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新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新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七年级第一次阶段自查试卷
历史科试卷
班级:________学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
说明:1.全卷共两大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答题可用黑色钢笔、圆珠笔答在试卷上,但不能用铅笔、蓝笔或红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学家在元谋人、蓝田人和郧县人的发掘地点发现了制作粗糙的打制石器,包括砍砸器、尖状器和刮削器等。这表明他们( )
A. 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的技术 B. 过着定居生活
C. 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D. 已经会使用火
2. 1985年,美国考古学家宾福德等人质疑北京人用火遗迹,认为该遗迹可能是野火或者是腐殖质长期高温氧化的结果。和人类行为无关。反驳该质疑可使用的证据是北京人遗迹中存在( )
A. 大量朴树籽和植物孢粉 B. 砍砸器和不同动物化石
C. 有长期烧烤痕迹的火塘 D. 用兽角鹿骨制作的工具
3. 小华在学完“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课后,按集了下面图文信息。据此,你认为该图最合适的标题是( )
注解:图中右边有一位妇女手持骨针正在缝制衣服,人们不再赤身裸体。
A. 北京人用火场想象图 B. 河姆渡人农业生产想象图
C. 山顶洞人的生活想象图 D. 半坡居民狩猎场景想象图
4.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据此,可以推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 游牧渔猎 B. 刀耕火种 C. 农耕定居 D. 铁犁牛耕
5. 半坡彩陶花纹图案种类丰富,样式繁多,有许多生动仿生性纹样,形象奇特,寓意深奥。这说明了半坡先民( )
A. 以手工业生产为生 B. 学会饲养家畜 C. 审美观念独特鲜明 D. 出现贫富分化
6. 下表所示为山东滕州市岗上遗址南区大汶口文化墓地概况。据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
类型 大型墓 中型墓 小型墓
数量(座) 7 3 6
随葬品情况 随葬品丰富,多有玉器出土。 随葬品数量较少,个别发现有玉器。 无随葬品或仅见极少量陶器
A. 出现贫富分化 B. 萌生爱美意识 C. 出现原始农业 D. 制玉技术高超
7. 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内外有宫殿、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作坊……良渚先民创造出了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良渚先民( )
A. 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B. 已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C. 开始进行跨区域贸易 D. 已掌握青铜铸造技术
8. 在黄河流域的陶寺古城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彩绘龙纹陶盘等陶器和大量玉器。其中,“龙”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玉琮则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而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具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表明( )
A. 旧石器时代手工业发展迅速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 以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产生 D. 中国迈入阶级社会
9. 夏、商、周三族的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但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的,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反映出当时( )
A.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B.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D. 世袭制度正式确立
10. 历史学习中,示意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最适合如下图标题的是
A. 炎黄联盟的形成 B. 禅让制的形成
C. 华夏族的形成 D. 世袭制的形成
11. 下面是一本中国史书的部分目录,作者认为“寻觅”夏朝历史的最佳方法是( )
第一章多中心起源:部族时代
第二章上古三代:夏、商、西周
第一节寻觅中的夏
文献传说中的夏朝
夏文化的考古探索
A. 研究文献史料 B. 文献传说与考古发现互证
C. 进行考古发掘 D. 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结合
12. 商代甲骨卜辞以商王活动为核心,战争与祭祀常并列出现。“王”是甲骨卜辞中的常见字,常写作“直”,形似斧钺(古代兵器,象征统治权力)。据此推测,商朝( )
A.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封建制度逐步完善
C. 王权具有军事色彩 D. 文字仅仅记录生产
13. 下面是西周时期师寰簋的铭文。该铭文记载了周天子命令师寰率领王室军队和齐、莱等国军队,成功平定淮夷叛乱的史事。该铭文可直接用于研究( )
师寰簋铭文(局部)
A. 武王伐纣 B. 分封制 C. 诸侯争霸 D. 禅让制
14.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材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 确立了周朝内部的统治秩序 B.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 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D. 促进了早期国家的形成
15. 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都在扩建自己的都城,如鲁都曲阜、秦都雍城,其规模不小于东周都城洛阳。这体现了当时( )
A. 王室衰微 B. 政权林立 C. 奢侈成风 D. 政治腐败
16. 河南洛阳徐阳村曾发掘出一处东周时期墓葬,后经认定为陆浑戎(西北少数民族)贵族墓地。该墓葬出土的铜礼器的组合、形制及纹饰特征与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基本相同。这表明春秋时期( )
A. 各国间战争频繁 B. 出现民族交融 C. 青铜铸造业繁荣 D. 墓葬制度完善
17. 下表所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
时间 地点 交战方 概况
公元前354—前353年 桂陵 齐、魏 围魏救赵,魏军大败。
公元前342年 马陵 魏、齐 齐败魏军于马陵。
公元前260年 长平 秦、赵 秦军全歼赵军主力40余万人。
A. 西周政局 B. 春秋争霸 C. 战国形势 D. 楚汉之争
