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水 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水 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水专项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用拖把拖地板后,地板上的水慢慢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
A.渗到地板缝里了 B.变成水蒸气了 C.被地板吸干了
2.水在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A.持续升高 B.先升高后保持不变 C.持续降低
3.测量水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 )。
A.完全浸入水中且不碰烧杯壁和底
B.露出水面
C.贴在烧杯壁上
D.放在烧杯底部
4.给杯内的水加入红色色素后,杯子外壁的水珠仍然是无色的,这一现象能证明( )。
A.外壁的水珠来自杯内的水
B.外壁的水珠不是来自杯内的水
C.色素会被杯子吸收
二、填空题
5.炎热的夏天,将水洒在地上会使人感到凉爽。过一会儿,地上的水消失不见,这是因为水蒸发变成 跑到空气中。
6.取一小杯温水,用干燥透明的大杯子罩住它,一段时间后会在杯子内壁看见 。
7.乐小新在煮面,需等水沸腾,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是 。
三、判断题
8.如图,烧水时,壶口冒出的“白汽”不是水蒸气。( )
9.记录水加热过程的温度时,只需记录沸腾后的温度,沸腾前的温度不用记录。( )
四、连线题
10.下面的实例中发生了什么现象?水的形态是怎样变化的?请你用线连一连。
洗好的衣服,晾晒之后变干了 水的蒸发 水由气态变成固态
冬天的清晨,草地上结满了霜 水蒸气的凝结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
五、实验题
11.下图是“给水加热”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用到了三脚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等仪器,请把实验仪器的名称填入相应位置 。
(2)加热前A中水的状态是 。(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
(3)要想知道A里面的水温,可以借助工具 。
(4)在开始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会 (选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会 (选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如果水沸腾时把酒精灯撤去,沸腾现象会 (选填“继续”或“停止”)。等实验结束后熄灭酒精灯我们需要用 盖灭。
六、选择题
12.冬天的早晨,小红发现阳台的窗玻璃上有冰花,由此可知( )。
A.清晨的温度低于 0℃ B.清晨下过雨 C.清晨下过雪
13.在冬天,我们看到有些地方露在外面的水管裂开了,这是因为( )。
A.自来水厂的工人把质量不好的水管放在外面了
B.露在外面的水管里的水受冷结冰,体积变大撑破水管
C.露在外面的水管里的水流速太快挤破了水管
14.加热蜡时,蜡从固态变成液态;冷却后又变回固态,这种变化与冰熔化成水相比,相同点是( )。
A.都需要吸收热量才能从固态变液态
B.都只能在 0℃时发生状态变化
C.变成液态后体积都会变大
15.想让冰快点融化,以下方法不可行的是( )。
A.用手捂着 B.放在冰箱里 C.放太阳底下晒
七、填空题
16.在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先是( ),然后( ),再( )。因为水的温度降到零摄氏度时开始结冰,结冰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一直保持在零摄氏度,一直到水完全结冰后,温度就会又开始下降。
17.冰在熔化过程中,要从周围 ,热量是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八、判断题
18.水结成冰后,冰比水轻,能为冰层下面水中的生命阻挡严寒。( )
19.把冰块敲碎后,冰块的熔化速度会变快,因为碎冰与空气接触面积更大。( )
九、连线题
20.将下列水的三态变化与对应的自然现象连起来。
熔化 露水
凝固 雾凇
汽化 树叶干枯
液化 冰雪消融
升华 积雪未融而消
凝华 滴水成冰
十、实验题
21.科学探究小组在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水结冰时有什么变化?试验记录如下图所示,请帮助他们填写完整记录单:
方法 现象 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 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冰块包裹在塑料杯的周围时 塑料杯内的水慢慢结冰 ℃ 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 ℃时,水会结冰。
向冰块上撒食盐以后 冰块
十一、选择题
22.制作水中烟花时,探究奇妙小组用到高锰酸钾,他们做法正确的是( )。
A.探探用汤匙取了一点 B.奇奇用手拿了一点 C.究究取了一大勺
23.在研究加快方糖溶解的方法时,下列条件能形成对比的是( )。
A.搅拌与研碎 B.搅拌与加水 C.搅拌与不搅拌
24.下列情况中,溶解得最快的是( )。
A.热水中 B.搅拌 C.放入热水中并搅拌
