪湖补给地下水为主;后期(7-10月)地下水位上升并可能超过洪湖水位,转为地下水补给洪湖。(3)从图中可以看出,10—12月湖面降水总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说明该时段降水补给减少,同时地下水因自然排泄和人类开采而消耗,因此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较快;材料提到洪湖与周围河流的水力连通性受福田寺防洪闸、新堤闸等水闸控制,在枯水期(10—12月),水闸可能减少泄水量以维持湖泊水位,人为调控减缓了湖泊水位的下降速度。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世界最大、最深的峡谷,峡谷最深处位于南迦巴瓦峰、加拉白垒峰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峡谷内从谷底到山顶分布着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等植被,形成了较完整的垂直自然带。(1)分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原因。(4分)(2)说明大峡谷内垂直自然带谱完整的主要原因。(6分)(3)推测大峡谷未来地貌的演化趋势,并说明理由。(6分)19.(1)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带,地壳抬升明显;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较多,水量大,河流长期下切侵蚀,加剧峡谷深度,最终形成大峡谷。(4分)(2)大峡谷纬度较低,基带为热带季雨林,热量条件充足;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河谷北上,多地形雨,降水充沛;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差大,从谷底到山顶海拔差异显著,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明显。(6分)(3)演化趋势:峡谷将进一步加深、展宽,两岸山体坡度可能变缓。(2分)理由: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仍在持续,地壳将持续抬升;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与风化、重力崩塌作用长期存在,使峡谷深度增加、山体坡度减缓。(4分)【解析】(1)从板块运动(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作用两个角度,结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板块位置与水文特征分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带,板块的碰撞使得地壳抬升明显,为峡谷的形成提供了地形基础。同时,该区域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水量大,雅鲁藏布江长期进行下切侵蚀作用,不断加深峡谷,最终形成了世界最大、最深的大峡谷。(2)从纬度(热量)、降水、相对高度(水热垂直变化)等影响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结合大峡谷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特征分析。大峡谷纬度较低,基带为热带季雨林,这使得峡谷底部热量条件充足,为多种植被生长提供了基础热量条件。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河谷北上,在地形的抬升作用下,多地形雨,降水充沛,为植被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而且大峡谷山高谷深,从谷底到山顶相对高度差异大,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从而使得从谷底到山顶能分布着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等较完整的垂直自然带。(3)从板块运动(地壳抬升的持续性)和外力作用(流水侵蚀、风化、重力崩塌)的长期影响,结合大峡谷的板块位置与地质作用分析。演化趋势为峡谷将进一步加深、展宽,两岸山体坡度可能变缓。理由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仍在持续,地壳将持续抬升。同时,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以及风化、重力崩塌作用长期存在,河流下切会使峡谷深度增加,而风化和重力崩塌会使山体的坡度逐渐减缓,从而导致峡谷不断加深、展宽,两岸山体坡度变缓。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鲁教版2025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高二地理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D B D B D A A A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B B C D C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16.(1)区域内存在多个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活跃,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使岩层发生破裂;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4分)(2)断层导致该地区中间地块相对下沉,两侧地块相对上升,形成山地和谷地;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发育成沟谷、峡谷等侵蚀地貌;汾河谷地因断层下沉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较宽谷地。(6分)(3)不利影响:易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破坏城市基础设施;断层附近岩体稳定性差,不利于工程建设。有利影响:地堑内沉积层深厚,形成肥沃平原,利于农业发展;断层处地热富集,可开发温泉与地热资源。(4分)【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断层的形成通常与地壳运动和岩石的力学性质有关;读图并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汾河谷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华北平原之间,二者之间的过渡区域,即沿着汾河谷地存在着众多的断层,沿断层形成吕梁山、太行山、燕山山脉等,说明图示区域地壳运动活跃,地壳内部产生强大的作用力;当这种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会发生破裂,形成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从而形成断层。这种位移可能是垂直的(如汾河谷地的中间地块相对下沉,两侧地块相对上升),也可能是水平的(如平行于断裂面的位移)。(2)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断层会导致汾河地区中间地块相对下沉、两侧地块相对上升,形成中间低、两侧高的地形特征,两侧地块沿断层上升,形成山地,如吕梁山和太行山;而汾河谷地则是由于断层下沉形成的谷地;汾河谷地因断层下沉,地势低洼,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较宽的谷地和冲积平原;此外,断层处因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风化作用影响,发育成沟谷、峡谷等侵蚀地貌;汾河在断层处侵蚀作用强烈,进一步加深和拓宽了谷地。