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测试模拟卷(三)(解析版+原卷版) 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模拟卷(部编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测试模拟卷(三)(解析版+原卷版) 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模拟卷(部编版2024)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八年级期中测试
(三)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20分
学校:________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河北文旅氛围,学校开展主题宣传活动。(10分)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
精彩纷呈的非遗表演、“新鲜出炉”的河北秋季旅游产品、河北文旅全球宣传推广计划启动……2024年9月22日晚,在“戏旅之城”廊坊市,“Hello!河北——2024 河北文旅全球推广大会”,让国内外与会嘉宾近距离感受了一场文旅狂欢,沉浸式 甲 (体验/体会)河北丰富的旅游资源。
一曲《Hello!河北》主题开场曲响彻夜空,为大会营造出热烈而温馨的氛围。紧接着,河北文旅精华资源沉浸式推介开始。
随着一声号角响起,舞台上数名鼓手排兵列阵,英姿飒爽,铿锵有力的常山战鼓表演(zhèn hàn)开场。
鼓声响起,时而如雷霆万钧,惊天动地□时而似万马奔腾,所向无敌 □时而又急转直下,欢快清脆……(péng pài)豪情的正定常山战鼓历史 乙 (悠长/悠久),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中国四大名鼓”,其演出振奋人心。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热情好客的河北正张开双臂,迎接四海宾朋的到来。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zhèn hàn) ②(péng pài)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氛围(fèn) 并称(chèng) B.氛围(fēn) 并称(chēng)
C.氛围(fèn) 并称(chēng) D.氛围(fēn) 并称(chèng)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甲 乙
(4)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沉”的四个义项,文段中“河北文旅精华资源沉浸式推介开始”的“沉”意思是什么?(2分)
沉(chén):①动(在水里)往下落(跟“浮”相对):石~大海◇星~月落,旭日东升。②动物体往下陷:地基下~。③动使降落;向下放(多用于抽象事物):~下心来|~住气◇把脸一~。④形(程度)深:~醉|~痛|睡得很~。
(5)分别填入文段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 B., 。 C.; ; D., ,
【答案】(1) 震撼 澎湃
(2)B
(3) 体验 悠久
(4)(程度)深(或④)
(5)C
【详解】(1)本题考查字形。
震撼:读音是zhèn hàn,意思是震动;摇撼;
澎湃:读音是péng 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2)本题考查字音。
氛围:读音是fēn wéi,意思是指围绕或归属于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
并称:读音是bìng chēng,意思是一齐称道,相提并论。
故选B。
(3)本题考查词义。
甲处:“体验”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体会”着重于领会、理解。这里说沉浸式亲身感受河北旅游资源,用“体验”更合适;
乙处:“悠长”侧重于时间长且连绵不断,常形容声音、岁月等;“悠久”侧重于年代久远,常形容历史等。这里说常山战鼓历史,用“悠久”恰当。
(4)本题考查字义。
“河北文旅精华资源沉浸式推介开始”中“沉浸式”表示深入、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沉”在这里表示(程度)深,所以选④。
(5)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这里“时而如雷霆万钧,惊天动地”“时而似万马奔腾,所向无敌”“时而又急转直下,欢快清脆”是并列关系的分句,分句内部已有逗号,所以分句之间用分号。
故选C。
2.默写。(8分)
山水入诗文,山有境水有情。“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澄澈;“大漠孤烟直, ”是王维《使至塞上》中的雄浑;“ ,浅草才能没马蹄”是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的喜悦;“ ,山山唯落晖”是王绩《野望》中的惆怅。
山水入诗文,水如诗鱼有情。“ ,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游鱼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 , ”(《与朱元思书》),吴均通过描写水中鱼儿与石头的形态表现了富春江江水的清澈透明。
【答案】 水中藻、荇交横 长河落日圆 乱花渐欲迷人眼 树树皆秋色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藻、荇、渐、唯、颓、鳞、竞、碍。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9分)
(1)民以食为天。你知道深受成都人民喜爱的“东山烧酒”的来历吗?阅读下面的材料,简要概括“东山烧酒”的四个用途。(2分)
①客家人最初生产白酒,主要满足祭祀、饮用、售卖、制白醋等需要,敬神与生活两不误。传统的烧房使用东山出产的玉米作为主原料,有的配点高粱,产的酒数量大、度数高,品质较好,到成都销售后反响不错,被成都人统称为“东山烧酒”。
②烧酒的用途很多,对于“讲礼”的客家人而言,是生活必需品,首先满足祭祀之用。客家人固守《家礼》,每年办“蒸尝会”和过年,都要用酒在坟头和祠堂(或堂屋)祭祀先祖。其次是满足了客家人好饮的习俗。只要经济情况允许,人们总是找各种理由喝酒。有些理由是必需的,要提前做准备。再者是高强度的劳动,要慰问劳动者,保证劳动者身心愉悦和工作认真。如东山客家人最为看重种水稻,就要办丰盛的“栽秧酒”“薅秧酒”“打谷酒”,主人买叶子烟、打烧酒、割肥肉、杀雄鸡,待工人热情,办酒席丰盛,工作期间工人一天吃五餐,上、下午要“打幺台”。“打幺台”都是煎饼、糍粑、蒸馍加茶水,半晌午(上午11时)、半下午(下午5时),由女主人送到田边。午饭酒稍饮,晚餐酒尽兴,一醉方休。
③除此之外,平时还有妙用,就是酒醋不分家,用来制作家醋。客家人喜吃醋,俗语有“咸湖广、淡江西、广东人(客家人)爱吃酸叽叽”。
(2)补全文段,注意上下文衔接,语意连贯。(4分)
① ,与粤菜、鲁菜、淮扬菜一起,合称中国四大菜系,并以其独特的麻辣味道和丰富的烹饪技巧闻名。川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辣椒传入四川,逐渐形成了川菜独特的风味特点。② :蓉派(上河帮)、渝派(下河帮)、盐帮派(小河帮)。上河帮川菜以川西成都、乐山为中心,小河帮以自贡为中心,下河帮则以老川东地区、重庆、万州等地的江湖菜为代表。③ ,如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水煮肉片、回锅肉、干煸四季豆、肉末茄子、口水鸡、香辣虾、重庆火锅等。这些菜品不仅味道独特,④ ,考验厨师的技艺和火候掌握能力。
(3)四川省会成都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的荣誉称号。最近成都市准备开展“川菜非遗展览会”,请你选择以下一道美食,向外省的游客朋友推荐一道川菜。(3分)
麻婆豆腐   宫保鸡丁   水煮肉片   回锅肉   鱼香肉丝
【答案】(1)祭祀、饮用、售卖(慰劳)、制白醋。
(2) 川菜 川菜分为三派 川菜有许多经典菜品 而且制作工艺复杂
(3)(示例一)麻婆豆腐。麻婆豆腐色香味俱全,它软嫩滚烫,麻辣鲜美,吃过一定忘不了。
(示例二)回锅肉。回锅肉是川菜的代表之一,它口味独特,色泽红亮,肥而不腻,来四川一定要尝尝。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概括。
根据第①段“客家人最初生产白酒,主要满足祭祀、饮用、售卖、制白醋等需要,敬神与生活两不误”可知,此句直接点明了“东山烧酒”的四个用途,即祭祀、饮用、售卖、制白醋,为后续内容奠定了基础,也让读者对“东山烧酒”的主要用途有了初步的整体认识。
祭祀:根据第②段中“对于‘讲礼’的客家人而言,是生活必需品,首先满足祭祀之用。客家人固守《家礼》,每年办‘蒸尝会’和过年,都要用酒在坟头和祠堂(或堂屋)祭祀先祖”可知,这段话详细阐述了“东山烧酒”在祭祀方面的用途。客家人遵循传统礼仪,在特定的节日和活动中,用酒来祭祀先祖,体现了酒在祭祀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饮用:根据第②段中“其次是满足了客家人好饮的习俗。只要经济情况允许,人们总是找各种理由喝酒。有些理由是必需的,要提前做准备”可知,该句说明了“东山烧酒”满足客家人饮用习俗的作用。客家人有喜欢喝酒的习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寻找各种机会饮酒。
