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复习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复习教案

资源简介

五上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第六单元,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发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今天让我们跟着疯狂动物城的小伙伴们进行第七单元的闯关吧!本单元一共分四关,分别是:字词迷宫、句子城堡、课文孤岛、沟通幻境,大家有信心成功闯关吗?
勇士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出发啦!
二、复习闯关.
(一)字词迷宫
1.我会认——读一读
①出示本单元词语【无拼音】同桌互相检查认读。
②词语中的生字出示拼音,借助拼音巩固刚才不会读的词语。
③再次去掉拼音,再次复读刚才出错的词语。
④师强调易错读音,生各种形式朗读巩固认读【自读、同桌互读、开小火车读】
这些生字大家都会了吗?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看看都会了吗?开火车进行小检测。
2.我会认——多音字
这一单元我们整理了很多的多音字,你能说出它的字音并给它组个词吗
(1)指名交流
(2)小老师领读
(3)教师强调个别需要特别注意的多音字。
3.我会写
会认字大家读得很准确,那么会写的字是不是也记得很牢呢
出示本单元要求会写的字,
(1)全班齐读
(2)小组互相交流容易出错的字词。
(3)同桌两人互相检查认读。
(4)开火车读,教师对个别生字重点指导。
4.检测
这些字大家都掌握了吗?我们来检测一下吧,请拿出练习本,开始书写。
(1)学生进行看拼音写词语。
(2)借助答案同桌互批、及时改正。
5.我会积累——近义词反义词
(1)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不光要积累重点词语,还要去了解一些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借助近义词和反义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词语的意思,下面这些近义词和反义词我们一起来读读。
(2)同桌互相检查。不熟的复读巩固。
6.我会积累——形近字
(1)同学们,在学习中,我们会经常见到“双胞胎”一样的生字,要学会进行区分,下面这些形近字我们来辨一辨。
(2)同桌互相检查。不熟的复习巩固。
过渡句:恭喜各位勇士成功通关了字词迷宫,老师相信这第二关也难不倒大家,有没有信心 让我们进入第二关——句子城堡。
(二)句子城堡
1.按要求写句子
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读、积累了许多词语。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写一写句子。
1.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改为感叹句)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
2.我们的掌声吓得小鸟飞进了叶丛。(改为“被”字句和“把”字句)
小鸟被我们的掌声吓得飞进了叶丛。
我们的掌声把小鸟吓得飞进了叶丛。
3.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缩句)
我看榕树。
4.叶子上有生命。(扩句)
每一片叶子上都有新的生命。
2.句运用
接下来请大家仿照前面的例句,写一写。
(1)出示句子;
(2)学生仿写,教师指导:
(3)出示示例
①眼前清澈的小河静静地流淌着。它是那么的静,像一面镜子,倒映出蓝蓝的天,大朵大朵的白云,河岸两旁的树儿手拉着手的画面在水面上清晰可见。
②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瞧,它叼起一根枯树枝,欢快地向前奔跑;瞧,它又发现了一只落在草坪上的小鸟,它猛扑过去,糟糕,小鸟飞走了。
③清早,推开窗户一看,天空中布满了阴云,太阳早已躲得无影无踪,大朵大朵的云压下来,空气中似乎弥漫着阴冷的味道,平日活泼的鸟儿们也没有了声息。
小结:写文章时,适当地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能够把文章写得更加具体、更有感染力。
过渡:不知不觉,同学们已经连闯两关了,接下来这一关可要考考大家的记忆力了,它就是课文孤岛大闯关。
(三)课文孤岛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1.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山居:山中的居所。
③歇:尽。 空山:空旷的山林。
④新雨:刚刚下的雨。 竹暄:竹林中笑语喧哗。
⑤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⑥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2.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这些自然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空山、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莲叶、渔舟。 这些自然景物构成了一幅清幽、明净、恬美的雨后山中秋景图。
3.诗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山居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总结:空既是诗人在现实社会中理想不能实现的空幻的感觉,诗人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就像荷花一样,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又没有被淤泥污染,而是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空也是诗人与自然山水的心灵对话,在宁静恬美的明月松林中享受生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
1.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②乌啼:乌鸦啼叫。 江枫:江边的枫树(一说泛指江边的树)。
③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有姑苏山而得名。
④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2.《枫桥夜泊》的作者是?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张继 唐朝
3.这首诗写在什么时间?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首诗写在深秋夜半。诗人抬头仰望,看到月亮逐渐沉落,听到几声乌鸦的啼叫打破了夜的寂静,感受到霜气降临。诗人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渔火生出愁绪,此时,寒山寺的钟声又悠长地传来。
4.从“乌啼”和“钟声”中可以感受到 夜的宁静 ;从“霜满天”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从眼看清冷的月亮渐渐落下,与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默默相对这一景象中,可以体会到诗人远离故土的孤独之感。诗中的“愁”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
5.这首诗分别用 乌啼 和 钟声 衬托月夜的宁静,表达了诗人 孤寂忧愁 心情。
6.《山居秋暝》与《枫桥夜泊》描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分别说一说。
不同。《山居秋暝》清新明快。充满生机和活力,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和对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枫桥夜泊》则尽显秋的悲凉色彩,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总结:《枫桥夜泊》通过对深秋江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的情怀。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1.①长相思:词牌名。 榆关:山海关。
②千帐:这里是虚数,指众多帐篷。
③乡心:指思乡之心。 故园:故乡。
④更: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表示整夜风雪交加。
⑤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2.《长相思》的作者是?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纳兰性德 清
3.“夜深千帐灯”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描绘了一幅将士们夜晚宿营于旷野的画面,为下阕表达思乡之情做铺垫。
4.“故园无此声”,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想象一下,在词人的梦境中故园有什么。
故园并不是真的无此声。在词人的梦境中,故园有燃着的火炉,温暖的房间,与家人相处的美好。
总结:《长相思》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体现了浓浓的羁旅怀乡之情。该诗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用边塞独有的风景和将士的无眠思绪来表达思乡之情。
《鸟的天堂》
1.“鸟的天堂”实际上是棵大榕树,作者为什么不以“大榕树”为题?
