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面对迅速涌现的新科技成就和加速化的社会进程,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客观认识并适应技术迭代产生的变化,善于使用新的技术工具,并通过学习探索未来与未知。同时,研究者也需要放缓脚步,思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价值,思考哪些研究方法与宝贵经验无法被人工智能工具所替代。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明显优势,它帮助我们更迅速地接收和处理信息,有效缩短了空间距离,并使信息资源不再稀缺和匮乏。但从人的角度来看,数字分析无法替代田野调查带给研究者的经验想象力。一名研究者进入田野现场,他需要对自身进行调适,以适应不同类型和模式的田野环境。当研究者与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打交道时,需要转变为“局内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获得研究对象的接受和认可。进入田野的实践也促进着人的观念改变,研究者在实践中生发出洞察、理解与共情,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相处。
罗萨认为,加速社会带来了个体对于现实生活与自我关系的认知困扰。个体可以通过“共鸣策略”,即与周边的人或事物产生情感共鸣的关系,由此化解社会焦虑和自我困境。个体渴望且需要真实的社会联结和社会关系,而田野调查以自身独特的田野感与想象力塑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道”,重组着研究者与自身和他者之间的联系。费孝通对田野调查曾作出“从实求知”的说明,一切要以已发生的事实为基础,观察和描述“已然”。“从实求知”的过程对于人们思维的训练和心灵的震触非常重要,处于信息膨胀的加速社会中的个体更需要有意识地走出书斋与网络,感受情感的矛盾性、对意义感的追寻、身体的体验感这些不属于AI的思考方式。
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快速崛起给社会科学实证研究带来两个核心关注点。一是作为实现研究目标的手段,它能够收集、理解、推理并处理大量关于人类情绪、生活的复杂数据,使研究者足不出户便能获得研究资料;二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能够直观地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塑,二者皆通过人机交往得以实现。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便利性的同时,也可能催生出人们难以摆脱的“技术依赖”和看似精致无误的“技术陷阱”。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研究工具看作人体功能的延展,但应当牢记,它永远无法替代人类主体而存在。研究者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收集到大量分散化的材料,但证实、归类与利用的责任都归属于研究者本人,研究者作为主体应对材料进行全局把握与优化。这就要求研究者返回现实生活进行验证,在田野调查的“实体空间”中观察、联系“现实世界”,增加研究者作为行动者对于巨量研究材料的解释力与掌控感。
在技术层面,田野调查似乎没有高深莫测的技术与法门,参与式观察与访谈看似容易入门,网络虚拟
田野等也没有值得“炫技”之处,而这正是田野调查的朴实可贵之处:只要全心投入,就一定满载而归!唯有“深描”才是人类学家孜孜以求的事业(格尔茨语)。这里的“深描”可能就是田野调查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所在:我们必须身体力行“沉下去”,从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生活世界的各个层面,描述当地人的所思所想,追寻其中隐含的各类符号意义。费孝通先生晚年用“将心比心”来概括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要旨与真意,社会学家周飞舟也强调田野调查以“贴近”而“平等”的实践给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心态感通创造了条件。对于研究者来说,田野调查在技术上的无可置换正在于把自己“沉下去”的“感同身受”,只有获得第一手的粗粝而真实的实践经验,才能达成对社会事实的深度挖掘,产生数字分析难以带来的经验想象力。
