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水 考点考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水 考点考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水考点考题点点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妈妈洗衣服后,湿衣服干得最快的是( )。
A.展开晾在通风且阳光充足的阳台 B.叠起来放在卫生间
C.装在袋子里放在阳台上 D.展开晾在密闭的房间里
2.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一些现象,属于水的蒸发的是( )。
A.洗完澡后,浴室里的镜子上出现小水珠 B.晾在阳台上的湿衣服变干了
C.水烧开时,壶嘴冒出大量的“白气” D.冬天,自来水管外面出现一层冰
3.下列物质不会蒸发的是( )。
A.水 B.石头 C.酒精
4.水蒸气是( )的气体。
A.无色、无味 B.无色、有气味 C.白色、无味
二、判断题
5.“白气”就是水蒸气。( )
三、实验题
6.(1)我们知道液态的水在慢慢地蒸发,而且 (选填“水蒸气”“水”“冰”)是不可见的。为此,团团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
(2)团团选取了两个大小、形状都相同的水杯,装入 量的水(选填“相同”或“不同”),并标出水的 (选填“长度”或“高度”)。
(3)2号杯盖上透明玻璃片,1号杯不盖,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两天后,团团发现 号杯的水位下降较多, 号杯的水位几乎没变化。
(4)团团还发现2号杯的玻璃片朝 (选填“上”或“下”)的一面有很多 ,这是由 遇冷凝结而成的。
四、选择题
7.冬天坐车时,慧慧同学在车窗玻璃内壁上发现许多小水珠。你认为水珠是( )形成的。
A.车窗外的水溅在玻璃上 B.车外冷空气钻进车内
C.车内热空气遇冷凝结 D.车内的水受热蒸发
8.在玻璃杯内加入冰块,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玻璃杯外壁有一些小水珠,这是水蒸气的( )现象。
A.蒸发 B.凝结 C.升华
9.露、雾、云、雨都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
A.遇冷凝结 B.受热蒸发 C.自然 D.受冷蒸发
五、综合题
10.下图是给水加热沸腾的实验装装置,请填写仪器的名称。
11.写出酒精灯结构名称
六、判断题
12.为了省事,可以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其他酒精灯。( )
七、选择题
13.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用一盏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B.用嘴把酒精灯火焰吹灭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然后将灯帽提起来再盖一次
14.下图中,( )是温度计正确读数的方法。
A.A B.B C.C
15.下列关于温度计使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应将温度计从水中取出再读数
B.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C.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16.水在沸腾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水中出现大量气泡 B.水剧烈地翻腾
C.水量越来越多 D.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
17.下列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给冰加热,冰会融化成水
B.常温下,装在杯子里的水会自然减少
C.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持续升高
18.水沸腾时,水面会出现一些“白汽”,这些“白汽”实际上是( )。
A.小水珠 B.小冰晶 C.水蒸气
19.寒冷的冬天,杯里的热水冒出很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
A.水蒸气 B.空气 C.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
八、实验题
20.