“大榕树”过于平淡乏味,缺少意蕴美。“鸟的天堂”一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二可以突出大榕树是鸟儿自由、快乐的生活乐园;三能表达出作者对大榕树的赞美之情。
2.前4个自然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心情如何?跟后文写“鸟的天堂”有什么关系?
前4个自然段描绘了一幅优美、轻松、快乐的出游画面,作者心情平静、愉快,这为后文写“鸟的天堂”(大榕树)做铺垫。
3.5-8自然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榕树的?描写了榕树的哪些方面?这些描写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突出了榕树的什么特点?
5-8自然段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榕树的,描写了榕树的枝、根、叶,属于静态描写,突出了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4.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榕树很大,为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榕树枝繁叶茂,为鸟儿创造了良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人们对鸟儿的保护,给鸟儿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
5.作者是怎样把大榕树与鸟结合在一起描写的?
作者先写树后写鸟,一静一动,对比强烈。静态描写时,尽管只写了树,但处处为写鸟做铺垫;动态描写时,表面写鸟,但又与树有关,突出大榕树确实是鸟自由生活的乐园,不愧是“鸟的天堂”。
6.课文中描写了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间?看到的情景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课文中描写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 第一次是在傍晚,第二次是在早晨。作者第一次经过时,只看到了大榕树,它高大茂密、生机勃勃,此时的“鸟的天堂”是安静的。作者第二次经过时,看到了群鸟欢腾的活跃情景,此时的“鸟的天堂”是热闹、生动的。
7.第12、13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面结合,先写众鸟欢腾的热闹场面,这是“面”的描写,再具体写一只画眉,这是“点”的描写。这种描写使读者好像真的看到了鸟儿们在大榕树上自由、快乐生活的场景。
8.课文最后一句中有两个“鸟的天堂”,为什么第一个要加引号,第二个却不加呢?
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大榕树,表示特定的称谓。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身感受到鸟儿们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
总结:《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篇写景名作,它主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月迹》
1.结合课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足迹, 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月亮在文中象征着美好,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好事物的过程。月迹,也就成了美好事物的足迹。
2.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
月迹先是出现在中堂的竹窗帘儿里、穿衣镜上。然后是院中的桂树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后来是院外的小河里,我们的眼睛里。因此,月亮的足迹先后出现在“中堂→院中→河边”
3.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①镜中月亮由圆变亏,最后消失,大家都很“失望”。
②到院子里寻月,发现月亮又大又圆又亮,大家很开心。
③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到“嫉妒”。便“争执起来”。
④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
⑤在河中和眼睛中看到月亮时,“我”发现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觉得满足。
4.“我们”为什么要寻月?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寻月,其实就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本文抒发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5.谈谈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的理解。
这句话旨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希望,只要勇于追寻,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无边无际的天空还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和幸福的追求。
总结: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
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
2.了解作者
3.理解注释意思
4.了解诗句的意思
5.领悟思想情感
过渡:恭喜大家顺利来到最后一关:沟通幻境
(四)沟通幻境
习作: 即景
过渡:同学们,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如“雨中即景”“日落即景”“田野即景”“窗外即景”。
1.进行习作指导
2.出示习作例文,欣赏讲评。
总结:我们学习了如何用描写景物,同学们都展示了非常高超的写作水平,希望课后同学们也能多观察、多动笔,将世间美好的事物都记录下来。
三、总结
在大家的努力下,恭喜大家顺利通关,期待同学们下一节课的表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