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东南教育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鄂东南教育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 年秋季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 A(B强加因果。C“地球不是由人类需求和利益所塑造”错误,文本二第三段“非仅由人类需
求和利益所塑造”。D“人死后会腐烂长成地衣苔藓”错误,文本一最后一段“世界是巨大的森
林,我们都是地衣苔藓”是一个比喻句,“地衣苔藓”是喻体,旨在说明人类与世界的关系。)
2. D(“完全能修复如初”太绝对,也缺乏依据。)
3. ①地球生态环境 ②确切开始时间(或“具体开始时间”“确定的开始时间”) ③一个
不确定的未来(或“生存危机”“生存困境”)(一空 1分,意思对即可。)
4. ①文本一认为,起始时间是最近 300年。在最近 300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向地球无节制地
掠取以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将 46亿年积累的地球资源几乎耗尽。
②文本二认为,起始时间是人类诞生之初。自人类诞生之初,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互动过程就开
始对地球产生影响。(一点 2分,两点 4分。)
5. 赞同。(1分)①人类不能没有地球:人类并非地球的主宰,而是完全依赖于地球的脆弱生命。
人类依赖地球的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才能生存,人类对地球过度的掠夺,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
最终会给自己带来灾难。(2分)②地球可以没有人类:地球是一个独立于人类的“异质”主体,
人类不过是其短暂的居住者,地球并非只为人类利益服务。(1分)自然在数十亿年的演化史中,
早已展现出极强的弹性与再生力。(1分)“人类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极有可能会使人类走
向末日,但地球会主动变异为一个混合形态的生命体,不断发育出新的自我更新机制(1分)
6. C (父亲并非因为我又懒又馋而带上我去拉柴火。并且,“我”并非真的又懒又馋,父亲说“我”
又懒又馋带着温情的调侃语气,是一种温和的管教与疼爱。)
7. C (荷塘不是现实生活的赞歌,也不象征蓬勃热烈的生命力。荷塘是朱自清暂时逃离现实生活、
寻求精神慰藉的审美对象,他在荷塘之美中洗涤烦恼,让心灵获得片刻的自由与诗意。)
8. ①天地不仁:作者写了自然环境的严酷——大兴安岭严冬漫长而寒冷;写了生活条件的艰苦与
劳动的艰辛——风倒木有限难寻,拉柴火的工具老旧,姐姐被“压得抬不起头来”,火炉“老也
填不饱”等,体现“天地不仁”。
②人间有情:但在这严酷的环境里,有动人的亲情——父亲总是那样乐观而慈爱,劳动时家人团
结互助;有苦中作乐的热情——有会唱歌的火炉相伴,冷了“烤土豆”,“我”游山逛景看小动
物等,体现了“人间有情”。
(评分参考:一点 2分,两点 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表层含义:“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是电影《沙家浜》所呈现的那个人人说话要唱着说的世界。
深层含义:①“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是作者的故乡。父亲在雪路上的歌声、火炉噼啪的“歌声”、
山林间的风声鸟鸣,共同构成了故乡生活的背景乐。
②“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是人人都满怀诗意,“不论他们唱出的是悲歌还是喜歌”,都能热爱
生活的地方。
③“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是作者用充满诗意和情感的笔触来创造的,将生活艺术化、与万物对
话的文学世界。
(评分参考:“表层含义”2分,“深层含义”每答出一点给 2分,任意两点得 4分。共 6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25 年秋季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共 6页)第 1页
10.BEF(每处 1分)
11.C(3分)(文中“俯仰命益”的“俯仰”意为周旋、应付。A项“不凝滞于物”意为不被外物
束缚,被动句;B项“率赂秦耶”的“率”音 shuài ,意为全都、一概;D项“盖亦反其本矣”
的“盖”同“盍”,意为何不。)
12.B(3分)(“裴子野收养饥寒亲属且与他们同甘共苦,正是这种观点的体现”不准确,裴子野
体现的是“俭而不吝”,并非单纯体现孔子“与其不孙也,宁固”的观点。)
13.翻译(8分)
(1)普通人如果减少贪欲,就能约束自身,节约用度,从而避免犯罪并使家庭富足。
(谨身,约束自身或谨慎处事皆可;丰,使……富裕、富足。“谨身”“丰”各 1分,句意通
顺 2分)
(2)(他)后来因犯事处死,登记没收家产,有一屋子麻鞋,几个仓库的破旧的衣服。