尽管人工智能工具为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全新突破,田野调查这一传统社科研究的经典方法依然是理解社会文明和文化心理的金钥匙。研究对象身处多元化的文化场景之中,他们与生存环境互动塑造的生存和发展逻辑、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等要素需要研究者设身处地感受和挖掘。例如,要研究社会现代化的影响与后果,人工智能研究工具能够帮助统计各种详细的相关数据与指标,但现代化并非抽象的从落后到先进的线性演化过程,在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主体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发生着多重变化,仅靠理性分析无法洞察中国社会变迁的内容和多层意蕴。研究者还需要深入调查现代化进程对社会各阶层、各团体、各部门带来的影响,探索阶层间的社会流动,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扩散、文化传输与文化变迁等。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认识不同群体的行为方式、交往关系和生活模式,我们思考如何将对话持续推进,这种对话过程也同步实现着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汇合。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许多看似微小而隐秘的文化和习俗无法被研究者用智能化工具测量和调控,但在身临其境的田野调查中,这些细节正是研究者体察当地生活与社会变迁的关键。
(摘编自《AI 时代更需田野调查的人文意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转变为“局内人”并与研究对象进行当面交流的过程中,研究者的观念才能改变,进而达成与研究对象的真实相处。
B.在塑造人与人交往“通道”的基础上,田野调查重组了研究者与不同主体间的联系,满足了个体对真实社会联结的渴望。
C.田野调查的朴实可贵之处,在于从技术层面看,它似乎没有特别高深莫测的技术与法门,只要研究者全身心投入就能有收获。
D.在研究社会现代化的影响与后果时,深入调查现代化进程对社会各阶层、团体、部门带来的影响,比理性分析更重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野调查,能帮助发现传统祠堂祭祀在维系族人情感认同上的作用,揭示人工智能技术无法捕捉的社会运行深层逻辑。
B. AI工具能快速处理数据,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便利性,但由于算法偏见等因素,也可能产生一些“技术陷阱”。
C.田野调查时,如果遇到与传统、自己的价值观等不一致的现象,研究者需秉持尊重的态度,以当地人的视角进行理解。
D.研究者无法使用智能化工具研究“泼水节”之类习俗,只有身临现场才能深入理解,进而体察当地生活与社会变迁。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田野调查法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实际生活环境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通过(1) 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全面理解(2) 。针对田野调查,费孝通先生提出“从实求知”的思想原则,他强调既要从实践中去观察真实,尽可能地贴近调查对象,更要(3) ,尽可能地接近认识本真。
4.第三段引用了罗萨与费孝通的观点,各有什么作用 (4分)
5.在学习“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时,老师布置了调查“家乡(家族)住房变迁”的任务。有同学认为学业紧张,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进行实地调查,完全可以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获取资料,完成作业。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花禅
叶弥
男人要把每一个地方都变成战场,但是真的战争来了,何文涧却要逃到西安。
昨天,不知谁把一个条幅挂在他书房外面,写着:你走了,城就空了。
何文涧见此条幅,流了泪。
何文涧不喜欢死亡,不喜欢告别,喜欢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快乐、风花雪月。
所以,你看:何家的马厩里,养着两匹高头大马,不时地喷出威武鼻息。院子里的喷水池边,停着吴郭第一辆小轿车,车夫是从上海雇来的。两辆自行车,时常亮闪闪地倚靠在假山边上。何家的大门口,永远停着一辆黄包车,拉车的小江,也是何家的花工。后院子里,放着一乘四人抬的小轿子,何文涧的父亲用过的。除了骑马,有时候,何文涧也会坐上小轿子出游,轿边走着几个盛装丫鬟,有时都穿旗袍,有时全穿洋装。何宅后门口的私人码头上,停着他的画船。为了这画船,他用了两位厨师,一位点心师傅,一位烧菜师傅。明月皎皎的夜晚,叫上三五好友,摇着橹,师傅做菜,丫头上酒,他们吃着绿豆糕,沿着碧清的小河悄悄滑行。
现在,他要与这些风趣甜美的生活告别了。
早晨,仆人阿进来报告,门口站着一个人,是何文涧最喜爱的学生潘新北的叔叔。
见到何文涧,叔叔跪下叩个头,说:“我就把话都说了吧。何老爷,我临街的房子卖给日本人竹下四郎开了公司——这件事你是知道的。四郎叫我和你说,不要走,留下与日本人一起建立大东亚王道乐土。”
何文涧说:“哦,你做汉奸了。这么说,这城里现在就有好多日本人的眼线了?难道我离开吴郭,日本人就会杀了我?”
潘叔叔说:“四郎给我透过消息,说住在吴门桥的杨荫榆,对大东亚理念没有一点理解,还一直乱说话,恐怕没有好下场。你是个有趣谦和的人,我家新北又受了你大恩,有我在,他们不敢对你怎样。你要走就悄悄地走吧。”
何文润坐着发呆,想哭,又哭不出。忽然听得一片喧嚣,阿进跑进来,惨白着脸说:“潘叔叔刚出门就被人捅死在街上……有人看见是潘新北叫住潘叔叔说话,然后边上就窜出一个人,朝他后脖子、后腰、扎了十几刀……”
何文润问:“那潘新北呢?”