(1)观察图实验,这是小科做( )实验时的情境。
A.冰融化 B.水结冰 C.沸腾
(2)上图(图1)实验中,小科在碎冰中加盐的目的是( )。
A.使试管中水的温度降得更低
B.给试管里的水保温
C.方便观察冰在什么条件下变成水
(3)上图(图1)实验水结冰后,冰面和原水位(橡皮筋的位置)相比( )。
A.高于橡皮筋位置 B.低于橡皮筋位置 C.不会发生变化
九、选择题
21.冬天室外水管有时会冻裂,这是因为水结冰后体积会(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22.水在自然界中以( )三种形式存在,它们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可以互相转化。
A.冰、水、水蒸气
B.冰、雾、霜
C.雨、雪、冰
D.水、冰、雨
十、判断题
23.水蒸气、冰和水是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三种状态。( )
十一、选择题
24.生活中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的是( )。
A.摇动汽水瓶会有汽水冒出来
B.凹陷的乒乓球放热水中重新鼓起来
C.水沸腾时锅里会冒气泡
25.水泥路面在筑路时需要每隔一段距离留有一定的缝隙是为了( )。
A.防止因热胀冷缩引起对路面的破坏 B.给过往的车辆进行减速 C.降低过往车辆经过路面时发出的噪声
26.通过研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实验可知,冰熔化的过程中温度( )。
A.一直在上升 B.一直在下降 C.一直不变
27.如图,小五在试管里的冰面高度做了一个标记。当冰完全熔化成水以后,水面高度会( )。
A.高于标记刻度 B.低于标记刻度 C.和原来一样
28.要让杯子里的冰块熔化得快一些,可以将杯子( )。
A.放在阳光下 B.放在阴凉处 C.放在泡沫箱里
29.下列方法中不可以加快冰融化速度的是( )。
A.用吹风机吹热风 B.放冰箱冷冻室 C.用微波炉加热
30.在同样多的两杯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 )。
A.强 B.弱 C.一样
十二、填空题
31.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 )的。
32.在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实验中,两杯水的水量 ,水温 ,发现:食盐溶解了8份,而小苏打溶解了3份,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 的(以上均填“相同”或“不同”)。
十三、选择题
33.做“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一杯水多,一杯水少 B.一小份食盐和一小份小苏打质量相同 C.两杯都搅拌
34.在溶解实验中,当加入第8勺食盐时,食盐不能全部溶解,记录能够溶解食盐的量为( )。
A.8勺 B.7勺 C.6勺
十四、填空题
35.做“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时,等量的小苏打一定要一份一份地加入,直到不能( )为止。
十五、选择题
36.洗衣服时一般先用温水冲泡洗衣粉,这样做的依据是( )。
A.搅拌可以加快洗衣粉溶解
B.加热可以加快洗衣粉溶解
C.研碎可以加快洗衣粉溶解
37.小科发现妈妈做的汤忘了放盐,下面方法能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汤中的是( )。
A.直接把食盐放入锅中 B.把食盐放入锅中,并搅拌 C.把汤锅放到火炉上加热,加入食盐并搅拌
38.如图所示。红砂糖溶解实验中,要研究的问题是( )。
A.温度是否影响红砂糖溶解的快慢
B.水量是否影响红砂糖溶解的快慢
C.搅拌是否影响红砂糖溶解的快慢
39.聪聪在开水中倒入少量爆炸盐,一分钟后,她发现爆炸盐没有完全溶解。她可以采取( )的方法使爆炸盐尽快溶解。
A.加入少量凉水 B.用工具搅拌 C.倒出少量水
40.把同样多的大块冰糖和碎冰糖同时放进相同数量和相同温度的水里,( )溶解得快。
A.大块冰糖 B.碎冰糖 C.大块冰糖和碎冰糖一样
41.下列关于加快溶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搅拌可以加快溶解,但加热不行
B.颗粒大小对溶解速度没有影响
C.升高温度通常可以加快溶解速度
十六、填空题
42.沙子 溶解在水中,我们可以用 的方法分离出水中的沙子。
43.观察下图可以知道,第一个装置可以用来进行 分离,第二个装置可以用来进行 分离。
十七、选择题
44.下列物质能用过滤方法分离的是( )。
A.食盐和白糖 B.酒精和水 C.沙和水
十八、填空题
45.我们利用蒸发皿做加热蒸发实验时,通常需要将它放在 上,并且需要一边加热,一边 。
十九、选择题
46.用( )的方法可以使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A.过滤 B.蒸发 C.沉淀
二十、判断题
47.使用蒸发皿加热液体时,加入的液体要盛满整个蒸发皿。(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第二单元 水考点考题点点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7 8 9 13 14 15
答案 A B B A C B A C B A
题号 16 17 18 19 21 22 24 25 26 27
答案 C C A C A A B A C B
题号 28 29 30 33 34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B A A B B C C B B
题号 41 44 46
答案 C C B
1.A
【详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包括温度、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流动速度。选项A中衣服展开增大了表面积,通风加快空气流动,阳光充足提高温度,三者均促进蒸发。B选项叠起减少表面积,卫生间通风差;C选项袋子阻碍空气流动;D选项密闭房间无通风。故选A。
2.B
【详解】A.洗完澡后镜子上的小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不是蒸发,故错误。
B.湿衣服变干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蒸发,故正确。
C.壶嘴冒“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属于液化,故错误。
D.水管外结冰是液态水凝固成固态冰,属于凝固,故错误。
故选:B。
3.B
【详解】蒸发是液体在常温下变为气体挥发的过程。水(A)和酒精(C)均为液体,常温下会蒸发;石头(B)是固体,不会发生蒸发。故选B。
4.A
【详解】水在自然界中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温度有关。 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它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
5.
