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兴安岭地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各地丰富的考古发现揭示了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概况。让我们一起走进远古人类遗址去感受历史的气息。请完成小题。1.山顶洞人是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生活过的洞穴里,发现了一些骨头制成的项链等装饰品。这一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山顶洞人( )A.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B.具有爱美意识C.农耕技术非常高超 D.贫富分化严重2.暑假期间,小李同学和父母一起去参观了元谋人遗址、蓝田人遗址和郧县人遗址,这些遗址所处的时代被称为(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开幕,许多国家领导人都来中国参加这一盛会的开幕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3.某国领导人想去参观中国最早的原始人类遗址,你会推荐他去哪( )A.北京人遗址 B.蓝田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4.如果你是亚运会上的一名志愿者,让你来为各国领导人介绍中国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你会介绍哪些聚落遗址( )①半坡居民 ②北京人遗址 ③元谋人遗址 ④河姆渡居民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史记》载:“当帝尧之时,鸿(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群众)其忧。……(禹)劳身焦思(苦苦思索),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疏通)九道(九条河道)。”读后回答下面小题。5.大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用堵的办法,加固了河堤 B.用夯筑的办法,加固了居住地C.用疏导的办法,引水到大海 D.用惩罚的办法,防止人员偷懒6.从材料看,大禹身上最突出精神是( )A.无私奉献和尊重科学 B.追逐梦想和合作共赢C.追求卓越和勇于攀登 D.民主协商和团结合作制作时间轴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阅读下面的时间轴,回答小题。7.时间轴中③处应该是( )A.夏朝建立 B.商朝建立 C.西周建立 D.东周建立8.关于时间轴中①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A.约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B.约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C.约公元前20世纪80年代 D.约公元前21世纪80年代9.下列时间的计算,不正确的是( )A.①与②之间相距约470年 B.②与③之间相距约554年C.③距今约2000多年 D.④距今约2000多年七年级(1)班同学以“尊王攘夷·问鼎中原”为主题搜集了如下资料,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小红同学在阅读《管仲论》时记录:“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据此可知,“桓公霸诸侯”的主要原因是( )A.齐国工商业比较发达 B.周天子失去了号召力C.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D.任用管仲进行了改革11.小明同学针对晋楚争霸搜集了如下资料,这说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春秋之初,楚国是中原诸侯国眼里的南方蛮夷……到楚庄王时期,楚国文化已潜移默化地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晋楚邲(bì)之战时,楚人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原文化,与中原人无异。A.严重破坏了人民的生产生活 B.有利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C.楚国经过努力终于称霸中原 D.加快了国家走向统一的步伐图片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重要素材。小宇同学收集了两幅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图一图二12.图一为我国某一时期的权力交接情况。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甲、乙、丙处传位都是禅让 B.乙处传位的原因之一是禹治水有功C.丙处传位是因启是贤德之人 D.丙处传位后形成“公天下”13.图二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A.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郡县制必然取代分封制C.社会动荡,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D.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崛起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观点,创造出了丰硕的思想学术成果,请完成下面小题。14.下列思想家与其主张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以法治国” B.韩非子——“无为而治”C.孔子——“为政以德” D.荀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5.儒家主张“定于一(统一)”,墨家主张“一天下之义”,道家主张“抱一”“得一”,法家主张“作一”。材料表明诸子百家( )A.主张君主专制 B.代表下层人民利益C.治国理论相同 D.强调国家趋向统一16.《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以上文字叙述扁鹊的主要贡献是( )A.推动私学的形成 B.著有《黄帝内经》 C.写成《论语》一书 D.发明了切脉诊法17.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主要依据是( )A.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B.甲骨文的发现 C.青铜礼器上的铭文 D.文献记载18.观察下图《司母戊鼎》,它体现了商朝青铜铸造业的突出特点是( )规模大、工艺精美 B.以青铜农具为主 C.主要用于平民生活 D.造型单一19. 1986年,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包括金杖、青铜树和众多的青铜人像,其中的青铜面具独具宗教特征和地域特色。学者认为三星堆遗址见证了这一地区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这说明了( )A.中华民族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C.四川青铜工艺水平居全国首位 D.中华民族已形成了共同的信仰体系20.《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部分收录了各地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 )A.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 B.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C.春秋战国的战争场景 D.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21.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下列文学作品,采用“楚辞”体创作的是( )A.《春秋》 B.《道德经》 C.《离骚》 D.《论语》22.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一思想体现的精神是( )A.因循守旧 B.改革创新 C.无为而治 D.仁政爱民23.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以下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命商鞅主持变法B.