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上承抗日战争,下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总共包括四个子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中国共产党如何顺应民心,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历史。
学情分析:飞书多维表+DeepSeek,生成班级“认知热力图”,从而分析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现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高中即将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运用史料印证历史事实和对于解释历史现象有了一定的经验,能够初步把握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大致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相关知识,但学生的思维上缺乏整体性和思辨性,还未完全具备科学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方法探究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通过教材中的文字、图片史料,深入剖析重庆谈判的背景与成果。在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探究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系统梳理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进程,明晰国民党军事溃败与中国共产党军事胜利的历史史实。
2.史料实证:通过系统阅读、梳理教材内容,深入研读史料,以琼崖革命为独特视角,全面认识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反动政策,以及其在统治时期面临的经济崩溃、政治困局与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土地改革、完善党建等史实。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国民党政权走向失败,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内在原因,剖析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历史解释:通过系统梳理史料,紧密结合特定时代背景,对比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在琼崖解放区因地制宜实施的系列关键举措。以海南为独特视角,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核心原因,并全面解读这一伟大胜利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4.唯物史观:对比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深入群众、凝聚民心的不懈努力,以及在琼崖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等贴合人民需求的关键举措,与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漠视民众疾苦的行径形成鲜明对照。以海南为独特视角,深刻认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核心地位,深入剖析“民心所向”这一革命胜利的根本力量,揭示国民党统治覆灭的历史必然性,彰显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阶级性质,全面解读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的深远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5.家国情怀:感悟在革命的烽火硝烟中,面对复杂局势,中国共产党凭借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洞察力,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作出一个个关乎国家命运的关键抉择,引领人民跨越艰难险阻。追寻“人间正道”的征途,交织着汗水与血泪,充满无数挑战与考验,但中国共产党初心如磐,凭借顽强意志和坚定信仰,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现实,走向一个有一个胜利。
重难点分析
重点: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主要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琼崖解放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即梦、Deepseek、豆包AI技术平台、可灵AI
教法:讲解法、问答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引入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张 1945 年末抗战胜利后上海的街景老照片,现在咱们要让这些老照片“活”起来,请同学们观看之后思考当时上海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生:学生观察动态图片回答
师:1946年2月蒋介石由陪都重庆乘专机抵达上海,作为率领全国抗战取得胜利的领袖,蒋介石在上海获得了空前的人气与欢迎人们走向街道尽情的表达对抗战胜利的喜悦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渴望。民主党派四处奔走呼吁,人民渴望什么?蒋介石真的能回应这份沉甸甸的期待吗?他又将如何书写战后中国的命运篇章?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深入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寻找答案。
师:我们了解本课的主要线索,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重庆谈判、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最后胜利。
让我们进入第一章的学习人民的期望
设计意图:通过可灵AI图生视频功能,把1945年上海老照片变成“彩色动态街景”,可让学生沉浸式感知时代肌理 —— 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熄灭后,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正涌动着和平建国的热望,民众对休养生息的渴求已化作普遍的时代心声。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准对比解放战争爆发前后蒋介石社会声望的断崖式落差,于历史细节中构建认知张力:从抗战胜利时 "民族领袖" 的万众瞩目,到内战爆发后民心向背的急转直下,这种戏剧性的历史嬗变自然催生思考锚点,进而水到渠成地引出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核心命题,让历史规律在具象化的场景对照中获得鲜活诠释。
【环节二】人民的期望
师:抗战胜利,将中国推到了命运的“岔路口”。国共两党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我们看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什么
生:学生思考并回答
材料二,国民党的主张又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师:蒋介石虽铁了心要打内战,可奇怪的是,他并没有马上付诸行动,反而接连三次发电报,我们看电报内容。
师:从材料中“共同戮力,从事建设”中我们看出蒋介石似乎不想发动内战,这则电报蒋介石希望毛泽东来做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师:为什么要邀请中共领导人到重庆谈判?我们来看一下重庆谈判前形势图。国民党的主力在哪些地区?