书房门口,汉白玉台阶下,有人说:“何先生,我来了。”
珠帘一动,潘新北走了进来,说:“老师怎么这样没骨气?别人打上门来,屁都不放一个,还说什么自由?”
何文涧站起来拍了桌子,吼道:“书生不是用来打仗的!”
潘新北却也执拗,也拍了桌子问道:“那书生是用来干什么的?难道等着以后每天向日本天皇的画像三鞠躬?”
何文涧说:“书生是用来传道授业和风花雪月的,外邦皇帝想让我鞠躬,也不是那么容易。”
潘新北说:“说来说去一句话,你就是贪生怕死。”
街上反战的传单四处飘,却没有人,一片凄凉。
走过一队游行队伍,有人交头接耳说:“看,这是何文涧……他当逃兵……”立刻,队伍里嗡嗡地冒出一些词:民族、危亡、宁死不屈……一个声音突然刺耳地从嗡嗡声里响起来:“上前打死他,防止他去做了汉奸。”
何文涧抖着手,急忙发动汽车,逃离这条街道。拐弯时回头一看,身后的街道空空荡荡,一个人也没有。他不禁如此想,历史的长河中,他,何文涧,不过是一只偷生蝼蚁,人畜无害,怎么会有人大动干戈取他性命?他浑身汗津津的,愈加想念那念念寺的蜡梅花浴。
寺里香火很盛,吴郭人都说住持背月通神,是半仙。看见何文涧走过来,小和尚寂欢说:“前天刚收的蜡梅花,花油已经渗出来,正好趁着新鲜花油洗一洗身子。”
何文涧默声点点头,直接去见背月。
两人见了,便去书房磨墨写字,一边写,一边重温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何文涧说:“想活,都那么难。”
突然,他扔下毛笔,跪在背月脚下说:“我心里害怕,这些天,走路脚飘,像踩着棉花。”
背月也不扶他,只安静地写字:“世上一切全是幻境,生与死,全是造化弄人。参不透‘生死’二字,一生苦恼。”
何文涧气愤地站起来指着他说:“这个时候你还说这种空话?让你现在就死,你舍得吗?”
背月笑起来。
外面的天空上飘起了零星雪花,今天的雪花飘落得分外缓慢,就似无比留恋天空、不忍与天分离的模样。何文涧只看了一眼,眼角就有泪花涌出,说:“我先去雪地里坐一会儿,诵一诵大悲咒。诵完了再洗澡。我想起中午饭也没吃,到现在也不饿,游魂一样。人要是不知饥饿,生活乐趣起码少了一半。”
背月还在写字:“你就念心经吧。不停地念,就有放下之念。人一想放下,就舒服了。”
寂欢把何文涧扶到寺庙东边的巨石上坐下,说:“何先生,要是雪大,就回屋来吧。”
这雪没有下大,但也一直不停,稀稀拉拉地,慵懒颓废地飘荡,何文涧闭上眼睛,带着眼角边的一滴泪花,开始诵心经。梅香扑鼻,天寂静,地空远,他在诵经声里颤抖,知道自己的恐惧有多深。
枪声在山下响起,难民携儿扶老,从山下拥入寺庙,寺庙里所有的屋子都亮起了蜡烛光。上山的一条道,密密地行走出一条人龙。何文涧在巨石上纹丝不动,气息孱弱,对枪声和人声充耳不闻,口中的诵经也不知不觉换成他平时酷爱的柳永和杜牧,他们的诗句才是他的心头之爱,才能在此时与他融为一体。
不知过了多久,寺里的蜡烛光一个一个地熄了,寂静中有一支蜡烛微光踏雪而来,是寂欢和寂行。他俩走过来,把何文涧推倒在地,把他抬到洗浴的地方。
背月和尚说:“你为了求生,差点把自己冻死。既然你这么执着,我把你的三魂七魄封存可好?封到岁月太平,你自然会醒过来。”
背月神情凛然,朝何文涧一指,他就昏沉沉地睡过去了。这一睡,时光如梭,斗转星移。醒来时,是八年以后,岁月太平了,太阳重新灿烂。寺里空无一人,墙壁坍塌,浴室外面长满杂草。山下锣鼓喧天,他听了一会儿,知道抗战胜利了,山下的百姓正在庆祝。
何文涧又惊又喜,他逃过了劫难,他又能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受用无边的风花雪月。他嚅动着嘴唇练习说话:“我,我,爱,生活!”
