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五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五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五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彖,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作为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出现得很早并且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B.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由情感到意象再到语言的转化过程,文学欣赏的过程与文学创作的过程相同。
C.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家情感的特征决定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
D.飞禽走兽,山川河流,春花秋月,一旦被反映在艺术中,就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成为一种艺术语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盲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B.“意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晋代的挚虞第一次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引进文学领域。
C.意象表现情感,郑板桥笔下的无根无叶兰花,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
D.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创造意境,必须经由用情感过滤、筛选形象来营造意境的环节。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意境“含蓄”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
A.《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传统戏曲《秋江》里,仅靠老渔翁一支桨和演员陈妙常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
D.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齐白石画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却均能在无画处营造妙境。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相关论述,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为例,谈谈你对“意象”与“意境”关系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
B.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C.伍原看到了一个老乡,迫不及待地想伸手拉住,老乡却“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
D.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惊心动魄的情节冲突取胜,笔调简明朴实,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8.小说结尾部分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多次写伍原流泪,每次流泪的心情都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伍原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其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成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选自《汉书·魏相传》)
材料二:
秦二世时,项梁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秦收兵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因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梁弗听,而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项梁死。
晋末,河间王颙①在关中,遣张方讨长沙王乂②,方率众自函谷入屯河南。惠帝遣左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遂入洛阳。乂奉帝命讨方于城内,方军望见乘舆,于是少却,方止之不可得,众遂大败,杀伤满衢巷。方退壁于十三里桥人情挫衄无复固志多劝方夜遁。方曰:“兵之利钝是常事,贵因败以为成耳。我更前作垒,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乃夜潜进逼洛阳城七里。乂既新捷,不以为意,忽闻方垒成,乃出战,遂大败而还。
(节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注】①②颙、乂:参与西晋八王之乱的河间王司马顺和长沙王司马乂。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方退A壁于B十三里桥C人D情挫E衄F无复固志G多劝H方夜遁。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恃,指倚仗,与成语“恃才放旷”中的“恃”意思相同。
B.破,指攻克,与《春望》“国破山河在”中的“破”意思不同。
C.略,指侵占,与《送东阳马生序》;“略无慕艳意”中的“略”意思不同。
D.悉,指全部,与《桃花源记》“悉如外人”中的“悉”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项羽先后攻占城阳、濮阳东、定陶,项梁更加轻视秦军,宋义此时规劝项梁,让他不要骄傲。
B.宋义规劝项梁,项梁不听,宋义认为项梁必败,因此在出使齐国途中劝高陵君慢点去见项梁。
C.张方与司马乂对垒,见惠帝乘坐的车子,让军队稍微后退,可一退不可收拾,只得赶紧连夜逃走。