18. 下表是小张同学根据某一历史事件编写剧本的部分内容。这一历史事件是( )
第二幕 好国君秦孝公:求贤若渴
第四幕 舌战群儒: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第八幕 身虽死,法尤存,大秦帝国正崛起
A. 诸侯争霸 B. 百家争鸣 C. 商鞅变法 D. 秦灭六国
19. 通过《分户令》,商鞅把大家庭细分到最小限度,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不但运作力强,且家庭成员都能“人尽所能”地发挥自己最大的才干。这表明商鞅变法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使秦国国富兵强
C. 推动秦完成统一 D. 重塑了社会结构
20. 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
A. 较高生产力水平 B. 频繁的兼并战争 C. 新兴的小农经济 D. 宽松的社会氛围
21.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出产的盐运销至魏、赵、宋、卫诸国,郑国商人携带着熟牛皮、牛等到周经商,晋国的木材、皮革输入楚国。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 )
A. 华夏认同增强 B. 学术思想活跃 C. 诸侯征战频繁 D. 经济联系加强
22. 对下图所示工程描述恰当的诗句是
A. 都江三月堰初开,雪浪云涛滚滚来。
B.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戊不敢过临洮。
C. 尽道隋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 紫禁城中一线穿,观宫看殿百千间。
23.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却有共性。儒家的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一大批弟子参政;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法家更是领导了战国时期各国的众多变法活动。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 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 B. 士阶层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C. 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 D. 法家的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24.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等数学概念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的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 汇集了诸子百家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蕴含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 迎合了兼并战争的需要
25. 稷下学宫的学者们在义利之辩、人性善恶之辩、世界本原之辩等争鸣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秦以后的各种文化思潮差不多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源头。材料表明百家争鸣( )
A. 提高了秦国综合国力 B.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变革
C. 奠定了文化发展基础 D. 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26.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是中国人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由这些谚语可知,节气文化服务于( )
A. 商品贸易的发展 B. 手工业的创新 C. 农耕文明的发展 D. 政治制度变革
27.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一部典籍,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
A. 思想内容丰富 B. 尊重生命规律 C. 理论体系完善 D. 历史影响深远
28. 二里头文化陶文中的刻画符号绝大部分与其后的甲骨文相对应。观察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二里头陶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 B. 二里头陶文是一种成熟文字
C. 甲骨文是文字演化发展的结果 D.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29. 淮南武王墩墓出土的青铜鼎,两个人环抱方能绕其一周。该鼎为制模浇注、分铸合成,从鼎耳到鼎身,有龙、凤鸟等纹饰,为模印浅浮雕,呈似有若无之感。这反映了当时( )
A. 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B. 青铜器物用途广泛
C. 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D. 青铜器物种多样
30. 《诗经》中的《国风》搜集了黄河、汉江流域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其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这折射出春秋时期( )
A. 诗歌风格单一 B. 民族交融加深 C. 蕴含统一基础 D. 文化艺术繁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 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线上开展了“走进历史博物馆·追寻华夏文明足迹”的项目化主题学习活动。下面是他们展出的项目成果,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展板一【介绍历史文物——溯源远古石器文明】
卡片一 卡片二
藏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文物: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烧骨 生活推断:北京人会使用火烧烤食物。 藏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文物: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砍砸器 生活推断:
展板二【描述历史场景——探寻原始农耕文明】
展板三【进行历史解释——实证华夏五千年文明】
双孔玉钺 藏品简介:玉钺为军事指挥权的象征。最早始于崧泽文化的石钺,至良渚文化时期,玉钺与玉琮、玉璧一起构成了用玉制度的核心,是显贵者阶层特定身份地位的玉质指示物。良渚文化玉钺一般有长方梯形玉钺和扁方梯形玉钺两种类型,其最高形式一般由钺身、冠饰、端饰三部分组成。
(1)第一组同学制作了文物介绍卡片。请你仿照卡片一的示例,完成卡片二的制作,并说明考古发现对于我们研究远古人类的作用。
(2)第二组同学在西安半坡博物馆见到了上述展品。请你选择至少4个展品合理描述半坡人的生活场景。
(3)第三组同学展示了良渚博物院藏品双孔玉钺及其简介。请你据此指出它的功能,并说明其历史价值。
(4)围绕这次项目化主题学习活动,谈谈你的感受。
