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

资源简介

课题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历史 七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
课程标准 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文化发展(理学、宋词元曲、史学、书法绘画),认识科技与文化对世界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古代科技文化的价值。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的第 14 课,聚焦该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涵盖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 “四大发明” 的发展,及理学、宋词元曲、史学、书法绘画等文化领域。上承隋唐科技文化基础,下启明清科技文化传承,是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高峰、认识民族创新精神的关键内容,为感悟 “科技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提供实证。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指南针)、文化艺术(宋词、元曲)有一定兴趣,但对科技成就的创新意义(如活字印刷比雕版的优势)、文化现象的时代背景(宋词元曲与社会环境的关联)理解较浅。需借助实物(活字印刷模型)、史料(《梦溪笔谈》片段)、故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梳理科技与文化发展线索,突破概念与背景难点,培养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如经济重心南移)、政治环境(政权并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认识科技文化发展的必然性。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梳理科技(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 )与文化(理学、宋词元曲)的发展时序,明确其在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空分布与传承。 史料实证:分析 “材料研读”(苏轼、李清照诗词)、“相关史事”(沈括改进天文仪器),提取科技文化信息,论证成就的特点与影响。 历史解释:阐释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创新意义及对世界的影响,解读宋词元曲的时代内涵与文化价值,理解科技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家国情怀:感受辽宋夏金元时期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体会古代科技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传承创新精神。
活动目标 1.能复述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文化发展(理学的形成、宋词元曲的繁荣、史学与艺术成就),梳理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脉络。 2.会用对比法(雕版与活字印刷)、背景分析法(宋词元曲与社会环境),说明科技创新的意义与文化现象的时代内涵,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3.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科技文化的世界影响,认识其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贡献,体会创新精神与文化传承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与应用及对世界的影响;宋词元曲的代表人物与作品,理解其时代特色。 难点:分析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意义(比雕版的优势);解读宋词元曲的时代背景(如宋词风格与社会环境的关联),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围绕“科技如何创新?文化怎样反映时代?科技文化对世界有何影响?”等核心问题,串联科技与文化发展线索,驱动学生思考。 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苏轼创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 的情境,还原历史场景,激发兴趣,深化对科技文化的理解。 史料教学法:运用教材“材料研读”“相关史事”,结合诗词、科技著作片段,引导分析科技文化成就的特点与背景,落实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活字印刷残页的启示:科技文化的窗口” 展示 “活字印刷佛经残页” 图片及教材开篇疑问。 提问:“残页反映的活字印刷术,比之前的雕版印刷有何优势?” 引出本课主题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联想活字印刷与雕版的区别,进入学习情境。 以 “活字印刷残页” 为线索,关联教材疑问,激发探究欲,自然导入,渗透 “科技创新源于实践需求” 的唯物史观。
科技创新 —“活字、指南、火药,推动世界”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呈现 “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流程对比图”,讲解雕版印刷的弊端,提问:“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何创新?” 结合教材梳理:发明(毕昇创泥活字)、传播(传入欧亚)。展示 “活字印刷模型”,模拟排版过程,强调其革命意义,渗透唯物史观。
(二)指南针与火药的应用
呈现 “司南→罗盘” 演变图、“火药武器(火铳)” 图片。 分两部分讲解:指南针(发展、传播及对航海影响)、火药(应用、传播及对军事影响)。提问:“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如何改变世界航海与军事格局?” 总结:二者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观察对比图,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梳理活字印刷术线索,理解其革命意义。
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分小组讨论,梳理线索,理解其对世界格局的改变。 用对比图直观呈现优势,结合模型模拟,落实 “时空观念”,深化 “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传播” 的唯物史观,突出重点。
用演变图、武器图片呈现发展历程,通过讨论落实 “史料实证”,深化 “科技影响世界历史进程” 的历史解释,突出重点。
文化繁荣 —“理学、词曲、史学,彰显内涵” (一)理学的形成与影响
呈现 “程颢、程颐、朱熹” 画像。 讲解理学的形成。 提问:“理学如何影响宋代及后世的社会观念?” 结合 “相关史事” 总结: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影响东亚文化圈,也束缚思想。
(二)宋词元曲的时代旋律
呈现 “宋词元曲代表人物” 与作品片段。 分两部分讲解:宋词(背景、风格与时代情感)、元曲(背景、代表及反映的社会问题)。组织 “材料研读” 活动:分析诗词风格与背景,讨论《窦娥冤》反映的社会问题。总结:词曲是时代的反映。
(三)史学与艺术的传承
简要讲解:史学(司马光编《资治通鉴》)、艺术(宋元书法、绘画)。 展示相关作品,提问:“《资治通鉴》的编纂目的与价值是什么?宋元书画有何艺术特色?” 总结:史学服务现实,艺术彰显文化底蕴。 观察画像,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梳理理学线索,理解其时代内涵与文化价值。
阅读诗词、剧本片段,参与 “材料研读”,分小组讨论,梳理线索,理解词曲的时代内涵。
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回答问题,了解史学与艺术成就,理解其文化价值。 用人物画像营造文化情境,结合主张分析,落实 “历史解释”,体现文化传播,深化 “家国情怀”,突破难点。
用代表作品营造文学情境,通过 “材料研读” 落实 “史料实证”,分析词曲与社会的关联,深化 “文化反映时代” 的唯物史观,突破难点。
用作品展示拓宽知识视野,分析特色,深化对 “文化传承与创新” 的理解,落实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梳理脉络,感悟价值” 绘制 “辽宋夏金元科技与文化”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填充内容,提问:“科技与文化如何相互促进?对当代有何启示?” 总结:科技文化互促进,应创新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参与思维导图填充,思考回答,梳理脉络,理解互动关系与现实启示。 用思维导图整合知识,构建清晰逻辑;通过总结深化对科技文化内在联系与现实价值的理解,落实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强化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引导。
课堂练习 呈现题目:
1.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
A.毕昇 B.沈括 C.王祯 D.郭守敬
2.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多反映( )
A.山水田园 B.个人情感 C.爱国情怀 D.城市生活
3. 指南针传入欧洲,直接促进(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 思考作答,核对答案:1. A;2. C;3. B 快速检测核心知识,巩固基础,反馈学习效果,落实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课后活动(教材呼应)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教材 “课后活动” 1 ):分析培根对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评述,说明中国古代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选取《资治通鉴》内容阅读(教材 “课后活动” 2 ):阅读 “唐太宗与魏征讨论隋朝灭亡” 片段,体会史学著作的现实价值。 1.分析材料,说明贡献,深化对科技世界影响的理解。
2.阅读片段,体会价值,落实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深化对科技世界影响的理解。
2.体会史学著作的现实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布置作业 1. 基础作业:完成教材 “课后活动” 1、2,整理课堂笔记,完善思维导图。
2. 拓展作业:以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文化 —— 创新与传承” 为题,制作手抄报,包含科技成就、文化亮点及个人感悟。 按要求完成基础与拓展作业。 基础作业巩固知识体系,拓展作业提升史料整合与创意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科技创新 —— 改变世界的力量
1.活字印刷术:毕昇发明,传播世界
2.指南针:促进航海,推动新航路开辟
3.火药:影响军事,传至欧洲
二、文化繁荣 —— 反映时代的心声
1.理学:程朱理学,影响深远
2.宋词元曲:风格多样,反映现实
3.史学艺术:《资治通鉴》,书画传情
三、历史启示 —— 创新传承,文化自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