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制取》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氧化碳的制取》说课稿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中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本次说课将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展开,旨在呈现一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实验探究的化学课。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空气的成分以及碳的单质等知识后,进一步学习气体制备与性质的重要内容。从知识体系来看,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对气体制备原理、装置选择、收集方法等核心思路的巩固与拓展,为后续学习氢气等其他气体的制备奠定方法基础;从生活联系来看,二氧化碳与灭火、汽水、温室效应等生活现象密切相关,学好本节课能帮助学生建立 “化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的认知。同时,本节课的实验探究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载体,符合新课标中 “以探究为核心” 的化学教学理念。
教材内容编排
教材先通过生活情境引出二氧化碳,再引导学生对比氧气的制备思路,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包括药品选择、反应原理、装置搭建、收集与检验),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和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内容编排由浅入深、逻辑清晰,既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又突出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二、说学情
已有知识基础
八年级学生已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明确了气体制备需从 “反应原理→装置选择→收集方法→检验与验满” 四个维度思考,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如药品取用、酒精灯使用、气体收集);同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二氧化碳(如汽水、灭火器),对其部分性质有感性认知,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认知难点与不足
学生虽有气体制备经验,但在 “根据反应特点选择装置”“设计实验验证物质性质” 等方面仍存在困难,容易出现装置搭建不规范、实验现象分析不全面的问题;此外,对于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这一抽象过程,学生难以通过肉眼直接观察,需要借助间接实验证据理解,这也是本节课的认知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学生学情,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式:CaCO + 2HCl = CaCl + H O + CO ↑);
2.能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学会二氧化碳的收集、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与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方法;
3.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掌握其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制备思路,培养 “类比迁移” 的科学思维;
通过参与 “二氧化碳制备装置设计”“性质验证实验”,提升实验操作能力、现象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交流与合作,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用二氧化碳灭火、制作汽水),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安全操作意识,体会 “实践出真知” 的科学道理;
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树立环保意识和辩证看待物质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选择、收集与检验方法;
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设计依据:这两部分内容是气体制备与性质的核心知识,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同时与生活应用联系紧密,符合新课标 “重点知识重点掌握” 的要求。)
教学难点
根据反应原理和气体性质,自主设计并优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理解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通过实验间接证明碳酸的生成与分解)。
(设计依据:装置设计需要学生综合分析反应条件、反应物状态等因素,对思维的逻辑性要求较高;而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无明显现象,需通过 “控制变量” 实验验证,学生难以自主构建实验思路,需教师引导突破。)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选择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 “汽水冒泡”“灭火器灭火” 等生活场景,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实验探究法:设计 “药品选择”“装置优化”“性质验证” 三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类比迁移法:对比氧气的制备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推导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降低学习难度;
启发式教学法:在实验过程中通过 “为什么不用碳酸钠?”“如何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了?” 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主动获取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的知识;
合作学习法:以 4 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完成实验操作、现象记录、讨论分析,培养合作能力;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梳理 “气体制备的一般思路”“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形成知识体系;
反思评价法:实验后让学生反思操作中的问题(如装置漏气原因),提升实验能力和严谨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总时长 45 分钟:
环节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3 分钟)
智能备课工具:教师在准备本课程时,可借助 AI 备课平台。该平台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依据教师输入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装置选择、性质验证实验),从海量教育资源库中精准筛选出契合的课件、教学设计案例、实验视频等素材。例如,平台可根据本节课涉及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原理,推荐相关微观动画,生动展示反应中离子的相互作用,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
展示两组生活素材:① 打开汽水罐,观察气泡冒出;② 灭火器灭火的视频片段。
提出问题:“汽水中的气泡是什么气体?灭火器为什么能灭火?” 引导学生猜测气体为二氧化碳,进而引出课题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自然导入课题。)
环节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与装置(15 分钟)
1. 探究药品选择(5 分钟)
提出问题:“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 “小苏打与白醋反应产生气泡” 的经验,结合教材提示,给出三组药品供选择:① 碳酸钠与稀盐酸;② 碳酸钙与稀硫酸;③ 碳酸钙与稀盐酸。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三组药品的反应现象(① 反应太快,不易控制;② 反应产生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反应继续;③ 反应速率适中,持续产生气泡)。