(3)断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既有有利方面,也有不利方面。有利方面,汾河谷地因断层下沉,地势低洼,河流沉积作用显著,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有利于农业发展;断层处地热富集,可开发温泉和地热资源,用于旅游、供暖等;汾河在断层处侵蚀作用强烈,形成较多的沟谷和峡谷,有利于水资源的汇集和利用。不利方面,断层活动可能导致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安全造成威胁;断层附近岩体稳定性差,地质条件复杂,不利于大型工程建设,如水库、桥梁等。17.(1)(3分)(2)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风力增大,出现阴雨天气。(4分)(3)低压中心气流辐合上升;上升降温,水汽凝结释放潜热,促进气流进一步上升。(4分)【解析】(1)绘制冷锋侧视示意图时,冷气团由于密度大,位于暖气团下方;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箭头要指向暖气团;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抬升,形成降水,故锋前锋后均有降水,但主要集中在锋后,即冷气团一侧。(2)对比9月20日和21日的天气图,赣州由冷锋过境前转为过境后。由图可知,9月21日10时赣州位于冷锋锋后,距锋线较近,被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等压线密集,风力增大,冷锋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后,出现阴雨天气。(3)根据图上信息可知,L1为低压中心,低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流向中心辐合,导致湿热气团被迫上升;气团上升过程中降温,水汽凝结释放潜热,加热空气,使气流进一步上升,形成正反馈,增强上升运动。18.(1)雨水(降水);河流水;地下水。(6分)(2)枯水期:洪湖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洪湖补给地下水。丰水期:洪湖水位与地下水位高低关系呈动态变化;洪湖与地下水动态交替补给。或丰水期:3—6月(前期)以洪湖补给地下水为主;7—10月(后期)以地下水补给洪湖为主。(4分)(3)降水量不断减少,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快;洪湖受水闸调度控制,洪湖水位下降速度慢。(4分)【解析】(1)题干明确提到“洪湖月均湖面降水总量”,说明降水直接补给湖面,是洪湖的重要水源之一。题干指出洪湖“周围河流与洪湖的水力连通性受水闸控制”,说明河流通过径流与洪湖存在水力联系。题干提到“洪湖与地下水之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且图中显示了地下水位变化曲线,表明地下水是洪湖的补给来源之一。(2)枯水期:从图2可以看出,在枯水期,洪湖水位线明显高于地下水位线,说明此时湖面水位较高;由于水位差的存在,水会从高水位(洪湖)向低水位(地下水)流动,因此洪湖是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丰水期:丰水期(如3-10月)水位变化复杂,前期(3-6月)洪湖水位可能高于地下水位,后期(7-10月)地下水位可能反超洪湖水位。或丰水期:前期(3-6月)洪湖水位较高,以洪湖补给地下水为主;后期(7-10月)地下水位上升并可能超过洪湖水位,转为地下水补给洪湖。(3)从图中可以看出,10—12月湖面降水总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说明该时段降水补给减少,同时地下水因自然排泄和人类开采而消耗,因此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较快;材料提到洪湖与周围河流的水力连通性受福田寺防洪闸、新堤闸等水闸控制,在枯水期(10—12月),水闸可能减少泄水量以维持湖泊水位,人为调控减缓了湖泊水位的下降速度。19.(1)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带,地壳抬升明显;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较多,水量大,河流长期下切侵蚀,加剧峡谷深度,最终形成大峡谷。(4分)(2)大峡谷纬度较低,基带为热带季雨林,热量条件充足;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河谷北上,多地形雨,降水充沛;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差大,从谷底到山顶海拔差异显著,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明显。(6分)(3)演化趋势:峡谷将进一步加深、展宽,两岸山体坡度可能变缓。(2分)理由: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仍在持续,地壳将持续抬升;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与风化、重力崩塌作用长期存在,使峡谷深度增加、山体坡度减缓。(4分)【解析】(1)从板块运动(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作用两个角度,结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板块位置与水文特征分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带,板块的碰撞使得地壳抬升明显,为峡谷的形成提供了地形基础。同时,该区域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水量大,雅鲁藏布江长期进行下切侵蚀作用,不断加深峡谷,最终形成了世界最大、最深的大峡谷。(2)从纬度(热量)、降水、相对高度(水热垂直变化)等影响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结合大峡谷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特征分析。大峡谷纬度较低,基带为热带季雨林,这使得峡谷底部热量条件充足,为多种植被生长提供了基础热量条件。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河谷北上,在地形的抬升作用下,多地形雨,降水充沛,为植被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而且大峡谷山高谷深,从谷底到山顶相对高度差异大,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从而使得从谷底到山顶能分布着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等较完整的垂直自然带。(3)从板块运动(地壳抬升的持续性)和外力作用(流水侵蚀、风化、重力崩塌)的长期影响,结合大峡谷的板块位置与地质作用分析。演化趋势为峡谷将进一步加深、展宽,两岸山体坡度可能变缓。理由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仍在持续,地壳将持续抬升。同时,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以及风化、重力崩塌作用长期存在,河流下切会使峡谷深度增加,而风化和重力崩塌会使山体的坡度逐渐减缓,从而导致峡谷不断加深、展宽,两岸山体坡度变缓。鲁教版2025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高二地理(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某乘客在从广州市(23°N,113°E)飞往新西兰奥克兰市(38°S,175°E)的客机上看到了日出。