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星源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星源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星源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1.(2025七上·衡山开学考)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和睦 和面 和衷共济 曲高和寡
B.起哄 诱哄哄堂大笑 一哄而散
C.阿附 阿胶 阿其所好 阿谀奉承
D.提防 提携 提纲挈领 提心吊胆
2.(2025七上·衡山开学考) 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满满筛一碗酒来(斟)
B.没地不还你钱(莫非、难道)
C.名曰傲来国(名叫)
D.有二丈四尺围圆(围成一个圆)
3.(2025七上·衡山开学考)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江,古代专指黄河和长江。河北、河南,古时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B.在古代宴席的四个座位中,以东向为最尊,次向为南,再次向为西向,北向是侍坐。
C.《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所以称“四库”。
D.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2025七上·衡山开学考) 根据下面名著中的描写,写出对应的人物。
4.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含笑,即瞋视而有情。   
5.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2025七上·衡山开学考) 补充诗句,并将诗句中隐藏的成语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6.   ,要留清白在人间。    
7.山重水复疑无路,    。    
8.洛阳亲友如相问,    。    
(2025七上·衡山开学考) 按要求改写句子。
9.你敢说这支笔不是你偷的?(改陈述句)
10.他的房子真小。(改夸张句)
11.改写句中画线部分,使它和未画线部分形成对偶。
石间溪流脉脉,如线如缕。水塘中闪闪的碧波,就像锦缎一样。
12.照样子,写一写“刚刚结束的游乐园”的情景。
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2025七上·衡山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不鞭书生
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①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 ”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 ”王曰:“鞭挞[tà]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②治之本!”释之,使吏送令归家。
【注释】①系:抓。②致:达到。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世乱   ②云   ③鞭乎   ④释之   
14.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惊弓之鸟 B.君子何之 C.置之度外 D.久而久之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16.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17.(2025七上·衡山开学考) 按要求作文
小草的萌发、小鸟的欢唱、小鱼的游动,都是生命的跃动,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真好;母亲的唠叨、父亲的严厉,都是亲情的洋溢,与父母交流的感觉真好;胜利时的分享、跌倒时的扶助,都是友情的体现,感受友情的温馨真好。
请你以“▲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 【分析】A.和睦(hé mù):“和”读hé,表示和谐。和面(huó miàn):“和”读huó,指搅拌面粉。和衷共济(hé zhōng gòng jì):“和”读hé,表示共同。曲高和寡(qǔ gāo hè guǎ):“和”读hè,指应和;
B.起哄(qǐ hòng):“哄”读hòng,指吵闹。诱哄(yòu hǒng):“哄”读hǒng,指欺骗。哄堂大笑(hōng táng dà xiào):“哄”读hōng,指喧闹。一哄而散(yī hòng ér sàn):“哄”读hòng,指吵闹着散开;
C.正确。阿附(ē fù):“阿”读ē,指迎合。阿胶(ē jiāo):“阿”读ē,指地名。阿其所好(ē qí suǒ hào):“阿”读ē,指迎合。阿谀奉承(ē yú fèng chéng):“阿”读ē,指讨好;
D.提防(dī fang):“提”读dī,指警惕。提携(tí xié):“提”读tí,指扶持。提纲挈领(tí gāng qiè lǐng):“提”读tí,指提起。提心吊胆(tí xīn diào dǎn):“提”读tí,指悬着。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BC.正确;
