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2025秋季学期期中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每一篇佳作都浸透着古人的深情。古诗文之美,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画面之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勾勒秋日图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江景壮阔;二是情感之美,“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藏着家国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满含亲情温暖;三是语言之美,炼字精准传神,对仗工整巧妙,读来(yùn)味悠长,如品佳茗,清香满口。
1. 文中加点字“浸”“炼”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qìn liàn B. jìn niàn
C. jìn liàn D. qìn niàn
2. 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A. 韵 B. 蕴 C. 孕 D. 酝
3. 在文中□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4. 下列词语中,最能体现古诗文“炼字精准传神”特点的一项是( )
A. 信手拈来 B. 字斟句酌 C. 一挥而就 D. 文不加点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B.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越来越浓厚。
C. 能否熟练掌握汉字的书写技巧,是衡量七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
D. 为了防止校园欺凌事件再次发生,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6.对联往往与特定场景或文化主题相关。下列对联中,最适合张贴在学校阅览室的一项是( )
A.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D.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B.《大学》《中庸》《论语》《庄子》是儒家经典,合称为"四书"。
C.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获“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D.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散文集《朝花夕拾》。
8.下面情景中,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班级组织辩论赛,你的同桌因为紧张不敢发言,你会对他说( )
A. 你怎么这么胆小,这点场面都hold不住,真没用!
B. 别紧张,大家都是同学,说错了也没人笑你,大胆说出你的想法就行。
C. 必须得上啊,咱们组能不能赢就看你了,可别拖后腿!
D. 算了,你不敢说我来说,省得浪费大家时间。
9.古诗文默写。(1-7题)(7分,每空1分)
(1) ,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2)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3)不知何处吹芦管,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4) ,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5)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6)《论语》十二章 体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10.名著阅读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的散文集___________,(作品名)这是全书最感人的篇章之一。(2分)
(2)本书中有我儿时的保姆____________,有我在日本留学的老师____________,有我在三味书屋中的老师____________。(人名)(3分)
二、阅读理解(共4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5题。(本题共4小题,共13分)
温暖的传递 邓迎雪
①周末,我去医院看病,走到菜市场门口,看见有人在那里卖荠菜。
②正是十一月下旬,本应属于春天的野菜,让人惊喜连连。我买了满满一袋,打算中午包荠菜馅饺子。
③在医院排队付费,站在我前面的是个三十多岁的妇人。她低头看见我提的荠菜,很是惊讶,连忙问我从哪里买的。我告诉她地址,她索性连队也不排了,兴冲冲地就要去买荠菜。妇人告诉我,她父亲最爱吃荠菜,现在他在医院住院,老没胃口,每天就吃一点饭,她想要是做荠菜饭,他肯定能多吃些。
④原来是这样啊,我催她赶快去买。从医院出来,我又遇见那个妇人。她的眼中现出失望的色彩,叹口气说,她到的时候,人家正好卖完了,真是好可惜,不知明天有没有!说完,她转身离去,看着她失落的背影,我叫住她:“把这袋荠菜送给你吧。”
⑤她连连摆手,说:“这哪行呢?你也是好不容易买到的。”
⑥我执意送给她:“你父亲是病号,比我们需要。”她这才接过来,脸上满是愧疚的笑意。
⑦我空着手回家,原本打算包饺子的计划落了空。但心里也没有什么遗憾,毕竟帮助他人,也是一种充实的快乐。
⑧这件事过去,我也就淡忘了,没想到,一个多月后,我又遇见那妇人。
⑨那天,一位老同学来我所在的城市出差。接到电话,我急忙到小区门口准备打车去接她。由于刚下了一场大雪,我等了十几分钟也没有等到车,正暗自着急,老同学又打来电话,说她坐别人的电动车赶过来了,让我在小区门口等她就行。
⑩坐别人的电动车?我一头雾水,老同学在这里除了认识我,哪里有熟知的人?