D.张方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可贵的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转败为胜,他最后采用了出奇制胜的战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2)惠帝遣左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遂入洛阳。
14.材料一提到“骄兵必败”,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改知应天府。
15.下列对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诗开篇两句,道出诗人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性格,它是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B.陶诗“方宅”四句所写景物,与《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异曲同工之妙。
C.欧诗开篇点明春耕时令,用“居者稀”写出农家劳作之轻松惬意,并选取新阳、野水等典型意象,突出春天的季节特点。
D.欧诗语言平易流畅,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怀融于一体,展现了欧阳修诗文自然晓畅的艺术风格。
16.本诗共十二句,第五至八句“状春日田园之景,如在目前”,请具体分析其写景手法。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对于诗人心目中的“嘉宾”,念之思绪“悠悠”,迎之“ ”,待之“契阔谈讌”,怀之“ ”。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字如何写得简洁有力,这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从古至今,中国文学一向以精略见胜。“韩潮苏海”是就文章气势而言,二家文字并不泛烂成灾。从汉语本质上看,它也是言短而意长的,每每凌空遣字,求弦外之音。这个特质在汉语诗歌中 ① 为明显。五言与七言诗中的一联, ② 只用了十个字或十四个字, ③ 能绘成一段最美丽的图景或道出极其深刻而复杂的感情,既简洁又有力。从心理上说,一个知识丰富、经验丰富的人,口讲问题或发为文章,总愿意一语道破,说到事物的根儿上,解决问题。反之,一个对事物略知一二的人,就很容易屡屡“然而”,时时“所以”,敷演成篇,以多为胜。是的,心中没有底者往往喜欢多说。胸有成竹者必对竹有全面的认识,故能落墨不多,而雨态风姿,各得其妙。知道得多才会有所取舍,找到重点。只知道那么一点,便难割爱,只好全盘托出,而且也许故意虚张声势,添上些不必要的闲言废语,以便在字数上显出下笔万言。这么看来,( )。对了,文字本身没有什么头等二等的分别,全看我们如何调遣它们。我们心里要先有值得说的东西,而后下工夫找到适当的文字,文字便有了力量。反之,只在文字上探宝寻全,而心中空空洞洞,那就容易写出“夫天地者宇宙之乾坤”一类的金玉良言来,虽然字皆涉及星际,声音也颇响亮,可是什么也没说出,地道废话。
18.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方方面面的知识多了解些确有必要 B.文字简练与否不完全是文字技巧的问题
C.知道的多寡与言语的冗简恰是相反的 D.写得越多反而暴露出他知道得越少
19.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金玉良言”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 )
A.现在骗子聪明极了,总能让人心甘情愿打开钱袋子。
B.他虚怀若谷地听取问题,转头就把提出问题的人撵走。
C.在高瞻远瞩的规划中,这个核心业务团队被解散了。
D.小王锱铢必较,二十年的工作从未有一点差池。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成语极能体现汉语简洁有力的特征,“胸有成竹”一句的阐释非常契合语境。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闻鸡起舞”和“画龙点睛”,再各写一句。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走过四季,既遇见过和煦的春风,也遇见过明丽的秋景;我们走过时光,既遇见过忧思,也遇见过惊喜。也许,我们的成长来自一场接一场的遇见。
同学们,转眼你来到新学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新环境、新师生、新的高中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有什么样的遇见呢?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2)着重写一件事情;(3)要有合理的景物(场景)描写和动人的细节描写;(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 2.B 3.A 4.①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②首先提出“意象”是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的重要概念这一论题。③然后以时间为序,阐释了“意象”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④最后总结“意象”的基本内涵及作用。 5.①意象是形成意境的组件和基础,意境是意象有机结合之后的整体和升华;意象与意境都寄托了艺术家的情感。②这七句诗包含了“万山”“层林”“碧江”“百舸”“长空”“雄鹰”“游鱼”等七个意象,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秋景图。③这些意象的融合营造了一个阔大壮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6.B 7.D 8.①象征希望与方向:灯光“不飘忽,不闪烁”象征坚定的精神指引,呼应标题“路标”,暗示老乡的指引成为伍原走出困境的明灯。
②情感升华:与开篇“灰蒙蒙”的绝望形成对比,体现伍原从迷茫到坚定的心路转变。
③深化主题:灯光“镶嵌在夜空”突出其永恒性,隐喻军民情深、信念不灭的主题。
④收束全文: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暗示伍原已找到方向,未来充满希望。 9.心理变化过程:
①首次流泪(无声无息的泪水):身处绝境时的崩溃与孤独。在迷失方向、找不到人迹时,泪水宣泄的是对前路的迷茫与沉重责任下的心理压力。
②第二次流泪(泪水像决了的堤):希望破灭后的绝望。发现疑似灯光时重燃希望,但趴下寻找的光源微小难及,体力耗尽后陷入更深的无助。
③第三次流泪(眼泪叫得掉了下来):找到依靠的释放。确认灯光来自窝棚时,“老乡”的呼喊混合着找到组织的委屈与喜悦,是情感堤坝的初次决口。
④第四次流泪(伏地大哭与抽噎):沟通失败后的复杂宣泄。与聋哑人扭打时,泪水既含肉体疼痛的生理反应,更凝聚了对革命任务、战友牺牲与沟通困境的全部悲怆。
表达效果:
