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三校联考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2025七上·北川月考)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家庭是成长的摇篮,在她的____下,你才能敖过稚嫩,走向成熟□家庭是力量的源泉,在她的____下,你才能茁壮成长□家庭是灵魂的火焰,在她的光芒里,你才能走向成功。家庭里充满温xīn,是因为有责任和担当;家庭里也会存在分qí,但爱能化解一切。鸟需要蓝天来____姿态,人需要家庭来____生命。春晚中,有很多有关时间、家庭、亲情的歌曲,一唱就火了。也许正是因为亲情这种人类最朴素的情感是我们内心最珍贵的火种,始终燃烧着爱与希望。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稚嫩 茁 壮 温xīn 分qí 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3.语段中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保护 哺育 展现 保护B.呵护 浇灌 展现 维护C.呵护 哺育 展露 维护D.保护 浇灌 展露 保护4.下列 (填名字)关于语段中“□”处标点符号的说法是正确的。小荣:语段中“□”处都是语气的停顿,而且每句话都有一个新的开头,因此应该都填句号。小德:语段中“□”处都是语气的停顿,但语段第一段围绕着“家庭”这个主题展开,因此应该都填逗号。小宁:语段第一段围绕着“家庭”这个主题展开,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分句,因此“□”处应该都填分号。5.语段中画线的“火”字是多义词,第一个“火”是 的意思,第二个“火”是 的意思。A.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B.形容红色C.比喻发怒D.兴旺;兴隆E.形容紧急【答案】1.nèn;zhuó;馨;歧2.敖过;熬过3.B4.小宁5.A;D【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词语的使用(搭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2)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3)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5)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及词语解释。“稚嫩” 的 “嫩” 注音为 nèn,“稚嫩” 指幼稚娇嫩,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处于初期、不成熟的状态。“茁壮” 的 “茁” 注音为 zhuó,“茁壮” 形容植物或动物成长得结实、健壮,也可指人或事物发展得健康有力。“温 xīn” 根据拼音应写为 “馨”,“温馨” 意为温暖馨香,常用来形容环境或氛围给人舒适、温暖的感觉。“分 qí” 根据拼音应写为 “歧”,“分歧” 指两人或多人的意愿、意见不一致,存在差别。故答案为:nèn;zhuó;馨;歧2.本题考查错别字辨析。选段中 “敖过” 一词存在错别字,正确写法应为 “熬过”。“熬过” 意思是忍受、忍耐过去,强调在困难或不好的情况下坚持度过。而 “敖” 字在此处无此含义,属于字形错误。故答案为:敖过;熬过3.本题考查词语辨析与运用。第一空,“保护” 侧重于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带有一定目的性;“呵护” 则更强调发自内心的爱护、保护,家庭对人的关爱应是发自内心的,故 “呵护” 更恰当。第二空,“浇灌” 指浇水灌溉,与前文 “源泉” 相呼应,如同源泉浇灌生命;“哺育” 指喂养、培育,虽也有养育之意,但 “浇灌” 更能体现源泉的滋养作用,故此处选 “浇灌”。第三空,“展露” 多用于表示人显露才华等;“展现” 指显现出、展示,鸟的姿态是外在的呈现,“展现” 更合适。第四空,“维护” 指维持保护,使免于遭受破坏,“维护生命” 搭配恰当;“保护” 侧重于不受损害,对于生命而言,“维护” 更能体现持续的保护和维持,故此处选 “维护”。综上,正确答案为 B。故答案为: B4.本题为其他题型中的标点符号运用题。小荣认为 “( )” 处都填句号,但句号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一句话结束,而语段第一段围绕 “家庭” 展开,各句间为并列关系,非独立完整句子,故句号使用错误。小德认为填逗号,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但此处各句为并列分句,分句间停顿应用分号,逗号停顿较短,不符合分句间的并列关系。小宁认为填分号,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语段第一段各句围绕 “家庭” 主题,为并列分句,分句间用分号停顿恰当,故小宁的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小宁5.本题为基础知识类中的多义词辨析题。第一个 “火” 出现在 “火光” 中,“火光” 指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和焰,故第一个 “火” 的意思是 “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第二个 “火” 出现在 “火红” 中,“火红” 形容颜色像火一样红,此处 “火” 比喻兴旺、兴隆的状态。故答案为:A;D6.(2025七上·北川月考)下列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黄晕(yùn) 酝酿(liàng) 潦亮(liáo) 宛转(wǎn)B.应和(hé) 朗润(yùn) 澄清(chéng) 吝啬(lìn)C.着落(zhuó) 莅临(lì) 干涩(sè) 粗犷(guǎng)D.静谧(mì) 骄媚(jiāo) 高邈(miǎo) 贮蓄(chǔ)【答案】C【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A. 有误,“酝酿” 的 “酿” 应读 “niàng”,“潦亮” 应为 “嘹亮”。B. 有误,“应和” 的 “和” 应读 “hè”,“朗润” 的 “润” 应读 “rùn”。C. 正确。D. 有误,“骄媚” 应为 “娇媚”,“贮蓄” 的 “贮” 应读 “zhù”。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7.(2025七上·北川月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C.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答案】D【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不一致【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此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通过……使……”的句式,造成句子缺少主语。“通过这次活动”是一个介词短语,“使”是动词,在这个句子结构中,没有明确的主语来执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这个动作。可以删去“通过”,让“这次活动”作主语;或者删去“使”,让“我们”作主语;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该句属于否定不当。“避免”本身就有否定的意思,后面再加上“不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就变成了“为了让今后发生类似的错误”,这与句子想要表达的“不让错误再次发生”的意思相悖。应该删去“不再”,使句子表达合理的否定含义;C.“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此句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水平”与“改进”不能搭配。“改进”通常用于对方法、技术等进行改善,而“水平”一般与“提高”“提升”等词搭配,表示在程度上的上升。所以应将“改进”改为“提高”,使句子表达更通顺合理;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8.(2025七上·北川月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大火和消防隐患都得到了有效控制。B.这一航线的开辟,意味着从我市到西安的航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C.春天的江城是个旅游的好季节。D.经过昨夜的一场大雨,刚刚遭受沙尘暴袭击的西北地区空气清新了许多。【答案】D【知识点】太空一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解析】【分析】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成分残缺;②前后矛盾;③用词不当;④词序颠倒;⑤搭配不当。A项搭配不当,“消防隐患”只能“消除”,不能“控制”;B项用词不当,将“一倍”改为“一半”;C项语序不当,可将“春天的江城”改为“江城的春天”。故选D。【点评】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9.(2025七上·北川月考)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竹筛 发髻 各得其所 漠不关心B.粗旷 缥缈 惊慌失错 大相径庭C.确凿 禁固 人迹罕至 骇人听闻D.狭隘 荫蔽 沉默寡言 不可救要【答案】A【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A. 