没多久,一个穿蓝羽绒服的女人骑着电动车在我面前停下,同学下了车,连声对骑车人道谢。骑车人说:“不用客气。路不好走,你又提着个大包,我正好顺路载你一程。”我感觉骑车人有些面熟,仔细一看,这才想起来,原来是我在医院送她荠菜的那个妇人。
回家的路上,和老同学说起这一次的巧遇,我俩都觉得心里暖洋洋的。是啊,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温暖经过不断地传递,好像变成蒲公英的种子,撒向四面八方。
11.本文叙述了两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2分)
12.第⑧段画线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这件事过去,我也就淡忘了,没想到,一个多月后,我又遇见那妇人。
13.品味结尾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修辞角度)(3分)
是啊,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温暖经过不断地传递,好像变成蒲公英的种子,撒向四面八方。
14.阅读全文,说说文中的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触或启发?请写下来。(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本题共4小题,共12分)
掌上开花 黄咏梅
①第一次见它,是在小区的一块石头上,褐色的毛跟石头的颜色接近,如果不是它朝我发出了喵喵声,我不会发现它。小区里有不少流浪猫,它是第一只朝我喵喵叫的。并不仅仅是这叫声使我对它萌生了怜意,更是它发声的嘴。它左边的嘴角缺了一块,从脸颊处陡峭地凹陷下去,毛再茂密也掩盖不住这个缺陷。一眼之下,是让人觉得丑的。好在,除了这个缺陷,它还是属于那类好看的狸花猫,身上间隔的花色斑纹匀称,尤其是眼睛,圆溜溜水汪汪。
②每天黄昏,我都会到那块石头处去找它。那块石头成了它天然的猫食盘。它的牙齿不便,几乎没法吃下硬食,我便持续地买一种湿软的猫粮给它。一闻到这个味道,它就不知从什么地方窜出来,喵喵地迎着我。我觉得这是我与它的一种缘分。每次相遇,它总跟我亲昵,用脑袋蹭我的裤脚,竖起尾巴在我两腿之间绕行,并且一路跟着我绕过小花园、游泳池,如果不是我小跑着离开,它估计会跟着我回家。对于猫这种敏感、多疑的动物来说,这种缘分实在太少见了。即使它是一只又老又残缺的猫,我都会对它很牵挂。逢着雨天雪天,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我会想,这只老猫在哪里躲?
③一个下大雨的冬夜,我撑着雨伞打着手电去那块石头处找它,站了几分钟,学着它喵喵叫,四下寻找,影子都没一个,想着它肯定躲在一个干爽安全的地方,心里既欣慰又有一点失望。正要转身回去的时候,从对面那个车库出口处听到几声嘶哑的喵喵叫声,很快,就看到它冲进雨里,一路朝那块石头奔来。我蹲下来,它就跑到了我的伞下。我把它抱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抱它。我始终对它有隔离,家人也一再警告,流浪猫很脏,所以,我从不用手碰它。但在那一刻,我的所有隔离防范的想法都消失了,只想把它抱起来。我把它抱到不远处那个凉亭里的长椅上。我在那张长椅上喂它吃了一包湿粮。吃完之后,我也没有急着回家,就像一个被暴雨滞留的路人,跟它一起坐了很久。它先是满足地梳理着自己的毛,不时用眼睛斜瞄我。很快,它的喉咙就发出了均匀的咕噜声,这是一种放松、愉悦的信号。它咕噜咕噜地慢慢挨近我,试探性地用爪搭上我的膝盖,然后,整个身体爬上了我的大腿,蜷缩在我的怀里。我的心温暖而满足。
④从那以后,我去石头那里找它,就会引它往凉亭走,在椅子上喂它,然后停留一阵,用手抚摸它的脑袋下巴和那残缺的半边脸颊。这些,都成了我和这只流浪猫的默契。
⑤有一天中午,我无事可干,拎着一袋猫粮又去那块石头处找它。远远地,看到几个女人在石头旁边聊天,那只老猫就围在她们脚边转悠,喵喵地叫。直到我走近了,它似乎还没看到我,还在用脑袋蹭一个阿姨的裤脚。这个阿姨手上拿着一包吃剩的鱼骨架子,一点点地用手将剩下的鱼肉掰下来,扔到地上给它捡。根据她们聊天的内容,我才知道,阿姨每天上下楼都会遭到这只猫的“纠缠”,而她的女儿几乎每天早上上学路过时,也都会将猫食放在石头上。这时,我才知道,这只老猫先前是她家邻居养的,后来那家搬走了,没带它走,所以,它就一直在这附近讨吃的。
⑥得知那是一只吃百家饭的流浪猫后,我对它喂食的义务和责任减轻了许多,刮风下雨、太热太冷、工作太累等原因,都会让我心安理得地不去找它。我对它的情感有所减弱,我觉得我不是它需要的唯一。