慰劳:根据第②段中“再者是高强度的劳动,要慰问劳动者,保证劳动者身心愉悦和工作认真。如东山客家人最为看重种水稻,就要办丰盛的‘栽秧酒’‘薅秧酒’‘打谷酒’,主人买叶子烟、打烧酒、割肥肉、杀雄鸡,待工人热情,办酒席丰盛,工作期间工人一天吃五餐……”可知,这里描述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主人用“东山烧酒”来慰问劳动者,通过举办各种酒席,让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和工作的动力。
制白醋:根据第③段“除此之外,平时还有妙用,就是酒醋不分家,用来制作家醋。客家人喜吃醋,俗语有‘咸湖广、淡江西、广东人(客家人)爱吃酸叽叽’”可知,此段说明了“东山烧酒”除了祭祀、饮用、慰劳等用途外,还可以用来制作家醋,满足了客家人喜欢吃醋的需求。
(2)本题考查衔接。
要补全文段,需先结合“中国四大菜系”“川菜流派”“川菜代表菜”“菜品烹饪难度”等核心主题,梳理上下文逻辑关联——文段围绕“川菜”展开,从菜系地位、历史背景,到流派分类、代表菜品,再到菜品的烹饪要求,形成完整的介绍链条。
第①空:后文明确提到“与粤菜、鲁菜、淮扬菜一起,合称中国四大菜系”,且全文围绕“川菜”展开,因此此处需填入“川菜”的核心身份,故填写:川菜。
第②空:后文用冒号引出“蓉派(上河帮)、渝派(下河帮)、盐帮派(小河帮)”,可知此处需总起“川菜的流派分类”,起到引出下文具体流派的过渡作用。故填写:川菜分为三派。
第③空:后文列举“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水煮肉片”等具体菜品,因此此处需填入“川菜拥有众多经典代表菜品”这类总起句,衔接“流派”与“具体菜品”的内容。故填写:川菜有许多经典菜品。
第④空:前文说“不仅味道独特”,“不仅”提示递进关系,后文又提到“考验厨师的技艺和火候掌握能力”,可知此处需强调菜品“烹饪过程的复杂性”,形成“味道+技艺”的递进逻辑。故填写:而且制作工艺复杂
(3)本题考查推荐词。
从给定的五道川菜(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水煮肉片、回锅肉、鱼香肉丝)中选择一道,向外省游客朋友进行推荐。这意味着推荐内容要突出所选川菜的特色、魅力,以吸引游客尝试。推荐对象是外省游客,他们对川菜可能了解有限,所以推荐时要注重介绍川菜的基本信息,如口味特点、食材构成等,同时要使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让游客容易理解和接受。推荐是在成都市开展“川菜非遗展览会”的情境下进行的,因此推荐内容可以适当融入川菜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或非遗价值,提升推荐的深度和吸引力。整体表达要清晰流畅,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游客对所选川菜的兴趣和品尝欲望。可以运用描述性语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推荐更加生动有趣。
示例一:宫保鸡丁:这道川菜酸甜带辣超开胃!鸡肉嫩、花生脆,裹着酱汁超下饭,没吃过的朋友一定要试试,是川菜里超易接受的经典款。
示例二:水煮肉片:爱吃辣别错过!肉片滑嫩入味,辣汤鲜得够劲,配菜吸满汤汁超香,一口下去满是川菜的热辣爽快,尝一次就难忘。
二、现代文阅读(21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14分)
兰州刻葫芦的老周
张 莉
①兰州的巷口总藏着惊喜。鼓楼旁的老巷里,老周的刻葫芦摊支在一棵老槐树下,红布铺的木桌上,摆着大大小小的葫芦——有的刚削去外皮,泛着浅黄的嫩色;有的已刻好花纹,上面的“黄河筏子客”正撑着桨,连衣褶里的风都像要飘出来。
②“周师傅,给娃刻个小兔子!”路过的妇人笑着递钱,怀里的娃娃扒着桌沿,眼睛直盯着一个刻着牡丹的葫芦。老周应着“好嘞”,拿起一个拳头大的葫芦,拇指按在葫芦腰上定好位置,刻刀轻轻落下。他的手布满老茧,却稳得像长在葫芦上:先勾出兔子的轮廓,再细细刻出耳朵上的绒毛,最后用红漆点出眼睛——不过五分钟,一只蹦跳的兔子就“蹲”在了葫芦上。娃娃接过,举着葫芦跑向巷口,影子落在老槐树的叶缝里。
③有个穿校服的姑娘蹲在摊前,举着手机拍葫芦上的“中山桥”:“周师傅,我能跟您学刻葫芦吗?我想把兰州的景都刻在葫芦上。”老周手里没停,正给一个葫芦打底色,闻言抬了抬眼:“这手艺,得耐住性子,一刀都急不得。”姑娘点头:“我不怕慢,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兰州的美。”老周沉默了会儿,把打好底色的葫芦放在红布上:“明天来,从磨刻刀学起。”
④往后的日子,姑娘每天都来。老周教她磨刀——“刀要磨到能映出人影,刻线才不崩口”;教她选葫芦——“圆葫芦适合刻人物,长葫芦适合刻山水,像这黄河边的葫芦,皮厚,刻出来有劲儿”。有次姑娘刻坏了一个“白塔山”葫芦,眼圈红了,想把葫芦扔了。老周拦住:“别急,你看巷口的老槐树,哪年不被风吹断几根枝?坏了就重刻,功夫是磨出来的。”
⑤入秋的巷口风凉了,老周的膝盖不好,坐久了就揉一揉。姑娘看在眼里,从家里带来一个棉垫,又给摊子加了块挡风的布帘。有游客问老周:“您这手艺传了几代了?”老周指着姑娘手里的葫芦:“以前是我爹教我,现在这娃接着学,算第三代了。”姑娘抬头笑,手里的葫芦刚刻好一半“羊皮筏”,葫芦皮上还沾着点木屑,却透着一股子活气。
⑥傍晚的时候,夕阳把巷口染成暖红,老周收摊,姑娘帮着收拾刻刀和葫芦。路过的老人问:“老周,明天还来不?”老周回头,望着巷口的灯笼亮起来,声音裹在风里:“来,只要这老槐树还在,我就接着刻。”【情节梳理】
4.阅读全文,梳理故事。老周在巷口刻葫芦迎客→① →② →③ →老周与姑娘约定继续传承刻葫芦手艺。(3分)
【人物梳理】
5.同学发现小说中老周的语言多次重复,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任务。(4分)
我发现老周的语言多次重复,如“这手艺得耐住性子”“坏了就重刻,功夫是磨出来的”“只要这老槐树还在,我就接着刻”。
通过揣摩这些重复的言语,我能更充分地了解老周的人物形象: 。
【环境品读】
6.结合小说情节,分析下列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傍晚的时候,夕阳把巷口染成暖红,老周收摊,姑娘帮着收拾刻刀和葫芦。
【主题探究】
7.有同学建议在小说结尾增加一段:“后来,姑娘把老周的刻葫芦拍成短视频,镜头里,巷口的老槐树、带木屑的葫芦、刻着中山桥的花纹,吸引了几十万网友点赞,有人专门从外地来兰州找老周学刻葫芦。”有人认为这段多余,有人认为必要。请结合小说要素和主题,阐述你的看法。(4分)
【答案】4. 穿校服的姑娘请求跟随老周学刻葫芦 老周教姑娘磨刀、选葫芦(或“姑娘刻坏葫芦,老周耐心鼓励”) 姑娘给老周带棉垫、加挡风布帘(或“游客询问手艺传承,老周提及姑娘是第三代”) 5.“这手艺得耐住性子”体现老周对手艺的敬畏,不急于求成;“坏了就重刻,功夫是磨出来的”展现他温和耐心的性格,善于用生活道理鼓励后辈,传递“坚持”的匠心;“只要这老槐树还在,我就接着刻”则凸显他对本土手艺的执着坚守,将手艺与巷口的老槐树、兰州的生活绑定,塑造出一位沉稳、坚韧、心怀传承使命感的民间艺人形象。 6.①环境上,“夕阳染暖红”描绘兰州巷口傍晚的温馨景致,营造温暖、平和的氛围,呼应“手艺传承”的温情主题;②情节上,“姑娘帮着收拾”呼应前文“姑娘学手艺”的内容,体现师徒间的默契,暗示传承的顺利推进;③象征上,“夕阳暖红”既写实又象征老手艺的“余晖”与新传承的“希望”,让“巷口的传承”更具画面感与感染力。 7.示例一:必要。小说核心主题是“兰州本土手艺的传承与传播”,增加的段落写姑娘用短视频传播刻葫芦手艺,既体现“传承”的创新形式,又拓展了“传播”的广度,让主题更丰满;同时,“网友点赞”“外地游客来学”呼应兰州“文旅融合”的现实背景,让故事更贴近生活,增强感染力,也让“传承”的结局更具希望感,凸显老周手艺的价值。
示例二:多余。小说以“只要这老槐树还在,我就接着刻”结尾,已通过老周的话点明“坚守与传承”的主题,且“夕阳染暖红”的环境描写留下悠远意境,引发读者对“传承”的想象;增加的段落过于直白地交代“传播效果”,破坏了小说的含蓄美;此外,小说聚焦“师徒间的细腻传承”,新增内容侧重“外部反响”,偏离核心情节,削弱了对老周“匠心”与姑娘“热爱”的细节刻画。
【导语】文章以兰州刻葫芦手艺人老周为主角,通过他与顾客、学艺姑娘的互动,展现传统手艺魅力。语言质朴生动,细节描写丰富,如刻兔子过程、教姑娘磨刀选葫芦等场景,充满生活气息。主题上,既体现老周对手艺的坚守传承,也呈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温暖且富有感染力。
4.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由第③段“‘周师傅,我能跟您学刻葫芦吗?’……老周沉默了会儿,把打好底色的葫芦放在红布上:‘明天来,从磨刻刀学起’”可知,此处情节为“穿校服的姑娘请求跟随老周学刻葫芦”,体现手艺传承的契机;
由第④段“老周教她磨刀——‘刀要磨到能映出人影’……老周拦住:‘别急,你看巷口的老槐树,哪年不被风吹断几根枝?坏了就重刻’”可知,情节可概括为“老周教姑娘磨刀、选葫芦”或“姑娘刻坏葫芦,老周耐心鼓励”,展现技艺传授的细致与包容;
由第⑤段“姑娘看在眼里,从家里带来一个棉垫,又给摊子加了块挡风的布帘……老周指着姑娘手里的葫芦:‘以前是我爹教我,现在这娃接着学,算第三代了’”可知,情节可概括为“姑娘给老周带棉垫、加挡风布帘”或“游客询问手艺传承,老周提及姑娘是第三代”,突出师徒情感互动与手艺传承的延续。