D. “有二丈四尺围圆”中的“围圆”,若理解为“围成一个圆”,则与语境不符。实际指物体(如树干)的周长,即“围一圈的长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答案】B
【知识点】文化典籍;其他常识;地理;礼俗
【解析】【分析】ACD.正确;
B.古代宴席座位尊卑顺序为:东向(最尊)→ 南向 → 北向 → 西向(侍坐)。选项中“再次向为西向,北向是侍坐”的表述错误,实际北向尊于西向,西向才是侍坐位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答案】4.贾宝玉
5.薛宝钗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4.本题考查对《红楼梦》经典人物外貌描写的识记与文本匹配能力。①原文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目若秋波”,通过细腻的外貌刻画,突出人物面容的俊美与神情的温柔多情。②结合《红楼梦》第三回对贾宝玉的出场描写,此段文字是曹雪芹借王熙凤之口对贾宝玉的侧面刻画,强调其“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的独特气质,与贾宝玉“面如敷粉,唇若施朱”的贵族公子形象完全吻合。
故答案为:贾宝玉
5.本题考查对《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特征的掌握。①原文“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人物丰润白皙的容貌和端庄大方的气质。②这一描写出自《红楼梦》第八回,是曹雪芹对薛宝钗的直接外貌刻画,突出其“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的大家闺秀风范,与林黛玉的纤弱清瘦形成鲜明对比。
故答案为:薛宝钗
【答案】6.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
7.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
8.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玉壶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6.【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粉、碎、浑
①诗句补充:原句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完整诗句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前句通过“粉骨碎身”的夸张表达,凸显诗人不畏牺牲、坚守气节的决心。②成语提取:“粉骨碎身”可提炼为成语“粉身碎骨”,二者均形容为某种目的甘愿牺牲生命,语义一致。
故答案为: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
7.【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柳、暗
①诗句补充:原句出自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整诗句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句描绘困境,后句笔锋一转,以“柳暗花明”展现转机,形成强烈对比。②成语提取:“柳暗花明”直接作为成语使用,形容困境后出现转机,或景色由昏暗转为明朗。
故答案为: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
8.【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冰、壶
①诗句补充:原句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完整诗句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后句以“冰心玉壶”自喻,表达高洁品格和坚定操守。②成语提取:“冰心玉壶”可提炼为成语,虽非严格四字成语,但“冰心”与“玉壶”组合后成为固定表达,常用于形容人内心纯洁、品行端正。
故答案为: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玉壶
【答案】9.你不敢说这支笔不是你偷的。
10.他的房子大概就比鞋盒大一点,想摆个沙发都得先拆了门框。
11.碧波粼粼,如锦如缎。
12.游客散尽,一切又恢复了宁静。最后一盏彩灯也熄灭了,整个乐园都静了下来。音乐停止了,旋转木马也停下了转动,碰碰车静静地停在场地中央,连卖气球的小推车也消失在暮色里。
【知识点】造句式仿写;对偶;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语法知识的掌握与文化常识的识记。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根据平时所学,结合各选项内容分析判断。
9.本题考查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能力。①原句分析:原句“你敢说这支笔不是你偷的?”是反问句,通过疑问形式表达肯定语气,隐含“你不敢承认”的意思。②改写方法: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需去除疑问词“敢”和问号,直接表达否定含义“你不敢说”,同时保留原句的否定逻辑“不是你偷的”。
故答案为:你不敢说这支笔不是你偷的。
10.本题考查夸张修辞的运用能力。①原句分析:原句“他的房子真小”是普通陈述句,需通过夸张手法突出“小”的程度。②改写方法:运用夸张修辞,如将房子与“鞋盒”对比,并描述极端场景(如“摆沙发得拆门框”),强化空间狭小的视觉效果。
