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8《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8《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六上第六单元18《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古诗三首》主要体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并未承担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任务。三首古诗,呈现了中华大地三种不同的景致,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刘禹锡的《浪淘沙》,呈现的是气势雄伟的黄河,诗中“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天涯”等词语所描绘的画面,意象开阔,气势磅礴;而“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更使这首诗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联系刘禹锡的身世和遭遇,显然,这首《浪淘沙》不只是赞叹黄河的气势雄伟,更是诗人借九曲黄河来表达自己直面人生挫折,勇于逆流而上的豪气。
杜牧的《江南春》,通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一组典型的景物,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诗的后两句浓墨重彩,特写笼罩在“烟雨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那一座座“楼台”,突出了江南独特的景致;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这是诗人借古讽今之意的含蓄表达。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则勾勒出了一幅山水田园风景画。茅檐时常打扫、洁净无苔的,花木修剪整齐、亲手栽种,一条小河环绕着碧绿的田地,两座青山就像推开的两扇大门。这样的景致,衬托出湖阴先生富有生活情趣、热爱田园生活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诗的后两句,运用对仗和拟人手法,化静为动,赋予山水人的感情,写得极其生动有趣,堪称神来之笔。
教学目标
1.认识“簸、郭、畦、闼”四个生字,会写“涯、莺”两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能默写三首古诗。
3.能综合运用参看注释、想象画面、借助资料等方法学习三首古诗,欣赏诗句描绘的不同景致,体会诗人表达的不同情感。
4.能发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对偶的特点,联想到类似的其他诗句。
教学重难点
参看注释、想象画面、借助资料等方法学习三首古诗,欣赏诗句描绘的不同景致,体会诗人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整体通读
1.导入: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既有气势雄伟的大江大河,也有风景秀丽的江南风光,还有清新自然的田园景致。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领略中华大地上的不同景致,体会古代诗人表达的不同情感。
揭示课题:古诗三首。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相机指导读准“簸、郭、畦、闼”四个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好诗的节奏。
◎学习《浪淘沙》(其一)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认识诗人,了解诗题
了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因其性格豪放,诗风豪迈,有“诗豪”的美誉。
《浪淘沙》有九首,这是第一首,所以称“其一”。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刘禹锡、白居易等创立,后来用作词牌名。
2.理解诗句,想象画面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黄河?
指名交流朗读感受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理解:
“九曲”是虚指,写出了黄河迂回曲折的特点。
“万里沙”也是虚指,写出了黄河长、泥沙多的特点。
(2)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蜿蜒曲折,气势雄伟,仿佛是从天上流下来的。出示黄河动图,感受黄河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黄河蜿蜒曲折、气势雄伟的特点。
过渡:黄河不仅蜿蜒曲折、气势雄伟,而且还有许多传说的故事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读一读诗句,说一说诗人看着黄河,产生了怎样的想象?(诗人想到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可以一直通向天上的银河,到牵牛织女的家中去看看。)
(2)这个传说还与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有关呢!
补充“直上银河”的典故:据说,汉武帝指令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张骞乘木筏而去,几个月后到了一个地方,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子在织布,又见一男子牵牛饮河。张骞,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汉武帝时期两次出使西域,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和“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3)如今,刘禹锡也想象张骞那样,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看看。你从中感到刘禹锡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趣、善于想象)
3.补充背景,体悟诗情
出示写作背景:唐朝安史之乱后,国运开始衰落。刘禹锡因为参与政治革新,数次被贬官,先后被发落到夔州、和州、漳州等偏远地方担任官职,被贬时间长达20余年。这首《浪淘沙》,据考证,是诗人被贬夔州时期所作。
通常来说,被贬官、人生受挫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可是我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刘禹锡怎样的人生态度?(乐观积极、不畏艰难、充满豪情……)
小结:所以刘禹锡有“诗豪”的美誉。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刘禹锡“诗豪”的性格特点
5.回顾拓展,再读两首
刘禹锡一共写了九首《浪淘沙》,我们再来读他的另外两首。
(1)读一读《浪淘沙》(其七)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①这首诗其实在四年级时就读过,还记得写的是我国哪一处天下奇观吗?(钱塘江大潮)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画面。
(2)读读《浪淘沙》(其八)
浪淘沙(其八)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谗言:毁谤的话。迁客:古代被朝廷贬职调往偏远地方的官员。漉:水往下渗。
①读正确,读通顺。
②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大意: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金子。
③说说诗句中的“浪”和“沙”分别比喻什么?(浪,比喻那些诽谤刘禹锡的谗言;沙,比喻像刘禹锡这样被贬官的人。)
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呢?(诗人不甘愿做河里的沙子,他甘愿接受千淘万漉,成为闪闪发光的金子。从中可以感受到刘禹锡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背一背《浪淘沙》(其一)
2.领略了气势雄伟的黄河,这节课我们再去欣赏一下江南春天的美景。说起江南美景,你立即会想起哪一首诗呢?