解答此题需对应原文关键事件,语言简洁。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③段“这手艺,得耐住性子,一刀都急不得”可知,老周在姑娘提出想学刻葫芦时,首先强调“耐性子”,直接体现了他对手艺的敬畏之心,深知刻葫芦没有捷径,每一刀都需要沉稳专注,不能急于求成,凸显了他严谨的匠人态度;
结合第④段“别急,你看巷口的老槐树,哪年不被风吹断几根枝?坏了就重刻,功夫是磨出来的”可知,当姑娘刻坏葫芦情绪低落时,老周用生活化的比喻安慰鼓励,既展现了他温和耐心的性格,又传递出“坚持”“不怕出错”的匠心精神,体现了他对后辈的包容与引导;
结合第⑥段“来,只要这老槐树还在,我就接着刻”可知,老周将刻葫芦手艺与巷口的老槐树、兰州的本土生活紧密绑定,“接着刻”的重复表述,凸显了他对这门传统手艺的执着坚守,以及希望将手艺传承下去的使命感。
综合这些重复的言语,塑造出一位沉稳严谨、耐心温和、坚守传承的民间艺人形象。
6.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结合第⑥段“傍晚的时候,夕阳把巷口染成暖红,老周收摊,姑娘帮着收拾刻刀和葫芦”可知,环境描写从多维度服务于小说主题与情节:
①环境层面,“夕阳染暖红”以具象的暖色调勾勒出兰州巷口傍晚的静谧温馨,既贴合老巷的生活化场景,又营造出平和、温情的氛围,为“手艺传承”的核心内容铺垫了柔和的基调;
②情节层面,“姑娘帮着收拾”的细节与前文第③段“姑娘每天都来学刻葫芦”、第④段老周耐心教学的情节形成呼应,展现出师徒二人在相处中逐渐形成的默契,暗示老周的刻葫芦手艺正被后辈顺利承接,推动“传承”情节的自然收尾;
③象征层面,“夕阳暖红”既写实描绘了傍晚的自然景象,又象征着老周所坚守的传统手艺虽如夕阳般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感,却因姑娘的加入焕发出新的希望,将“老手艺”与“新传承”的关系通过意象具象化,让“巷口传承”的主题更具感染力,也让老周坚守手艺、姑娘接续传承的人物形象更鲜明。
7.本题考查主题探究。
由第③段“周师傅,我能跟您学刻葫芦吗?我想把兰州的景都刻在葫芦上”可知,姑娘对刻葫芦的热爱是故事的重要线索;由第④段“老周教她磨刀……教她选葫芦”可知,师徒传承是核心情节;由第⑥段“只要这老槐树还在,我就接着刻”可知,老周坚守手艺的态度已点明主题。若增加短视频传播的段落,从情节要素看,它属于“传播结果”的补充,与“师徒传承”的核心情节形成外延扩展;从人物要素看,姑娘的行动从“学手艺”延伸到“传播手艺”,人物形象更立体;从主题看,“几十万网友点赞”“外地人来学”强化了“手艺传承需创新传播”的深层主题,呼应了当下“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现实背景,使主题更贴近生活。
由第⑥段“夕阳把巷口染成暖红”“老周收摊,姑娘帮着收拾”可知,原文结尾以环境描写收束,留有想象空间;若增加具体传播效果的段落,虽能体现“手艺被关注”的积极意义,但会削弱小说的含蓄美——原文通过“老槐树还在,我就接着刻”的承诺,已暗含“传承永续”的希望,新增内容显得过于直白;此外,小说核心是“师徒间的手艺传承”,新增段落侧重“外部反响”,可能偏离对“匠心精神”的细腻刻画,使主题表达稍显分散。
综合来看,两种观点均合理,关键在于是否认可“传播创新”对主题的深化作用,以及是否接受直白结局对含蓄美的影响。
示例一:我认为必要。小说主题是手艺传承与传播,增加段落写姑娘用短视频传播刻葫芦,既体现传承有创新形式,又展现传播范围广,呼应现实背景,让故事更贴近生活,增强感染力,凸显老周手艺价值,让主题更丰满。
示例二:我认为增加这段多余。原文结尾“只要老槐树还在,我就接着刻”已巧妙点明坚守传承的主题,留白式处理更耐人寻味。新增段落用短视频、网友点赞等具体结果直白交代传播效果,破坏了原文含蓄隽永的意境,削弱了读者对师徒传承过程的回味。且小说核心是展现手艺传承的精神内核,而非宣传效果,增加内容偏离了对匠人精神的深度刻画。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①科学之路,逐梦而行。暑期以来,为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济南市多所中小学组织开展“名士智慧+”人工智能暑期实践活动。
②同学们踏上山东省科技馆研学之旅,以“童心探科技,逐梦向未来”为主题,通过主题展览、自主讲解、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等方式感受人工智能的无穷魅力。
③山东省科技馆的建筑整体采用矩形设计,将数学符号“∞”完美嵌入其中,象征无限未知、无限发展、无限可能和科技无限。同学们置身其中,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古代发明的智慧、航空科技的魅力、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每一个场馆都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并深深地感受着每一次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震撼。
④从文明的起源、DNA染色体基因序列,到血肉之躯的我们如何出生;从赖以生存的地球到我们的衣食住行、文化、科技、医疗等;从生生不息的深邃海洋、到无限可能的浩瀚宇宙……置身省科技馆,同学们学习、触摸、模拟、实验,沉浸在知识的头脑风暴里。在这里,同学们不仅是参观者,更是参与者和探险家。
⑤研学,是行走的课堂,是一次开阔眼界、品味人文科技的成长之旅。研学之旅,不仅让同学们收获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更在无形中提升了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创新的思维思考问题。
(摘编自《用“科学”打开暑假研学之门》,2024年7月31日《大众日报》)
【材料二】
①4月9日,“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专列,载着1000多名高中生,从湘西出发,穿山越岭,奔赴韶山。
②目前,湖南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8个,数量位居全国各省份第一。整个三湘大地,遍布着灿若繁星的红色地标,宛如一座巨大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湖南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富矿”,完善革命文物系统保护格局,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开发复合型红色旅游项目,让“湖南红”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③当前,湖南正聚焦相关革命文物、湖南境内发生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以及与重大革命活动相关的旧址遗址,进行重点保护。用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线路,举办纪念活动,持续掀起怀念尊崇英烈的社会热潮。一场场英烈事迹展,成为弘扬英烈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湖南打造出的“红色资源库”让红色文化薪火相传。
(摘编自《以文塑旅绘新景,且怀诗意赴远方》,2024年5月7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①10月17日,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开幕。近年来,各地非遗项目不断融入现代生活,各类可观、可尝、可享的非遗文化焕发出了旺盛生命力。在这场非遗领域的盛会上,除了有精巧别致的非遗手工艺、地道的非遗美食、震撼人心的非遗展演,非遗体验和研学进校园的实践也让大众看到了非遗文化“传下去”的生动探索。
②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创优、大放异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知识、情感和技能、手艺以及活态传承,本届非遗博览会无处不凸显“人”的核心作用。“小小手工匠”研学活动作为亮点之一,将盛会打造成为移动的“非遗课堂”。展馆互动体验项目占比达到70%,多点布局研学点位,除设立2处研学教室外,在各展区布局非遗体验项目,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认同感和热情。一方面,青少年受到了文化滋养,另一方面,非遗传承也找到了“接力棒”,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③非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一直以来,济南不断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积极关注并亲身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在丰富的实践中感受文化精髓,播下非遗的种子,“后浪”奔涌,济南的非遗文化定会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摘编自2024年10月19日《爱济南客户端》)
8.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山东省科技馆的科技研学,在无形中提升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B.湖南有众多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推进文旅融合。