得出结论:选择碳酸钙(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为:CaCO + 2HCl = CaCl + H O + CO ↑。
2. 探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10 分钟)
类比迁移:回顾氧气的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和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引导学生分析二氧化碳的制备特点:反应物为 “固体(碳酸钙)+ 液体(稀盐酸)”,反应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择 “固液不加热型”;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方法选择 “向上排空气法”。
装置设计与优化:提供试管、锥形瓶、长颈漏斗、分液漏斗、集气瓶等仪器,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发生装置,并思考 “长颈漏斗的末端为什么要伸入液面以下?”“分液漏斗相比长颈漏斗有什么优点?”(分液漏斗可控制盐酸滴加速度,调节反应速率)。
教师演示:展示优化后的装置(锥形瓶 + 分液漏斗 + 导管 + 集气瓶),强调操作注意事项(如长颈漏斗的液封、集气瓶的放置角度)。
环节三:实验操作 —— 制取并检验二氧化碳(7 分钟)
学生分组实验:按照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用两种方法验证:① 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石灰水变浑浊);② 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木条熄灭则证明已满)。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如药品取用、装置气密性检查、气体通入方式),及时纠正错误(如导管伸入集气瓶过长、验满时木条伸入瓶内)。
问题讨论:“为什么有的小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可能是装置漏气、盐酸浓度过高导致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异常原因,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环节四: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12 分钟)
1. 物理性质探究(4 分钟)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得出 “无色、无味气体” 的性质(教师提示:闻气体时需用扇闻法)。
对比实验:① 密度对比:将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正放,另一瓶倒放,5 分钟后分别向两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到正放的瓶内木条熄灭,倒放的瓶内木条仍燃烧→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② 溶解性实验: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 1/3 体积的水,振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 化学性质探究(8 分钟)
实验 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二氧化碳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烧杯底部有阶梯,蜡烛一高一低),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既证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又进一步验证其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 2:与水反应。①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是否与水发生了反应?” 引导学生猜测可能生成新物质(碳酸);② 实验设计:取三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小花,分别进行实验:a. 喷蒸馏水(小花不变色);b. 直接放入二氧化碳中(小花不变色);c. 喷蒸馏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小花变红);d. 将变红的小花加热(小花恢复紫色)。③ 分析结论:实验 a、b 排除了水和二氧化碳单独使石蕊变色的可能,实验 c 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H CO ),实验 d 证明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H CO = H O + CO ↑)。
实验 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回顾环节三中的检验实验,强调该反应是检验二氧化碳的特征反应,原理为:Ca (OH) + CO = CaCO ↓ + H O,并联系生活(如石灰浆抹墙变硬、水壶水垢的形成),让学生理解反应的实际应用。
环节五:课堂小结与拓展延伸(5 分钟)
知识梳理:引导学生以 “二氧化碳” 为核心,从 “制备(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检验)” 和 “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两方面梳理知识,形成思维导图,强化知识体系。
拓展延伸:① 用途联系: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其用途(灭火 ——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人工降雨 —— 干冰升华吸热;汽水 —— 能溶于水);② 环境教育:播放 “温室效应” 短片,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如低碳出行、植树造林),树立环保意识。
课堂提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哪些异同点?” 通过对比,让学生掌握气体制备的一般思路,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课堂智能问答系统:在课堂上引入化学智能语言机器人(Chemistry AI),如当讲解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这一抽象知识点时,学生若有疑问,可随时向机器人提问。机器人依据问题类型,从知识图谱中迅速检索答案,并以通俗易懂语言解释,如通过动画展示二氧化碳分子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碳酸分子过程。同时,机器人还能根据学生提问情况,分析学生知识薄弱点,为教师后续教学调整提供参考。
环节六:布置作业(3 分钟)
基础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巩固二氧化碳的制备与性质知识;
拓展作业:设计 “家庭小实验”—— 用厨房中的材料(如小苏打、白醋)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如灭火),录制实验视频或撰写实验报告;
探究作业:查阅资料,了解 “干冰的性质与用途”,下节课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兼顾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基础作业巩固知识,拓展作业和探究作业培养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清晰呈现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我采用 “提纲式 + 实验图示” 的板书设计,突出重点、条理分明: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反应原理:CaCO + 2HCl = CaCl + H O + CO ↑
装置:
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锥形瓶 + 分液漏斗)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瓶口(木条熄灭)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阶梯蜡烛实验)
与水反应:CO + H O = H CO (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a (OH) + CO = CaCO ↓ + H O(检验 CO )
三、用途与环境
用途:灭火、制汽水、人工降雨(干冰)
环境影响:温室效应(低碳生活,保护地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