故答案为:他的房子大概就比鞋盒大一点,想摆个沙发都得先拆了门框。
11.本题考查对偶修辞的掌握。①原句分析:原句“水塘中闪闪的碧波,就像锦缎一样”需改写为与“石间溪流脉脉,如线如缕”对偶的句式。对偶要求结构、词性、意境对称。②改写方法:提取“碧波”对应“溪流”,“闪闪”对应“脉脉”,改“锦缎”为双音节词“如锦如缎”,形成“碧波粼粼,如锦如缎”的工整对仗。
故答案为:碧波粼粼,如锦如缎。
12.本题考查场景描写能力。①原句分析:例句通过“车船过后”的场景描写,运用拟人、排比等手法展现宁静氛围。需模仿此结构描写“游乐园结束后的情景”。②改写方法:以“游客散尽”为背景,描述“彩灯熄灭”“音乐停止”“设施停转”等细节,并通过“连卖气球的小推车也消失”的拟人化表达增强画面感。
故答案为:游客散尽,一切又恢复了宁静。最后一盏彩灯也熄灭了,整个乐园都静了下来。音乐停止了,旋转木马也停下了转动,碰碰车静静地停在场地中央,连卖气球的小推车也消失在暮色里。
【答案】13.动乱;说;鞭打;释放
14.C
15.用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16.王安期是一个对待问题实事求是的人。“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求学而迟归当另 行对待。说明了处理事情不能死守教条,一概而论,而是要审慎灵活,合理安排。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王安期任东海郡守期间,因时局混乱,下令禁止百姓夜间私自出行。某晚,差役抓到一名违反禁令的行人。王安期询问其来历,得知是读书人从老师处学习归来,因专注学问而错过时间。差役请示是否处罚,王安期认为以暴力手段对待求学者并非治理之道,最终释放书生并安排差役护送其返家。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①世乱:结合上下文,“世乱”指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故“乱”意为“动乱、混乱”。②云:文言文中常用“云”表示“说”,此处指行人回答王安期的话。③鞭乎:吏询问是否要“鞭打”此人,“鞭”作动词,意为“用鞭子打”。④释之:王安期决定“释放”他,“释”为“释放”,“之”指代书生。
故答案为:动乱;说;鞭打;释放
1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辨析。“释之”中的“之”是代词,指代书生。
A. 惊弓之鸟(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译文:被弓箭惊吓过的鸟;
B. 君子何之(动词,往、到);译文:君子要去哪里?
C. 置之度外(代词,指代事物,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译文:把它放在考虑之外;
D. 久而久之(助词,无实义,起凑足音节的作用);译文:时间久了。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重点字词:鞭挞:用鞭子抽打。以:来,表目的。立威名:树立威严的名声。恐:恐怕。非:不是。致治之本: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
故答案为:用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1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及主旨的概括。
1.王安期的形象:①明理宽厚:他未盲目惩罚书生,而是询问缘由,体现对百姓的体恤。②实事求是:认识到“夜不得私行”的禁令是为了防坏人,而书生求学晚归属特殊情况,不应受罚。③仁政思想:反对用暴力树立权威,主张以教化治理。
2.说明的道理:治理需灵活,不可机械执行法令,应结合实际情况。真正的权威源于仁德与智慧,而非严刑峻法。领导者应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
故答案为:王安期是一个对待问题实事求是的人。“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求学而迟归当另 行对待。说明了处理事情不能死守教条,一概而论,而是要审慎灵活,合理安排。
17.【答案】范文:
读书真好
书页翻动的声音,是世界上最动听的乐章。每当我翻开一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 门,那种期待与惊喜交织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读书真好。
记得第一次读《小王子》时,我被书中那句“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深深震撼。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脑海里不断回响着这句话。第二天清晨,我特意早起去看日出,突然发现原来晨光中的露珠如此晶莹剔透,原来鸟儿的叫声如此婉转动听。书籍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教会我用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去年冬天,我迷上了《昆虫记》。法布尔笔下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生命,在他的观察中展现出惊人的智慧。我开始学着在校园的角落里寻找昆虫的踪迹,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当我在科学课上分享这些发现时,老师和同学们都投来赞许的目光。书籍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培养了我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