C.非遗研学的目的在于让青少年掌握非遗技艺,让非遗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D.从三则材料可见,目前研学资源丰富,研学主题多样,学生成长平台广阔。
9.下列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科技研学让学生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创新的思维思考问题。
B.红色研学可以让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
C.参加研学活动是青少年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丰富体验、获得成长的重要途径。
D.三则材料均是有关非遗的新闻,非遗是中华文化瑰宝,凸显“人”的核心作用。
10.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就如何广泛开发济南的研学资源提出三条建议。(3分)
【答案】8.C 9.D 10.示例:①挖掘济南非遗资源,开展非遗研学活动,如泉水游、黑陶研学等,让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②充分利用济南红色资源,用红色研学地图引领学生走进红色文化,让“济南红”熠熠生辉;③依托山东省科技馆、济南市科技馆、人工智能教育示范中心等场馆,开展科技研学,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
【导语】三则材料聚焦研学实践,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材料一以济南科技研学为引,借山东省科技馆的沉浸式体验,凸显科技研学对科学素养的培育;材料二以湖南红色研学为鉴,展现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材料三立足济南非遗研学,强调文化传承与青少年参与的结合。三者均以“研学赋能成长”为核心,从科技、红色、非遗维度,为研学资源开发提供实践样本,语言平实却数据清晰、案例具体,兼具新闻的真实性与实践的指导性。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结合材料三第②段“‘小小手工匠’研学活动作为亮点之一……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认同感和热情。一方面,青少年受到了文化滋养,另一方面,非遗传承也找到了‘接力棒’,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可知,非遗研学的核心目的是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与认同,让青少年接受文化滋养,同时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并非“让青少年掌握非遗技艺”;
故选C。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结合材料一第①段“济南市多所中小学组织开展‘名士智慧+’人工智能暑期实践活动”、②段“同学们踏上山东省科技馆研学之旅……感受人工智能的无穷魅力”、材料二第①段“‘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专列……奔赴韶山”、②段“湖南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富矿’……让‘湖南红’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可知,材料一聚焦科技研学,材料二围绕红色研学,仅材料三涉及非遗研学。选项中“三则材料均是有关非遗的新闻”表述错误,且“凸显‘人’的核心作用”仅为材料三提及的非遗博览会特点,并非三则材料共性;
故选D。
10.本题考查意见建议。
结合材料三第①段“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开幕”、②段“非遗体验和研学进校园的实践也让大众看到了非遗文化‘传下去’的生动探索”、③段“济南不断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积极关注并亲身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可知,济南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且非遗研学能让青少年感受文化魅力、助力非遗传承。由此可知,可挖掘济南本地非遗资源(如泉水文化、黑陶技艺等),开展针对性的非遗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体悟传统文化。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湖南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富矿’……让‘湖南红’在新时代熠熠生辉”、③段“用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线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材料三提及济南的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经验可知,红色资源是重要的研学载体,济南也有自身红色资源。由此可知,可借鉴湖南红色研学模式,梳理并利用济南红色资源,制作红色研学地图,引导学生走进红色场景,传承红色文化,让“济南红”焕发活力。
结合材料一第①段“济南市多所中小学组织开展‘名士智慧+’人工智能暑期实践活动”、②段“同学们踏上山东省科技馆研学之旅……感受人工智能的无穷魅力”、⑤段“研学之旅……提升了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可知,依托科技场馆开展研学能有效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济南周边有山东省科技馆等优质科技资源。由此可知,可进一步依托山东省科技馆、济南市科技馆及本地人工智能教育场所,设计多样化科技研学活动,助力青少年提升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小题。(12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 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颓废
C.致生骄惰之气 致:以致
D.彼其所造,曾无几何 几何:多少
1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②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14.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2分)
【答案】11.B 12.B 13.(1)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2)希望你们(诸弟)一定要仔细思考我说的话并深刻反省自己呀! 14. 甲文侧重描绘山川的自然之美,以此表明自己娱情山水的志趣。乙文侧重阐述戒除傲气自满之气的道理(或:告诫诸弟为人处世的道理),表达自己对诸弟的殷切希望。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选取了两篇风格迥异的古代书信。【甲】篇陶弘景以诗意的笔触描绘山水之美,展现文人雅趣;【乙】篇曾国藩则以严正的家训告诫子弟戒骄戒躁,体现儒家修身思想。两文一写景一论理,一飘逸一质朴,共同构成中国古代书信文学的两种典型范式,展现了士人精神世界的不同面向。
1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
B.句意: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颓:坠落;
故选B。
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所以我们用功,去掉傲气,力戒自满,不为别人所冷笑,才有进步。其中“故吾人用功”是完整的主谓句,应断开;“力除傲气”与“力戒自满”是并列句式,结构一致,彼此之间应断开;“乃……也”是固定句式,其前面应断开。然后根据句意断句。故断为: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故选B。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词:
(1)五色交辉: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都;