正确;B. 有误,“粗旷” 应写作 “粗犷”,“惊慌失错” 应写作 “惊慌失措”;C. 有误,“禁固” 应写作 “禁锢”;D. 有误,“不可救要” 应写作 “不可救药”。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10.(2025七上·北川月考)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绵绵细雨一连下了好几天,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潮乎乎的,各种细菌油然而生。B.全国首个省际中药采购联盟在济南成立,将有效解决中药材价格难估、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C.她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孩,关键时刻总能随声附和,支持班级事务。D.听了妈妈的一席话,我忽然恍然大悟。【答案】B【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解析】【分析】A. 使用有误,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该成语用错对象。B. 使用正确,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C. 使用有误,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该成语属于褒贬误用。D. 使用有误,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恍然” 就有 “忽然” 的意思。属重复冗赘。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11.(2025七上·北川月考)默写。(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 , 。(3)《次北固山下》中道出新旧更替的哲理的名句是: , 。(4)《天净沙 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答案】(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茂、灿、愁、涯。故答案为: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⑵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⑶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⑷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2025七上·北川月考)课外古诗词阅读。晚次乐乡县①[唐]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②荒烟断③,深山古木平④。如何此时恨,噭噭⑤夜猿鸣。【注】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戍:野外驻防之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噭(jiào)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1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1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2.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13.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1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组织起来。“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的意思是: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注意抓住 “荒烟”“古木” 的特点来描述。以 “烟断”“木平” 表现夜色的浓重,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故答案为: 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1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他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 “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 “嗷嗷” 声了,啼声清亮而凄婉,烘托了环境的凄凉,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愁。故答案为: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2025七上·北川月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材料二: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选自《韩非子》)【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14.《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玉 (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 小说集。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与之食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1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18.吴起第一天晚上为什么“不食”?19.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答案】14.刘义庆;志人15.约定;离开;代词他,指故人;害怕,担心16.C17.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朋友才到。②以前吴起外出,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18.因为吴起非常守信用,和老友约好一起吃饭,老友没来,吴起不吃等着他。19.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知识点】其他常识;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5)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6)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参考译文】 【材料一】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过后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他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来,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先走了。” 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在正午见面。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材料二】从前吴起外出,遇到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的,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 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 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担心自己说话不算数。他像这样守信用,应该是能使军队信服的吧?要使军队信服,不守信用是不行的!1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题目要求填写作者和小说集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者为刘义庆,该书属于志人小说集。故答案为:刘义庆;志人15.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中 “期”,结合语境 “与友期行” 可知是 “约定” 的意思,整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②“相委而去” 中 “去”,在古文中 “去” 常表示 “离开”,此句意为丢下别人先离开了。③“与之食” 中 “之”,根据上下文 “故人来,方与之食”,“之” 为代词,指代前文的 “故人”,即老朋友,整句意为同他一起进餐。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中 “恐”,结合语境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意为害怕、担心,整句意为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故答案为:约定;离开;代词他,指故人;害怕,担心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A. “期日 / 中”,“期日中” 意为约定在正午,“期” 是谓语,“日中” 是宾语,正确停顿应为 “期 / 日中”,该选项错误。