门外出现一个瘦削汉子,一脸胡须,身上背着枪,手里提着大刀,大步走进来,朝何文涧瞪着眼,说:“我找得你好苦,原来躲在这里?”
何文涧认出来了,是潘新北。
潘新北抡起大刀就砍。何文涧在凛厉刀风下喊出最后一句话:“我要活,何其难?”
苍穹之中,黑暗无光。一根火柴划亮,半根残烛光明。寂欢说:“山里风穿过门缝,把蜡烛弄熄了。何先生,你醒了?起来用饭吧。”
何文涧睁眼一看,没有背月,没有山下锣鼓,更没有提着大刀的潘新北。
寂欢体贴地说:“何先生,泡了一泡花澡,你现在能说话了吧?你说句话吧。”
何文涧说:“我要活,何其难?”
(全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要走就悄悄地走吧”这句,表明潘叔叔虽为日本人传话,但仍对何文涧怀有善意,体现了乱世中人性的复杂性。
B.“书生不是用来打仗的”,是何文涧对他逃避行为的开脱,体现了他固守自己认同的文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C.在寺庙中,何文涧从诵读心经转为吟咏柳永和杜牧的诗句,表明他已经克服了对死的恐惧,真正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D.小说“封存魂魄”这·情节,既外化了何文涧保全自我的深层心理,又让读者感受到个人命运无法摆脱时代的影响。
7.下列对文本中四处加点部分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了泪”,表现何文涧打算逃离,又为民众的故土深情一时触动的矛盾心理。
B.“哭不出”,表现了何文涧在暴力威胁前茫然无助、痛苦窒息的复杂情绪。
C.“泪花”,是何文涧处境艰难仍被背月忽视、嘲笑而产生的气愤之泪。
D.“一滴泪花”,表明何文涧在背月开解下,内心的情绪得到了片刻的舒缓。
8.第五段有大量关于交通工具的描写,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9.对何文涧这个人物,有人认为他是顺时的个人主义者,有人认为他是怯懦的逃避主义者……你持怎样的观点?请结合文本阐述。(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自书契①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②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乎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传③曰:譬如尧舜,禹、稷、卨与之为善则行,舷、讙兜欲与为恶则诛。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于莘、崇侯与之为恶则行。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因兹以列九等之序,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云。
(节选自班固《汉书·古今人表》)
材料二:
《虞书·舜典》又云:“五十载,陟方④乃死。”《注》云:“死苍梧之野,因葬焉。”案苍梧者,于楚则川号汨罗,在汉则邑称零、桂。地总百越,山连五岭。人风婐划⑤,地气歆瘴⑥。虽使百金之子犹惮经履其途况以万乘之君而堪巡幸其国 且舜必以精华既竭,形神告劳,舍兹宝位,如释重负。何得以垂殁之年,更践不毛之地 兼复二妃不从,怨旷生离,万里无依,孤魂溘尽,让王高蹈,岂其若是者乎 历观自古人君废逐,若夏桀放于南巢,赵迁迁于房陵,周王流彘,楚帝徙郴,语其艰棘,未有如斯之甚者也。斯则陟方之死,其殆文命⑦之志乎 其疑三也。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外篇·疑古》)
材料三:
张汤治狱为酷吏魁,而其决于诛伍被⑧也,则非酷也,法之允也。被者,反覆倾危之奸人,持两端以贸祸者也。不诛之,又且诡遇于汉廷,主父偃、江充之奸,被任之有余矣。被之始谏安也,非果禁安使勿反,称引汉德,为他日兔脱计耳。已而为安画反谋矣,俄而又以谋反踪迹告矣。“宫中荆棘”之谏,“侯无异心、民无怨气”之语,盖亦事后自陈、规救其死之游辞,而谁与听之哉!与人谋逆而又首告,纵舍勿诛,则谗贼相踵,乱不可得而弭矣。故汤之持法非过,而被之诛死允宜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书契,文字。②辅佐,辅佐的大臣。③传,阐释儒家经义的文字。④陟方(zhì fāng),帝王外出巡狩。⑤婐划(wǒ huá) ,勇悍。⑥歆瘴(xiāo zhàng),溽热瘴疠。⑦文命, 传说为夏禹之名。⑧伍被,汉武帝时担任淮南王中郎,淮南王即刘安。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虽使A百金之子B犹惮C经履D 其途E况以万乘之F君G而堪H巡幸其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者,无实义,与韩愈《马说》“马之千里者”的“者”承担的语法功能一致。