生:西南地区。
师:西南地区远离日本侵华的沦陷区,共产党根据离沦陷区近,有利于抢占更多地盘,因此国民党需要拖延时间运送兵力。运送兵力之后集结军队制造武装冲突,侵占解放区。这些说明国民党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师:毛泽东去不去重庆,成为当时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如果不去,国民党可以借机诋毁共产党没有和谈诚意,使中共陷入政治上的被动。另一方面,如果去国统区,身不由己,甚至毛泽东的人身安全都会受到威胁。中共中央为此开会进行讨论,会上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外情况,从毛主席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共打算去重庆的目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师:重庆谈判达成果有哪些?这些成果最终落实了吗?
生: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在重庆召开政协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等五项协议。“双十协定”与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成果等最终被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反映出蒋介石想要独裁专制。
师:蒋介石敢于独裁专制底气在哪里?
生:观察图片并回答
师:蒋介石凭借着经济、外交、军事优势挑起了内战,妄图以武力独霸天下,将中国重新拖入动荡与黑暗的深渊。这场关乎民族未来的较量,究竟谁能赢得民心、主宰命运?
设计意图:运用 Deepseek 智能解构数据肌理,以饼状图可视化呈现国共力量谱系,让军事、经济、外交基础等维度的对比跃然屏上。继而将动态数据模型,叠加1945-1946年国共控制区军事地图的时空演变图层,与文献史料,在多维史料互证中解码蒋介石 "假和平真内战" 的谈判本质以及中共为争取和平做的努力。通过数据可视化把握宏观力量对比,又能透过地图叙事触摸历史现场的细节温度,最终在时空叠印中锻造史料甄辨力与时空坐标系建构能力,实现历史认知从信息接收到素养生成的进阶。
【环节三】人民的斗争
师:展示五张解放战争时期局势图,判断图1—5为解放战争图片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
生:思考并回答。
师:三大战役胜利,基本摧毁了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新民主主义胜利的即将到来。1949年春,在河北西柏坡,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议。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
生:思考并回答。
师: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斗争日趋激烈,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权覆灭已成必然。我们根据时间提示指出相关的历史事件。
生:思考并回答。
师:在北平和谈过程中,南京国民政府拖延时间,积极备战,企图划江而治,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为了阻止南北分裂局面发生,周恩来指出长江在历史上从来没有阻止过中国的统一。战,他们就要完蛋;和,还可以有出路。当然不是什么'南北朝',而是改造。北平谈判成功了吗?
师:当北平谈判破裂之后,4月21日,中共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发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通知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师:阅读教材P162 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生: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②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师:渡江战役的红旗插上总统府,解放的浪潮势不可挡。从长江之畔到琼州海峡,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向着海南的解放继续奋勇前行。渡海战役过程是怎样的?高一的小周同学与渡海战士进行时空对话。
生: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有序展示五张解放战争时期局势图,设计 “时序拼图”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依据图中战略要地控制范围、战役发生节点等关键信息,判断图片顺序并阐述逻辑依据,这种沉浸式的时空推演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解放战争历史进程的时空认知能力。同时,结合海南地方史,借助AI技术构建“跨时空对话”情境,让学生以第一视角与虚拟的解放军士兵展开互动,从琼崖纵队的战略配合,到木帆船跨海作战的惊险历程,深入了解海南解放背后的动人故事。在生动鲜活的对话场景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进他们对家乡解放历史的认知,在情感共鸣中厚植家国情怀,深切体会到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洪流不可阻挡,正义与人民必将赢得最终胜利。
【环节四】人民的胜利
师:琼崖革命的胜利恰似一朵璀璨浪花,映照出人民解放战争全局胜利的必然逻辑。为何人民解放战争能奏响胜利凯歌?让我们以琼崖革命为切入点,解码这场伟大胜利背后的历史密码。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想启迪或历史认知?