B.“对 / 子骂父”,“对子骂父” 意为对着孩子骂父亲,“对子” 是状语,“骂父” 是谓语,正确停顿应为 “对子 / 骂父”,该选项错误。C.“下车 / 引之”,“下车” 是谓语,“引之” 是另一个动作,中间停顿合理,该选项正确。D . “故人至 / 暮不来”,“故人至暮不来” 意为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至暮” 是时间状语,修饰 “不来”,正确停顿应为 “故人至暮 / 不来”,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 C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①重点词:“过中” 指正午已过,“不至” 指没来,“舍去” 指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乃” 指才。②重点词:“昔” 指从前,“出” 指外出,“遇” 指遇到,“故人” 指老朋友,“止之食” 指留他吃饭。故答案为: 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朋友才到。②以前吴起外出,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18.根据材料二“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可知,吴起和老友约好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是因为他害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即担心自己食言。故答案为: 因为吴起非常守信用,和老友约好一起吃饭,老友没来,吴起不吃等着他。19.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对 “守信” 的看法。材料一中,友人与陈太丘相约,却过中不至,还对着元方骂其父,最终感到惭愧,说明不守信会失去他人的尊重;材料二中,吴起与故人约定吃饭,故人未到,他便不食等待,坚守信用,最终能使三军信服,说明守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综合两则材料,可得出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值得尊重,不守信之人会被人瞧不起的观点。故答案为: 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2025七上·北川月考)阅读《散步》选段,完成问题。①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②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③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20.“我”决定走大路,“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21.如何理解文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22.文中祖孙三代为什么发生了“分歧”还能愉快地解决?【答案】20.母亲疼爱孙子,为了满足孙子的愿望,所以改变主意走小路。21.这句话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肩负着家庭的责任,他们如同背负着整个世界,形象地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感。22.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包容,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着想,所以即使有分歧也能愉快解决。【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20.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我” 决定走大路,主要是出于对母亲的考虑,因为母亲老了,走大路会更平顺,不容易摔倒或受伤。然而,“母亲” 后来改变主意要走小路,这主要是因为她疼爱自己的孙子。她看到孙子对小路充满兴趣,想要去探索那片有金色菜花、整齐桑树和水波粼粼鱼塘的美丽风景。为了孙子的快乐,她愿意克服自己的不便,选择走小路。同时,母亲也信任 “我”,相信 “我” 能够照顾好她,即使需要背着她走,也能确保她的安全。这种改变主意体现了母亲对家人的深深的爱和牺牲精神。故答案为: 母亲疼爱孙子,为了满足孙子的愿望,所以改变主意走小路。2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结合内容可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我” 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走得很仔细”,是 “我” 和妻子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整个世界”,是借母亲和儿子,暗指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我” 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 “我” 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故答案为:这句话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肩负着家庭的责任,他们如同背负着整个世界,形象地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感。2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文中祖孙三代发生 “分歧” 后能愉快地解决,首先家庭成员之间有着深厚的亲情基础,他们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在面对分歧时,大家都能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其次家中的每个人都愿意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让步和牺牲。比如,“我” 虽然最初决定走大路,但考虑到儿子的愿望,也愿意做出调整。而母亲更是出于对孙子的疼爱,改变了自己的主意。最后大家都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在这个例子中,母亲提出走小路,并表示在需要时可以由 “我” 背着,这样既满足了儿子的愿望,又确保了母亲的安全,最终实现了皆大欢喜的结果。综上所述,祖孙三代之间深厚的亲情、相互的理解和包容、以及愿意为家庭和谐做出让步和牺牲的精神,是他们能够愉快解决分歧的关键。故答案为: 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包容,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着想,所以即使有分歧也能愉快解决。(2025七上·北川月考)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回答下面小题。①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火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②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③大概是太过于( )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④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杉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⑤“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⑦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客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⑧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⑨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⑩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23.联系课文内容,请为第③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A.耿耿于怀 B.刻骨铭心 C.记忆犹新 D.念念不忘2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一句,既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又为下文写阿长买来《山海经》作铺垫。B.第③段中,阿长把《山海经》说成是“三哼经”,说明了阿长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热情善良,幽默风趣,让人感到亲切。C.第②段中“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当时接到书时强烈的惊喜和震撼。D.