B.乎,于,与《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乎”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C.垂,将及,与《谏太宗十思疏》“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垂”意义不同。
D.踵,跟随,与成语“摩肩接踵”“比肩继踵”中的“踵”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考儒家的人物品评标准,班固在《汉书》中把历史人物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九等,构建了自己的人物评价体系。
B.儒家认为上智和下愚很难改变,而“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的中人,其善恶成败受外部环境的影
响,有改变的可能,可塑性强。
C.刘知几列举了古代多位被废逐的人君,认为舜帝的遭遇比他们更艰难、更悲惨,舜帝死于苍梧之野很可能是禹的意愿。
D.王夫之认为伍被用“宫中生荆棘”劝阻刘安不要谋反,就是他为脱罪编造的借口,如果不杀他,他又会用不正当手段求赏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
(2)被者,反覆倾危之奸人,持两端以贸祸者也。
14.三则材料从编史、读史两个角度体现古人对历史的认知。请阅读后,将下表填写完整。(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对历史的认知 编史注重实用性 编史要有质疑精神 ①
具体阐释 班固《汉书 ·古今人表》分九等展示了 为君、为臣、为人的理想典范和反面教材,体现了“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编史理念。 ② ③
(四)阅读Ⅳ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赠周岐凤①[明]钱晔
琴剑飘零西复东,旧游清兴几时同
一身作客如张俭②,四海何人是孔融③。
野寺莺花春对酒,河桥风雨夜推篷。
机心已共沙鸥静,惟有家山在梦中。
[注]①周岐凤为官清正,坐事亡命,扁舟夜泊,钱晔以诗投赠。②张俭,汉末人,因弹劾宦官被迫逃亡,时人因敬重其 德冒险收留。③孔融,汉末名士,历任北海相、少府等职,好举荐贤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琴剑飘零”四字,就让一个落魄江湖、孤独哂惶的文士形象跃然纸上。
B.第二句既有离别的伤感,又表达了对旧游时光的缅怀和对重逢的期待。
C.颔联以张俭作比,赞扬友人品德,相信他能够遇到孔融这般好士之人。
D.颈联对仗工整,将两个不同时空下的场景并列描写,形成了艺术张力。
16.尾联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新时代青年想了解社会.既需要不断学习.更应注重亲身实践.避免苏轼《石钟山记》所说的“ , ”的情况。
(2)班会课上,李老师以屈原《离骚》“ , ””两句,勉励同学们内外兼修,提升自我。
(3)看到 船 只 在 浩 渺 的 水 面 上 行 进 ,小明 想 到 可 以 借 用 古 诗 文 名句“ , ”来描述这个场景。
二、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1)方言是一个地方的原声,一句“喜欢”、在广东话里叫“钟意”、在河南话里叫“相中”,到上海话里变成了“欢喜”,到东北话里则变成了“稀罕”。每种方言都蕴藏着璀璨、精深的地域文化。
(2)近年来,方言在媒体网络上成为了热点,形式()。从影视作品的方言热梗到方言原创音乐,再到方言表情包,带着泥土味的乡音以新潮的姿态“杀”回大众视野。方言重新焕发生机,某种意义上是文化基因的激活、文化自信的唤醒。“重拾”的家乡话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正打破地域之分、人群之别,释放出强大的感染力、传播力。
(3)方言狂欢的背后也存在隐忧。①人口常态化流动持续冲刷方言的土壤,②加速了方言生态的系统性衰退。③调查显示,④四成左右的“00后”与父母交流时说普通话、⑤这其中15.6%的年轻人听不懂甚至不会说方言。⑥我们在为方言热梗欢呼时,⑦千万不要忽视方言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正在急剧减少的现象。
(4)保护方言,需使之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自然流淌,口口相传,代代不已。比如,家庭可以将方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带着孩子们在衣食住行中接纳、学会方言;学校可以将方言引入课堂,让孩子吟诵方言童谣,为年轻人开设方言选修课,让他们发现其文化价值……方言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 。这也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当下数字化浪潮为方言打开了“新声道”。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为“消失的声音”提供了全新的存档与传播方式。AI 技术的持续演进或将打破方言的沟通壁垒,让“加密通话”走向无障碍交流。