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C.战国时期,人民已经把一年分为十二四节气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高峰24.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激烈辩论,互相抨击,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这一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发生在(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两晋时期25.《道德经》载“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这体现老子的( )A.仁政思想 B.法治思想 C.辩证法思想 D.兼爱思想二、列举题(每空2分,共16分)26.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8分)(1)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样式——( )(2)河姆渡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 )(3)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样式——( )(4)半坡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 )27.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根据材料和要求,列举相关史实。(8分)(1)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同非洲并列为人类起源的最早之地。请为以上结论列举相应的史实2例。(2)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请列举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位于长江黄河流域的遗址各一例。(3)私有制、阶级分化、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根据这个标准,请为“中华文明的兴起”提供两例考古发现的遗址。(4)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请列举两例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综合题(共34分)28. 习近平总书记于文化传承座谈会中提出,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百万年的人类史】(1)从图片1和图2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写出两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3分)【一万年的文化史】(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3和图4代表的半坡遗址属于哪一文化?该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从该文化遗址中可能会发现哪种农作物的遗存?(3分)【五千年的文明史】材料一 陶寺古城中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三星堆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3)材料一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什么特征?(3分)材料二 原始人长期被生存的困难与自然作斗争的困惑所迫害,为了战胜这些困难,他们一再用激情而振奋的调子唱出关于劳动和劳动英雄的颂歌。这些征服自然,改善人类生活的劳动英雄,是受着人们最大的崇敬的。——摘编自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从盘古到秦始皇》(4)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材料二中的“劳动英雄”(写出1个即可),我们可以从“劳动英雄”中学到什么精神(答出一点即可)?(3分)29.制度变革与社会发展制度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时期,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始社会的民主推举】(1)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什么?(3分)【夏商周的王朝更替】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亡时间 亡国之君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约公元前1600年 桀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亳、殷等 公元前1046年 纣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公元前771年 周幽王(2)根据上表,概括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西周的制度创新】(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对西周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历史感悟】(4)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你认为制度变革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3分)3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图一古代铁制农具 图二带有鼻环的牛犁材料二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材料三 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图片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分)(2)根据材料二写出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有哪些?(举一例)请写出“社会转型”具体指这一时期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变法的主要内容。变法代表的阶级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A 3.C 4.B 5.C 6.A 7.A 8.B 9.C 10.D 11.B 12.B 13.C 14.C 15.D 16.D 17.B 18.A 19.A 20.D 21.C 22.B 23.D 24.C 25.C二、列举题26. (1) 干栏式房屋 (2) 水稻 (3)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4) 粟27. (1) 元谋人遗址、郧县人遗址(任选两例) (2) 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半坡遗址 (3) 良渚遗址、陶寺遗址(任选两例) (4)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任选两例)三、综合题28. (1) 信息:可从远古人类的生产工具、生活场景等方面作答(两点即可);证据:化石、石器等(2) 文化:仰韶文化;特征:彩陶发达;农作物:粟(3) 特征:多元一体(4) 劳动英雄:大禹(或其他如后羿等);精神:不屈不挠、勇于奉献等29. (1) 制度:禅让制;特点:民主推举、选贤任能(2) 共同原因:统治者暴政;启示:统治者应勤政爱民(3) 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影响: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 作用:制度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能推动社会进步30. (1) 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2) 战争:桂陵之战(或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3) 内容: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阶级:地主阶级(- 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