(籍,登记家财予以没收;“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定语后置。“籍”和定语后置各 1分,
句意通顺 2分)
14.①材料一:强调节俭是有德者共有的品德,“俭”能立德。并通过列举正考父、季文子等节俭
者的事例和管仲、石崇等奢侈者的事例来强调要节俭立德,避免奢侈败德。②材料二:强调“俭”
的尺度,要“俭而不吝”。引用孔子的话以及通过裴子野和邺下领军等人对比,说明俭而不吝
才是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③材料三:强调节俭要持之以恒。指出一百天在花销上严格却有一
天的疏忽放任,其结果和不节俭是一样的。
(答一点 2分,两点 4分,答满三点给 5 分。能结合文本分析即可给分,无须答出论证方法。
第③点答“强调丰俭应随财力而定,不量财力而为之或过于侈靡都是乱花费”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御孙说:“节俭,是所有品德共有的;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共,就是同,是说有
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君子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
正直的路。普通人如果减少贪欲,就能约束自身,节约用度,从而避免犯罪并使家庭富足。所以说:
“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如果奢侈就多贪欲,君子如果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
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普通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庭,丧失生命,因此,
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贪污受贿,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所以说:“奢侈,是最
大的恶行。”
过去正考父用饘粥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此推知他的后代必出显达的人。季文子辅佐鲁文公宣
公襄公三君王时,他的小妾不穿绸衣,马不喂小米,当时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管仲使用的
器具上都精雕细刻着多种花纹,戴的帽子上缀着红红的帽带,住的房屋里,连斗拱上都刻绘着山岳
图形,连梁上短柱都用精美的图案装饰着。孔子看不起他,认为他不是一个大才。公叔文子在家中
宴请卫灵公,史鰌推知他必然会遭到祸患,到了他儿子公叔戌时,果然因家中豪富而获罪,以致逃
亡在外。何曾一天饮食要花去一万铜钱,到了他的孙子这一代就因为骄奢而家产荡尽。石崇以奢侈
靡费的生活向人夸耀,最终因此而死于刑场。近代寇莱公豪华奢侈堪称第一,但因他的功劳业绩大,
人们没有批评他,子孙习染他的这种家风,现在大多穷困了。其他因为节俭而树立名声,因为奢侈
而自取灭亡的人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上面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导你。你不仅仅自身应当实行节
俭,还应当用它来教导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作风习俗。
材料二:
孔子说:“奢侈就显得不恭顺,节俭就显得鄙陋;与其不恭顺,宁可鄙陋。”孔子又说:“如
果有周公那样好的才能,但假如他既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是不足道的。”既然如此,那么就
应该节俭而不应该吝啬了。节俭,就是指减省节约以合乎礼数;吝啬,就是指对穷困急难的人也不
2025 年秋季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共 6 页)第 2页
救济。现在,肯施舍的人往往也奢侈,能节俭的人却又吝啬;如果能做到肯施舍而不奢侈,能节俭
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
裴子野有远亲故旧饥寒不能自救的,都收养下来。家里一向清贫,有时遇上水旱灾,用二石米
煮成稀粥,勉强让大家都吃上,自己也亲自和大家一起吃,从没有厌倦。京城邺下有个大将军,贪
欲积聚得实在够狠,家僮已有了八百人,还发誓凑满一千,早晚每人的饭菜,以十五文钱为标准,
遇到客人来,也不增加一些。后来因犯事处死,登记没收家产,有一屋子麻鞋,几个仓库的破旧的
衣服。其余的财宝,更多得说不完。南阳地方有个人,深藏广蓄,性极吝啬,冬至后女婿来看他,
他只给准备了一铜瓯的酒,还有几块獐子肉,女婿嫌太简单,一下子就吃尽喝光了。这个人很吃惊,
只好勉强应付添上一点,这样添过几次,回头责怪女儿说:“某郎太爱喝酒,才弄得你老是贫穷。”
等到他死后,几个儿子为争夺遗产,因而发生了兄杀弟的事情。
材料三:
人们有了财物害怕被他人偷盗,就用绳索捆上,再加上锁,严格地贴上标志和封条。害怕日常
花费没有计划而耗散家产,那么就一定会精打细算,在支出使用方面极为节俭。然而也有人虽然对