第⑤段中“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里“神力”指的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25.第④段画线句改成“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后给了我一包书,说道”好不好?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26.结合上文内容,分析文章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答案】23.D24.B25.不好。原句“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强调了时间间隔,设置了悬念,让“我”的期待更有张力;“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生动地表现出阿长急于分享喜悦的心情,体现她对“我”的关爱。改后表述平淡,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26.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对阿长善良灵魂的赞美;对阿长给予自己温暖和关爱的感恩;对阿长不幸身世的同情。【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记叙性散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23.本题考查词语辨析与语境运用能力。“耿耿于怀” 指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刻骨铭心” 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却;“记忆犹新” 意思是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晰,如刚发生过的一样;“念念不忘” 指牢记于心,时刻不忘。结合语境,文中 “我” 一直想着绘图的《山海经》,“念念不忘” 更能体现 “我” 对《山海经》时刻惦记的状态。故答案为: D24.ACD. 正确;B. 有误,阿长把《山海经》说成 “三哼经”,主要体现她没文化、不识字,并非幽默风趣。故答案为: B25.本题考查对语句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原句 “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 明确了时间,“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有动作和神态描写。再看改后的句子,表述简单直白。从表达效果看,原句时间表述设置悬念,体现 “我” 的期待;动作神态描写能表现阿长对 “我” 的关爱和分享喜悦的急切心情,改后则失去这些效果,所以不好。故答案为:不好。原句“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强调了时间间隔,设置了悬念,让“我”的期待更有张力;“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生动地表现出阿长急于分享喜悦的心情,体现她对“我”的关爱。改后表述平淡,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26.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从文章整体内容出发,阿长为 “我” 买来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体现作者对阿长的怀念。阿长虽有缺点,但善良热心,作者对她善良品质是赞美的。阿长为 “我” 买书,作者内心充满感恩。从 “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能体会到作者对阿长不幸身世的同情。故答案为: 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对阿长善良灵魂的赞美;对阿长给予自己温暖和关爱的感恩;对阿长不幸身世的同情。27.(2025七上·北川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告别小学,走进初中,你见到了新老师,结识了新同学,在新学校里一定有许多特别的体验,让你有所收获。在与老师的交往中,你可能学会了感恩;在与同学起冲突时,你可能学会了反思;在第一次竞选班干时,你可能学会了自信……请以“我学会了 ▲ ”为题,叙写真实的生活故事。要求: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答案】例文: 我学会了倾听 初中第一次小组合作,我就栽了个跟头。 当时我们组要做 “校园植物观察” 报告,我仗着小学常当组长,一拿到任务就抢着定主题:“就写樱花树吧,拍照好看,资料也好找!” 话音刚落,组里的小雨就小声说:“可是学校的桂花树更特别,上周我发现它叶子背面有绒毛,还能做标本……” 我没等她说完就摆手:“樱花树花期快到了,观察起来更方便,听我的准没错。” 小雨抿了抿嘴,没再说话。 接下来的一周,麻烦开始了。我带着大家拍樱花、查资料,可小雨总是闷闷的,负责的 “植物用途” 部分迟迟没动静。直到交报告前一天,组长会议上,老师看着我们零散的资料皱起眉:“你们的报告只写了樱花的样子,没结合校园特色,比如食堂旁的桂花树,同学们经常捡它的花瓣做香包,这不就是很好的观察点吗?” 我愣住了,转头看向小雨,她手里攥着一张画满桂花树的草稿,眼神里藏着委屈。那天放学后,我主动找小雨道歉:“对不起,之前我没听你把话说完。” 小雨抬起头,慢慢说:“其实我不是反对写樱花,只是觉得可以加上桂花树的细节,让报告更丰富。” 我这才发现,自己一直想着 “主导”,却忘了合作需要听别人的想法。 之后我们重新调整计划,我让小雨先讲她观察到的桂花树细节 —— 叶子绒毛的作用、花瓣的用途,甚至还有她记录的 “同学们捡花瓣时的笑脸”。我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要点,偶尔问:“那我们能不能把樱花和桂花对比着写,突出不同季节的校园植物?” 小雨眼睛亮了,连连点头。最后我们的报告里,既有樱花的烂漫,也有桂花的温馨,还附上了小雨画的植物手绘图,老师特意在班上表扬了我们 “懂得互补”。 现在每次小组合作,我都会先让大家把想法说完,再一起讨论。我慢慢明白,倾听不是 “听别人说话”,而是认真接住别人的心意,就像那次小雨的桂花树建议,若不是后来认真听她讲,我永远不会知道,一份好的合作,藏在 “愿意听别人说” 里。【知识点】半命题作文【解析】【分析】材料是一段引导式文字,核心话题围绕 “初中新生活中的成长体验”,关键词为 “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特别体验”“学会(感恩、反思、自信等)”,体裁为记叙文写作引导材料,通过列举具体场景(与老师交往、与同学冲突、竞选班干),提示学生从真实初中生活中选取素材,聚焦 “学会某一品质 / 能力” 的成长过程。【题干分析】1. 材料意义与关键词解析:“告别小学,走进初中”:限定了写作的时间背景 —— 初中新阶段,需体现与小学阶段的差异,突出 “新” 带来的变化(如环境、人际关系、任务难度的变化)。“特别的体验,让你有所收获”:明确写作的核心是 “体验” 与 “收获” 的关联,“体验” 需是具体的事件(如一次失败的合作、一次成功的沟通),“收获” 需是 “学会的内容”(如包容、坚持、责任等),二者需形成因果关系。列举场景(与老师交往学会感恩、与同学冲突学会反思等):并非限定素材范围,而是提供写作思路,提示学生从 “人际关系”“自我挑战”“集体活动” 等维度选取真实事例,避免素材空洞。2. 写作思路:确定 “学会的内容”:优先选择具体、可通过事件体现的品质 / 能力(如 “沟通”“包容”“坚持”“承担责任”),避免选择抽象、难落地的主题(如 “人生哲理”“成长”)。例如写 “学会包容”,可通过 “与同学因值日分工吵架后,主动沟通和解” 的事件展开。构建 “事件 — 感悟” 结构:开头:可通过场景描写(如初中第一次班会的紧张氛围)或对比(小学时的自己 vs 初中遇到的挑战)引出事件背景,自然点出 “曾不会某件事 / 缺乏某品质”。中间(详写):聚焦 1 件核心事件,按 “起因(遇到的问题,如与同学合作时意见不合)— 经过(尝试解决的过程,如争执、冷静后观察他人、主动让步)— 转折(关键瞬间,如同学主动道歉、老师的点拨)” 展开,加入细节描写(动作:“攥紧拳头”“低头抠手指”;语言:“你怎么总不听我的!”;心理:“委屈又生气,想放弃合作”),让 “学会” 的过程更真实。结尾:呼应开头,点明 “学会” 后的变化(如 “现在遇到分歧,我会先听同学说完想法”),升华主题(如 “包容不是妥协,而是让合作更顺利的力量”)。常见写作误区:详略不当:过度铺垫背景(如用大量文字写小学生活),或略写 “学会的过程”(如仅用一句话写 “经过这件事,我学会了感恩”),未体现 “如何学会”。素材不真实:编造脱离初中生活的事件(如 “独自解决重大危机”),或套用通用素材(如 “帮老人过马路后学会善良”),缺乏 “新学校、新体验” 的特点。主题模糊:事件与 “学会的内容” 脱节,如写 “竞选班干失败”,却未体现 “学会反思”(仅写 “很伤心,后来想通了”),未具体说明 “想通了什么、如何调整”。【立意提取】1.我学会了沟通2.我学会了坚持3.我学会了承担责任4.我学会了包容【点评】严格遵循 “初中新生活” 的背景要求,选取 “小组合作写报告” 这一初中生常见场景,避免脱离实际的编造;“学会倾听” 的主题通过 “忽视同学建议 — 道歉倾听 — 合作成功” 的完整事件落地,既有具体过程,又有明确感悟,符合 “叙写真实生活故事” 的核心要求。文中多处细节让 “成长” 更真实:如小雨 “攥着画满桂花树的草稿”“眼神里藏着委屈”,刻画了被忽视时的状态;“我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要点”“偶尔提问”,体现了 “学会倾听” 后的具体行动,避免了 “空喊主题”。对比手法运用得当:前期 “没等她说完就摆手” 的强势,与后期 “让大家把想法说完” 的转变形成对比,清晰展现 “从不会到会” 的过程,突出 “学会” 的核心。