3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深受各种因素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的发生是以人工驯化动物和栽培植物为最初契机和根本标志的。它的出现,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上人类对于自然界动植物和生态环境操纵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业经济使得人口以较大规模聚居,从而可以利用集体的能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下面是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材料三:楚国铁农具种类相当齐全。春秋中期,楚人创建了筑陂蓄水的水利工程,其排灌系统的体系之完备为列国所罕见。吴起变法时,针对楚国地广人稀这一实际,向楚悼王明确提出移民垦殖。此举对开发周边地区,扩大耕地面积,带去先进的生产方法,起到了巨大作用。楚国发达的农业,不仅造就了农家学派及其创立者——许行,而且催生了我国最早的农学著作——《神农》。
——摘编自陈绍辉《火耕水耨粟支富足——楚国的农业与水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的分布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战国时期楚国农业发达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33.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局面错综复杂,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连绵不断。战国后期,“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
材料二:
下面是某同学学习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课后设计的思维导图。 注:《废井田,开阡陌》由当代画家张友仁根据商鞅变法的史实创作。“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材料三: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变动时期,百家争鸣便是历史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思想家们几乎都设计了自己的理想国。儒家的理想国中,君爱民,民尊君,道德是这个世界的灵魂;道家的理想国中,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墨家的理想国是人与人“兼相爱”“交相利”;法家的理想国是一断于法。百家在各个认识领域自由驰骋,产生出众多灿烂的认识成果,为统治者进行政策选择提供了多种方案。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
(1)后人以“礼崩乐坏”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与商鞅变法之间的联系。
(3)从材料三中选择你最喜欢的“理想国”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2025-2026学年七年级第一次阶段自查试卷
历史科试卷
班级:________学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
说明:1.全卷共两大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答题可用黑色钢笔、圆珠笔答在试卷上,但不能用铅笔、蓝笔或红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C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A
【21题答案】
【答案】D
【22题答案】
【答案】A
【23题答案】
【答案】B
【24题答案】
【答案】C
【25题答案】
【答案】C
【26题答案】
【答案】C
【27题答案】
【答案】D
【28题答案】
【答案】C
【29题答案】
【答案】A
【30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题答案】
【答案】(1)生活推断:北京人会制作并使用石器。作用:考古发现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2)生活场景:清晨,在半地穴式房屋中居住的半坡人从睡梦中醒来,开始了一天忙碌的生活。妇女们有的在用粟煮饭,有的在纺织、制衣。男人们有的拿起石锛到附近农田干活,有的带着骨渔叉去河里捕鱼。
(3)功能:军事指挥权的象征,彰显了显贵者阶层的特殊地位。历史价值:是研究良渚时期的重要文物,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与良渚古城的其他考古发现共同印证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约5000年时已经出现早期国家等。
(4)感受: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走进历史博物馆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明的伟大和独特;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让我们能够近距离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的厚重等。
【32题答案】
【答案】(1)标志:人工驯化动物和栽培植物。影响:提高了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定居生活出现。
(2)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最为密集。原因:这些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3)原因:农业生产工具先进,铁农具种类齐全;水利设施完善;统治者重视对周边地区的开发。
(4)因素:自然环境;生产工具的革新;统治阶级的政策;耕作技术的进步。
【33题答案】
【答案】(1)表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仍;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
(2)联系: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纷纷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废除旧的土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顺应了铁农具、牛耕带来的社会变革趋势,促进了铁农具、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3)【示例一】
选择:道家的理想国。理由: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百姓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生产,安居乐业。
【示例二】
选择:儒家的理想国。理由:儒家提倡“为政以德”,主张实行“仁政”,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示例三】
选择:墨家的理想国。理由: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有利于培养平等博爱、珍爱和平的社会风气。
影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统治者的政策选择提供了多种方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