日常花销精打细算,还是破了产,这是因为一百天严格谨慎地花销,没有一天疏忽,才不会破产;
一百天在花销上严格谨慎,只有一天疏忽放任,那么这一天的疏忽放任与一百天不严格谨慎造成的
后果是一样的。有人十分节俭,但最后还是到了资财匮乏的地步,这是因为在各种事情上都节俭,
没有一件事情耗费过度,那自然就不会匮乏;如果在各种事情上都节俭,却有一件事情不加节制,
那么这一件事情的破费与各种事情都不节俭的后果是一样的。所说的各种事情,就是饮食、衣服、
住宅、园林、馆舍、车马、仆人差役、器皿用具、古玩,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对这些事物
的使用,丰富或节俭按自己的财力来定,就不算是浪费。不根据自己的财力去做,或是虽然有这份
财力却过于奢侈浪费,做不是紧急要办的事,都是乱花费。主持家事的年轻人应该深深清楚这一点。
15.B (“暗示人才选拔的哲理”属于过度解读。诗中“众鱼常才”与“赤鲤腾出”主要突出赤鲤
的非凡姿态和场景的戏剧性转折,诗人并未借此直接表达人才选拔的主题,该解读脱离了诗歌的
具体语境。)
16.①叙事视角:诗歌采用旁观者的视角(或第一人称视角),兼具真实性与抒情性。诗人以亲历
者身份记述绵州江边观渔场景,如“截江一拥数百鳞”“饔子左右挥双刀”,生动展现捕鱼、烹
鱼全过程,真实可感;同时穿插主观感受,如“既饱欢娱亦萧瑟”“咫尺波涛永相失”,在叙事
中注入对生命消逝的深沉感慨,增强感染力。 ② 叙事语言:凝练生动,简洁传神,“鲅鲅”
“飒飒”等拟声词渲染场景氛围;以“徐州秃尾”“汉阴槎头”衬托鲂鱼肥美,深化叙事内涵。
③ 叙事结构:以时间为序,层层递进,结尾升华。从撒网捕鱼、众鱼纷争到烹鱼成膳,按事件
发展娓娓道来,脉络清晰;结尾“君不见”一转,由眼前欢宴联想到鱼离波涛的永恒逝去,在叙
事基础上引发对生命无常的哲思,结构严谨而意蕴深远。
(答一点 3分,两点 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2)表里俱澄澈 肝肺皆冰雪
(3)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朔气传金柝 寒光
照铁衣/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18.“以情为刚”改为“以情为纲”
“情理交溶”改为“情理交融”
谬:miù
19.①“果然”改为“居然”或“竟然”
④“组成”改为“形成”或“构成”
2025 年秋季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共 6页)第 3页
(选对序号 1分,修改正确 1分。)
20.C(本题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衔接恰当的语句的能力。上文谈“情感逻辑”,与此相一致,
要选择情感逻辑先行的句子,选项 C、D符合要求。结合上文“因情不讲理”,所以是“带上一
点情感就有点不讲理了”,故 C项最恰当。)
21.D(“屡见不鲜”,意为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数不
胜数”,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依据上下文,这里要填
的词语需强调类似的文学现象在诗歌中多次出现,常常可见,D项使用对象不当。)
22.“无理而妙”是诗歌中一种变异的逻辑,是指诗句虽然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理性逻辑,但是符合
因情而不讲理的情感逻辑。(2分)
赏析:①洛夫的这首诗,从理性逻辑来说,是不通的。抱柱而死,不会有“炯炯然”的眼睛,
不会“两耳倾听”,不会有“水中等你”“灰烬中等你”的坚定;
②但从情感逻辑上来看,却是成立的。身虽死,但约不可废,表现了对信守承诺的肯定,对至
死不渝爱情的赞美。(3分)(第二问答出一点 1分,两点 3分)
23.【审题指导】
作文关联必修上单元写作任务之“自然情怀”。
材料一是现代文阅读Ⅰ文本二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讲述了人与世界(这
里指的是大自然)的关系:人类是大自然当中的普通生命,匍匐于大地,深深依赖大自然,并且同
其他物种一样,在腐烂与新生中彼此交融,在大自然中延续共存。
材料二是一则时事材料:始祖鸟和蔡国强联手举办的烟花秀,对脆弱的高山草甸造成了严重的
破坏,而这种破坏很有可能是无法修复的。以商业宣传和艺术之名导致的生态破坏,暴露出某些人
对自然生态脆弱性的漠视。这种让自己的商业利益和所谓的艺术凌驾于自然生态之上的行为是错误
的。
命题核心矛盾:表层,艺术创作与环境保护的直接冲突;深层,人类文明与生态可持续性发展
之间的辩证统一;哲学层面,人类在大自然中应持的生存姿态——征服者、旁观者还是共生者。
两则材料一正一反,联系起来,可以明确写作的内容涉及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
以及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动。
【参考立意】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类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肆意破坏大自然。地球是万物共同生存
的社区,而非仅由人类需求和利益所塑造,人类与其他万物是共生关系。人类利用自己拥有的能力