1 / 1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三校联考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2025七上·北川月考)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家庭是成长的摇篮,在她的____下,你才能敖过稚嫩,走向成熟□家庭是力量的源泉,在她的____下,你才能茁壮成长□家庭是灵魂的火焰,在她的光芒里,你才能走向成功。家庭里充满温xīn,是因为有责任和担当;家庭里也会存在分qí,但爱能化解一切。鸟需要蓝天来____姿态,人需要家庭来____生命。春晚中,有很多有关时间、家庭、亲情的歌曲,一唱就火了。也许正是因为亲情这种人类最朴素的情感是我们内心最珍贵的火种,始终燃烧着爱与希望。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稚嫩 茁 壮 温xīn 分qí 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3.语段中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保护 哺育 展现 保护B.呵护 浇灌 展现 维护C.呵护 哺育 展露 维护D.保护 浇灌 展露 保护4.下列 (填名字)关于语段中“□”处标点符号的说法是正确的。小荣:语段中“□”处都是语气的停顿,而且每句话都有一个新的开头,因此应该都填句号。小德:语段中“□”处都是语气的停顿,但语段第一段围绕着“家庭”这个主题展开,因此应该都填逗号。小宁:语段第一段围绕着“家庭”这个主题展开,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分句,因此“□”处应该都填分号。5.语段中画线的“火”字是多义词,第一个“火”是 的意思,第二个“火”是 的意思。A.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B.形容红色C.比喻发怒D.兴旺;兴隆E.形容紧急6.(2025七上·北川月考)下列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黄晕(yùn) 酝酿(liàng) 潦亮(liáo) 宛转(wǎn)B.应和(hé) 朗润(yùn) 澄清(chéng) 吝啬(lìn)C.着落(zhuó) 莅临(lì) 干涩(sè) 粗犷(guǎng)D.静谧(mì) 骄媚(jiāo) 高邈(miǎo) 贮蓄(chǔ)7.(2025七上·北川月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C.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8.(2025七上·北川月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大火和消防隐患都得到了有效控制。B.这一航线的开辟,意味着从我市到西安的航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C.春天的江城是个旅游的好季节。D.经过昨夜的一场大雨,刚刚遭受沙尘暴袭击的西北地区空气清新了许多。9.(2025七上·北川月考)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竹筛 发髻 各得其所 漠不关心B.粗旷 缥缈 惊慌失错 大相径庭C.确凿 禁固 人迹罕至 骇人听闻D.狭隘 荫蔽 沉默寡言 不可救要10.(2025七上·北川月考)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绵绵细雨一连下了好几天,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潮乎乎的,各种细菌油然而生。B.全国首个省际中药采购联盟在济南成立,将有效解决中药材价格难估、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C.她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孩,关键时刻总能随声附和,支持班级事务。D.听了妈妈的一席话,我忽然恍然大悟。11.(2025七上·北川月考)默写。(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 , 。(3)《次北固山下》中道出新旧更替的哲理的名句是: , 。(4)《天净沙 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2025七上·北川月考)课外古诗词阅读。晚次乐乡县①[唐]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②荒烟断③,深山古木平④。如何此时恨,噭噭⑤夜猿鸣。【注】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戍:野外驻防之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噭(jiào)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1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1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025七上·北川月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材料二: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选自《韩非子》)【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14.《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玉 (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 小说集。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与之食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1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18.吴起第一天晚上为什么“不食”?19.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2025七上·北川月考)阅读《散步》选段,完成问题。①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②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③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20.“我”决定走大路,“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21.如何理解文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22.文中祖孙三代为什么发生了“分歧”还能愉快地解决?(2025七上·北川月考)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回答下面小题。①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火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②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③大概是太过于( )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④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杉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⑤“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⑦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客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⑧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⑨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⑩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23.联系课文内容,请为第③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A.耿耿于怀 B.刻骨铭心 C.记忆犹新 D.念念不忘2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一句,既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又为下文写阿长买来《山海经》作铺垫。B.第③段中,阿长把《山海经》说成是“三哼经”,说明了阿长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热情善良,幽默风趣,让人感到亲切。C.第②段中“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当时接到书时强烈的惊喜和震撼。D.第⑤段中“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里“神力”指的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25.第④段画线句改成“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后给了我一包书,说道”好不好?