最难忘的是和爷爷一起读《三国演义》的时光。爷爷总是边读边给我讲解其中的典故,我们常常为了一个人物的命运争论不休。那些温暖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泛黄的书页上,爷爷的声音和书中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成为我记忆中最珍贵的画面。读书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更让我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
读书真好,它让平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简单的文字化作智慧的源泉。每当我沉浸在书海中时,就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书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愿我们都能在书香中成长,在阅读中发现生活的美好。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通过三个并列的排比句,分别从亲近自然、感受亲情、体验友情三个角度,展现了生活中不同方面的美好感受。每一句都以“真好”作为情感总结,强调了这些体验带来的积极情绪和满足感。材料整体以温暖、正面的情感基调,引导我们思考并表达生活中那些令人感到幸福和满足的瞬间。
【题干分析】①材料中,第一句描述了与自然亲近的美好,如小草的萌发、小鸟的欢唱等,都是生命的跃动,体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第二句聚焦于亲情,母亲的唠叨、父亲的严厉,虽看似平常,却都是亲情的洋溢,与父母交流让人感到温馨;第三句则讲述了友情的力量,胜利时的分享、跌倒时的扶助,展现了友情的深厚与温馨。这三则材料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温情的瞬间,正是这些瞬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真好”。②写作时,可以从个人经历出发,选取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生活场景,如一次与家人的温馨对话、一次与朋友的共同经历、一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这些瞬间带来的美好感受。同时,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那些最能体现“真好”情感的细节,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作文开头可以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或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事例素材应选取真实、贴近生活的例子,结尾则可以通过总结感受或提出希望来升华主题。
【立意提取】
1.家的温暖,真好:从家庭角度出发,描述一次与家人共度的温馨时光,如一起做饭、聊天或庆祝某个节日,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亲情的温暖和家的温馨,表达“家的温暖,真好”的感慨。
2.友情的陪伴,真好:聚焦于友情,讲述一次与朋友共同面对困难或分享喜悦的经历,通过对话、动作等描写展现友情的深厚和陪伴的力量,表达“友情的陪伴,真好”的感动。
【点评】这篇作文情感真挚,以“读书真好”为核心,通过读《小王子》学会用心感受世界、读《昆虫记》培养独特观察视角、与爷爷共读《三国演义》收获亲情温暖三个事例,具体生动地展现了读书带来的多元美好体验。语言流畅自然,多处细节描写细腻动人,结尾升华主题,呼吁大家享受阅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1 / 1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星源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1.(2025七上·衡山开学考)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和睦 和面 和衷共济 曲高和寡
B.起哄 诱哄哄堂大笑 一哄而散
C.阿附 阿胶 阿其所好 阿谀奉承
D.提防 提携 提纲挈领 提心吊胆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 【分析】A.和睦(hé mù):“和”读hé,表示和谐。和面(huó miàn):“和”读huó,指搅拌面粉。和衷共济(hé zhōng gòng jì):“和”读hé,表示共同。曲高和寡(qǔ gāo hè guǎ):“和”读hè,指应和;
B.起哄(qǐ hòng):“哄”读hòng,指吵闹。诱哄(yòu hǒng):“哄”读hǒng,指欺骗。哄堂大笑(hōng táng dà xiào):“哄”读hōng,指喧闹。一哄而散(yī hòng ér sàn):“哄”读hòng,指吵闹着散开;
C.正确。阿附(ē fù):“阿”读ē,指迎合。阿胶(ē jiāo):“阿”读ē,指地名。阿其所好(ē qí suǒ hào):“阿”读ē,指迎合。阿谀奉承(ē yú fèng chéng):“阿”读ē,指讨好;
D.提防(dī fang):“提”读dī,指警惕。提携(tí xié):“提”读tí,指扶持。提纲挈领(tí gāng qiè lǐng):“提”读tí,指提起。提心吊胆(tí xīn diào dǎn):“提”读tí,指悬着。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2025七上·衡山开学考) 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满满筛一碗酒来(斟)
