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00分钟完成,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4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积累与运用(6分)
1. 下列选项中,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衣裳(yī shang) 酝酿(yùn liàng) 贮蓄(chǔ xù)
B. 分岐(fēn qí) 着落(zháo luò) 徘徊(pái huái)
C 郎润(lǎng rùn) 嘹亮(liáo liàng) 发髻(fà jì)
D. 澄清(chéng qīng) 高邈(gāo miǎo) 彩棱镜(cǎi léng jìng)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 《雨的四季》一文写的不是某个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而是展现雨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的不同形象和特点,写四季的雨景和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C.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D.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形式固定。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颈联,五、六句叫颔联,七、八句叫尾联。颈联、颔联一般要对仗。
3.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话运用了比拟的修辞)
B. 动词和名词是我们常见的两类词。“黎明提前敲打着窗户”这句话中,“黎明”是形容词,“窗户”是名词,“敲打”是动词。
C.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里”是介词)
D. “热忱”和“热情”是同义词,“愿意”是动词,“传统”是形容词。
一、古诗文(22分)
(一)(10分)
4. 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 本诗作者是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
6. 以下对该曲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秋思”是漂泊在外游子对故乡所发的情思。
B. 曲中凄凉与温馨的景象交织,催发了游子的感触。
C. 曲中“古道西风瘦马”与“断肠人”等词句表明了游子漂泊之苦。
D. 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三)(7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7. 上文有两个“信”:
①“尔何信之诚也”中的“信”,解释为______________;
②“巨卿信士”中的“信”,解释为______________;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在张劭眼中,范式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二、现代文(28分)
(一)(14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0. 选文向我们描述了春天的三幅图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填空。
第①段:______________图 第②段:______________图 第③段:______________图
11.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12. 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句子的句序不能颠倒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三个句子是按颜色由深到浅的次序安排的。
B. 这三种颜色是和前文“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
C. “火”“霞”“雪”是按照从热到冷的次序安排的。
D. 这三个句子是按照春花开放的先后次序安排的。
13. 作者描写雨中的乡村、行人和农民,有什么作用?
(二)(14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寻春
韩少华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4. 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看到衰草:______________→遥见草色:______________
15. 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1)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2)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16. 第 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17. 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18. 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理解。
三、综合运用(4分)
19. 根据《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梳理鲁迅的求学之路,填写相应篇名。
鲁迅的求学之路
篇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求学历程:就读于三味书屋,度过了其少年时光
篇名:《_____》
求学历程:先后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感到求知的艰难
篇名:《______》
求学历程: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最终“弃医从文”
20.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藤野先生》
“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你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 ①. 山岛竦峙 ②.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③. 海日生残夜 ④.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⑤. 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案】5. ①. 马致远 ②. 东篱 6. D
【答案】7. ①. 相信 ②. 守信,讲信用
8. 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9. 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答案】10. ①. 春花 ②. 春风 ③. 春雨
11. (1)“闹”字运用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蜜蜂的声音,而且写出了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
(2)“抚摸”运用比喻和拟人,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突出其轻柔、温暖的特点。 12. B
13. 属于侧面描写,烘托了春雨中安静祥和的氛围。
【答案】14. ①. 后悔寻春(责怪自己) ②. 感悟春天(或“热爱春天”“心中有春天”)
15. (1)“飞”是“轻盈地飞翔”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得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带来的惊喜和欢愉。
(2)这句话运用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这一抹新绿让“我”精神振奋的样子,表达了“我”此刻的惊喜和对春天的喜爱心情。
16. 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
17. 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两株小草冲破早春严寒阻隔,傲视朔风余威,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早春的气息。
18.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小草在初春寒冷的季节里勇敢地展现出一抹新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联想到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挫折也要有放眼未来,心怀希望的乐观态度。
19.【答案】 ①. 琐记 ②. 藤野先生
20.【答案】示例:鲁迅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但他意识到要想拯救愚弱的国民,必须改变人的精神,所以他弃医从文。他具有忧患意识、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有志青年的选择要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前途、国家未来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