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长征的背景,掌握“回忆录”的相关文学常识。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分析红军形象,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3.探究本文写人叙事的手法,赏析作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进行场面描写的写作技巧。4.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情怀,传承革命精神,培养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5.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场景,构建“历史情境沉浸—文本深度解读—精神价值内化”三维教学模型。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智能教学平台等工具,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革命历史散文的“具身化”学习。教学重难点1.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场景,构建“历史情境沉浸—文本深度解读—精神价值内化”三维教学模型。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智能教学平台等工具,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革命历史散文的“具身化”学习。2.探究本文写人叙事的手法,赏析作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进行场面描写的写作技巧。3.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情怀,传承革命精神,培养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教学过程一、课前阅读 (限时5分钟)请同学们速读下面的文字,了解课文相关知识,圈画重点。1.作者简介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杨成武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34年10月随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多次率部担任前卫,在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飞夺泸定桥、攻破天险腊子口等重要战斗中屡立战功。此后转战祖国大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2004年,在北京逝世。著有《杨成武回忆录》《杨成武军事文选》等。2.写作背景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3.相关知识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4.文体知识回忆录,散文的一种,用叙述或描写的方式追记自己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回忆录的篇幅有长有短,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回忆录讲求真实、广泛、突出。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人物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联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5.词语释义(1)秋高气爽: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2)千钧雷霆(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3)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4)运筹帷幄:指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忆长征事,品将军文,铸长征魂(一课时)(一)事件真实(突出事件场面)场面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和学生明确场面描写特点:①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也应该有重点描写,做到点面结合;②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③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并用。思考:《长征》第一部分用了哪些手法表现指战员兴奋和激动?1.场面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2.动作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第8段“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3.心理描写:如第2段“我们都很高兴”。4.侧面描写:如第4段“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灿烂的阳光”侧面烘托出指战员喜悦的心情。第二部分:吴起镇战役 场面特点:紧张激烈;表达情感:体现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战斗豪情;为人们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特点。第三部分:全军干部会议 场面特点:热烈盛大;表达情感:表达了杨成武对等中央领导的敬佩崇敬和听毛泽东宣讲的激动之情。(二)内容赏析:思考1仔细阅读第37——42段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概括这些论述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学生们讨论后明确: (1)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时间。包含了总的长征时间、战斗时间、休息时间、行军时间。(2)总结了红军长征途经地。共走过十一个省,走了二万五千里,是前所未有的长征。 (3)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成就。占领几十个城镇、筹款数百万元,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 (4)总结了红军长征的困难。路途遥远,敌人围追堵截,说不尽的艰难险阻。(5)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思考2阅读40段,如何理解“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生1:①力量的宣示:敌人仍然强大,红军部队损失慘重,但经过长征,队伍没有打散,而且还经常能打胜仗,让蔣介石觉得自己无力消灭红军。②革命的宣传:十一个省两万万人民都知道了红军的存在,打了那么多胜仗,又扩充了那么大的队伍。生2:③为革命末来打下基础:建立了那么多苏维埃政权、当地游击队和地下组织,到达陕西以后留下了一万多精千,这都是在播种。思考3模块一:语义网络分析1.将课文输入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生成“长征精神关键词云图”。重点解析:动词强度分析:统计“冲”“跑”“吼”等高频动作词,计算情感烈度指数比喻链追踪:绘制“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隐喻扩展路径时空坐标定位:标注文中时间词(如“10月18日”)与历史事件的关联度2.自主通读,重点勾画出体现长征精神的语句,并概括长征精神。(1)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践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3 段)——不怕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难的日子里我们都怀念苏维埃。(7 段)——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3)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12 段)——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4)我们走过了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37 段)——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5)现在中央红军又与陕北红军、陕北人民一起,担负着更艰巨的任务,我们今后要更好地团结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43 段)——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三)跨媒介叙事重构学生分组完成以下4项任务选一项完成:1.短视频创作:截取《长征》纪录片片段,配以课文朗诵音频,添加动态批注2.交互式漫画:使用Comic Life软件制作“吴起镇战斗”分镜脚本,嵌入历史照片与原创对话3.诗词AI续写:以毛泽东《七律·长征》为蓝本,训练GPT模型生成新时代长征主题诗歌4.沉浸式新闻制作:分组角色扮演:记者组(撰写新闻稿)、摄像组(拍摄VR素材)、剪辑组(制作互动H5)历史场景还原:在VR舱内拍摄"吴起镇会师"第一视角视频,要求包含3个规定镜头:毛泽东与战士握手的特写苏维埃牌子上的弹孔细节远处山峦的延时摄影多平台发布:将成品上传至班级公众号,开启"点赞+评论"互动,系统自动统计传播影响力指数。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90 年前,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阐述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仍旧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作为即将踏上新征程的青年,应该如何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请联系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素材1:习主席讲话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还有许多“雪山” “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要继续发扬长征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敢于胜利的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素材2:主体段弘扬长征精神,砥砺新的长征重温长征史,使命扛肩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展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半条被子”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党的初心、为民本色;一次次关键会议、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战斗,铸就了气吞山河的伟大长征精神。红军将士肩负着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使命,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今天重温长征辉煌历史,就是要像红军将士那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勇于担当、忘我拼搏。人无精神难自立,国无精神难自强人无精神难自立,心怀壮志方可成。精神意志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将士击退了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走出了艰难绝境?正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坚强精神意志。坚定的理想信念锤炼了他们的精神,鼓舞了他们的士气,他们才能排除千难和万险,谱写了革命理想的浩气长歌。时序轮转,今日我辈青年,更需传承这坚定意志的精神。走好新长征路需要精神力量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路上,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英雄的红军击退了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