25.家里有一袋稻谷, 里面的稻子有瘪的,也有饱满的, 爷爷说瘪的稻谷是空的只有壳,饱满的稻谷里面有大米, 下面( )方法可以帮爷爷把饱满的稻谷选 出来。
A.用筛网筛选 B.放进水里,沉下去的是饱满的稻谷 C.放进水里用滤布过滤
十二、填空题
26.在常温条件下,5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 克食盐。
27.妈妈带小花去吃火锅,如图所示,加入汤水后妈妈尝了一口感觉淡了,她便往汤里加入1小勺食盐,然后用汤勺搅动几下,搅动的目的是 食盐的熔解。后来,她们虽然没有再往锅内继续放盐,但汤越吃越咸,这是因为锅中汤里的水分 ,导致汤里盐的浓度增大的原因。
28.把糖放在水中后不见了,这种现象叫做糖的( )。但水中的不溶物我们可以通过( )的方法来分离。
十三、判断题
29.爸爸运动后,想喝一杯淡盐水补充体内的盐分,他可以将食盐放入温水中并不断搅拌,这样能让食盐更快溶解。( )
30.分离豆子和沙子的混合物时,我们可以选用筛子来分离。( )
十四、连线题
31.将分离混合物与其方法用线连接起来。
将盐水中的盐分离出来 ①利用风力
将不同颗粒大小的物体分开 ②利用蒸发
将沙土从水中分离出来 ③利用筛子
将轻的麦壳和重的麦粒分开 ④利用过滤
十五、实验题
32.小亮在科学课上学习了把不同物体分离的方法,他想把混进沙子的盐分离出来,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
(1)将沙子和盐都放入 中,倒入 ,混合后静置一段时间。
(2)由于沙子不溶于水,所以可将盐水先倒入另一个烧杯中,沙子即可分离出来,然后把盐水倒入 中,放到三脚架上,点燃 进行加热,要用该物品的 (选填“内焰”“外焰”或“焰心”)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要不停搅拌,直到水蒸发快没有时移走酒精灯停止加热,靠余热将水分全部蒸发掉,即可得到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第二单元 水专项训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12 13 14 15 22 23
答案 B B A B A B A B A C
题号 24 25
答案 C B
1.B
【详解】用拖把拖完地后,地板上的水慢慢变干的主要原因是水变成水蒸气,蒸发到了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故选B。
2.B
【详解】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沸点(如100℃)时,水开始沸腾,此时即使继续加热,温度也不再升高,而是保持不变。选项A错误,沸腾时温度不会持续升高;选项C错误,温度不会降低。故选B。
3.A
【详解】温度计的正确使用要求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中,且不能接触容器壁或底部。
A. 完全浸入水中且不碰烧杯壁和底,符合正确操作方法,确保测量的是水的真实温度。
B. 露出水面会导致玻璃泡未完全接触水,测量结果不准确。
C. 贴在烧杯壁上可能受容器温度影响,导致误差。
D. 放在烧杯底部同样会接触容器,影响测量准确性。
故选A。
4.B
【详解】A. 若外壁水珠来自杯内,因杯内水含红色色素,水珠应呈红色,但实际无色,说明并非来自内部。A选项错误。
B. 外壁水珠无色,表明其由外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未接触杯内色素,故非来自杯内。B选项正确。
C. 题干未提及杯子材质吸收色素的现象,且普通杯子通常不具备吸收色素的功能。C选项错误。
故选B。
5.水蒸气
【详解】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过一会儿,地上的水消失不见,这是因为水蒸发变成跑到空气中。由于水蒸发会吸热,因此炎热的夏天,将水洒在地上会使人感到凉爽。
6.小水滴
【详解】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凝结时,水从气态变成液态,需要受冷。用干燥透明的大杯子罩住温水后,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大杯子内壁出现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是温水蒸发到空气中后,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大杯子内壁凝结形成小水滴,附着在内壁上,因此原本干燥的大杯子内部会出现水。
7.100℃
【详解】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这是水的一个重要物理特性,当水达到这个温度时,会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产生大量气泡,这就是水沸腾的表现。
8.√
【详解】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的气体。烧水时,壶内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从壶口冒出后,遇到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汽”。所以“白汽”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该说法正确。
9.×
【详解】水的沸腾过程包括温度逐渐升高至沸点和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两个阶段。记录整个加热过程的温度变化,才能完整反应水从受热到沸腾的温度变化规律。若只记录沸腾后的温度,无法得知水达到沸点前的升温情况及验证沸点是否恒定。因此实验时需要持续记录各阶段温度。
10.