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26.结合上文内容,分析文章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27.(2025七上·北川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告别小学,走进初中,你见到了新老师,结识了新同学,在新学校里一定有许多特别的体验,让你有所收获。在与老师的交往中,你可能学会了感恩;在与同学起冲突时,你可能学会了反思;在第一次竞选班干时,你可能学会了自信……请以“我学会了 ▲ ”为题,叙写真实的生活故事。要求: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nèn;zhuó;馨;歧2.敖过;熬过3.B4.小宁5.A;D【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词语的使用(搭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2)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3)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5)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及词语解释。“稚嫩” 的 “嫩” 注音为 nèn,“稚嫩” 指幼稚娇嫩,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处于初期、不成熟的状态。“茁壮” 的 “茁” 注音为 zhuó,“茁壮” 形容植物或动物成长得结实、健壮,也可指人或事物发展得健康有力。“温 xīn” 根据拼音应写为 “馨”,“温馨” 意为温暖馨香,常用来形容环境或氛围给人舒适、温暖的感觉。“分 qí” 根据拼音应写为 “歧”,“分歧” 指两人或多人的意愿、意见不一致,存在差别。故答案为:nèn;zhuó;馨;歧2.本题考查错别字辨析。选段中 “敖过” 一词存在错别字,正确写法应为 “熬过”。“熬过” 意思是忍受、忍耐过去,强调在困难或不好的情况下坚持度过。而 “敖” 字在此处无此含义,属于字形错误。故答案为:敖过;熬过3.本题考查词语辨析与运用。第一空,“保护” 侧重于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带有一定目的性;“呵护” 则更强调发自内心的爱护、保护,家庭对人的关爱应是发自内心的,故 “呵护” 更恰当。第二空,“浇灌” 指浇水灌溉,与前文 “源泉” 相呼应,如同源泉浇灌生命;“哺育” 指喂养、培育,虽也有养育之意,但 “浇灌” 更能体现源泉的滋养作用,故此处选 “浇灌”。第三空,“展露” 多用于表示人显露才华等;“展现” 指显现出、展示,鸟的姿态是外在的呈现,“展现” 更合适。第四空,“维护” 指维持保护,使免于遭受破坏,“维护生命” 搭配恰当;“保护” 侧重于不受损害,对于生命而言,“维护” 更能体现持续的保护和维持,故此处选 “维护”。综上,正确答案为 B。故答案为: B4.本题为其他题型中的标点符号运用题。小荣认为 “( )” 处都填句号,但句号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一句话结束,而语段第一段围绕 “家庭” 展开,各句间为并列关系,非独立完整句子,故句号使用错误。小德认为填逗号,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但此处各句为并列分句,分句间停顿应用分号,逗号停顿较短,不符合分句间的并列关系。小宁认为填分号,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语段第一段各句围绕 “家庭” 主题,为并列分句,分句间用分号停顿恰当,故小宁的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小宁5.本题为基础知识类中的多义词辨析题。第一个 “火” 出现在 “火光” 中,“火光” 指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和焰,故第一个 “火” 的意思是 “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第二个 “火” 出现在 “火红” 中,“火红” 形容颜色像火一样红,此处 “火” 比喻兴旺、兴隆的状态。故答案为:A;D6.【答案】C【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A. 有误,“酝酿” 的 “酿” 应读 “niàng”,“潦亮” 应为 “嘹亮”。B. 有误,“应和” 的 “和” 应读 “hè”,“朗润” 的 “润” 应读 “rùn”。C. 正确。D. 有误,“骄媚” 应为 “娇媚”,“贮蓄” 的 “贮” 应读 “zhù”。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7.【答案】D【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不一致【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此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通过……使……”的句式,造成句子缺少主语。“通过这次活动”是一个介词短语,“使”是动词,在这个句子结构中,没有明确的主语来执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这个动作。可以删去“通过”,让“这次活动”作主语;或者删去“使”,让“我们”作主语;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该句属于否定不当。“避免”本身就有否定的意思,后面再加上“不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就变成了“为了让今后发生类似的错误”,这与句子想要表达的“不让错误再次发生”的意思相悖。应该删去“不再”,使句子表达合理的否定含义;C.“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此句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水平”与“改进”不能搭配。“改进”通常用于对方法、技术等进行改善,而“水平”一般与“提高”“提升”等词搭配,表示在程度上的上升。所以应将“改进”改为“提高”,使句子表达更通顺合理;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8.【答案】D【知识点】太空一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解析】【分析】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成分残缺;②前后矛盾;③用词不当;④词序颠倒;⑤搭配不当。A项搭配不当,“消防隐患”只能“消除”,不能“控制”;B项用词不当,将“一倍”改为“一半”;C项语序不当,可将“春天的江城”改为“江城的春天”。故选D。【点评】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9.【答案】A【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A. 正确;B. 有误,“粗旷” 应写作 “粗犷”,“惊慌失错” 应写作 “惊慌失措”;C. 有误,“禁固” 应写作 “禁锢”;D. 有误,“不可救要” 应写作 “不可救药”。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10.【答案】B【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解析】【分析】A. 使用有误,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该成语用错对象。B. 使用正确,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C. 使用有误,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该成语属于褒贬误用。D. 使用有误,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恍然” 就有 “忽然” 的意思。属重复冗赘。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11.【答案】(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茂、灿、愁、涯。故答案为: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⑵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⑶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⑷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答案】12.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13.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1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组织起来。“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的意思是: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注意抓住 “荒烟”“古木” 的特点来描述。