(2)务:一定;望:希望;省:反省。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由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甲文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由乙文“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可知,乙文先列举三房十四叔和京城中自满的人因傲气太胜,自我满足,最终没有什么成就的事例,批评自满之人,告诫诸弟戒骄戒躁。然后告诉弟弟们要勤奋治学,戒骄戒躁,不要因为外界的嘲笑就气馁,也不要因为没有考中就愤激。他希望诸弟懂得谦虚谨慎的处世道理,表达对诸弟的殷切希望。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乙】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读,只因傲气太盛,自满自足,便不能有所成就。京城之中,也有不少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看见他们,不过冷笑一声罢了。又有当名士的,把科名看得和粪土一样,或者喜欢作点古诗,或者搞点考据,或者好讲理学,沸沸扬扬自以为压倒一切。有学识的人见了,认为他们的成就也没有多少,也只好冷笑一声罢了。所以我们用功,去掉傲气,力戒自满,不为别人所冷笑,才有进步。弟弟们平时都谨慎退让,但多次小考没有中,恐怕是因为愤激已久,以致产生骄惰的习气,所以特别写信告诫。务必要仔细想一想我说的话深切地省察!很荣幸啊很荣幸!国藩手草。
(二)诗歌鉴赏。(4分)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5.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能够紧扣这一点分析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写景,把春日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B.“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C.这首词描绘了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等景象,既表现了作者的思乡惆怅,也寄寓了珍惜当下的豁达之情。
D.“诗酒趁年华”这是一点睛的议论,道出了作者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之人。
1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这首词上片写春日的美景。下片抒情,寄寓作者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可见,上片之景,有__________这一手法的成分。(2分)
【答案】15.C 16.以乐景衬哀情
【导语】这首词以细腻笔触勾勒暮春图景,“风细柳斜斜”显柔美,“烟雨暗千家”转朦胧,景语皆情语。下片“酒醒咨嗟”道出思乡愁绪,而“诗酒趁年华”又以超然之姿化解惆怅,体现苏轼特有的旷达。全篇明暗相生,情景交融,收放自如。
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该选项仅分析了词的写景手法(明暗相衬)和内容(春日色彩变幻),未提及“情”,完全脱离了“情由景发,情景交融”的核心要求,只谈景不谈情,无法体现景与情的关联;
B.此选项仅对“风细柳斜斜”一句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进行解读,属于单纯的景物内容分析,未涉及景物所触发的情感,也未体现景与情的交融,不符合题干中“情由景发,情景交融”的分析要求;
C.词的上阕先写“风细柳斜斜”“半壕春水一城花”的明丽春景,后转“烟雨暗千家”的朦胧之景,景中已暗含一丝惆怅;下阕“寒食后,酒醒却咨嗟”承接景物触发的情感,点明思乡之愁,接着“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又以豁达之语缓解愁绪,最终“诗酒趁年华”将情感升华为珍惜当下的旷达,真正做到了“情由景发”(由春景触发思乡与豁达之情)、“情景交融”(景的明暗变化与情的起伏相契合),紧扣题干要求;
D.该选项仅对“诗酒趁年华”一句的议论作用和作者豁达性格进行分析,属于单纯的情感与主旨解读,未提及此情感由何种景物触发,也未体现景与情的交融,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C。
16.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
上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意为春天尚未完全逝去,微风轻柔地吹拂着,柳枝随风倾斜摇摆,勾勒出春日柔和恬静的轮廓;“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是说登上超然台远眺,只见护城河里半满的春水荡漾,满城的春花竞相绽放,明丽的春水与绚烂的春花,构成了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画面;“烟雨暗千家”则写朦胧的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虽添了几分朦胧感,但整体仍属春日盛景范畴。这三句共同营造出春日生机蓬勃、景致秀美的“乐景”,为下片抒情做了铺垫。
再结合下片情感分析景与情的关联。下片“寒食后,酒醒却咨嗟”点明寒食节过后,作者醉酒醒来,心中满是叹息,“咨嗟”二字直接流露出家难回的无奈;“休对故人思故国”更是直白道出对故乡的思念,暗含有志难酬的怅惘——作者虽身处春日美景之中,内心却被思乡之愁与人生失意的苦闷占据。
此时上片的“乐景”便与下片的“哀情”形成鲜明对比:越是描绘春日的美好,越能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怅惘,让这份情感更显深沉。这种用美好的景物来衬托哀伤情感的手法,正是“以乐景衬哀情”。
四、整本书阅读。(6分)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红色纪实篇章”,记录着革命先辈的热血与信仰,而“诚信”是革命信仰的重要底色——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承诺,都是诚信的最高体现。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
这时已是早晨两点过后,我真是筋疲力尽了,但在A.________的白而带黄的脸上,却还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每当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中来回踱着步,一忽儿坐着,一忽儿躺着,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他的夫人也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扑向一只在蜡烛旁边僵萎的飞蛾欢呼起来。这确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动物。淡淡苹果色的绿翼,还镶着一条郁金香色和玫瑰色的柔软彩纹。他揭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翅叶夹了进去。
【乙】
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和B.________在一块。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又有一次,当我们骑马行着的时候,他又叫出了同样的一种挑战。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7.【甲】片段中的A是 ,【乙】片段中的B是 。(均填人名)(2分)
18.“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时代虽然不同,爱国一脉相承。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相关内容,谈谈对你成长的启示。(4分)
【答案】17. 毛泽东 彭德怀 18.示例:《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战士们为了民族解放,在艰苦环境中仍坚守信仰、奋勇作战,如爬雪山、过草地时不放弃,始终对国家忠诚、对人民负责。这启示我成长中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以爱国之心面对困难,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传承革命先辈的赤诚与担当。
【解析】17.本题考查名著的人物识记。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①:根据【甲】“白而带黄的脸上,却还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每当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中来回踱着步,一忽儿坐着,一忽儿躺着,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可知,文段出自第三篇《在保安》的第三节“论抗日战争”,其中A是毛泽东。本节主要讲述了在1936年7月16日晚上,斯诺围绕抗日战争的一系列问题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军队的条件有三个:第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在这三个条件中,主要条件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团结。