对大自然造成的破坏,最终都会影响到人类自己。所以,人类应该敬畏大自然,“我们都是地衣苔
藓,深植于泥土与岩石之间”——在大自然面前保持谦卑的姿态。保护好自然,让其他生物好好生
存的同时,也是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作文在批判文明表达与生态保护的失
衡的同时,要探讨科技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重思人类在大自然中应持的生存姿态——应该是
共生者,而不是征服者与旁观者。
【写作误区】
脱离材料的环保口号:通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却无对材料的分析,如将高山草甸“脆弱生
态系统”的特殊性案例,简单等同于一般污染问题。
单一批判的狭隘视角:不关联“一厘米三千年”的时空尺度,陷入对一切影响环境的人类活动
的单一批判维度。
【评分细则】
2025 年秋季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共 6 页)第 4页
一、准确理解两则材料的内涵,能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明确人类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和
做法,且能够结合现实,体现人类的反思和行动,论述透彻,内容充实,思想深刻,体现思辨,逻
辑清晰,语言优美。(56—60分)
二、准确理解两则材料的内涵,能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明确人类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和
做法,论述透彻,内容充实,思想深刻,体现思辨,逻辑清晰,语言优美。(51—55分)
三、准确理解两则材料的内涵,能建立起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明确人类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和做
法,内容较充实,思想较深刻,体现思辨,逻辑较清晰,语言流畅。(45—50分)
四、比较准确理解两则材料的内涵,基本上能建立起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比较明确人类对待自然
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内容较充实,思想较深刻,逻辑较清晰,语言较流畅。(40—44分)
五、不能准确理解两则材料的内涵,不能建立起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基本明确人类对待自然的正
确态度和做法,内容不充实,思想不深刻,逻辑不清晰,语言不流畅。(36—39分)
六、只写到了“人类”或“大自然”,没有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20-35分)
七、抛开材料另起炉灶。(不得超过 20分)
【评分标准】
一、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
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
式、修辞等。
二、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项目
(20-16) (15-11) (10-6) (5-0)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内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20

基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础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符合文体要 基本符合文体要
级 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求 求

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特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2025 年秋季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共 6页)第 5页
展 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等 20
级 分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三、评分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
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
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依据“特征”4项 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①深刻:A.透过现象看本质;B.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C.观点具有启发性。
