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第5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等基本文言文知识。(重点)
2.明晰本文的论证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重点、难点)
3.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下面是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论辩逻辑,你能说出孟子论辩的潜在判断是什么吗?
论辩逻辑:
大前提:凡有恻隐之心都有可能行王道(行王道需要仁心)
小前提:齐王以羊易牛体现的是恻隐之心(齐王有仁心)
结论:齐王能够行王道,施仁政
潜在判断:
大前提:人性是本善的
小前提:守住本性,便可推己及人(即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结论:推己及人,便可保民而王
请同学们思考,孟子的论辩,逻辑推理严密吗?请注意他的前提,如果“人性是善”是个伪命题,结果会怎样呢?
今天学习《人皆有恻隐之心》,看看孟子如何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演出“仁义礼智”的价值意义的。
【背景介绍】
1.作家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反对“霸道”,以“平治天下”为己任。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性善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取得的。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施仁政的理论根据,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代表作品:《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2.作品简介
《孟子》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
写作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孟子在总结历史,考察现实的基础上也把目光聚焦在民众身上,他将民众的地位与作用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在此基础上将孔子的“仁学”推向了仁政。
3.文体知识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内容包括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共7篇。《孟子》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倡导“以仁为本”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等篇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特点;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1)通假字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接纳。)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同“徼”,求、取。)
若火之始然(然,同“燃”,燃烧。)
(2)古今异义词语
不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残害、不伤害)
天下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当时中国版图之内的地方)
所以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的原因)
今人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假如有人)
(3)重要实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残害、伤害。心:思想、情感。)
行不忍人之政(行:施行、实施。政:政治、政事。)
治天下可运于掌(治:治理。运:运行。)
由是观之(是:这、这种情况。)
无辞让之心(辞:推辞。)
仁之端也(端:发端、开始、起点。)
羞恶之心(恶:厌恶、憎恶。)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体:肢体。)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贼:戕害、残害。)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燃烧。达:通畅、流通。)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充:扩大充实、发扬光大。苟:假如。保:安抚。)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事:侍奉。)
(4)特殊句式
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省略句)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非恶其声而然也(判断句)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判断句)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判断句)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判断句)
2、内容概览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第二部分:“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第三部分:“四端”:仁、义、礼、智。
(四)【文本探究】
1.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层
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由“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
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2.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
①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人性本善)
②之所以有“不忍人之心”,是因为人天性中经验性存在的“仁义礼智”;
③人只有遵照“仁义礼智”这些本性中存在的品质,才能做到儒家所推崇的“尽心”、“知性”、“知天”;
3.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明确: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4.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二者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因私欲膨胀,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5.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明确;
(1)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2)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
6.思考:孟子的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明确:孟子用“恻隐之心”来证明人性本善,使用的经验证明。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触动恻隐之心的经验,似乎其普遍性足以证明“人性本善”,但是,我们是否也曾普遍具有“小人之心”的经验呢?例如妒忌、幸灾乐祸、争夺等等?这是否也可证明“人性本恶”?
孟子在这里,坚持的是他的价值判断。“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对人性的激励,更对人发展的积极期待。从价值观的角度看,这无疑充满积极意义。
语文实践活动
心之光影:与孟子共探人性的温度与边界
活动背景
在群雄逐鹿、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孟子以磅礴的气势与雄辩的笔力,写下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乱世中的人性点亮了一盏“性善”的明灯,试图为社会的道德重建找到坚实的基础。然而,穿越千年的文字,其逻辑是否依然严密无瑕?它所构建的“善”的世界,是真实的普遍人性,还是一种崇高的理想?本次活动将引领我们重回文本深处,在朗读中感受孟子的澎湃激情,在思辨中审视其论证的逻辑光影,共同完成一场对经典的理解与超越。
任务要求
通过“朗读体悟—文本细读—分组辩论”的流程展开。首先通过分段朗读感受孟子说理的气势与感染力;继而细读文本,围绕“举例是否失当”、“是否循环论证”等核心问题展开小组探究与讨论;最后以“孟子的‘性善论’能否经得起逻辑推敲?”为辩题,进行微型辩论,在思辨中形成对文章的综合性、批判性理解。
学习内容
第一部分:举例失当——单一个案能否论证普遍原则?
原文片段: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活动内容:
如果我们尝试用现实中的不同情境去检验“人皆有恻隐之心”这一说法,会发现什么?
一个论题至少要包括主张和理由两个方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对于人性本质做出的判断。为了论证这个命题,孟子举出了“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的论据。那么,这个论据能否支撑这个命题呢?
明确:
首先,我们应该追问作为事件主体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从后文孟子所说的“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可以看出,这里的“人”应当是有着一定行为判断和行为能力的人,他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孩童,但一定是具有了社会属性的人。以一个具有了社会属性的人的行为作为判断人的普遍天性的论据,显然是不能够成立的。对此,我们可以反向思考,如果这里的“人”指的是没有任何社会属性的自然人,例如刚出生不久的或者完全不懂世事的孩童乃至智力缺陷者,他们会对“孺子将入于井”产生“怵惕恻隐”之心吗?显然是不会的。因为他们是没有道德判断的。因此,人类的道德属性是建立在道德判断、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人的天性中并没有道德判断。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是无善无恶的。
其次,我们抛开自然人,从具备社会属性的人的角度来看,道德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交往基础之上的,没有抽离具体人际关系的道德行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人”和“孺子”是什么关系?有血缘关系,还是无血缘关系?是亲密关系,还是非亲密,甚至是敌对的关系?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但在真实的现实情境、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能保证看见者一定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吗?现实情境越具体,人的行为就越有可能是多元的。因此以具体现象去类比抽象原则,必须考虑到是否存在反例。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道德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是亦善亦恶的。
综合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是以一个具体情境下的具体行为来论证普遍、抽象的道德准则。这种以单一个案来论证普遍原则的论证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
第二部分:循环论证——情是否等于性?
