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开幕词的有关知识,把握本文内容,梳理行文思路。(重点)
2.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含意,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和创作风格。(重点、难点)
3.认识建立新中国的困难与艰辛,理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一段关于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展现了天安门广场上热闹非凡的场景,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播放结束后,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开国大典的珍贵画面,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大家能感受到当时中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呢?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学生可能会回答激动、自豪、喜悦等。顺势引导:在开国大典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毛泽东同志在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开幕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感受那个伟大时代的脉搏。
(二)【背景介绍】
1、作家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湖南韶山人。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作品简介
1949年初,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党和人民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经营后断然拒绝签订北京和谈形成的《国内和平协定》。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动渡江战役,24日解放南京。此后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进军全国,到9月份已经解放全国大部。在这个背景下,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新中国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广大爱国人士的共同呼声。为筹建新中国,组建新的中央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代表(含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9月21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著名讲话。
(教师提问:这段背景对我们理解这篇文章有什么帮助?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文体知识
开幕词是在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始时,为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讲话所用的文稿。开幕词的主要特点是宣告性和引导性。不论召开什么重要会议,或开展什么重要活动,按照惯例,一般都要由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致开幕词,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标志着会议或活动的正式开始。
开幕词通常要阐明会议或活动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集中体现了大会或活动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届(jiè):指次、期,如“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协(xié):共同合作,如“协商”“团结协作”。
筹(chóu):计划、谋划,如“筹备会议”。
瞻(zhān):往上或往前看,如“瞻仰”“高瞻远瞩”。
瞩(zhǔ):注视,如“瞩目”“万众瞩目”。
届vs界:“届”表时间批次(如“第三届”),“界”表领域范围(如“经济界”)。
瞻vs赡:“瞻”与“看”相关(如“瞻望”),“赡”指供给(如“赡养”)。
2、内容概览
文章开始两段,宣布本次大会开幕,并简要介绍参加会议的人员,显示出参会人员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指明这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成果。这段介绍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正因为这种代表性和广泛性,所以本次会议作出的决定,就能代表人民的意志。
第3、4两段,说明此次会议召开的基础。第3段介绍当时的情况,说明全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没有这个胜利,也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团结。第4段有三层意思:一是介绍历史背景,三年前国民党曾经召开过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但当时的会议成果被反动派破坏了;二是那次会议使全国人民意识到,如果不革命,人民的团结就无法实现;三是值此革命即将胜利时召开的本次会议,既是对前次政协会议精神的继承,又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这一段层层推进,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它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呢?毛泽东在第5段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基于这样的性质,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本次大会的任务:决定未来中国的各种制度法令、大政方针与发展前景,也就是制定基本国策。
工作任务是重要的,也是艰巨的,只有团结全体代表才能做好这件事。所以,第6段,毛泽东满怀豪情畅谈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给代表们打气鼓劲、指明方向。这一段先指明现状,说明意义,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自豪之情跃然纸上;接着回顾过去,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我们的先人跟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而最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胜利;紧跟着展望未来,预示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最后回应本段开头,再次表明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虽然“站立起来了”,但“我们的革命工作还没有完结”,所以毛泽东在第7段提出“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在第8段则指明要想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对内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对外要争取其他国家的支持。
第9至12段,展望未来,分别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三个方面提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任务,描绘出祖国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并坚信我们一定能“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显出了我们的力量,“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显出了我们的自信,这两句话又都体现了我们对敌人的不屑,这与毛泽东那句“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异曲同工。
最后4句各自独立成段,表达对用鲜血、生命换取伟大胜利的人民英雄的悼念之情和对中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庆贺之意,慷慨铿锵,令人感动。
(四)【文本探究】
1:“任何”“一切”“唯一”“决无”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或是涵盖一切情况与事件,或是涵盖一切可能性,强调“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的不可信,告诫人民要放弃一切幻想,抱定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2:分析下面语段的语言特点。
“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接近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区去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3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明确用词准确。如“大多数”“基本”等此的使用,“大多数”指的是中国在当时除了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都得到了解放,所以是“中国人民的大多数”,而我们的战争所取得的也就是“基本的胜利”。这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讲述背景的界定。
3:赏析“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的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既对上文“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的举措进行肯定,又引出对当前经济建设工作的阐述,对经济建设困难的预判,以及对解决困难抱有的信心和希望。
4: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
明确“不允许”和“任何”通过坚定的语气,写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豪气与底气,以及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定决心。
5:分析题目“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具体含义
明确“站起来了”的意思是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经过百余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打倒了内外压迫者,从此当家作主了,在政治上真正有地位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中国人民从此可以扬眉吐气地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了!表达了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
6:试着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
三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明确“三年以来”,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战争以国民党军队1946年6月进攻中原解放区为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开端。一千八百四十年,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语文实践活动
历史的回响,我们的声音——致敬站起来的宣言
活动背景
1949年9月21日,一个声音响彻寰宇,向世界宣告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涅槃重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不朽的文献,不仅是一篇政治宣言,更是一部充满磅礴气势、豪迈情感和语言魅力的文学经典。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通过深情朗读、合作探究和深刻讨论,去亲身感受那字里行间奔涌的强烈主体意识,去亲眼见证那文字绘就的恢宏历史图景,去细细品味那饱满语词中蕴含的骄傲与力量,共同聆听这部“站起来的宣言”在新时代激荡起的深沉回响。
任务要求
本次活动将通过 “朗读·品味·抒怀” 三个环节展开:首先重音朗读“我们”“站起来了”等核心词句,体味自豪感;继而小组探究文章如何通过生活化语言与抒情性排比构筑历史图景;最后仿写排比句,以“今日中国,我们……”为题,抒写新时代的豪情。
学习内容
语言的重量:“我们”之中的历史回响
【原文片段】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
活动内容:
怎样通过朗读“我们”二字,感受一代人的使命与豪情?