下图示意该乘客在某App上截取的该客机飞行轨迹及起飞时晨昏线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乘客的出发日期最可能是(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2.该日,广州市和奥克兰市的( )A.昼长相同 B.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日出方位相同 D.自转线速度相同下图是“某条河流的剖面图”,箭头为图示区域某日正午太阳来向(遮蔽区范围随季节有变化),该地全年正午太阳都从一方向来。据图完成下面小题。3.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北纬10°附近 B.北纬40°附近 C.南纬10°附近 D.南纬40°附近4.若仅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自南向北流 B.河流自东向西流C.该河南岸坡度陡,适合挖沙 D.该河北岸地势平坦,适合修建港口2025年5月20日,中国北方出现今年首场大范围高温天气。截至19日16时,河南的林州、安阳等地和河北邢台等地气温均达到41℃或以上,打破当地5月最高气温纪录。此次高温成因从大气环流上讲,来自西北地区干热气团的影响和华北局地受暖高压控制均是极端高温产生的原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下列关于高温期间华北地区天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流垂直方向做上升运动 B.气流因热力成因而收缩下沉C.受相关天气系统控制多阴雨天气 D.受相关天气系统控制多晴朗天气6.此次极端高温,华北部分城市极为显著。除大气环流原因外,影响因素还有( )A.海洋暖湿气团 B.焚风效应 C.全球气候变暖 D.副热带高气压带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之间,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水量骤增,形成壮美瀑布。由于恰逢沿岸山桃花盛开,被称为“桃花汛”。近几十年来,壶口瀑布上游建成了多座水利枢纽。图1和图2分别是区域水系分布图和壶口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桃花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降水丰富 B.冰川融水增加 C.积雪融水滞后 D.上游冰凌消融8.上游水利枢纽建设对壶口瀑布的位置及其移动特征的作用是( )A.向北移动,且移动速度变慢 B.向北移动,且移动速度变快C.向南移动,且移动速度变慢 D.向南移动,且移动速度变快圣克鲁斯岛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第二大岛,受秘鲁寒流影响显著,气候独特,有明显的热季(1-5月)和凉季(6-12月)。凉季初期,该岛中央山峰某坡向海拔400米以上常出现不易扩散的云雾。下图为圣克鲁斯岛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该地低海拔地区(400米以下)降水相对较多的月份可能是(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10.云雾多出现在中央山峰的( )A.东南坡 B.东北坡 C.西南坡 D.西北坡11.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凉季初期的云雾( )A.持续时间变长 B.浓雾次数减少 C.分布海拔不变 D.分布坡向转变意大利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是欧洲最活跃的火山之一。2024年3月,埃特纳火山发生新一轮喷发,喷发的火山灰柱高达4.5千米。研究表明,火山喷发产生的大量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后,可能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产生短期扰动。下图为埃特纳火山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埃特纳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柱主要扩散方向最可能是( )A.西南 B.东北 C.东南 D.西北13.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后,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短期影响可能表现为( )A.赤道低气压带范围扩大 B.副热带高气压带势力增强C.西风带的风力普遍减弱 D.气压带风带移动速度加快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自然带Ⅲ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寒带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15.右图虚线框内区域的地势( )A.西高东低 B.北高南低 C.中间高,东西低 D.中间低,东西高二、非选择题(共4道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汾河谷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华北平原之间,断层发育典型,谷底较宽。下图示意汾河地区断层发育情况。(1)简述图示区域断层的形成过程。(4分)(2)推测断层对汾河地区地貌的影响。(6分)(3)评价断层对该区域人类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4分)17.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两日天气图,H为高压中心,L为低压中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分)(1)在下图“地面”上绘制9月20日天气图中锋面的侧视天气示意图。(要求:画出锋面,并标出冷暖气团及其运动方向)(3分)(2)描述9月21日10时赣州的天气状况。(4分)(3)L1强烈发展时可能形成台风,指出其中心附近区域湿热气团上升的原因。(4分)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洪湖(图2)位于湖北省南部洪湖市、监利市之间,周围河流与洪湖的水力连通性主要受福田寺防洪闸、新堤闸等水闸控制。研究发现,洪湖与地下水之间存在着相互补给关系,其相互补给关系存在明显时间差异。图2示意2017—2022年洪湖月均湖面降水总量、净入湖径流量、水位及地下水位变化。 (1)指出洪湖的主要补给水源。(6分)(2)据图2说明枯水期、丰水期洪湖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4分)(3)在不考虑用水的背景下,说明10—12月洪湖与地下水水位差变大的主要原因。(4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世界最大、最深的峡谷,峡谷最深处位于南迦巴瓦峰、加拉白垒峰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峡谷内从谷底到山顶分布着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等植被,形成了较完整的垂直自然带。(1)分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原因。(4分)(2)说明大峡谷内垂直自然带谱完整的主要原因。(6分)(3)推测大峡谷未来地貌的演化趋势,并说明理由。(6分)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鲁教版2025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解析版).docx 鲁教版2025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评分标准).docx 鲁教版2025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