⑦夏天的一个黄昏,我下楼散步,不自觉又走到了那块石头附近,只听到草丛一阵窸窸窣窣,它从里边钻了出来。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因为没准备,我两手空空,竟然对它生出了愧意。它却一边叫着,一边将我朝凉亭方向引去,走几步就回头看我是否在跟着它,直到我们在凉亭的椅子上坐下来,它才停止叫唤,不断地用脑袋蹭我的胳膊,我的手指刚一抬起来,它的鼻子就凑了上来,将那歪斜的脸颊从我指尖划过去,并且发出了愉悦的咕噜声。我们重新找回了那种久违的默契,我用手一遍一遍地抚摸它的下巴、额头和脸颊,它高兴地在椅子上翻滚,露出米色的肚皮,它把两只脚掌张得开开的,放心地摁在我的膝盖上。我记得一篇介绍动物知识的文章将这个姿势称为“掌上开花”,猫咪做这个动作,表示它很放心也很开心,就像人们心花怒放的时候。
⑧我想,除了提供一些生存的必需品外,我还可以给予一些抚慰或者情感。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贫穷还是富足,对这都有一种本能的渴求。如同这个世界永远需要鲜花,我们总是愿意看到那一次次掌上开花的时刻,那情形让人欣慰和满足。
16.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我”与一只流浪猫的故事,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时间 猫的表现 “我”的心理
第一次见面 朝“我”叫 ①
每天黄昏 ② 认定缘分
下大雨的冬夜 爬到“我”怀里 温暖满足
一天中午 ③ 情感减弱
夏天黄昏 引“我”到椅子上 ④
17.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它咕噜咕噜地慢慢挨近我,试探性地用爪搭上我的膝盖,然后,整个身体爬上了我的大腿,蜷缩在我的怀里。
18.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即使它是一只又老又残缺的猫,我都会对它很牵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19.文章第③段说“心里既欣慰又有一点失望”,“我”“欣慰”和“失望”的原因是什么?(3分)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0-21题。(本题共2小题,共5分)
下面是小文推荐给校刊的两首诗歌,请你阅读,并完成各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诗人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甲诗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乙诗中“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还暗点月夜行船之事。
D.乙诗构思巧妙,五个地名巧妙点出行程,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突出船行之快。
21.(2分)同是写月,甲、乙两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5题。(本题共4小题,共12分)
【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论语》十二章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2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思而不学则殆     ②吾日三省吾身  
③赐也日损    ④赐好说不若己者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B.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C.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D.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25.甲乙两文共同谈到了交友的话题,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在交友方面你有哪些收获。(2分)
写作:50分。
26.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
由"读"至"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读朋友,读懂误解委屈背后的真情;读父母,读懂唠叨琐碎背后的深情;读老师,读懂宽严相济背后的期许;读山水,读懂风光旖旎背后的柔情……
请以“读懂 ”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
成长路上,晴雨不定,时而甜蜜,时而苦涩,但这仅仅是开始,之后如何,关乎人们的选择、认识……
请以“尝到甜头之后”或“尝到苦头之后”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字数不少于5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