②:根据【乙】“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和B_____在一块”、“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可知,文段出自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的第二节“彭德怀印象”,B是彭德怀。斯诺访问前线时在预旺堡找到了一方面军的参谋部和司令员彭德怀。彭德怀是行伍出身,先后在湖南和南昌读过军校,毕业后,因才能出众,迅速获提升,28岁就已任旅长。1928年7月彭德怀举行平江起义,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两年以后,彭德怀以红军五军团攻占了湖南省会长沙,红军守城十日,抵御宁湘联军的反攻,最后因受到日、英、美炮舰的轰击,才被迫撤出。南方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进军途中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斯诺发现彭德怀是一个愉快爱笑、身体健康、率直爽朗的人,同时他还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活泼且精力旺盛。彭德怀对参加革命的孩子十分关心和爱护。
18.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感悟。
需紧扣“爱国一脉相承”的核心,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提取红军、革命者等群体的爱国言行或精神品质,结合“当代青少年成长”的视角,分析这些内容对自身价值观、行为选择的启发。要求关联名著具体内容(如人物事迹、场景、精神),避免空泛议论,启示需贴合青少年身份,体现“爱国精神如何指导成长”的逻辑,字数控制在200—300字左右。
示例:《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知道:正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所经历的苦难和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了解过去,才能真正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种伟大将给中国带来新的辉煌。如今,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我们沐浴在中国共产党的春风中成长。我们更应当努力学习,更应当多了解历史,关注社会,像书中的红小鬼一样坚定、勇敢、善良,像毛泽东同志一样胸怀大志,像周恩来同志一样机智灵活,像彭德怀同志一样开朗、平易近人,像徐海东同志一样无私真诚,还要像所有中国共产党人一样,热爱故乡、热爱人民、更热爱祖国!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生活的滋味藏在细节里:是奶奶浆水面里的酸香,是老周刻葫芦时的专注,是同学分享笔记的温暖;是清晨校园的读书声,是傍晚黄河的落日,是深夜台灯下的坚持…… 这些滋味,或甜或酸,或暖或苦,都藏着生活的真实与美好,藏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请以“__________里的生活滋味”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作。
要求:①结合生活体验,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例文:
奶奶的浆水面里的生活滋味
兰州的夏天,总伴着一股清爽的酸香——那是奶奶泡在瓷罐里的浆水,是我记忆里最难忘的生活滋味。
每年初夏,奶奶就会泡浆水。她把芹菜、包菜切成小段,在开水里焯一下,捞出来过凉水,再放进洗得干干净净的瓷罐里,最后倒进“浆水引子”(去年留下的老浆水)。“浆水要‘养’,罐子里不能沾油,不然就坏了。”奶奶边盖盖子边说,布满皱纹的手把瓷罐擦得锃亮。接下来的几天,我总爱趴在厨房窗台,看罐子里的菜慢慢变酸,看气泡从菜梗间冒出来,像藏着无数个小秘密。
等浆水“养”好,奶奶就会做浆水面。她先把浆水倒进锅里,加少许盐和花椒,小火慢慢煮;另一边,把面条下进沸水,煮得软硬刚好,捞进碗里。“浆水面要配‘烂腌菜’才香!”奶奶说着,从坛子里夹出腌好的胡萝卜丝,撒在面条上,最后舀一勺滚烫的浆水浇上去——瞬间,酸香裹着花椒的麻,直冲鼻腔。我迫不及待地端起碗,吸溜一口面条,酸得眯起眼,却又忍不住再吃一口;浆水顺着喉咙滑下去,夏天的燥热一下子就散了。
有一次,我学着奶奶做浆水面。泡浆水时,不小心把油星溅进了瓷罐,没过几天,浆水就发臭了。我蹲在厨房门口,看着发霉的浆水,眼圈红了。奶奶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没事,浆水跟人一样,错了就重来。下次记住,干净最重要。”她重新泡了浆水,还教我怎么判断浆水好坏:“好浆水清亮,闻着是酸香;坏浆水浑浊,闻着发臭。”那天的浆水面,我吃得格外香——不仅是酸香的滋味,还有奶奶教我的道理:生活就像泡浆水,要干净、要耐心,错了就重新来。
后来我去外地读书,夏天总想吃浆水面。妈妈会寄来奶奶泡的浆水,我照着奶奶的方法煮面,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去年暑假回家,推开门就闻到熟悉的酸香——奶奶正站在厨房,给我煮浆水面。看着她忙碌的背影,看着碗里的胡萝卜丝和滚烫的浆水,我忽然明白:奶奶的浆水面里,藏着的不只是酸香,还有她对我的爱,对生活的认真。
那碗浆水面的滋味,是兰州夏天的滋味,是奶奶的滋味,也是我心里最踏实的生活滋味。它让我知道,平凡的日子里,藏着最珍贵的美好——只要用心感受,就能尝到生活的甜。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生活滋味”并非单指味觉,更指向藏在细节中的情感体验,材料中“或甜或酸,或暖或苦”明确了其多元性,“藏着生活的真实与美好、对生活的热爱”则限定了立意方向,需挖掘日常细节中的情感内核,而非单纯描写场景。补题可从三个维度切入,确保贴合生活体验。一是具体场景类:如“厨房”“校园角落”“老巷”“书桌前”,聚焦特定空间内的日常片段;二是具体事件类:如“缝补衣服”“晨跑”“共写作业”“侍弄花草”,以事件为载体承载滋味;三是抽象范畴类:如“平凡日子”“成长旅程”“旧时光”,从更宽泛的维度提炼不同阶段的生活感受。核心立意需紧扣“细节”与“情感”,通过具体内容展现某一种或多种“滋味”,最终落脚于对生活真实的感知、对生活的热爱,避免空洞抒情。
2.构思选材。优先选择有真实体验的素材,如与家人的互动、校园生活、兰州地域事物等。可采用“以小见大”叙事,以“奶奶的浆水面”为例,开头用“兰州夏天的酸香”引入,营造地域氛围;中间通过“泡浆水”“煮浆水面”“学做浆水失败”三个场景,穿插细节,如奶奶的手、浆水的气泡、酸香的味道,展现“生活滋味”(酸香+亲情+道理);结尾升华主题,将“浆水面滋味”与“亲情”“生活美好”关联,避免喊口号。注意在细节描写方面,可聚焦感官体验,如“酸香裹着花椒的麻”“浆水的气泡”,动作细节如“奶奶擦瓷罐”“我蹲在门口”,让“滋味”可感;在情感融入方面,通过“我”的视角,如“迫不及待端碗”“眼圈红了”“吃得格外香”的传递情感,让“生活滋味”有温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八年级期中测试
(三)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20分
学校:________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河北文旅氛围,学校开展主题宣传活动。(10分)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
精彩纷呈的非遗表演、“新鲜出炉”的河北秋季旅游产品、河北文旅全球宣传推广计划启动……2024年9月22日晚,在“戏旅之城”廊坊市,“Hello!河北——2024 河北文旅全球推广大会”,让国内外与会嘉宾近距离感受了一场文旅狂欢,沉浸式 甲 (体验/体会)河北丰富的旅游资源。
一曲《Hello!河北》主题开场曲响彻夜空,为大会营造出热烈而温馨的氛围。紧接着,河北文旅精华资源沉浸式推介开始。
随着一声号角响起,舞台上数名鼓手排兵列阵,英姿飒爽,铿锵有力的常山战鼓表演(zhèn hàn)开场。
鼓声响起,时而如雷霆万钧,惊天动地□时而似万马奔腾,所向无敌 □时而又急转直下,欢快清脆……(péng pài)豪情的正定常山战鼓历史 乙 (悠长/悠久),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中国四大名鼓”,其演出振奋人心。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热情好客的河北正张开双臂,迎接四海宾朋的到来。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zhèn hàn) ②(péng pài)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氛围(fèn) 并称(chèng) B.氛围(fēn) 并称(chēng)
C.氛围(fèn) 并称(chēng) D.氛围(fēn) 并称(chèng)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甲 乙
(4)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沉”的四个义项,文段中“河北文旅精华资源沉浸式推介开始”的“沉”意思是什么?(2分)
