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包头市第八十一中学高一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锌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而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鹫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材料二: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有一种不无影响的说法,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 (“古代诗人”扩大范围,相关信息在材料二的第三段,根据原文“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可知这里的“他们”仅指古代诗人中的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几个人。“总把……联系在一起”也不当,原文是“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A(B.假设关系不成立,由原文“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可知,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导致的是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而“低俗、粗俗、媚俗”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的表现;C.“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不当,“以家国为上”是中国诗歌精神,不仅仅是古典诗歌中的;D.“要把以国家为上、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二倒数第二段最后,原文是“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以国家为上”不是基本标准。)3.A (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分论点一是“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分论点二是“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形式感和音乐性)”。A.“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是强调诗人要以国家为上,可以支撑材料二观点;B.强调继承的重要性,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C.谈论的是形式和内容的联系,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D.谈论的是汉语平仄的作用,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4.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②在论证方式上,立论与驳论结合:③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5.①诗人要有风骨,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②作品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③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6.C(“体现了姐姐妥协求全的性格”错误,姐姐安静一方面从内心里认同妹妹的观点和行为,另一方面又非常担心妹妹的处境,体现的是姐姐对妹妹的爱护。)7.B(“本文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方法”错误,本文塑造安然的形象,采用了语言描写,如“我真漂亮”,采用了神态描写,如“斜着眼角”,没有运用“外貌描写”。)8.①青春亮丽,爽朗坦率。她爱和人辩论,爱大声地笑。她穿上姐姐给她买的红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宣布:“我真漂亮!”②爱好广泛,敢于尝试新事物。她喜欢快节奏的音乐、黄梅戏,喜欢读短篇小说、集邮等,学习唱歌,惟妙惟肖。③学习努力,年少立志。各科考试成绩好,立志做个好翻译。④颇有主见,坚持自我。姐姐劝说她不要穿“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她坚持自己的想法。9.①“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姐姐安静给妹妹安然买的新式衬衫,象征着青春的激情与希望。②“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普遍的那个时代,象征着安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③安然坚持穿着“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象征着一种追求独立自我的人格精神。10.BDF(“震荡之良会”与“廓定之大机”两句结构相同,句式一致,各自表意完整,分别指出平定江汉的军事势能与政治契机,故在B、D处断开;“乘此”是“取”的状语,故E处不能断开,“吴”为“取”的宾语,故应在其后F处断开;)11.B(“作者是军事家孙权”错,《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孙武。)12.C(“后者(天命)是主要原因”错,曲解文意。根据“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天实为之,岂人事哉”可知,材料二虽承认天命因素,但并未否定曹操东下的战略正确性。)13.(1)我周瑜请求率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替将军打败他。(2)荆州,是孙权、刘备必争的地方。14.①曹操刚刚平定江、汉,威震扬州、越州。②凭借原来刘表水战的器具。③倚靠荆楚的水军。参考译文材料一: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见孙权劝孙权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刘琦收拢江夏的战士也不下于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听说追逐刘豫州,轻装的骑兵一日一夜跑三百多里,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说‘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况且北方的水兵,不习惯在水上作战;还有,荆州的民众所以归附曹操,是被他武力的威势所逼,不是发自内心的顺服。现在将军当真能派猛将统领几万大军,与刘豫州协同规划、共同努力,攻破曹操的军队就是必然的了。”孙权听说非常高兴,就同部下们谋划这件事。周瑜回来,对孙权说:“现在北方还没有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的后患;而曹操的军队放弃鞍马,依仗船只,与东吴争高下。现在又天气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赶着中原的士兵很远地跋涉在江南的多水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却都贸然实行。将军捉拿曹操,应当正在今天。我周瑜请求率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替将军打败他!”材料二:荆州,是孙权、刘备必争之地。荆州人顺服刘备的雄姿,畏惧孙权的武略,时日已久,实在不是曹操手下部将可以抵御的。所以曹仁守江陵,一下就败了,怎么可以说能够安抚敌人,使他们来归降呢?曹操趁着刚刚平定江、汉之地,威震扬州、越州的时机,凭借原来刘表水战的器具,倚靠荆楚的水军,这实在是震慑扫荡敌人的大好机会、廓清平定南方的关键时机、不乘此机会夺取东吴,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至于兵败赤壁,那是运数啊。实在是因为军队里流行疫病,损耗了凌厉的兵锋,风势又从南吹到北,助长了炽盛的火势。这是上天的力量,难道是人事的失误吗?所以魏武帝向东而下,并不是他的失算。魏武帝后来平定张鲁,蜀地一日间就发生数十次动乱,刘备即使斩杀兵将也不能阻止,(魏武帝)由于没有采纳刘晔的计策,才失去了席卷蜀地的机会,对局势估算错误,后悔也来不及,这就是一个此类事件的例子。15.A(“动静结合”错误,应该都是动态景物。)16.①“挥鞭”是一个典型的动态意象,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曹操当年扬鞭策马、登山临海的雄姿。(2分)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2分)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雄壮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2分)17.(1)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3)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18.B 【解析】B.怅: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故选B。19.D【详解】此题考核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把“人群中这些面孔”比作“幽灵”,把“美丽的面孔”比作“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B项,把“铁轨”比作“中国的肋骨”;C项,把“心”比作“窗扉”。D项, 无比喻手法。故选D。20.C, 21.C, 22.C, 23.B , 24.D 借代,其他比喻, 25.B26.C 解析:C项,“且”,①副词,暂且;②副词,将近。A项,“或”,都为副词,有时。B项,“而”,都为连词,表修饰。D项,“安”,都为疑问副词,怎么。本题是一则名言组合型材料作文。三句话的共同关键词是“种子”,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首先要读懂材料。第一句话出自李绅的作品《悯农二首》。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强烈对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这句话不仅是对农耕生活的描绘,更有对人生的一种寓意。人生就像一场播种与收获的旅程。我们在恰当的时间,播下种子,就要不断付出努力,辛勤培育。这些种子不断生长,开花,结果。到了秋天我们自然收获满满,这就是我们人生的成就和回报。第二句话出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句话强调了成为好种子的内在三个条件。身体是“好种子”的基础。精神品质是成为“好种子”的必要条件。精神品质包括诚实正直、坚韧不拔、责任感、善良和同情心等。情感也是成为“好种子”的重要条件。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情感两个方面。青年人要像袁隆平一样做一粒好种子,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在祖国的大地上培养浇灌,生根发芽,在平凡的岗位上执着坚守,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佳绩,开拓伟大事业,不负伟大时代。第三句话出自梭罗《种子的信仰》。人生的路,不要走得太急。只要相信自己,学会慢慢生长,谨慎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坚持不渝,努力经营自己。相信耕耘,必有收获。其次思考三句话的内在逻辑关系。参考立意:1.做一粒心怀信仰,努力生长的种子2.春及而种,静待秋实3.做好种子,静待秋来4.种子的力量可抵万难5.种子与丰收:青年与成长6.承种子精神,明社会价值7.增强素养趁青春 坚定自信致成功8.承种子精神,明社会价值9.种子与丰收:青年与成长10.种子的力量可抵万难 11.做好种子,静待秋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pdf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