读一读白居易的《忆江南》: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白居易眼中的江南。那么,在诗人杜牧的眼中,江南又是怎样的呢?
◎学习《江南春》
1.了解诗人杜牧
唐代杰出诗人,字牧之,与唐代诗人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李白、杜甫是“大李杜”)。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于世,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2.理解诗句,想象画面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1)这一联诗句,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
交流明确:有鸟(莺啼),有绿叶红花(绿映红),有水村山郭,有酒旗。
(2)诗句中的“千里”,真的是指一千里吗?(“千里”是虚指,指的是整个江南)
(3)透过诗句中描写的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江南春天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到……,我仿佛还闻到了……
(4)想象这江南春天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联诗句。
过渡:江南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是什么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读一读,说说这一联诗句,诗人特别描写了江南的什么景物?(寺庙楼台、如烟细雨)
(2)“南朝四百八十寺”,诗人统计过了寺庙的数量吗?参看注释,弄明白:“四百八十”也是虚指,形容寺庙的数量很多。
(3)透过诗句,你仿佛又看到了江南春天怎样的画面?
那一座座在南朝的寺庙,笼罩在蒙蒙烟雨中,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十分好看。
(4)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借助资料,体悟诗情
这首诗,杜牧只是在描写和赞美江南春天的美景吗?江南的美景那么多,诗人为什么要特别写这笼罩在蒙蒙烟雨之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呢?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意图,还有另一种理解。补充资料:
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统治者信奉佛教,大修寺院。南朝的梁武帝在位半个世纪,大修寺庙达2846座,远远不止杜牧诗中说的“四百八十寺”。大修寺院,不仅荒废了政治,也削弱了国力。杜牧所处的晚唐时代,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几位皇帝也都醉心佛教,继续大修寺庙,大大加重了百姓负担,削弱了国力。
根据资料,说说杜牧写这首诗的目的还可能是什么?
交流,相机板书:借古讽今
过渡:领略了千里江南春天的美景,我们再去感受一下江南的田园风光吧。
◎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理解诗题
参阅注释,说说“书湖阴先生壁”的意思。联系回顾“题西林壁”“题临安邸”等诗题。
(2)了解诗人。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官至宰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两次罢相之后,退居江宁(今南京)。《书湖阴先生壁》是王安石退居江宁时期所写。
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江宁时的邻居,其实这个邻居并不是挨着住的,王安石住在山上,湖阴先生住在山下的田间,相隔有一段距离。那么,这位湖阴先生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跟随着王安石去串串门吧。
2.读出画面,体悟诗情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1)这两句诗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的庭院。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致?从中可以感受到湖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茅檐长扫净无苔——江宁属于江南地区,气候湿润,湖阴先生的房子又建在田间,应该特别容易生长苔藓。茅檐上连苔藓都没有,可见有多么干净。这么干净,是因为经常打扫。从这里可以看出,湖阴先生是个勤快、爱干净的人。
花木成畦手自栽——花木成畦,可见庭院里种的花草树木很多,修剪得十分整齐。这么多的花草树木,都是湖阴先生亲手栽种的,可见他是个勤劳的人,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2)带着这样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这两句诗写的是湖阴先生庭院外面的景色。有山有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致?
一水护田将绿绕——一条小河环绕着碧绿的田地,好像在守护着田地。
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座青山,好像推开两扇小门,送来了青翠的颜色。
出示AI动态图,欣赏画面,朗读诗句。
(2)这一联诗句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有情趣?
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护田”“绕”和“排闼”“送”的情趣:运用拟人,水守护着田地,山推开门送来了青翠的色彩,山也好,水也好,都仿佛是有情意的。
补充资料,了解“护田”和“排闼”的典故。进一步体会诗句的情趣。
(3)从这联诗句中,你体会到了诗人王安石怎样的情感?
引导交流,体会王安石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发现对偶,积累诗句
出示课后习题中标示不同色块的诗句
你还发现了什么特点?
交流,发现这联诗句上下两句结构一样,非常对称,是一组对偶句。
像这样的对偶句,在古诗词中经常会出现,你能再想起其他古诗词中的诗句吗?交流之后,呈读一组对偶的诗句:
①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②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③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④ 黑雨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⑤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⑦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整体回顾,背诵课文
这三首诗,描写了不同的景致,也表达了不同的诗情。再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