沉(chén):①动(在水里)往下落(跟“浮”相对):石~大海◇星~月落,旭日东升。②动物体往下陷:地基下~。③动使降落;向下放(多用于抽象事物):~下心来|~住气◇把脸一~。④形(程度)深:~醉|~痛|睡得很~。
(5)分别填入文段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 B., 。 C.; ; D., ,
2.默写。(8分)
山水入诗文,山有境水有情。“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澄澈;“大漠孤烟直, ”是王维《使至塞上》中的雄浑;“ ,浅草才能没马蹄”是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的喜悦;“ ,山山唯落晖”是王绩《野望》中的惆怅。
山水入诗文,水如诗鱼有情。“ ,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游鱼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 , ”(《与朱元思书》),吴均通过描写水中鱼儿与石头的形态表现了富春江江水的清澈透明。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9分)
(1)民以食为天。你知道深受成都人民喜爱的“东山烧酒”的来历吗?阅读下面的材料,简要概括“东山烧酒”的四个用途。(2分)
①客家人最初生产白酒,主要满足祭祀、饮用、售卖、制白醋等需要,敬神与生活两不误。传统的烧房使用东山出产的玉米作为主原料,有的配点高粱,产的酒数量大、度数高,品质较好,到成都销售后反响不错,被成都人统称为“东山烧酒”。
②烧酒的用途很多,对于“讲礼”的客家人而言,是生活必需品,首先满足祭祀之用。客家人固守《家礼》,每年办“蒸尝会”和过年,都要用酒在坟头和祠堂(或堂屋)祭祀先祖。其次是满足了客家人好饮的习俗。只要经济情况允许,人们总是找各种理由喝酒。有些理由是必需的,要提前做准备。再者是高强度的劳动,要慰问劳动者,保证劳动者身心愉悦和工作认真。如东山客家人最为看重种水稻,就要办丰盛的“栽秧酒”“薅秧酒”“打谷酒”,主人买叶子烟、打烧酒、割肥肉、杀雄鸡,待工人热情,办酒席丰盛,工作期间工人一天吃五餐,上、下午要“打幺台”。“打幺台”都是煎饼、糍粑、蒸馍加茶水,半晌午(上午11时)、半下午(下午5时),由女主人送到田边。午饭酒稍饮,晚餐酒尽兴,一醉方休。
③除此之外,平时还有妙用,就是酒醋不分家,用来制作家醋。客家人喜吃醋,俗语有“咸湖广、淡江西、广东人(客家人)爱吃酸叽叽”。
(2)补全文段,注意上下文衔接,语意连贯。(4分)
① ,与粤菜、鲁菜、淮扬菜一起,合称中国四大菜系,并以其独特的麻辣味道和丰富的烹饪技巧闻名。川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辣椒传入四川,逐渐形成了川菜独特的风味特点。② :蓉派(上河帮)、渝派(下河帮)、盐帮派(小河帮)。上河帮川菜以川西成都、乐山为中心,小河帮以自贡为中心,下河帮则以老川东地区、重庆、万州等地的江湖菜为代表。③ ,如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水煮肉片、回锅肉、干煸四季豆、肉末茄子、口水鸡、香辣虾、重庆火锅等。这些菜品不仅味道独特,④ ,考验厨师的技艺和火候掌握能力。
(3)四川省会成都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的荣誉称号。最近成都市准备开展“川菜非遗展览会”,请你选择以下一道美食,向外省的游客朋友推荐一道川菜。(3分)
麻婆豆腐   宫保鸡丁   水煮肉片   回锅肉   鱼香肉丝
二、现代文阅读(21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14分)
兰州刻葫芦的老周
张 莉
①兰州的巷口总藏着惊喜。鼓楼旁的老巷里,老周的刻葫芦摊支在一棵老槐树下,红布铺的木桌上,摆着大大小小的葫芦——有的刚削去外皮,泛着浅黄的嫩色;有的已刻好花纹,上面的“黄河筏子客”正撑着桨,连衣褶里的风都像要飘出来。
②“周师傅,给娃刻个小兔子!”路过的妇人笑着递钱,怀里的娃娃扒着桌沿,眼睛直盯着一个刻着牡丹的葫芦。老周应着“好嘞”,拿起一个拳头大的葫芦,拇指按在葫芦腰上定好位置,刻刀轻轻落下。他的手布满老茧,却稳得像长在葫芦上:先勾出兔子的轮廓,再细细刻出耳朵上的绒毛,最后用红漆点出眼睛——不过五分钟,一只蹦跳的兔子就“蹲”在了葫芦上。娃娃接过,举着葫芦跑向巷口,影子落在老槐树的叶缝里。
③有个穿校服的姑娘蹲在摊前,举着手机拍葫芦上的“中山桥”:“周师傅,我能跟您学刻葫芦吗?我想把兰州的景都刻在葫芦上。”老周手里没停,正给一个葫芦打底色,闻言抬了抬眼:“这手艺,得耐住性子,一刀都急不得。”姑娘点头:“我不怕慢,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兰州的美。”老周沉默了会儿,把打好底色的葫芦放在红布上:“明天来,从磨刻刀学起。”
④往后的日子,姑娘每天都来。老周教她磨刀——“刀要磨到能映出人影,刻线才不崩口”;教她选葫芦——“圆葫芦适合刻人物,长葫芦适合刻山水,像这黄河边的葫芦,皮厚,刻出来有劲儿”。有次姑娘刻坏了一个“白塔山”葫芦,眼圈红了,想把葫芦扔了。老周拦住:“别急,你看巷口的老槐树,哪年不被风吹断几根枝?坏了就重刻,功夫是磨出来的。”
⑤入秋的巷口风凉了,老周的膝盖不好,坐久了就揉一揉。姑娘看在眼里,从家里带来一个棉垫,又给摊子加了块挡风的布帘。有游客问老周:“您这手艺传了几代了?”老周指着姑娘手里的葫芦:“以前是我爹教我,现在这娃接着学,算第三代了。”姑娘抬头笑,手里的葫芦刚刻好一半“羊皮筏”,葫芦皮上还沾着点木屑,却透着一股子活气。
⑥傍晚的时候,夕阳把巷口染成暖红,老周收摊,姑娘帮着收拾刻刀和葫芦。路过的老人问:“老周,明天还来不?”老周回头,望着巷口的灯笼亮起来,声音裹在风里:“来,只要这老槐树还在,我就接着刻。”【情节梳理】
4.阅读全文,梳理故事。老周在巷口刻葫芦迎客→① →② →③ →老周与姑娘约定继续传承刻葫芦手艺。(3分)
【人物梳理】
5.同学发现小说中老周的语言多次重复,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任务。(4分)
我发现老周的语言多次重复,如“这手艺得耐住性子”“坏了就重刻,功夫是磨出来的”“只要这老槐树还在,我就接着刻”。
通过揣摩这些重复的言语,我能更充分地了解老周的人物形象: 。
【环境品读】
6.结合小说情节,分析下列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傍晚的时候,夕阳把巷口染成暖红,老周收摊,姑娘帮着收拾刻刀和葫芦。
【主题探究】
7.有同学建议在小说结尾增加一段:“后来,姑娘把老周的刻葫芦拍成短视频,镜头里,巷口的老槐树、带木屑的葫芦、刻着中山桥的花纹,吸引了几十万网友点赞,有人专门从外地来兰州找老周学刻葫芦。”有人认为这段多余,有人认为必要。请结合小说要素和主题,阐述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①科学之路,逐梦而行。暑期以来,为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济南市多所中小学组织开展“名士智慧+”人工智能暑期实践活动。
②同学们踏上山东省科技馆研学之旅,以“童心探科技,逐梦向未来”为主题,通过主题展览、自主讲解、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等方式感受人工智能的无穷魅力。
③山东省科技馆的建筑整体采用矩形设计,将数学符号“∞”完美嵌入其中,象征无限未知、无限发展、无限可能和科技无限。同学们置身其中,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古代发明的智慧、航空科技的魅力、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每一个场馆都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并深深地感受着每一次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震撼。
④从文明的起源、DNA染色体基因序列,到血肉之躯的我们如何出生;从赖以生存的地球到我们的衣食住行、文化、科技、医疗等;从生生不息的深邃海洋、到无限可能的浩瀚宇宙……置身省科技馆,同学们学习、触摸、模拟、实验,沉浸在知识的头脑风暴里。在这里,同学们不仅是参观者,更是参与者和探险家。
⑤研学,是行走的课堂,是一次开阔眼界、品味人文科技的成长之旅。研学之旅,不仅让同学们收获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更在无形中提升了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创新的思维思考问题。
(摘编自《用“科学”打开暑假研学之门》,2024年7月31日《大众日报》)
【材料二】
①4月9日,“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专列,载着1000多名高中生,从湘西出发,穿山越岭,奔赴韶山。