×
【详解】水蒸气是肉眼无法看见的气体。“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细小液态水珠,例如烧水时壶口上方的“白雾”或冬天呼出的“白气”均为此现象。因此题目描述错误。
6. 水蒸气 相同 高度 1 2 下 小水珠 水蒸气
【详解】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是看不见的。该实验中,要保证两个杯子除了一个盖玻璃片一个不盖这个变量外,其他条件相同,所以要装入相同量的水并标出水的高度。1号杯不盖,水蒸发后直接进入空气中,所以水位下降较多;2号杯盖上玻璃片,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后,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片会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片朝下的一面,所以水位几乎没变化。这些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1)我们知道液态的水在慢慢地蒸发,而且水蒸气是气体,无色无味,是不可见的。
(2)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唯一变量是是否盖杯,其余的条件都要保持相同。因此大小相同的杯中必须加入相同量的水,并标出杯中水的高度。
(3)2号杯盖上透明玻璃片,1号杯不盖,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两天后,由于水的蒸发,团团发现1号杯的水位下降较多,2号杯的水无法蒸发后逸出水杯,水位几乎没变化。
(4)团团还发现2号杯的玻璃片朝下的一面有很多小水珠,这是由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7.C
【详解】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液态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冬天车内温度较高,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车窗玻璃内壁时,会凝结成小水珠。
A. 车外水溅到玻璃上通常发生在车外表面,且冬季车外水易结冰,与内壁水珠无关,错误。
B. 冷空气进入车内会降低温度,但未直接涉及水蒸气凝结的过程,错误。
C. 车内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较冷的玻璃内壁凝结,符合实际现象,正确。
D. 水受热蒸发是液态变气态,而题目现象是气态变液态,与题意相反,错误。
故选C。
8.B
【详解】当玻璃杯内放入冰块,杯壁温度降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壁,从气态变为液态,形成小水珠,这属于凝结现象。蒸发是液态变气态,升华是固态直接变气态,均不符合。故选B。
9.A
【详解】露、雾、云、雨的形成都与水蒸气的温度变化有关。露:夜间地表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物体表面形成小水滴。雾: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云: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聚集形成云。雨:云中的小水滴逐渐增大,空气托不住时降落成雨。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液态),而“蒸发”(气态变液态)是相反过程,故选A。
10.