以 “烟断”“木平” 表现夜色的浓重,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故答案为: 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1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他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 “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 “嗷嗷” 声了,啼声清亮而凄婉,烘托了环境的凄凉,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愁。故答案为: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答案】14.刘义庆;志人15.约定;离开;代词他,指故人;害怕,担心16.C17.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朋友才到。②以前吴起外出,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18.因为吴起非常守信用,和老友约好一起吃饭,老友没来,吴起不吃等着他。19.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知识点】其他常识;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5)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6)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参考译文】 【材料一】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过后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他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来,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先走了。” 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在正午见面。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材料二】从前吴起外出,遇到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的,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 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 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担心自己说话不算数。他像这样守信用,应该是能使军队信服的吧?要使军队信服,不守信用是不行的!1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题目要求填写作者和小说集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者为刘义庆,该书属于志人小说集。故答案为:刘义庆;志人15.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中 “期”,结合语境 “与友期行” 可知是 “约定” 的意思,整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②“相委而去” 中 “去”,在古文中 “去” 常表示 “离开”,此句意为丢下别人先离开了。③“与之食” 中 “之”,根据上下文 “故人来,方与之食”,“之” 为代词,指代前文的 “故人”,即老朋友,整句意为同他一起进餐。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中 “恐”,结合语境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意为害怕、担心,整句意为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故答案为:约定;离开;代词他,指故人;害怕,担心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A. “期日 / 中”,“期日中” 意为约定在正午,“期” 是谓语,“日中” 是宾语,正确停顿应为 “期 / 日中”,该选项错误。B.“对 / 子骂父”,“对子骂父” 意为对着孩子骂父亲,“对子” 是状语,“骂父” 是谓语,正确停顿应为 “对子 / 骂父”,该选项错误。C.“下车 / 引之”,“下车” 是谓语,“引之” 是另一个动作,中间停顿合理,该选项正确。D . “故人至 / 暮不来”,“故人至暮不来” 意为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至暮” 是时间状语,修饰 “不来”,正确停顿应为 “故人至暮 / 不来”,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 C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①重点词:“过中” 指正午已过,“不至” 指没来,“舍去” 指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乃” 指才。②重点词:“昔” 指从前,“出” 指外出,“遇” 指遇到,“故人” 指老朋友,“止之食” 指留他吃饭。故答案为: 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朋友才到。②以前吴起外出,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18.根据材料二“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可知,吴起和老友约好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是因为他害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即担心自己食言。故答案为: 因为吴起非常守信用,和老友约好一起吃饭,老友没来,吴起不吃等着他。19.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对 “守信” 的看法。材料一中,友人与陈太丘相约,却过中不至,还对着元方骂其父,最终感到惭愧,说明不守信会失去他人的尊重;材料二中,吴起与故人约定吃饭,故人未到,他便不食等待,坚守信用,最终能使三军信服,说明守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综合两则材料,可得出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值得尊重,不守信之人会被人瞧不起的观点。故答案为: 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答案】20.母亲疼爱孙子,为了满足孙子的愿望,所以改变主意走小路。21.这句话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肩负着家庭的责任,他们如同背负着整个世界,形象地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感。22.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包容,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着想,所以即使有分歧也能愉快解决。【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20.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我” 决定走大路,主要是出于对母亲的考虑,因为母亲老了,走大路会更平顺,不容易摔倒或受伤。然而,“母亲” 后来改变主意要走小路,这主要是因为她疼爱自己的孙子。她看到孙子对小路充满兴趣,想要去探索那片有金色菜花、整齐桑树和水波粼粼鱼塘的美丽风景。为了孙子的快乐,她愿意克服自己的不便,选择走小路。同时,母亲也信任 “我”,相信 “我” 能够照顾好她,即使需要背着她走,也能确保她的安全。这种改变主意体现了母亲对家人的深深的爱和牺牲精神。故答案为: 母亲疼爱孙子,为了满足孙子的愿望,所以改变主意走小路。2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结合内容可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我” 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走得很仔细”,是 “我” 和妻子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整个世界”,是借母亲和儿子,暗指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我” 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 “我” 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故答案为:这句话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肩负着家庭的责任,他们如同背负着整个世界,形象地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感。2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文中祖孙三代发生 “分歧” 后能愉快地解决,首先家庭成员之间有着深厚的亲情基础,他们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在面对分歧时,大家都能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其次家中的每个人都愿意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让步和牺牲。