明确:
尝试放慢语速,将“我们”一词用坚定而饱满的语气读出,注意句中的停顿与重音。在反复诵读中,你能感受到这个词不仅指向会场中的六百多位代表,更涵盖四万万同胞的共同命运。“我们”不再是模糊的群体,而是具体、鲜活、正在书写历史的人。这种语言方式,凸显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开创历史的庄严感,仿佛我们也站在1949年的会场中,目睹一个民族的重生。
形象的力量:“站起来”的身体隐喻
【原文片段】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活动内容:
如何从“站起来”这一身体动作,读出民族命运的转变?
明确:
仔细品味“站起来”这个日常动作在这里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对比阅读旧中国文献中“屈辱”“跪着”“压迫”等词语,理解“站起来”不仅是身体的直立,更是精神上的挺立、政治上的独立。它用一个所有人都能共鸣的身体意象,凝练了中国从被侵略到自立、从封建落后到人民做主的巨大变革。试着模仿这个句式,用“_____起来了”造一个句子,体会其形象与概括力的双重魅力。
、会议的现场:涓泉归海,群星闪耀
【原文片段】
我们的会议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
活动内容:
如果你是一名记者,将如何用一句话报道这场会议?
明确:
想象你置身于1949年的会场:毛泽东、宋庆龄、张澜、陈嘉庚……这些名字如雷贯耳,熠熠生辉。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归海”,更是理想与信念的共鸣。我们可以尝试从原文提取关键词——如“统一战线”“民主协商”“崭新一页”——组合成一句简洁有力的新闻标题,感受历史现场的真实与震撼。
四、历史的基石:三年战斗,万众觉醒
【原文片段】
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活动内容:
能否从“三年多”这个时间词中,读出一场战争的节奏与人民的力量?
明确:
注意“三年多”在文中多次出现,它不像历史书中冷冰冰的公元纪年,而是带有温度、节奏和进程感的表达。我们可以绘制一条时间轴,在上面标注“人民觉醒”“解放军胜利”“政治协商破裂又重建”等节点,感受语言如何将一场复杂战争转化为有起承转合的故事。正是这样的叙述方式,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五、世界的舞台:四分之一人类的黎明
【原文片段】
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活动内容:
如果让你向世界介绍新中国的成立,你会选用文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
注意原文中“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这一表述。它不仅在说中国,更把中国放置于世界和人类历史的宏大坐标系中。我们可以对比其他国家建国文献的用语,体会毛泽东如何将民族叙事与人类命运相联结。这种既具民族自信又怀世界眼光的表达,使“站起来”有了更深远的历史意义。
六、未来的蓝图:从“站起来”到“向前走”
【原文片段】
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活动内容:
文中有多个“只要……就……”的句子,它们构筑了怎样的未来图景?
明确:
这些句式整齐、逻辑清晰、信念坚定的表达,像一块块积木,垒起新中国的制度自信和发展蓝图。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出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几个维度,看看语言是如何周密而有力地规划出一个国家的未来。
七、语言的温度:从现场感到抒情性
【原文片段】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
活动内容:
这句话如果改用严肃的政治术语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明确:
原文使用了“发抖”这样极具画面感和情感张力的词,把抽象的政治立场转化为可感的形象。我们可以尝试把文中一些生动表达(如“渴望”“庆贺”“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替换成更规范但更枯燥的用语,对比体会其感染力差异——这正是毛泽东语言既生活化又充满诗意的秘密。
八、高潮的韵律:三声“庆贺”如钟声回荡
【原文片段】
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庆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
活动内容:
这三句排比句,在朗读时应如何传递层层推进的情感?
明确:
这三句独立成段,如同三个强音,将全文情绪推至顶峰。我们可以通过小组朗读设计,安排独读、合读、叠读等不同形式,体会排比句带来的节奏感和仪式感。这不仅是语言的胜利,也是情感的升华,仿佛听见一个民族走向新生的脚步声。
总结:
通过这样逐层推敲、诵读、比较、仿写,我们不仅是在分析一篇文章,更是在聆听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之所以穿越时空依然震撼人心,正因为它既是政治宣言,也是文学杰作,既是个体心声,也是民族合唱——而这,正是语文阅读最动人的风景。
三、作业布置
结合文章内容,选取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句式的特点和其中蕴含的感情,并在下一堂课上与同学分享你的朗读感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