(5)认识、保护与传承方言,既保留老味道,又玩出新花样,让乡音留下来、传得远。
18.填入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合适的一项是( )(3分)
A.五光十色 B.琳琅满目 C.光怪陆离 D.丰富多彩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其引号的作用可分为三类,请作归纳。(4分)
20.第三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让它以鲜活的姿态回归现代生活场景,才会有恒久的生命力。
B.它只有以鲜活的姿态回归现代生活场景,才会有恒久的生命力。
C.只有以鲜活的姿态回归现代生活场景,才能使它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D.它要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必须以鲜活的姿态回归现代生活场景。
22.下面是两位同学为上述材料做的思维导图,哪一张更符合材料的逻辑 请明确你的选择并说明理由。(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面对这个日益丰富多样的世界,人们需要思考:我能意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吗?我能拥有更多探索与发展的可能吗?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5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卷答案
1.C
2.D
3.(1)参与观察、访谈 (2)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 (3)以心比心、感同身受
4.① 引用罗萨的观点,点明加速社会中个体面临的认知困扰,论证田野调查通过“共鸣策略”帮助个体重建真实社会联结、化解焦虑的作用;
② 引用费孝通的观点,强调“从实求知”的田野调查对思维训练、心灵触动的独特价值,突出其是A|无法替代的思考方式。
5.① AI 虽能获取资料,但无法替代实地调查带来的经验想象力:实地调查中与家族成员面对面交流,能获得对方的接受与认可,生成洞察、理解与共情;
② “家乡住房变迁”涉及家族情感联结、生活逻辑等细节,需通过实地“沉下去”,从家人视角理解其生活世界的符号意义,这是A|无法捕捉的;
③ 实地调查能让研究者感知家乡文化的深层意蕴,而A|资料缺乏真实生活体验与情感温度,难以全面深入完成调查。
6. C
7.C
8. ①展现何家的富足与何文涧优渥的生活条件,突出其“风花雪月”的生活追求;
②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交通工具的混搭,暗示时代特征与何文涧的生活趣味;
③为后文他逃避战乱的怯懦形象做铺垫,反衬其面对时代动荡的无力与苟安。
9 何文涧是顺时的个人主义者,理由:
①他坚守“自由快乐、风花雪月”的生活追求,体现对个人生活价值的重视;
②战乱中选择躲避,是基于对自身生存与生活方式的维护,是动荡时代里对个人生活的“顺时选择;③他的“求生”与对生活的眷恋,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对自我存在的合理守护,符合个人主义的生存逻辑。
10.CEG (断句:虽使百金之子犹惮经履其途/况以万乘之君而堪巡幸其国)
11. B
12.C
13(1)桓公夫差,用管仲辅佐就成就霸业,用竖貂辅佐就陷入混乱。
(2)伍被,是颠覆危亡的奸邪之人,是持两端投机取巧来谋取利益的人。
14①读史应秉持理性评判(读史要明辨是非得失)
②刘知几对“病死于苍梧之野”提出质疑,体现编史需有质疑精神、不盲从旧说
③王夫之评析张汤与伍被之事,认为张汤持法无过、伍被该死,体现史需理性评判人物与事件
15.C
16.①“机心已共沙鸥静”;写自身与友人放下功利机心,如沙鸥般淡泊,暗含对官场倾轧的厌倦;②“惟有家山在梦中”:写家乡仅存于梦境,抒发漂泊的思乡之苦与归乡无计的惆怅;③两句结合,既共情友人的境遇,也流露自身同病相怜的无奈落寞,情感深沉复杂。
17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3)示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8. D
19. ①表特殊称谓:“钟意”“相中”“欢喜”“稀罕”;
②表强调突出:“杀”;
③表特殊含义:“加密通话”。
20.①序号④:修改为“四成左右的‘OO后’与父母交流时主要说普通话”;
②序号⑦:修改为“千万不要忽视方言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正在急剧减少这一现象”。
21.A
22.选择甲图,理由:
材料第(1)段总述方言承载地域文化;第(2)段讲方言复兴现状,第(3)(4)段并列讲方言隐忧与保护措施;第(5)段总结方言保护意义。甲图“总→分(并列) →总”的逻辑与材料论述思路一致。
23.作文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