师:首先我们探究琼崖革命最后走向胜利的原因。展示材料
生:思考并回答
师:琼崖革命历经无数苦难,23年红旗不倒,就连周恩来总理对琼崖革命给予了高度赞誉:海南的斗争坚持了二十多年,红旗不倒,这是很大的成绩。大家对琼崖革命有什么问题可以和张爷爷说。
生:学生思考并提问。
师:根据对琼崖老战士的访谈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思想启迪或历史认知?
生:思考并回答
师: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来看一段习总书记的有关论述。
总结:古往今来,“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心向背始终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政权的更迭。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以学铸魂,践行人民至上。为祖国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设计意图:琼崖革命犹如一面历史棱镜,折射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逻辑。教学中,以琼崖地区为独特切入点,通过对比同一时期国统区的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军民同心等鲜活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从而深刻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绝非偶然,而是民心所向、历史必然的选择。同时,借助AI技术构建沉浸式交互场景,让学生化身"历史对话者",与虚拟与琼崖纵队老兵展开跨时空交流。在一问一答中回溯琼崖纵队孤悬海外却坚守革命23载的奋斗历程,切身感受革命先辈以信念为灯、以热血为火的崇高精神,在历史共情中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布置作业】
1.夯实基础
用AI聊天工具搜索“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事迹”,选取1例,制作信息卡片,包含人物、事迹、精神价值,配简易插图。
2.能力提升
利用AI绘图工具(如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围绕“人民群众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这一主题,创作一幅体现人民支持战争场景的数字绘画。完成绘画后,撰写 400 字的赏析短文,说明画面元素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夯实基础”与“能力提升”两大板块,全面培养学生多方面素养。在夯实基础部分,要求学生利用AI聊天工具检索解放战争英雄事迹并制作信息卡片,旨在培养信息检索筛选能力,深化历史知识理解,提炼精神价值,提升图文结合表达能力;能力提升部分则让学生运用AI绘图工具创作人民群众支持解放战争的场景并撰写赏析短文,借此强化主题理解与创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字绘画技术,锻炼艺术赏析与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历史使命感,将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情感教育有机融合。
【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战争
一、人民的期望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的斗争
(一)战局:国与共的较量
(二)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权覆灭
三、人民的胜利
八【课后反思】
在“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教学中,AI 技术的深度融入为历史课堂带来了多维突破,但也需在实践中持续调适优化。
从教学成效看,AI 技术的动态叙事功能显著提升了历史场景的还原度。例如通过 AI 为 1945 年上海老照片注入动态元素,学生能直观感知战后民众对和平的热望,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民心向背” 这一抽象概念变得可触可感。在数据可视化层面,借助 Deepseek 解构国共力量对比的饼状图与军事地图时空图层,学生得以在宏观数据与微观史料的互证中,精准把握蒋介石 “假和平真内战” 的本质,有效培养了史料甄辨与时空建构能力。此外,AI 构建的 “跨时空对话” 情境(如与琼崖老战士的虚拟互动),将海南地方史与解放战争全局有机串联,既激发了学生的家乡认同,又深化了对 “人民是历史创造者” 的认知,实现了历史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双重培育。
然而,教学中也暴露出若干待改进之处。一方面,AI技术的视觉冲击可能导致学生过度依赖具象化呈现,弱化对历史文本的深度解读;例如部分学生在分析重庆谈判时,更关注动态地图的视觉变化,而对《双十协定》文本细节的挖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虚拟情境的互动设计需进一步精细化,当前 “跨时空对话”的问题预设较为模式化,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此外,AI技术的使用节奏需更精准把控,避免在数据可视化与史料研读之间出现失衡,导致历史分析的逻辑性被碎片化信息冲淡。
未来教学中,需坚持“技术为体,历史为魂”的原则:既要发挥AI在场景还原、数据整合上的优势,更要夯实史料研读、逻辑推理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技术应用中增设“史料互证”环节,引导学生将AI生成的可视化信息与原始文献对照分析,同时优化虚拟互动的问题链设计,推动学生从“被动观看” 转向“主动探究”,真正实现技术赋能与历史思维培养的深度融合。
(
4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