比如,“我” 虽然最初决定走大路,但考虑到儿子的愿望,也愿意做出调整。而母亲更是出于对孙子的疼爱,改变了自己的主意。最后大家都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在这个例子中,母亲提出走小路,并表示在需要时可以由 “我” 背着,这样既满足了儿子的愿望,又确保了母亲的安全,最终实现了皆大欢喜的结果。综上所述,祖孙三代之间深厚的亲情、相互的理解和包容、以及愿意为家庭和谐做出让步和牺牲的精神,是他们能够愉快解决分歧的关键。故答案为: 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包容,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着想,所以即使有分歧也能愉快解决。【答案】23.D24.B25.不好。原句“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强调了时间间隔,设置了悬念,让“我”的期待更有张力;“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生动地表现出阿长急于分享喜悦的心情,体现她对“我”的关爱。改后表述平淡,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26.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对阿长善良灵魂的赞美;对阿长给予自己温暖和关爱的感恩;对阿长不幸身世的同情。【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记叙性散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23.本题考查词语辨析与语境运用能力。“耿耿于怀” 指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刻骨铭心” 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却;“记忆犹新” 意思是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晰,如刚发生过的一样;“念念不忘” 指牢记于心,时刻不忘。结合语境,文中 “我” 一直想着绘图的《山海经》,“念念不忘” 更能体现 “我” 对《山海经》时刻惦记的状态。故答案为: D24.ACD. 正确;B. 有误,阿长把《山海经》说成 “三哼经”,主要体现她没文化、不识字,并非幽默风趣。故答案为: B25.本题考查对语句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原句 “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 明确了时间,“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有动作和神态描写。再看改后的句子,表述简单直白。从表达效果看,原句时间表述设置悬念,体现 “我” 的期待;动作神态描写能表现阿长对 “我” 的关爱和分享喜悦的急切心情,改后则失去这些效果,所以不好。故答案为:不好。原句“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强调了时间间隔,设置了悬念,让“我”的期待更有张力;“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生动地表现出阿长急于分享喜悦的心情,体现她对“我”的关爱。改后表述平淡,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26.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从文章整体内容出发,阿长为 “我” 买来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体现作者对阿长的怀念。阿长虽有缺点,但善良热心,作者对她善良品质是赞美的。阿长为 “我” 买书,作者内心充满感恩。从 “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能体会到作者对阿长不幸身世的同情。故答案为: 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对阿长善良灵魂的赞美;对阿长给予自己温暖和关爱的感恩;对阿长不幸身世的同情。27.【答案】例文: 我学会了倾听 初中第一次小组合作,我就栽了个跟头。 当时我们组要做 “校园植物观察” 报告,我仗着小学常当组长,一拿到任务就抢着定主题:“就写樱花树吧,拍照好看,资料也好找!” 话音刚落,组里的小雨就小声说:“可是学校的桂花树更特别,上周我发现它叶子背面有绒毛,还能做标本……” 我没等她说完就摆手:“樱花树花期快到了,观察起来更方便,听我的准没错。” 小雨抿了抿嘴,没再说话。 接下来的一周,麻烦开始了。我带着大家拍樱花、查资料,可小雨总是闷闷的,负责的 “植物用途” 部分迟迟没动静。直到交报告前一天,组长会议上,老师看着我们零散的资料皱起眉:“你们的报告只写了樱花的样子,没结合校园特色,比如食堂旁的桂花树,同学们经常捡它的花瓣做香包,这不就是很好的观察点吗?” 我愣住了,转头看向小雨,她手里攥着一张画满桂花树的草稿,眼神里藏着委屈。那天放学后,我主动找小雨道歉:“对不起,之前我没听你把话说完。” 小雨抬起头,慢慢说:“其实我不是反对写樱花,只是觉得可以加上桂花树的细节,让报告更丰富。” 我这才发现,自己一直想着 “主导”,却忘了合作需要听别人的想法。 之后我们重新调整计划,我让小雨先讲她观察到的桂花树细节 —— 叶子绒毛的作用、花瓣的用途,甚至还有她记录的 “同学们捡花瓣时的笑脸”。我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要点,偶尔问:“那我们能不能把樱花和桂花对比着写,突出不同季节的校园植物?” 小雨眼睛亮了,连连点头。最后我们的报告里,既有樱花的烂漫,也有桂花的温馨,还附上了小雨画的植物手绘图,老师特意在班上表扬了我们 “懂得互补”。 现在每次小组合作,我都会先让大家把想法说完,再一起讨论。我慢慢明白,倾听不是 “听别人说话”,而是认真接住别人的心意,就像那次小雨的桂花树建议,若不是后来认真听她讲,我永远不会知道,一份好的合作,藏在 “愿意听别人说” 里。【知识点】半命题作文【解析】【分析】材料是一段引导式文字,核心话题围绕 “初中新生活中的成长体验”,关键词为 “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特别体验”“学会(感恩、反思、自信等)”,体裁为记叙文写作引导材料,通过列举具体场景(与老师交往、与同学冲突、竞选班干),提示学生从真实初中生活中选取素材,聚焦 “学会某一品质 / 能力” 的成长过程。【题干分析】1. 材料意义与关键词解析:“告别小学,走进初中”:限定了写作的时间背景 —— 初中新阶段,需体现与小学阶段的差异,突出 “新” 带来的变化(如环境、人际关系、任务难度的变化)。“特别的体验,让你有所收获”:明确写作的核心是 “体验” 与 “收获” 的关联,“体验” 需是具体的事件(如一次失败的合作、一次成功的沟通),“收获” 需是 “学会的内容”(如包容、坚持、责任等),二者需形成因果关系。列举场景(与老师交往学会感恩、与同学冲突学会反思等):并非限定素材范围,而是提供写作思路,提示学生从 “人际关系”“自我挑战”“集体活动” 等维度选取真实事例,避免素材空洞。2. 写作思路:确定 “学会的内容”:优先选择具体、可通过事件体现的品质 / 能力(如 “沟通”“包容”“坚持”“承担责任”),避免选择抽象、难落地的主题(如 “人生哲理”“成长”)。例如写 “学会包容”,可通过 “与同学因值日分工吵架后,主动沟通和解” 的事件展开。构建 “事件 — 感悟” 结构:开头:可通过场景描写(如初中第一次班会的紧张氛围)或对比(小学时的自己 vs 初中遇到的挑战)引出事件背景,自然点出 “曾不会某件事 / 缺乏某品质”。中间(详写):聚焦 1 件核心事件,按 “起因(遇到的问题,如与同学合作时意见不合)— 经过(尝试解决的过程,如争执、冷静后观察他人、主动让步)— 转折(关键瞬间,如同学主动道歉、老师的点拨)” 展开,加入细节描写(动作:“攥紧拳头”“低头抠手指”;语言:“你怎么总不听我的!”;心理:“委屈又生气,想放弃合作”),让 “学会” 的过程更真实。结尾:呼应开头,点明 “学会” 后的变化(如 “现在遇到分歧,我会先听同学说完想法”),升华主题(如 “包容不是妥协,而是让合作更顺利的力量”)。常见写作误区:详略不当:过度铺垫背景(如用大量文字写小学生活),或略写 “学会的过程”(如仅用一句话写 “经过这件事,我学会了感恩”),未体现 “如何学会”。素材不真实:编造脱离初中生活的事件(如 “独自解决重大危机”),或套用通用素材(如 “帮老人过马路后学会善良”),缺乏 “新学校、新体验” 的特点。主题模糊:事件与 “学会的内容” 脱节,如写 “竞选班干失败”,却未体现 “学会反思”(仅写 “很伤心,后来想通了”),未具体说明 “想通了什么、如何调整”。【立意提取】1.我学会了沟通2.我学会了坚持3.我学会了承担责任4.我学会了包容【点评】严格遵循 “初中新生活” 的背景要求,选取 “小组合作写报告” 这一初中生常见场景,避免脱离实际的编造;“学会倾听” 的主题通过 “忽视同学建议 — 道歉倾听 — 合作成功” 的完整事件落地,既有具体过程,又有明确感悟,符合 “叙写真实生活故事” 的核心要求。文中多处细节让 “成长” 更真实:如小雨 “攥着画满桂花树的草稿”“眼神里藏着委屈”,刻画了被忽视时的状态;“我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要点”“偶尔提问”,体现了 “学会倾听” 后的具体行动,避免了 “空喊主题”。对比手法运用得当:前期 “没等她说完就摆手” 的强势,与后期 “让大家把想法说完” 的转变形成对比,清晰展现 “从不会到会” 的过程,突出 “学会” 的核心。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