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氧气的制取与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氧气的制取与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策略、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属于《空气与氧气》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氧气是学生系统学习的第一种重要气体,其制取与性质的探究是学生首次接触气体制备的完整过程,包括实验原理、装置选择、操作步骤、气体收集与检验以及性质验证等。这部分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更能为后续学习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的制取奠定基础,在整个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常识,知道氧气能支持呼吸和燃烧,但对氧气的制取原理和具体性质还缺乏系统认识。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简单的化学实验,有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但对实验装置的选择、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仍需提升。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实验探究充满兴趣,这是开展教学的有利条件。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加热高锰酸钾或分解过氧化氢溶液)。- 认识氧气的主要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能描述相关实验现象并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会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制取氧气,掌握氧气的收集、检验和验满方法。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氧气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从实验中获取信息并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 认识到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氧气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相关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实验装置的选择依据;氧气制取实验的操作注意事项;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和分析。五、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氧气的制取过程和性质;结合讲授法讲解重点知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问题,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学法:指导学生采用“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应用”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进而归纳出氧气的制取原理和性质,最后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氧气,它能支持呼吸,那大家知道实验室里是怎样制取氧气的吗?氧气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 这样的导入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二)新课讲授(约30分钟) 氧气的制取课前预习时,已布置给学生虚拟实验预习,用 AI 虚拟实验软件(比如 NOBOOK 虚拟实验室)让学生课前“模拟操作”氧气制取:选择装置时选错试管,AI 会弹出提示“加热固体时试管口需略向下倾斜,否则冷凝水会倒流炸裂试管”;收集氧气时过早开始收集,AI 会实时显示“当前气体含空气较多,需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再收集”,提前帮学生规避操作误区。- 先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生成水和氧气。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强调催化剂的作用。- 展示实验装置:固体加热型装置(用于加热高锰酸钾)和固液不加热型装置(用于分解过氧化氢溶液),讲解装置中各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引导学生分析两种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 演示或指导学生分组实验:以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讲解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强调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如检查装置气密性、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收集氧气的时机等),让学生观察氧气的收集过程(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2. 氧气的性质- 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无色无味气体),讲解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和溶解性(不易溶于水)等物理性质。- 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将红热的木炭伸入氧气瓶中,观察到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系上火柴梗,点燃火柴后伸入氧气瓶中(瓶底预先放少量水或细沙),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写出化学方程式。-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观察到蜡烛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雾出现,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三)课堂小结(约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步骤;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如“制取氧气时,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瓶底放少量水的作用是什么?”等。(四)布置作业(约5分钟)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2. 查阅资料,了解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其他应用,下节课分享。3. 思考:实验室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拓展探究引导:AI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推送拓展任务:对实验感兴趣的学生,推送“AI 设计的‘家庭制取氧气’方案可行性分析”(比如用双氧水和土豆块作催化剂),学生提交想法后,AI 会结合安全性、效率给出评价;对理论较强的学生,推送“氧气制取的工业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与实验室方法的对比”,并生成相关文献摘要,延伸学习深度。七、板书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