【详解】水的加热沸腾的实验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给水加热沸腾的实验中,用到酒精灯加热,铁架台安放各种仪器,石棉网均匀导热,烧杯用来盛放水,温度计测量水温。
11.①外焰 ②内焰 ③焰心 ④灯芯 ⑤酒精
【解析】略
12.×
【详解】使用酒精灯时,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以免酒精倾洒在灯体外燃烧造成事故。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13.C
【详解】A.在使用酒精灯时,应避免酒精灯的火焰与酒精灯本身或其他易燃物品接触,以防止意外火灾。用一盏酒精灯点燃另一盏,容易造成酒精溢出或火焰不稳定,增加安全风险。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用嘴吹灭酒精灯火焰不仅不卫生,还可能使火焰蔓延到灯内酒精,引起危险。选项不符合题意;
C.使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是安全、有效的方法。盖灭后再次提起灯帽再盖一次,可以确保火焰完全熄灭,并防止灯内酒精蒸气逸出。这是实验室中推荐的操作方法。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14.B
【详解】读温度计时,应使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保持水平,这样才能读出准确温度。图中只有B的视线与液柱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B是正确的读数方法。
故选:B。
15.A
【详解】根据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使用方法: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之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持平。
所以,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为A。
16.C
【详解】A.水中出现大量气泡:这是由于水在沸腾时,内部产生大量水蒸气,形成气泡并上升。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水剧烈地翻腾:气泡上升带动水的流动,使水剧烈翻腾。选项不符合题意;
C.不会出现的现象是水量越来越多。因为沸腾过程中,水会不断蒸发或转化为水蒸气,导致水量减少,而不是增加。选项符合题意;
D.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看起来像白色的雾气。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C
【详解】给冰加热,冰会吸收热量融化成水;常温下,装在杯子里的水会自然蒸发减少;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不会持续升高。故选C。
18.A
【详解】水在沸腾时,水蒸气会从水中冒出。刚从水中逸出的水蒸气通常是无色且看不见的,遇到较冷的空气后,会凝结成小水珠,形成我们看到的“白汽”,因此“白汽”实际上是小水珠。故选A。
19.C
【详解】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寒冷的冬天,刚从厨房端出来的饭菜冒出很多“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
20.(1)B
(2)A
(3)A
【详解】(1)图中是小科做水结冰实验: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把温度计插入试管中,再把试管放入大烧杯中,向大烧杯内放入大量碎冰块,让碎冰块包裹在试管的周围,再往碎冰块上撒上食盐过一会儿,试管里面的水就会结冰。
(2)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往碎冰堆里放食盐,能够加快碎冰的融化,冰融化吸热使得周围温度降低,从而制造更低温度。
(3)当水完全变结冰后,冰面的高度比原来水面的高度要高一些。水结成冰时,体积会膨胀。
21.A
【详解】水结冰后体积会增大,冬天室外水管中的水结冰时,由于体积增大,对水管产生很大的压力,当压力超过水管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导致水管冻裂。故选A。
22.A
【详解】水在自然界中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存在形式,分别对应冰、水、水蒸气。这三种状态可通过温度变化相互转化。选项A包含这三种正确形态,而其他选项中,B的雾(液态小水滴)和霜(固态)未涵盖气态,C和D缺少气态且包含雨、雪等具体形态,并非基本三态。故选A。
23.√
【详解】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4.B
【详解】A.摇动汽水瓶会有汽水冒出来主要是由于摇动汽水瓶时,瓶内的气体(通常是二氧化碳)被摇动并释放,导致压力增加,从而使汽水冒出来。这并不是热胀冷缩原理的直接应用。选项不符合题意;
B.凹陷的乒乓球放热水中重新鼓起来是一个典型的热胀冷缩原理的应用。当乒乓球被压凹陷时,球内的空气被压缩。将乒乓球放入热水中,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增加,从而使乒乓球重新鼓起来。选项符合题意;
C.水沸腾时锅里会冒气泡是由于水在加热过程中,水分子获得能量并转化为水蒸气,形成气泡。这主要是相变(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而不是热胀冷缩原理的直接应用。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5.A
【详解】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状态下,受热以后会膨胀,在受冷的状态下会缩小。大多数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泥路面在筑路时需要每隔一段距离留有一定的缝隙,是为了防止因热胀冷缩引起对路面的破坏。故选A。
26.C
【详解】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完全熔化成水。题目中冰熔化时温度不会上升或下降,而是保持稳定。故选C。