②目前,湖南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8个,数量位居全国各省份第一。整个三湘大地,遍布着灿若繁星的红色地标,宛如一座巨大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湖南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富矿”,完善革命文物系统保护格局,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开发复合型红色旅游项目,让“湖南红”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③当前,湖南正聚焦相关革命文物、湖南境内发生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以及与重大革命活动相关的旧址遗址,进行重点保护。用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线路,举办纪念活动,持续掀起怀念尊崇英烈的社会热潮。一场场英烈事迹展,成为弘扬英烈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湖南打造出的“红色资源库”让红色文化薪火相传。
(摘编自《以文塑旅绘新景,且怀诗意赴远方》,2024年5月7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①10月17日,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开幕。近年来,各地非遗项目不断融入现代生活,各类可观、可尝、可享的非遗文化焕发出了旺盛生命力。在这场非遗领域的盛会上,除了有精巧别致的非遗手工艺、地道的非遗美食、震撼人心的非遗展演,非遗体验和研学进校园的实践也让大众看到了非遗文化“传下去”的生动探索。
②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创优、大放异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知识、情感和技能、手艺以及活态传承,本届非遗博览会无处不凸显“人”的核心作用。“小小手工匠”研学活动作为亮点之一,将盛会打造成为移动的“非遗课堂”。展馆互动体验项目占比达到70%,多点布局研学点位,除设立2处研学教室外,在各展区布局非遗体验项目,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认同感和热情。一方面,青少年受到了文化滋养,另一方面,非遗传承也找到了“接力棒”,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③非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一直以来,济南不断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积极关注并亲身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在丰富的实践中感受文化精髓,播下非遗的种子,“后浪”奔涌,济南的非遗文化定会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摘编自2024年10月19日《爱济南客户端》)
8.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山东省科技馆的科技研学,在无形中提升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B.湖南有众多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推进文旅融合。
C.非遗研学的目的在于让青少年掌握非遗技艺,让非遗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D.从三则材料可见,目前研学资源丰富,研学主题多样,学生成长平台广阔。
9.下列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科技研学让学生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创新的思维思考问题。
B.红色研学可以让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
C.参加研学活动是青少年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丰富体验、获得成长的重要途径。
D.三则材料均是有关非遗的新闻,非遗是中华文化瑰宝,凸显“人”的核心作用。
10.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就如何广泛开发济南的研学资源提出三条建议。(3分)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小题。(12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 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颓废
C.致生骄惰之气 致:以致
D.彼其所造,曾无几何 几何:多少
1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②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14.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2分)
(二)诗歌鉴赏。(4分)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5.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能够紧扣这一点分析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写景,把春日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B.“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C.这首词描绘了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等景象,既表现了作者的思乡惆怅,也寄寓了珍惜当下的豁达之情。
D.“诗酒趁年华”这是一点睛的议论,道出了作者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之人。
1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这首词上片写春日的美景。下片抒情,寄寓作者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可见,上片之景,有__________这一手法的成分。(2分)
四、整本书阅读。(6分)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红色纪实篇章”,记录着革命先辈的热血与信仰,而“诚信”是革命信仰的重要底色——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承诺,都是诚信的最高体现。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
这时已是早晨两点过后,我真是筋疲力尽了,但在A.________的白而带黄的脸上,却还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每当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中来回踱着步,一忽儿坐着,一忽儿躺着,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他的夫人也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扑向一只在蜡烛旁边僵萎的飞蛾欢呼起来。这确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动物。淡淡苹果色的绿翼,还镶着一条郁金香色和玫瑰色的柔软彩纹。他揭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翅叶夹了进去。
【乙】
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和B.________在一块。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又有一次,当我们骑马行着的时候,他又叫出了同样的一种挑战。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7.【甲】片段中的A是 ,【乙】片段中的B是 。(均填人名)(2分)
18.“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时代虽然不同,爱国一脉相承。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相关内容,谈谈对你成长的启示。(4分)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生活的滋味藏在细节里:是奶奶浆水面里的酸香,是老周刻葫芦时的专注,是同学分享笔记的温暖;是清晨校园的读书声,是傍晚黄河的落日,是深夜台灯下的坚持…… 这些滋味,或甜或酸,或暖或苦,都藏着生活的真实与美好,藏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请以“__________里的生活滋味”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作。
要求:①结合生活体验,可叙事、可抒情、可议论,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