②丰富:A.材料丰富;B.论据充足;C.形象丰满;D.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A.用词贴切;B.句式灵活;C.善于运用修辞手法;D.文句有表现力。
④有创意:A.见解新颖;B.材料新鲜;C.构思新巧;D.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E.有个性
特征。
(3)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
给分。抄袭作文的判定与处理要十分慎重。只是怀疑而没有实据的不能判为抄袭;整体构思、
主要情节,或者主要观点、论证模式、重要论据、70%以上的文字雷同,则视为抄袭。抄袭作
文最多只能给 10分。抄袭试卷上阅读题材料的作文,扣除抄袭部分字数后再进行评价。
(4)关于未完卷作文
①缺题目扣 2分。
②字数达到 600以上而不足 800字的,按正常卷评分,每少 50字扣 1分,扣完 4分为止。字数
在 200—600之间的,内容项和表达项原则上不得超过三等上,发展项不给分。不足 600字的,
得分不超过 20分。不足 400字的,得分不超过 10分。不足 200字的,得分不超过 5分。
(5)关于三、四等内容的作文
①内容项三等的作文,表达项判分无限定,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顶多相邻项给分,不可跨
类给分。内容四等的表达项不超过二等中。
②与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沾边的套作在三等及以下评分。
(6)每 1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025 年秋季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共 6 页)第 6页2025 年秋季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双向细目表
难易度 评分
题号 题型 分值 考点(知识点) 能力点 试题来源
(难、中、易) 标准
1 选择 3 论述文理解与分析 理解 中 自创 3
2 选择 3 论述文分析与推断 理解 中 自创 3
3 填空 3 补写语句 理解、表达应用 中 自创 1×3
论述文内容 理解、分析综合、
4 问答 4 易 自创 2×2
比较分析 表达应用
理解、分析综合、
5 问答 6 情境应用 难 自创 1+2+3
表达应用、探究
散文内容及
6 选择 3 理解、鉴赏评价 中 自创 3
艺术特色
散文重点词句
7 选择 3 理解 中 自创 3
的理解
理解、分析综合、
8 问答 4 散文的艺术特点 中 自创 2×2
表达应用
散文重点词句 分析综合、鉴赏评价、
9 问答 6 难 自创 2×3
与主题理解 表达应用、探究
10 选择 3 文言断句 理解、分析综合 易 自创 1×3
11 选择 3 文言词语 识记、理解 中 自创 3
12 选择 3 文言内容理解 理解、分析综合 中 自创 3
13 翻译 8 翻译句子 识记、理解、表达应用 难 自创 4+4
14 问答 5 文言内容分析比较 理解、鉴赏评价、探究 中 自创 2、4、5
诗词内容理解及
15 选择 3 理解、鉴赏评价 中 自创 3
情感态度鉴赏
理解、分析综合、
16 问答 6 诗词叙事特色 难 自创 3×2
鉴赏评价
17 填空 6 情境式默写 识记 易 自创 1×6
18 填空 3 字音、字形 识记 易 自创 1+1+1
19 问答 4 修改病句 表达应用 中 自创 2×2
20 选择 3 句子衔接 表达应用 中 自创 3
21 选择 3 成语填空 理解、表达应用 易 自创 3
理解、分析综合、
22 问答 5 观点理解与应用 难 自创 2、3、5
鉴赏评价
23 写作 60 写作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 中 自创 60
说明:试题来源应注明自创、改编、移用(改编和移用要注明出处)
2025 年秋季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双向细目表(共 1页)第 1页2025年秋季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答题卡)

姓名
16.(6分)
学校
贴条形码区域
8.(4分)
E
考号
填涂样例
止信■

应的李号信息点。
芯挥心氛使月B牡笔:解源必化用累色显水的竖生
意亨项
答书5,不视月督笔玻珠论作解然屬:字体工整、笔济违,
请按监号序在齐日的答愿区内作,超出答愿区城书
写的竺区无效:老单染纸、计区恐上等巡无放。
1保拉卡而法,不折叠、不要平德。
17.(6分)
选择题
CAJ[B][C】[D]
11 LA][B][C]ID]
21[A1IB][C]ID可
(1》
[AJ [B][C]C]
12[A][]E[]
9,(6分)
[A][B]CC CD]
15C][B][JC]
LAJ [BJ C][DJ
20 LAI LBI ICI ID]
(2》
10 [A][B]CC]DD][E]CF][GD CH]
非远择题
(3
(3分)
18.〔3分)
改为
@
10
改为
谬:
10
19.〔4分)
4.(4分)
13.〔8分)
〔1)(4分)
22.(5分)
(2)(4分)
14.(5分)
5.