27.B
【详解】冰熔化由固态变为液态,体积变小。取一个结有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冰全部熔化后,水面高度下降。故选B。
28.A
【详解】A.阳光会带来热量,提高冰块周围的温度。温度越高,冰块吸收热量的速度越快,熔化也就越快。阳光直射下,冰块能获得更多的热能,从而加速熔化过程。
B.阴凉处温度较低,冰块吸收热量的速度慢,熔化速度也就慢。
C.泡沫箱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它会减缓热量的传递,使冰块周围的温度相对稳定且较低,不利于冰块吸收热量,反而会使冰块熔化得更慢。
故选:A。
29.B
【详解】冰在0℃时开始熔化,吸收热量会加快熔化。用吹风机吹热风(A)和微波炉加热(C)都能提供热量,加速熔化。而冰箱冷冻室温度低于0℃,无法提供热量,反而会减缓或阻止熔化。故选B。
30.A
【解析】略
31.限度
【详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就不能继续溶解了。
32. 相同 相同 不同
【详解】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在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实验中,两杯水的水量相同,水温相同,发现:食盐溶解了8份,而小苏打溶解了3份,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33.A
【详解】做“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时,进行的是对比实验,改变的条件是一小份食盐和一小份小苏打,其他的条件均相同,比如:两杯都搅拌、水量相同等,所以A符合题意。
34.B
【详解】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为达到溶解限度前的最后一次完全溶解的量。当第8勺无法溶解时,说明前7勺已完全溶解,因此记录为7勺。故选B。
35.溶解
【详解】做“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实验时,等量的小苏打一定要一份一份地加入,待上一份完全溶解后加入下一份,直到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这样计算的溶解量才科学、准确。
36.B
【详解】用温水冲泡洗衣粉是因为加热可以加快洗衣粉溶解,题中未提及搅拌和研碎。故选B。
37.C
【详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C选项中把汤锅放到火炉上加热,加入食盐并搅拌,用到了两个能加快溶解的方法,因此能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汤中。
38.C
【详解】通过加快溶解的方法可知,影响物质溶解快慢因素有温度、是否搅拌、颗粒大小,可以通过对比试验得知。观察图片可知,实验中改变的因素只有是否搅拌,探究的问题是搅拌是否影响方糖溶解的快慢。故选C。
39.B
【详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聪聪在开水中倒入少量爆炸盐,一分钟后,她发现爆炸盐没有完全溶解。她可以采取用工具搅拌的方法使爆炸盐尽快溶解。故选B。
40.B
【详解】溶解速度与固体的表面积有关。碎冰糖被分成更小的颗粒,所以它的表面积更大,能更快地与水接触。水分子更容易“攻击”这些小块冰糖的表面,使它们溶解得更快。而大块冰糖的表面积小,溶解速度较慢。实验中,冰糖质量相同、水量和温度也相同,所以溶解速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冰糖的物理状态(大块 vs 碎块)。故选B。
41.C
【详解】A.搅拌和加热都可以加快溶解,选项不符合题意;
B.颗粒大小对溶解速度有影响,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选项不符合题意;
C.升高温度通常可以加快溶解速度,因为温度升高使得溶剂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从而增加了溶剂和溶质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有助于溶质的溶解,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42. 不能 过滤
【详解】分离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具体方法选择取决于混合物的性质及分离需求。过滤的作用是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沙子不溶于水,因此我们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水中的沙子。
43. 过滤 蒸发
【详解】图中第一个是过滤装置,用漏斗和滤纸过滤出不溶于水的物质。图中第二个是蒸发结晶装置,可以分离出溶解于水中的物质。
44.C
【详解】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分析选项中,食盐、白糖、酒精都能溶于水,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沙不能溶于水,所以沙和水可以用过滤方法将沙子分离出来。C符合题意。
45. 三脚架 搅拌
【详解】做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时,将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边加热边搅拌,当杯子里的水全部蒸发掉时,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全部变成白色颗粒存在蒸发皿中,食盐不会蒸发掉。
46.B
【详解】盐可以溶解在水中,溶解的物质是无法通过过滤、沉淀等方式分离出来的,可以通过将水分蒸发,盐就能被分离出来,故答案选B。
47.
×
【详解】蒸发皿用于加热液体时,液体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三分之二,避免沸腾时溢出或受热不均。若盛满液体,加热过程中体积膨胀易导致液体飞溅,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题目中的说法错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