【详解】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洗好的衣服晾晒之后变干了,这是因为水分从衣服中蒸发到空气中,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冬天的清晨,草地上结满了霜,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冰晶,水由气态变成固态。
11.(1)烧杯、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2)液态
(3)温度计
(4) 升高 不变 停止 灯帽
【详解】(1)根据常见实验仪器的用途和位置可知,A是用来盛水的容器,为烧杯;B是铺在铁圈上用于使烧杯受热均匀的石棉网;C是用于加热的酒精灯;D是支撑整个装置的铁制三脚架。
(2)在常温常压下,我们日常所见的水是液态,所以在加热前A里水的状态是液态。
(3)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所以要知道A里面的水温,可以借助温度计。
(4)在开始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热量,在开始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水沸腾的特点是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撤去酒精灯后,水不再吸热,沸腾现象就会停止。酒精灯使用完后,为了防止酒精挥发和保证安全,需要用灯帽盖灭。
12.A
【详解】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直接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水蒸气能够凝华成冰花,说明外界环境温度足够低,清晨的温度低于0℃是合理的。故选A。
13.B
【详解】水结冰时体积会变大,冬天露在外面的水管里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就会把水管撑破。故选B。
14.A
【详解】A.物质状态变化时,熔化需要吸收热量,凝固会放出热量。蜡和冰在固态变液态时都属于熔化过程,均需吸收热量。
B.冰的熔点是0℃,而蜡是非晶体,熔化时温度逐渐升高,没有固定熔点。
C.冰熔化成水时体积缩小,而蜡熔化后体积变化不确定。
故选A。
15.B
【详解】冰融化需要吸收热量,温度越高或周围环境提供热量越多,融化越快。用手捂着(A)通过体温传递热量,太阳下晒(C)利用阳光升温,均能加速融化。而冰箱内温度低于冰的熔点,无法提供足够热量,反而会延缓融化。故选B。
16. 下降 保持在0摄氏度不变 下降
【详解】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在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先是下降,然后保持在0摄氏度不变,再下降。因为水的温度降到零摄氏度时开始结冰,结冰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一直保持在零摄氏度,一直到水完全结冰后,温度就会又开始下降。
17.吸收热量
【详解】冰是晶体,在标准大气压下,它的熔点是0℃。熔化时,冰的温度会保持在0℃不变,但必须持续从周围环境获取热量,才能慢慢从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热量是让冰完成这种形态变化的关键。
18.√
【详解】水在4°C~0°C之间,出现不同于“热胀冷缩”特殊现象,即“热缩冷胀”,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冰相比,冰的体积大,水的体积小。因此,寒冷的冬天,河湖水面结冰,冰面下面是水,冰层保护着下层的水,液态的是水,温度还高于0°C,有利于水生生物越冬。故题目说法正确。
19.√
【详解】冰块的熔化速度与吸热快慢有关。敲碎冰块后,碎冰的总表面积增大,与周围空气接触的面积更多,能更快吸收热量,从而加速熔化。题目所述原因正确,因此判断为对。
20.