B.没地不还你钱(莫非、难道)
C.名曰傲来国(名叫)
D.有二丈四尺围圆(围成一个圆)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BC.正确;
D. “有二丈四尺围圆”中的“围圆”,若理解为“围成一个圆”,则与语境不符。实际指物体(如树干)的周长,即“围一圈的长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2025七上·衡山开学考)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江,古代专指黄河和长江。河北、河南,古时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B.在古代宴席的四个座位中,以东向为最尊,次向为南,再次向为西向,北向是侍坐。
C.《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所以称“四库”。
D.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答案】B
【知识点】文化典籍;其他常识;地理;礼俗
【解析】【分析】ACD.正确;
B.古代宴席座位尊卑顺序为:东向(最尊)→ 南向 → 北向 → 西向(侍坐)。选项中“再次向为西向,北向是侍坐”的表述错误,实际北向尊于西向,西向才是侍坐位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2025七上·衡山开学考) 根据下面名著中的描写,写出对应的人物。
4.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含笑,即瞋视而有情。   
5.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答案】4.贾宝玉
5.薛宝钗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4.本题考查对《红楼梦》经典人物外貌描写的识记与文本匹配能力。①原文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目若秋波”,通过细腻的外貌刻画,突出人物面容的俊美与神情的温柔多情。②结合《红楼梦》第三回对贾宝玉的出场描写,此段文字是曹雪芹借王熙凤之口对贾宝玉的侧面刻画,强调其“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的独特气质,与贾宝玉“面如敷粉,唇若施朱”的贵族公子形象完全吻合。
故答案为:贾宝玉
5.本题考查对《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特征的掌握。①原文“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人物丰润白皙的容貌和端庄大方的气质。②这一描写出自《红楼梦》第八回,是曹雪芹对薛宝钗的直接外貌刻画,突出其“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的大家闺秀风范,与林黛玉的纤弱清瘦形成鲜明对比。
故答案为:薛宝钗
(2025七上·衡山开学考) 补充诗句,并将诗句中隐藏的成语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6.   ,要留清白在人间。    
7.山重水复疑无路,    。    
8.洛阳亲友如相问,    。    
【答案】6.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
7.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
8.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玉壶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6.【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粉、碎、浑
①诗句补充:原句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完整诗句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前句通过“粉骨碎身”的夸张表达,凸显诗人不畏牺牲、坚守气节的决心。②成语提取:“粉骨碎身”可提炼为成语“粉身碎骨”,二者均形容为某种目的甘愿牺牲生命,语义一致。
故答案为: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
7.【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柳、暗
①诗句补充:原句出自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整诗句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句描绘困境,后句笔锋一转,以“柳暗花明”展现转机,形成强烈对比。②成语提取:“柳暗花明”直接作为成语使用,形容困境后出现转机,或景色由昏暗转为明朗。
故答案为: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
8.【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冰、壶
