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数学学科综合实践 活动三:尺子乐园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版本 数学·西师大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年 级 二年级 学 期 上册 单 元 综合实践 身体上的“尺子”课 题 活动三:尺子乐园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认识“寸、尺、丈、里”等古代长度单位,理解利用身体测量的原理;了解商代十进制、秦代统一度量衡、汉代黍米定标的历史演变,掌握“1尺=10寸,1寸=10分”的进制关系。2.素养能力: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探究古代长度单位的形成逻辑,培养类比推理和实践能力;结合“汉代七尺男儿身高计算”,体会单位换算的实际应用。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古代长度单位,理解身体测量的原理和十进制。2.教学难点:关联历史背景(如秦统一度量衡)理解单位标准化的必要性,以及古代单位与现代的换算应用。教学流程一、视频导入【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可能遇到的“没尺子”场景切入,让数学回归生活,体会“测量随时随地可发生”;引入古人的“身体尺”,架起“过去—现在”的时空桥梁,让学生发现:数学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人类解决问题的智慧结晶,深化对“数学实用性”的理解。1.课件播放视频今天老师要带大家闯进一个超神奇的尺子乐园!不过——先考考大家:如果现在突然没有尺子,想知道书桌有多宽、教室的门有多高,该怎么量呢?2.导入新课:教师:其实呀,几千年前的古人也和我们一样‘犯难’,但他们超聪明,从自己身体里找到了 秘密武器 !比如“一拃”(边说边示范:张开手,大拇指到中指的距离),还有 “一庹”(张开双臂,指尖到指尖的长度)!这些藏在身体里的“尺子”,帮古人解决了好多测量难题呢,今天,咱们就一起解锁“身体尺”的奥秘,在尺子乐园里发现数学和身体、和古人智慧的奇妙联系!大家准备好当测量小侦探了吗?二、探究新知学习任务一:了解古代的长度单位【设计意图】从成语、生活场景切入,结合动手测量,打破“古代单位”的距离感,让学生主动探究;串联历史故事(秦统一、汉代黍米),将数学知识与文化、历史关联,提升学科素养;通过“身体尺测物”“古今对比”,理解“标准化”的意义,落实知识应用;挖掘古代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让数学学习更有温度。议一议。你能找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的长度单位吗 1.从成语里找“数学”:(1)提问引导:同学们,我们学过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谁能先说说它的意思?再仔细找一找,这句话里藏着哪些长度单位?”预设:学生发现“尺”“寸”。(2)生活联结:教师:生活中还听过哪些和“尺、寸”有关的说法?比如奶奶说“买1尺布”。其实,“尺、寸”是中国古代就有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穿越回古代,探究这些神奇的单位!”2.古代长度单位的“前世今生”:(1)身体里的天然尺子课件演示+动手体验:“寸”的秘密:展示“拇指第一节宽度、中指弯曲横纹距、横指同身寸(四指并拢,中指中节宽为3寸)”,让学生用手指测量自己的“寸”,记录数据;“尺”的测量:演示“食指和拇指展开的最大间距为尺”,学生两两合作测量彼此的“尺”;“庹(寻)”的实践:课件展示“双臂平展长度为庹(寻)”,学生张开双臂测量自己的“庹”,并和同桌比较差异。(2)思考讨论:教师:为什么大家的“寸、尺、庹”不一样长?古代人用身体测量会有什么问题?”预设:长度单位不统一,测量结果混乱。3. 古代单位拓展:丈、里教师:除了寸、尺,古代还有更大的单位——“丈、里”。猜猜看:1丈大概多长?“一里路”’有多远?(结合课件提示:1丈=10尺,1里=150丈,引导学生联系现代“里”的概念)学习任务二:单位的标准化演变【设计意图:】通过“身体尺测物”“古今对比”,理解“标准化”的意义,落实知识应用;挖掘古代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让数学学习更有温度。读一读。1.从“混乱”到“统一”:单位的标准化演变(1)商代:十进制的诞生:课件讲解“商代把1尺分为10寸,1寸分为10分”,板书1尺=10寸,1寸=10分,让学生类比现代“米、分米、厘米”的十进制,理解进制逻辑。(2)秦代:统一度量衡:结合故事: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提问:为什么要统一?如果现在买布,不同地方“1尺”不一样长,会怎样?(体会标准化的重要性)(3)汉代:黍米定标准:课件展示“汉代用黍米定长度:1粒黍米长=1分,10粒排起来=1寸”,引导学生计算1尺=100粒黍米长;拓展应用:汉代“七尺男儿”多高?