①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②眼泪串起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③流泪情节丰富主题,引发读者共鸣。
10.CFG 11.D 12.C 13.(1)现在士卒已有些怠惰了,但秦军兵力却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担忧这件事啊。
(2)晋惠帝派左将军皇甫商率军抵抗,张方暗中出兵袭破皇甫商部,于是进入京师洛阳。 14.骄兵必败指过分骄傲轻敌的军队必定打败仗。项梁不听宋义的劝告,连续打胜仗后就轻视秦军,最后兵败身死。司马乂因为刚刚打了胜仗,便对张方所部不再介意,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回。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倚仗自己的国家的强大,夸耀百姓众多,想在敌人的面前显现自己的威风,就叫做骄兵。骄兵必定会灭亡。
材料二:
秦二世胡亥统治末年,反秦起义首领项梁派遣刘邦、项羽率兵从另一路攻打城阳,血洗了城阳全城。然后西进,又于濮阳东大破秦军,秦兵收缩退入濮阳城。这时,刘邦、项羽便转兵进攻定陶,继而向西攻占地盘而抵达雍丘,再次大破秦军,击斩了秦朝三川郡守李由,然后回军进攻外黄。项梁更加轻视秦军,骄傲情绪溢于言表。令尹宋义见此而规劝项梁说:“打了胜仗之后,如果将领骄傲、士卒怠惰的话,那就要失败了。现在士卒已有些怠惰了,但秦军兵力却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担忧这件事啊。”项梁对此根本听不进去,竟派遣宋义出使齐国。宋义赴齐途中遇到了齐国使者高陵君显,问显道:“您将去会见武信君项梁吗?”回答说:“是的。”宋义劝他说:“我现在认定武信君必然要失败。您慢点去就可以免于一死,去快了就会祸及于自身。”秦朝果然调集全部兵马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并且大败楚军,项梁兵败身死。
西晋末年,河间王司马颙割据关中,他派遣部将张方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张方率兵自函谷关进驻河南郡,晋惠帝派左将军皇甫商率军抵抗。张方暗中出兵袭破皇甫商部,于是进入京师洛阳。司马乂奉惠帝之命讨伐张方于洛阳城内,张方部队望见惠帝乘坐的车子,于是向后稍退,(可是一退)张方竟然无法制止,其部众被打得大败,死伤的士卒充满大街小巷。张方率领余众退守驻扎在十三里桥,部队心情沮丧,已经丧失固守再战的决心,多数人都劝说张方赶紧乘夜逃走。但张方却说:“作战的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但可贵的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转败为胜。我们现在要采取迫近敌人构筑工事的办法,但要做到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这就是兵法上所讲的出奇制胜的战法。”张方于是率众乘夜秘密前进,直抵距洛阳七里的地方构筑营垒。司马乂因为刚刚打了胜仗,便对张方所部不再介意,突然获悉张方营垒已经筑成,就匆忙出城应战,结果被打得大败而逃回。
15.C 16.①动静相生,生动传神。借鸠鸟齐鸣、布谷翩飞、丹杏盛开、黄犊暖眠,将动态景象与静态景象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一个既生机勃勃又宁静和谐的理想田园。
②视听交融,有声有色。“鸣鸠聒聒”声充满活力,“屋上啄”、“布谷翩翩”、“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视觉元素丰富,共同营造出立体的、充满生机的春日田园氛围。
③远近/高低结合,层次感强。由远景“碧山”写至近处的屋舍、桑树,再写至鸣鸠、“桑下飞”的布谷、“眠青草”的黄犊;由远及近,层次清晰,意境开阔而深远。
④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明,画面感强,凸显了春日的绚烂。
⑤运用白描,简练自然。用朴素语言直写景物,如“屋上啄”“桑下飞”,不加雕琢,尽显自然之趣。
17. 鼓瑟吹笙 心念旧恩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田家几日闲 耕种从此起)
18.B 19.D 20.①更/尤 ②虽(虽然/尽管) ③却(但) 21.(1)精略一精约/ 精练
(2)泛烂——泛滥
(3)敷演——敷衍
(4)工夫——功夫
(写出两处即可得满分) 22.闻鸡起舞者必怀报国之志,故能中宵振衣,而剑影寒光,尽显其诚。
画龙点睛者必对画面精髓了然于胸,故能一笔提神,而全图生辉,气韵生动。
23.例文:
遇见你,是幸福的开始
每天清晨,穿过古老的侯家巷,一树一树的槐花散发着动人的香甜,想起我们一起学习的点点滴滴,幸福的生活从遇见你开始。
遇见你是个美丽的意外,分班考试时,我紧张得手心都是汗,你温暖的双手放在我的肩头,一句“孩子,别着急,慢慢写”,使我觉得别扭的奥数题也没那么难了。坐在陌生的教室里,金秋的阳光透过玻璃照着你不再年轻的笑脸,“娃们,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娘,有事就和我说”。紧张的课间十分钟,你风一样地冲进来。“娃们,喝了水再出去玩”。第一次月考结束后,遥遥领先的成绩冲昏了我们的头脑,你收起了往日的笑容,严肃地说:“娃们,我们考得越好,就越要低调,一日不高考,就都是未知数。”打扫卫生时,你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护理窗台上的花朵,偶然的周练考砸了,你就会把我们叫到办公室讲卷子,如果计算题出错,就一定会被罚一百遍,让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在学习上,你对我们是如此地苛责,可为什么我们却那样地爱你,和你在一起,每天都是幸福的日子,遇见你,是幸福的开始。
金色的秋天,校园里一片金黄,在那个美丽的教师节晚上,看着你检查完卫生后疲惫却匆忙地走向办公室的背影,我们心中是说不出的心疼。于是我们便密谋给你一个惊喜,我们快速地锁好门,轻轻地走到你的办公室门前,一齐喊出“老师节日快乐,老师辛苦了,敢紧回家吧”,然后跑到拐角旁躲起来。不一会儿,便听见老师从办公室走出来说:“谢谢你们,路上注意安全。”我们都无声地笑了,在你的嘱咐声里,我们走出教学楼。空气中充满了花香,月光如水般抚摸着我们,记录下一切。和你在一起,让我们开始把老师当做朋友,享受阳光般温暖的校园生活。遇见你,是幸福的开始。
因为高中学习紧张,你经常带领我们做体测。伴着赤红的余晖洒下,踏上留有余温的跑道,在昆虫的唏嘘中,带着难止的喘,携着“铅铸”的腿,甚至口中弥散的腥。每当我想放弃,耳边就响起你那坚定而又洪亮的声音“就三分钟,坚持下来你就赢了”“出点汗算什么?喝点水就行了”,于是我想过逃避却不会放弃,拉大步伐拼命向前追去。你给我希望,给我坚定的信念,遇见你是幸福的开始。
我不是归人,我只是个过客,亲爱的老师,当我们分离的那一天,脸上流的一定是幸福的泪水,因为遇见你是幸福的开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