①诗句补充:原句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完整诗句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后句以“冰心玉壶”自喻,表达高洁品格和坚定操守。②成语提取:“冰心玉壶”可提炼为成语,虽非严格四字成语,但“冰心”与“玉壶”组合后成为固定表达,常用于形容人内心纯洁、品行端正。
故答案为: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玉壶
(2025七上·衡山开学考) 按要求改写句子。
9.你敢说这支笔不是你偷的?(改陈述句)
10.他的房子真小。(改夸张句)
11.改写句中画线部分,使它和未画线部分形成对偶。
石间溪流脉脉,如线如缕。水塘中闪闪的碧波,就像锦缎一样。
12.照样子,写一写“刚刚结束的游乐园”的情景。
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答案】9.你不敢说这支笔不是你偷的。
10.他的房子大概就比鞋盒大一点,想摆个沙发都得先拆了门框。
11.碧波粼粼,如锦如缎。
12.游客散尽,一切又恢复了宁静。最后一盏彩灯也熄灭了,整个乐园都静了下来。音乐停止了,旋转木马也停下了转动,碰碰车静静地停在场地中央,连卖气球的小推车也消失在暮色里。
【知识点】造句式仿写;对偶;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语法知识的掌握与文化常识的识记。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根据平时所学,结合各选项内容分析判断。
9.本题考查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能力。①原句分析:原句“你敢说这支笔不是你偷的?”是反问句,通过疑问形式表达肯定语气,隐含“你不敢承认”的意思。②改写方法: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需去除疑问词“敢”和问号,直接表达否定含义“你不敢说”,同时保留原句的否定逻辑“不是你偷的”。
故答案为:你不敢说这支笔不是你偷的。
10.本题考查夸张修辞的运用能力。①原句分析:原句“他的房子真小”是普通陈述句,需通过夸张手法突出“小”的程度。②改写方法:运用夸张修辞,如将房子与“鞋盒”对比,并描述极端场景(如“摆沙发得拆门框”),强化空间狭小的视觉效果。
故答案为:他的房子大概就比鞋盒大一点,想摆个沙发都得先拆了门框。
11.本题考查对偶修辞的掌握。①原句分析:原句“水塘中闪闪的碧波,就像锦缎一样”需改写为与“石间溪流脉脉,如线如缕”对偶的句式。对偶要求结构、词性、意境对称。②改写方法:提取“碧波”对应“溪流”,“闪闪”对应“脉脉”,改“锦缎”为双音节词“如锦如缎”,形成“碧波粼粼,如锦如缎”的工整对仗。
故答案为:碧波粼粼,如锦如缎。
12.本题考查场景描写能力。①原句分析:例句通过“车船过后”的场景描写,运用拟人、排比等手法展现宁静氛围。需模仿此结构描写“游乐园结束后的情景”。②改写方法:以“游客散尽”为背景,描述“彩灯熄灭”“音乐停止”“设施停转”等细节,并通过“连卖气球的小推车也消失”的拟人化表达增强画面感。
故答案为:游客散尽,一切又恢复了宁静。最后一盏彩灯也熄灭了,整个乐园都静了下来。音乐停止了,旋转木马也停下了转动,碰碰车静静地停在场地中央,连卖气球的小推车也消失在暮色里。
(2025七上·衡山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不鞭书生
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①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 ”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 ”王曰:“鞭挞[tà]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②治之本!”释之,使吏送令归家。
【注释】①系:抓。②致:达到。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世乱   ②云   ③鞭乎   ④释之   
14.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惊弓之鸟 B.君子何之 C.置之度外 D.久而久之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16.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13.动乱;说;鞭打;释放
14.C
15.用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16.王安期是一个对待问题实事求是的人。“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求学而迟归当另 行对待。说明了处理事情不能死守教条,一概而论,而是要审慎灵活,合理安排。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王安期任东海郡守期间,因时局混乱,下令禁止百姓夜间私自出行。某晚,差役抓到一名违反禁令的行人。王安期询问其来历,得知是读书人从老师处学习归来,因专注学问而错过时间。差役请示是否处罚,王安期认为以暴力手段对待求学者并非治理之道,最终释放书生并安排差役护送其返家。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①世乱:结合上下文,“世乱”指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故“乱”意为“动乱、混乱”。②云:文言文中常用“云”表示“说”,此处指行人回答王安期的话。③鞭乎:吏询问是否要“鞭打”此人,“鞭”作动词,意为“用鞭子打”。④释之:王安期决定“释放”他,“释”为“释放”,“之”指代书生。