(已知汉代1尺≈23.1厘米,计算7×23.1≈161.7厘米),让学生感受古代标准的具体性。(4)清朝:长度单位的传承与计量呈现“清朝一尺≈32厘米,10寸=1尺,1米≈3尺”。教师提问:清朝1尺比汉代1尺(≈23.1cm)长还是短?为什么会变化?(引导理解:时代发展对“标准”的细化需求)教师:如果用清朝尺算,1米≈3尺,那3尺是多少厘米?3×32=96cm,为什么说“约为3尺”?(体会近似值的实际意义)(5)现代:尺子的“科技进化”展示三角尺、软尺、卷尺、激光尺(课件+实物),让学生分组观察教师提问: 这些尺子长得不一样,分别适合测什么?教师:现代尺子五花八门,和古代身体尺比,最大的优势是什么?预设:现代尺标准化、精准化、场景化。反思评价:星级卡点亮时刻(1)评价工具:发放《反思评价简化表》(2)自评+互评:学生先对照实践表现,在对应维度贴星级卡;小组内互相检查,补充说明(如:他用身体尺测黑板时,选了“一庹”,很聪明!)教师总结:从“身体尺”的好奇,到清朝尺的换算,再到现代尺子的惊叹,大家的星级卡就是成长的见证!三、课堂延伸查一查:不同时期的1丈是多长。四、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梳理古代长度单位(寸、尺、丈、里)、身度法、十进制、统一度量衡的脉络,板书呈现逻辑关系。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学生谈谈本节课收获。1. 1尺=10寸2. 1寸=10分3. 1米约为3尺五、板书设计古代长度单位——从“身体”到“标准”身度法 ←→ 十进制 ←→ 统一度量衡(寸、尺、庹) 1尺=10寸 秦代标准化1寸=10分 汉代黍米定标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活动三: 尺子乐园综合实践 身体上的“尺子”西师大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常用的测量单位。知识链接认识米学习任务一你能找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的长度单位吗 议一议。尺是长度单位,奶奶经常说1尺布。寸也是长度单位。探究新知议一议。你还知道哪些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我知道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丈、里……这些长度单位是我国的市制单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了。探究新知读一读。在尺子产生前,人们是怎么测量的呢 远古时期采用“身度法”测量物体长度。探究新知读一读。大拇指第一节的宽度、中指弯曲后指节两横纹间的距离为“寸”,或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的宽度为3寸,称为“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1寸探究新知读一读。尺食指和拇指展开的最大的间距为“尺”。探究新知读一读。1庹1寻就是现在的1庹。探究新知读一读。商代出现了标准尺度,并沿用了“身为度”的数据。商代采用了十进制的进位系统,1尺被分为10寸,1寸又被分为10分,并一直沿用至今。1尺=10寸1寸=10分探究新知读一读。秦代统一了度量衡,并颁布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法令。探究新知读一读。你知道汉代的“七尺男儿”有多高吗 汉代选择中等大小的黍(shǔ)米作为参照。探究新知读一读。1粒黍米的长度为1分。10粒黍米排列起来的长度为1寸。探究新知读一读。100粒黍米排列起来的长度为1尺。探究新知读一读。清朝一尺的长度约为32厘米,并延续到了现在。10寸=1尺1米约为3尺探究新知读一读。现代尺子五花八门,我们可以用激光尺进行专业的精确测量。激光尺探究新知读一读。三角尺塑料尺软尺卷尺不锈钢尺小小尺子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和文化。探究新知反思与评价序号 表现与收获 星级评价1 知道有哪些“身体尺”。 ☆☆☆☆☆2 能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身体尺”的长度。 ☆☆☆☆☆3 能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 感受到用“身体尺”测量方便有趣。 ☆☆☆☆☆5 了解中国尺子及长度单位的历史知识。 ☆☆☆☆☆探究新知2. 1寸=10分3. 1米约为3尺1. 1尺=10寸知识总结1. 查一查:不同时期的1丈是多长;2. 完成《分层作业》。课后作业综合实践 身体上的“尺子”同学们再见THANKS FOR WATCHIN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综合实践 活动三:尺子乐园(教学设计).docx 综合实践 活动三:尺子乐园(教学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