原文片段: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活动内容:
如果我们仔细推敲“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一判断,能否发现其论证中隐藏的循环?
明确:
在孟子的论证里,所谓的“性善”实际上是“情善”,孟子对“性善论”的论证实际上是对“情善论”的说明。但是“恻隐”“羞恶”等是人在具体情境中的情感倾向,而人的情感倾向并不能等同于人的本性。简单地说,就是“情”不等于“性”。因此,以一种道德情感作为判断人之为人的标准是不成立的。既然判断的标准不成立,性善论自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司马光曾评论:“孟子以为仁义礼智皆出乎性者也,是岂可谓之不然乎?然不知暴慢贪惑亦出乎性也。是知稻粱之生于田,而不知藜莠之亦生于田也。”但是,在孟子的论证逻辑里,他却将由“情”所产生的且只限于善的一面定义为“性”,这显示了他是在自我界定的人性概念前提下来证明善。这种论证的实质是孟子先认定了人性“应该是善的”,然后再去论证人性“事实是善的”。也就是说,“孟子以有道德感的人来包举所有的人,预设了人性是善的,来论证人性是善的”。这种以一个需要论证的前提来论证结论的推理方式,显然陷入了循环论证的谬误之中。
第三部分:牵强比附——比喻能代替论证吗?
原文片段: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活动内容:
如果我们把孟子“四端犹四体”的比喻换成其他比喻,是否还能成立?
明确:
孟子将“恻隐”“羞恶”等“四心”界定为“仁”“义”等“四端”之后,为了论证“四端”出自人的本性,打了一个比方。他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其实只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而不是论证,因为孟子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四端”“犹”“四体”。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犹”是好像的意思。这种修辞格的运用,能够增强表达的形象性。比如,我们常说小朋友的脸蛋红得好像苹果,这种描述性的文字显得形象生动,是不需要解释的。但是,在论述性的文字中,缺少了解释,论证显然是不能够成立的。
第六部分:重回历史语境——理解“性善论”的真正意义
活动内容:
如果我们把孟子的“性善论”放回战国时代的思想图景中,能否更理解其价值?
明确:
应当关注孟子“性善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语境,从而对这一思想有更深切的理解。
首先,从时代背景看,孟子生活在一个群雄争霸、礼崩乐坏的时代,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既是各方诸侯,也是当时的知识阶层所热衷的中心话题。孔子倡导以“礼”作为社会秩序基础。然而,在经历从春秋到战国激烈的社会变动的冲击后,当时的社会“必须在‘礼’的背后为其寻找更深刻的人性依据和历史依据”。一个社会要想形成一种公认的价值观念、交往规则乃至社会秩序,其前提是社会个体的内心之中存在“尊重秩序、承认价值、遵守规则的意愿”,这种“意愿”就是“克制个人过分情欲、尊重他人应有的权利的‘善’”。孟子便沿着这一思路为“礼”的社会秩序找到了人性的依据——“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正是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社会中的个体只要“善推其所为”,进而“举斯心加诸彼”,这样就可以由个体本性的“善”推广到整个社会的“善”。如果统治者能够“推恩”,就“足以保四海”,这样的政治就是“仁政”。由此,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思想、道德学说和治国之道。
其次,从孟子思想接受语境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重生命直觉,而不重逻辑思维的。先秦诸子在进行说理论辩时,往往习惯于运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比喻、形象的语言来增强说理的力量,从而实现说理的目的。正如杨泽波先生所指出的:“孟子性善论并不是通过形式逻辑证明性善,而主要是通过生命体验启发人们对自己本心仁体的体悟。”“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即是通过举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引发劝说对象的切身感受,激起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运用的是同样的论辩策略。他以不忍牛觳觫的切身经历让齐宣王明白,这种以小易大的做法说明其有恻隐之心。“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最终,齐宣王在孟子的循循诱导下,接受了施行王道的主张。因此,从言说者接受的角度来看,孟子的这种重生命体验,而不是形式逻辑的说理方法是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再次,从历史影响的角度看,在孟子的“性善论”之后,还有荀子针锋相对的“性恶论”。除此之外,还有“人性无善恶”(告子、王安石、苏轼、苏辙、龚自珍)、“人性超善恶”(王阳明、王夫之、梁启超)、“人性善恶并存”(杨雄、郑玄、康有为)、“人性善而不齐”(董仲舒、韩愈、司马光)、“人性善恶不可知”(程颢、王国维)以及“人性善恶后天决定”(欧阳修、叶适、章太炎)。虽然,古今学者对“性善论”提出了诸多的批评,但是并没有撼动“性善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现实意义。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尽心”“知性”,以及“养吾浩然之气”等主张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安身立命、齐家治国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对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塑造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总结:批判与继承的双重态度
当下的我们正处于文化多元的时代,一方面要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获得精神的滋养;另一方面,也要站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以及更为宽广的文化背景下,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对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篇文章,我们要能够判断,作为一篇说理性的文本,其在说理的逻辑上存在着诸多的漏洞,这些漏洞是我们在说理实践中应当高度警惕和着力避免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作为一篇思想性的文本,“孟子性善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价值与地位并不能由其辩论所体现出的逻辑性来决定”,它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接受语境、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这些显然是孟子“性善论”得以产生、存在和延续的土壤。
三、作业布置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拓展作文——悲悯之心
材料一:悲悯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存悲悯情怀。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材料二:中国一位导演说:“不能因为整个国家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