【详解】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冰雪消融是冰变成水,属于熔化;凝固是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滴水成冰是水变成冰,属于凝固;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树叶干枯是树叶中的水分蒸发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积雪未融而消,是雪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树枝等物体上,属于凝华。
21. 0 0 融化加快
【详解】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向冰块上撒食盐可以加快冰的融化,因为食盐降低了冰的熔点。在这个过程中,溶解的盐水吸收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进一步降低,可以加速塑料杯内水的结冰。
22.A
【详解】A. 使用汤匙取用高锰酸钾是正确的方法,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保证安全。
B. 用手直接拿取化学药品可能危害健康,不符合安全规范。
C. 取用过多高锰酸钾可能导致实验失控或浪费,应适量取用。
故选A。
23.C
【详解】对比实验需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只改变一个变量。搅拌与不搅拌(C)仅改变是否搅拌,其他条件相同,能形成对比。A中搅拌与研碎改变了两个变量(是否搅拌和颗粒大小),B中搅拌与加水也改变了两个变量(是否搅拌和水量),均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故选C。
24.C
【详解】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热、搅拌、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加快溶解的方法越多,物质溶解最快,因此放入热水中并搅拌溶解得最快。故选C。
25.B
【详解】A.用筛网筛选一般是根据颗粒大小等外形特征进行分离,瘪稻谷和饱满稻谷在外形大小上可能差异不明显,所以用筛网筛选不能很好地将饱满稻谷筛选出来。
B.将稻谷放进水里,沉下去的是饱满的稻谷,该方法可行。
C.放进水里用滤布过滤,由于稻谷都会被滤布拦截,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区分饱满和瘪的稻谷。
故选B。
26.18
【详解】在常温下,水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根据实验数据,50毫升水在常温下大约能溶解18克食盐。
27. 加快 蒸发
【详解】妈妈往汤里加入食盐后,用汤勺搅动的目的是为了加快食盐的溶解。这是因为搅动可以帮助食盐更好地与汤水混合,从而加速溶解过程。后来,她们没有再往锅内继续放盐,但汤越吃越咸,这是因为锅中汤里的水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蒸发。水分蒸发后,汤里的水量减少,而盐的总量没有变化,这就导致了汤里盐的浓度增大,因此汤的味道变得越来越咸。
28. 溶解 过滤
【详解】把糖放在水中后不见了,这种现象叫做糖的溶解。糖分子在水中分散,形成均匀的溶液,所以我们看不到糖的固体形态了。但水中的不溶物,比如沙子等,我们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来分离。过滤是利用过滤介质(如滤纸)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颗粒分开的一种方法。在过滤过程中,水(滤液)通过过滤介质,而不溶物(如沙子)则被过滤介质截留下来,从而实现分离。
29.√
【详解】加快溶解可以采用加热、搅拌、研碎三种方法。所以将食盐放入温水中并不断搅拌,这样能让食盐更快溶解。题干正确。
30.√
【详解】筛子分离法适用于颗粒大小差异较大的混合物。豆子与沙子的颗粒大小明显不同,选用合适孔径的筛子可让较小的沙子通过,较大的豆子留在筛上,从而实现分离。此方法符合筛选法的基本原理。
31.
【详解】盐溶于水形成溶液,需通过加热蒸发水分,剩余固体盐,将盐从盐水中分离出来。例如:晒盐场通过阳光蒸发水分得到盐;筛子可根据颗粒大小分离混合物。例如:用筛子分离黄豆和面粉,小颗粒通过筛孔,大颗粒留在筛上;沙土不溶于水且颗粒较大,可通过滤纸或纱布过滤;例如:用滤纸过滤浑浊的泥水,留下沙土。麦壳轻,麦粒重,借助风力(如扬场)可吹走麦壳,留下麦粒;例如:农民用木锹扬起谷物,分离杂质。
32.(1) 烧杯 水
(2) 蒸发皿 酒精灯 外焰
【分析】分离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分离有沉淀、过滤、结晶等方法。物质的性质不同,使用的分离方法也就不同。
【详解】(1)食盐和沙混合后,可以先用水进行分离,将沙子和盐放入烧杯中加水溶解,因为盐溶于水而沙子不溶,可先分离出沙子。
(2)要将食盐从盐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最合适的方法是蒸发,随着水分的蒸发,食盐慢慢结晶出来。所以将盐水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外焰温度最高,所以用外焰加热,加热过程中搅拌防止液体飞溅,最后靠余热蒸干水分得到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