故答案为:动乱;说;鞭打;释放
1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辨析。“释之”中的“之”是代词,指代书生。
A. 惊弓之鸟(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译文:被弓箭惊吓过的鸟;
B. 君子何之(动词,往、到);译文:君子要去哪里?
C. 置之度外(代词,指代事物,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译文:把它放在考虑之外;
D. 久而久之(助词,无实义,起凑足音节的作用);译文:时间久了。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重点字词:鞭挞:用鞭子抽打。以:来,表目的。立威名:树立威严的名声。恐:恐怕。非:不是。致治之本: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
故答案为:用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1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及主旨的概括。
1.王安期的形象:①明理宽厚:他未盲目惩罚书生,而是询问缘由,体现对百姓的体恤。②实事求是:认识到“夜不得私行”的禁令是为了防坏人,而书生求学晚归属特殊情况,不应受罚。③仁政思想:反对用暴力树立权威,主张以教化治理。
2.说明的道理:治理需灵活,不可机械执行法令,应结合实际情况。真正的权威源于仁德与智慧,而非严刑峻法。领导者应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
故答案为:王安期是一个对待问题实事求是的人。“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求学而迟归当另 行对待。说明了处理事情不能死守教条,一概而论,而是要审慎灵活,合理安排。
17.(2025七上·衡山开学考) 按要求作文
小草的萌发、小鸟的欢唱、小鱼的游动,都是生命的跃动,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真好;母亲的唠叨、父亲的严厉,都是亲情的洋溢,与父母交流的感觉真好;胜利时的分享、跌倒时的扶助,都是友情的体现,感受友情的温馨真好。
请你以“▲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答案】范文:
读书真好
书页翻动的声音,是世界上最动听的乐章。每当我翻开一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 门,那种期待与惊喜交织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读书真好。
记得第一次读《小王子》时,我被书中那句“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深深震撼。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脑海里不断回响着这句话。第二天清晨,我特意早起去看日出,突然发现原来晨光中的露珠如此晶莹剔透,原来鸟儿的叫声如此婉转动听。书籍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教会我用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去年冬天,我迷上了《昆虫记》。法布尔笔下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生命,在他的观察中展现出惊人的智慧。我开始学着在校园的角落里寻找昆虫的踪迹,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当我在科学课上分享这些发现时,老师和同学们都投来赞许的目光。书籍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培养了我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
最难忘的是和爷爷一起读《三国演义》的时光。爷爷总是边读边给我讲解其中的典故,我们常常为了一个人物的命运争论不休。那些温暖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泛黄的书页上,爷爷的声音和书中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成为我记忆中最珍贵的画面。读书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更让我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
读书真好,它让平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简单的文字化作智慧的源泉。每当我沉浸在书海中时,就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书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愿我们都能在书香中成长,在阅读中发现生活的美好。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通过三个并列的排比句,分别从亲近自然、感受亲情、体验友情三个角度,展现了生活中不同方面的美好感受。每一句都以“真好”作为情感总结,强调了这些体验带来的积极情绪和满足感。材料整体以温暖、正面的情感基调,引导我们思考并表达生活中那些令人感到幸福和满足的瞬间。
【题干分析】①材料中,第一句描述了与自然亲近的美好,如小草的萌发、小鸟的欢唱等,都是生命的跃动,体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第二句聚焦于亲情,母亲的唠叨、父亲的严厉,虽看似平常,却都是亲情的洋溢,与父母交流让人感到温馨;第三句则讲述了友情的力量,胜利时的分享、跌倒时的扶助,展现了友情的深厚与温馨。这三则材料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温情的瞬间,正是这些瞬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真好”。②写作时,可以从个人经历出发,选取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生活场景,如一次与家人的温馨对话、一次与朋友的共同经历、一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这些瞬间带来的美好感受。同时,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那些最能体现“真好”情感的细节,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作文开头可以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或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事例素材应选取真实、贴近生活的例子,结尾则可以通过总结感受或提出希望来升华主题。
【立意提取】
1.家的温暖,真好:从家庭角度出发,描述一次与家人共度的温馨时光,如一起做饭、聊天或庆祝某个节日,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亲情的温暖和家的温馨,表达“家的温暖,真好”的感慨。
2.友情的陪伴,真好:聚焦于友情,讲述一次与朋友共同面对困难或分享喜悦的经历,通过对话、动作等描写展现友情的深厚和陪伴的力量,表达“友情的陪伴,真好”的感动。
【点评】这篇作文情感真挚,以“读书真好”为核心,通过读《小王子》学会用心感受世界、读《昆虫记》培养独特观察视角、与爷爷共读《三国演义》收获亲情温暖三个事例,具体生动地展现了读书带来的多元美好体验。语言流畅自然,多处细节描写细腻动人,结尾升华主题,呼吁大家享受阅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