(6分)
请在客恩区域内作答,粗出答忍区域的答案无效!
瑞在答酒区域内作答,超出答恩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拔的答案尤效:
23.作文(60分)诗在答恶区域内作答,超出客愿区域的客案无效:
请在答恶区域内作答,超山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客思区域内作答,短出答烟区域的管案无效!2025年秋季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11月3日上午9:00一11:30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本一:
从地质学到气象学,再到各种人文学,“人类世”术语辗转徘徊了整整一个世纪,终于在众说纷
纭中取得了一个基本共识:这个术语可以用来“标记人类活动对地质一生物一大气等地球系统造成
的不可逆的影响”。
地球在宇宙大爆炸中横空出世,板块冲撞出高山,汪洋变成原野湖泊,生命诞生,生态平衡,
却在“人类世”中遭到人类重创。既然“人类世”是一个人类地球纪年术语,我们先把地球时间与
人类历史的关系做一个快速比照:
如果把地球46亿年的历史比喻成24小时,那么人类700万年的历史大约是24小时的最后9秒
钟。到了11万年前(大约0.1秒)的时候,人类演化成现代智人,他们采集渔猎,发明了打石取火,
并开始了向远方的迁徙。他们进入石器时代,打制出第一批工具,先是粗糙,继而精致,刀耕火种,
开始刻画祭祀,安葬逝者…虽然狩猎采集活动干预了自然,但仍然“绿色”地生存着。
9000年前在印度河谷最先出现了“文明”,也就是说人类开始筑造城池、创建书写系统、组成管
理组织、出现剩余储蓄、积淀习俗信仰、形成劳动分工…这一文明史只是地球24小时最后的0.01
秒,近似于佛教表述的“一刹那”(0.018秒)。尽管人类体质相比其他大型动物渺小脆弱,但自然好
像赋予了他比其他生命更强的逻辑能力和创造力,使他通过沟通组成强大的共同体,形成共生伦理,
得以繁衍至今。
最近300年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一种新的地质现象,即所谓的“人类世”。这一进程只占地球
24小时的最后0.003秒,短到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就在这个不可言喻的微分时间里人类的傲慢登峰
造极,“理性”直接取代“上帝”成为“人类世”的宗教;“国家”“民族”“文化”三个现代火枪手
登堂入室,成为直到今天认知世界的简化尺度;科学主义、进步主义凯歌高亢,野蛮的文明人向地
球无节制地掠取以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将46亿年积累的地球资源几乎耗尽。
(节选自于硕《“人类世”的生态危机与“自然”的命运》,有删改)
文本二:
自人类诞生之初,我们就开始创造自己的“故事”。从那时起,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互动过程就开
始对地球产生影响。农业的出现加剧了这种影响,人类种植的植物以及与之相互作用的细菌、真菌
等微生物,使得人类对地球的干预更为显著。工业革命之后,这种对自然的塑造性由持续万年的量
变急剧加深为指数式的质变。正如术语“人类世”所暗示的那样,我们可能正处在一个由人类对地
球生态功能可感知和可量化影响所定义的新地质时代。
在“人类世”的进程中,技术使人类成为行星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强
调的,科学恢复了人类对造物的统治权。但当前的生态危机预知了自然的终结或生态毁灭,然而,
这种悲观预设可能只是对自然生命力的一种不信任。事实上,自然在数十亿年的演化史中,早已展
现出极强的弹性与再生力。而当人类的技术力量与自然的能动性被此交叠,地球就会主动变异为一
个混合形态的生命体,不断发育出新的自我更新机制。正因如此,“人类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并
非只能被简单等同于末日;它也为自然的后续演化提供了刺激与空间。恰如德国学者、作家、哲学
2025年秋季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8页)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